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 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 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 课件 脑血管 疾病
- 资源描述:
-
1、 脑血管疾病吉大二院神经内科 陈秋惠学习目标及重点内容 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掌握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熟悉脑血管病的定义和分类 了解腔隙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的诊断依据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目前临床常根据发病机制将脑梗死分为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及分水岭梗死。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动脉血栓性梗死又称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以动脉粥
2、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的原因。长期慢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可促使及加重动脉粥样硬化。2、脑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结节性动脉炎、梅毒性动脉炎AIDS等引起的血管炎性病变,可卡因、海洛因可引起药物性动脉炎。3、血液学异常: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镰状细胞贫血。发病机制4、先天性血管畸形:Moyamoya病是儿童及青少年发生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5、血管痉
3、挛:SAH、偏头痛、子痫和头外伤等。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非常敏感,实验证明:神经细胞在完全缺血、缺氧十几秒钟即出现电位变化,20秒后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消失,30-90秒后小脑及延髓 的生物电活动也消失。脑动脉血流中断10-15分钟神经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出现脑梗死。上述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以细胞电生理功能停止为开端,然后细胞从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引起高能代谢的衰竭,继而发生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及细胞膜内外离子平衡失调,钙离子内流增加,进一步激活激酶、钙调素和一氧化氮合酶,导致大量自由基的生成,造成细胞损伤,同时 还包括转录因子的合成及炎性介质的产生等参与。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缺血
4、中心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中心坏死区由于严重的完全性缺血致脑细胞死亡,而缺血半暗带因有侧枝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液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到恢复。所以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和时间的 延长,中心坏死区逐渐扩大,缺血半暗带逐渐缩小,中心坏死区扩大。 由于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损伤具有可逆性,如果进行有效的治疗,就能减轻脑损伤的程度,减少梗死面积,促进功能恢复,但这些措施必须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进行,称这个时间为治疗时间窗 6小时。病理 在脑部的动脉中,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最高,其它动脉依次为大脑中
5、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 脑动脉闭塞1-3小时脑组织改变不明显,肉眼检查与正常脑组织不易区别,光镜下可见少部分神经细胞和血管周围间隙稍宽,血管内皮细胞轻度肿胀,神 经细胞及内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空化,星形细胞肿胀,足突水肿。 缺血6-24小时,病变处苍白,轻度肿胀,光镜下见血管和神经细胞周围水肿,间隙增宽,星形细胞肿胀,足突水肿明显。电镜下见神经细胞线粒体破裂不清,核固缩、核膜不清、核周细胞器深染,呈缺血性细胞改变。 缺血24-48小时后,病变组织较软,灰白质境界不清,光镜下神经细胞大 片消失,残存者亦有缺血性改变。胶质细胞亦坏变,并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血
6、管及细胞周围水肿明显坏死期。如病变范围大,脑组织高度肿胀,可向对侧移位,甚至形成脑疝。 2-3天后特别是7-14天,脑组织开始液化,周围水肿明显,病变区明显变软,神经细胞消失,吞噬细胞大量出现,星形细胞增生软化期。 3周后,液化的坏死组织被吞噬和移走,胶质细胞、胶质纤维及毛细血管增生,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恢复期。 大多数脑血栓形成是呈上述病理改变称为白色梗死,少数梗死区,特别是近皮层者,由于血管丰富,再灌流时可继发出血,呈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病前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多于静态下发病,约1/3患者的前驱症状表现为
7、反复出现TIA。根据脑动脉血栓形成部位的不同,相应的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意识清楚,不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在大面积脑梗死时多伴头痛、恶心 呕吐。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有脑疝形成,最终导致死亡。而椎-基动脉系统常伴眩晕、恶心、呕吐,严重时也可出现意识障碍。临床类型:(1)完全型:指发病6小时内症状即达高峰者。(2)进展型: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3)缓慢进展型:起病2周后症状仍进展, 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脑灌流减少、侧枝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进展有关。应与颅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4)可逆性脑缺血发作或称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
8、RIND):缺血出现的神经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才恢复,最长可持续3周,不留后遗症,是较轻的脑梗死1、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1)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颈内动脉闭塞,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果侧枝循环代偿 良好,可以完全无症状,若侧枝循环不良,可引起TIA,也可表现为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前动脉缺血症状,或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可有同侧Horner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当眼动脉受累时,可有单眼一过性失明,偶尔成为永久性视力丧失。颈部触诊发现颈内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2)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
