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239257
  • 上传时间:2020-01-11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131.0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部编版 初中语文 年级 下册 教案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 部编版部编版八八年级语文下册年级语文下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20 年 01 月 1 1.1.社社 戏戏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 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 戏曲中我们可以欣

    2、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 进旧时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活动“社戏” 。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 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 2 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 呐喊是鲁迅 1918 年至 1922 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 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 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

    3、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 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 记 药 明天 阿 Q 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 1922 年 10 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 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 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 生活, 采

    4、用回忆的形式, 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 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 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 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4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 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 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六一

    5、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略写的是。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 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 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2 明确:三次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八叔的船回来了;小伙伴们与“我”同去;双喜写包票。 好处: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 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

    6、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 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 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 乡月夜美景图。“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 情。 人物描写:“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

    7、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运用“点” “磕” “退后” “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 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 且慢,让 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通 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 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明确: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 看戏中感受:高兴、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 教师总结: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

    8、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描写 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为直接 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 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 然流露出来。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 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析言行,概括人物性格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

    9、文的主要人物?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 “我” ;主要人物:双喜。 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2)当外祖母 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 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 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 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 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 情周到。(5)双喜送“我”回到家,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10、”表现双喜做 事有始有终。(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 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双 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 3 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六一公公看 见我,便停了楫,笑道, 请客?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豆可 中吃呢?” 表现六一公公淳朴、 好客。 六一公公夸自

    11、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 表现六一公公好强。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句,感受童真童趣 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 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 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 “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 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12、,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 “轻松” “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 情。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 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 “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 ,反映了“我”既觉得无 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中跳动着 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 “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偷” ,

    13、一改一般意 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 ,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 , “偷”出了 情趣, “偷”出了欢乐。 目标导学三:拓展对比,探究思想情感 1 “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 的罗汉豆,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 的生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 同的看戏经历

    14、,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资料链接: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 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 集水灾捐款,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 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 感受和经历。 明确: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 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后记】 4 2.2.回延安回延安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诗歌

    15、,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 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 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 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 他的诗歌,去

    16、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 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 ,1946 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 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 朝阳花开 放歌 集等。1956 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 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 ,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

    17、 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 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 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 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 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

    18、忆当年延安的战斗 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 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歌,深入体会情感 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 最浓烈的深情,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 1擅用动词表达情感。 在第一节中,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 10 年之久, 日日夜夜都想念她。 现在回来看望她, 正所谓 “近 乡情更切” ,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一个“跳”字 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除此之外,

    19、作者擅用一系列动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 “抓” 黄土、 “贴” 心窝等动作, 形象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 “双手搂定宝塔山” 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 “笑” “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 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2善用修辞表达情感。 如第二节中,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 5 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 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第三节中,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如“一口口

    20、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 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 10 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第四节中,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 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诸句,综合运用了夸张和比 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 言表。 3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 在第三节中,诗人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来表达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 的场面时,突出描写了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有地方特色

    21、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 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 人欢聚的情景。 4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是陕北的 一种民歌形式;诗中“登时” “莫要” “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 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同时也借 此看出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目标导学三: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体现 1 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 说说本文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 明确:(1

    22、)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2)节内押韵,未必全然押韵,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韵的情况。 (3)两句一节的诗中,善用比兴手法,通常为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2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比兴”这一特点。 明确:(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 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 育之恩。 (3)“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

    23、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 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 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 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深刻体会文本感情 材料一:从 1935 年到 1948 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材料二:1945 年 4 月,毛泽东在 “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 “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 一个是出发点。 ”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材料三: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