9、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象障碍,由于主干闭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故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水肿严重时可导致脑疝形成甚至死亡。皮层支引起的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和上肢为重,下肢受累较轻,累及优势半球可有失语,意识水平不受影响。深穿支闭塞更为常见,表现为对侧偏瘫,肢体面和舌的受累程度均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偏盲、失语(皮质下失语).(3)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大脑前动脉近端阻塞时,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代偿,可全无症状。远端闭塞时,对侧偏瘫,上肢重于下肢,有轻度感觉障碍,可伴尿失禁及对侧抓握反射。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面、舌瘫及
10、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双下肢瘫痪、尿失禁及抓握等原始反射。2、椎椎-基动脉系统脑梗死基动脉系统脑梗死(1)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可导致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不同部位的梗死灶,临床表现复杂。A椎动脉血栓形成 若对侧椎动脉完好,当一侧闭塞时,通过对侧椎动脉的代偿作用可以无明显症状。约10%的患者一侧椎动脉细小,脑干仅由另一侧椎动脉供血,此时供血动脉闭塞引起的病变范围,等同于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阻塞后的梗死区域,症状较严重。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的一个重要分支,闭塞引起Wallenberg 综合征。B基底动脉系统主干闭塞:常引起脑干广泛梗死,表现为眩晕
11、、恶心、呕吐、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病情进展迅速而出现四肢瘫、昏迷、瞳孔缩小、消化道出血、高热常因病情危重呼吸循环衰竭死亡。C椎-基底动脉分支闭塞,较常见的综合征有: 脑脚综合征(Webersyndrome):多为供应中脑的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引起,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受损。 中脑顶盖综合征(Parinaudsyndrome):由四叠体动脉闭塞所致,主要表现为眼球垂直运动麻痹。 中脑被盖综合征(Benediktsyndrome):由基底动脉脚间支闭塞引起,主要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 脑桥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syndrom
12、e):多为供应脑桥的旁中央支闭塞所致,表现为病仅0外展神经和面神经周围性麻痹,对侧锥体束受损。 脑桥内侧综合征(Fovillesyndrome):多由脑桥旁中央动脉闭塞引起,病侧凝视麻痹、周围性面瘫,对侧锥体束受损。 闭锁综合征(10ckedinsyndrome):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旁中央支闭塞引起脑桥腹侧梗死所致。患者意识清楚,但四肢及面部瘫痪,不能张口说话和吞咽,仅保存睁闭眼和眼球垂直运动功能,并能以此表达自己的意愿。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以前认为是小脑下后动脉闭塞的结果,又称小脑下后动脉综合征,现已证实小脑下后动脉闭塞所致者仅占10,约75由一侧椎动脉
13、闭塞引起,其余由基底动脉闭塞所致。表现为突发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软腭提升不能和咽反射消失,同侧面部和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同侧Homer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arterysyndrome):由基底动脉顶端、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后交通动脉闭塞引起,临床表现为视觉障碍,动眼神经麻痹,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偏侧投掷及异常运动,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锥体束征等。(2)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 皮质支闭塞时引起枕叶视/皮质梗死,表现为对侧偏盲,但中心视野保存(黄斑回避);也可无视野缺损,但有其
14、他视觉障碍,如识别物体、图片、颜色或图形符号的能力丧失。中央支闭塞可导致丘脑梗死,表现为丘脑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感觉异常、丘脑性疼痛和锥体外系症状。 (3)小脑梗死 :较少见。由小脑上动脉、下前或下后动脉闭塞引起。由于这些动脉常有分支至脑干,因此,可伴脑干损害。小脑梗死常有急性小脑损害的表现:偏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平衡障碍和站立不稳,眼球震颤+眩晕、呕吐,但在最初数小时肉一般无头痛和意识障碍,随后因继发性脑水肿、颅内高压,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类似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1、血液化验及心电图:血常规、血流变、血糖、血脂等,这些检查有利于发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2、头颅CT:多数脑
15、梗死病例于发病24小时内CT不显示密度变化,24-48小时后逐渐显示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的低密度梗死灶,如梗死灶体积较大,则可有占位效应,如病灶较小或脑干、小脑梗死 CT检查可不显示。值得注意的是,病后2-3周,梗死区处于吸收期,此时因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浸润,病灶可与脑组织等密度,导致CT上不能见到病灶称“模糊效应”,需强化方可显示。总之,对于急性卒中患者,头颅CT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发病早期的脑梗死与脑出血的识别很重要。缺点是对小脑、脑干病变及小灶梗死显示不清。2、头颅MRI:脑梗死发病数小时后,即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区域, 与CT相比,MRI具有显示病灶早,可发现脑
16、干、小脑梗死及小灶梗死。功能性MRI可以在发病后数分钟内检测到缺血性改变,DWI与PWI显示的病变范围相同区域为不可逆性损伤部位,DWI与PWI的不一致区域为缺血性半暗带。3、血管造影:DSA、CTA和MRA可显示脑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和其它血管病变,如:动脉炎、Moyamoya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4、CSF检查:CSF一般正常,当有出血性 脑梗死时,CSF中可见红细胞,在大面积脑梗死时,CSF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蛋白增加,如通过临床影像学检查已经确诊为脑梗死,则不必进行CSF检查。5、其它:TCD可以发现脑动脉的狭窄、闭塞和进行微栓子监测。在溶栓后,TCD可检测到脑动脉的再通、再闭塞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