    24、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 方”一首南泥湾早已家喻户晓,人人都会哼唱上两句。而作为中共中央在陕北的重要活 动之一,正是因为有了南泥湾的大生产,才有了革命军民的情谊。 材料四: 正在抗战时期, 贺敬之到了延安, 抗战的残酷教育了他, 并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延安, 贺敬之进入鲁艺, 与丁毅执笔创作了 白毛女 , 也创作了 南泥湾 等经典歌曲的歌词。 在延安,贺敬之还主动请求到前线去,但没有被批准。朱德总司令听说后,亲自接见他们,鼓励 他们说: “你们的思想是很好的, 但是延安后方也需要人。 ” 1945 年日本投降, 实践毛主席 讲话 和讲演精神的鲁艺大批师生,走向了新

    25、的“大鲁艺” 。就在此时,贺敬之参加了以艾青为团长的华 北文工团,东渡黄河,走向了广大的华北解放区70 年后,再次回顾往事,贺敬之说,最使他 心潮难平和深思无已的不是平凡的个人经历,而是身心所系的伟大时代,那个时代的当时、后来 6 和未来。 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诗歌内容,以“贺敬之与延安”为话题,尝试写一篇小文章。 【教学后记】 3.3.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体会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

    26、频。(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这 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 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 7 段 明确: 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 豪放、 火烈的场面, 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 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 “骤雨一样 强健的风姿”这组排

    27、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 十足;最后, “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 ,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 25、26、27 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 ”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 升华! ”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 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 用中速, 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 语调就应该激越、 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

    28、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 “好一个_的安塞腰鼓” 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 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 “壮阔” “豪放” “火烈” “有力” “元气淋漓” “惊心动 魄” “奇伟磅礴”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 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 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

    29、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7 学生会很快找出: “好一个安塞腰鼓! ”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目标导学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 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 用 “_美, 你看(听)” 的句式或用 “_ 好,好在_”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 说得越多越好。可能会出现的以下答案) 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 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 舞在你的面前

    30、。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激越的鼓声美, 你听,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 落地搏击着。 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 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从用词方面说: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 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

    31、鼓的状态。 “茂腾腾的后生” “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 “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 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 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 “忘情” “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 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 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

    32、急转。 从修辞上说: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 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 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 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 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 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 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

    33、好,好在“以声写静” ,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写得好, 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做铺垫, 使文章静中蕴动, 动静结合, 充满画面美。 目标导学三:美读训练,明确主题 1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第 14 段和第 2830 段由女生朗读。第 527 段中的主体部分由 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第 13、17、22、24 段,由男生朗读。 2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8 画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 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 明确: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要冲

    34、破束缚、阻碍的强烈 渴望。 总结:有人这样形容道: “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 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 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 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 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 国的礼赞! 【教学后记】 4.4.灯灯 笼笼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把握文

    35、章的线索及作用,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 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 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 ,感受一下那个 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 1938 年 4 月投奔革命圣地 延

    36、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 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 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 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 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 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 点亮,

    37、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9 明确:第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 消夜食品;第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段元宵节看灯;第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 照朱门;第段,纱灯上描红;第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 B11 段,联想到“挑灯看 剑的名将” ,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

    38、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 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 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 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 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 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B11 段 却跳出回

    39、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 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 “九一 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 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 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 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

    40、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 胸臆做铺垫: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 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 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 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

    41、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段和第 B11 段为例,第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 “灯笼还在 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是抒情。第 B11 段“正萧萧班马鸣 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 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 ,再用一“壮”字,再次 升华中心,赞颂蓬勃

    42、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 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 灯笼 这篇散文, 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 寄寓着丰富的情感。 文章以小见大, 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 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教学后记】 10 5.5.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

    43、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 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 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 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 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 1936 年 1 月 1

    44、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 300 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 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 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 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 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 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

    45、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 2本文 13 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 1 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 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 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第 2 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 系。 第 3 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 介

    46、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 形成及其功用。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 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 “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 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 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 11 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目

    47、标导学三: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 45 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 610 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 1112 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 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 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 ,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

    48、, 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 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 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 接下来用 “首先” “第二” “第三” “此外” 等连接词, 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4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 “首先” “对于安排,确定” “还可以利用” “也可以利用” “为了便利” 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教师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 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 明确:生甲: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 1962 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 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 气温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3925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