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PPT课件:第十三章-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儿科护理PPT课件:第十三章-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护理 PPT 课件 第十三 传染性 疾病
- 资源描述:
-
1、儿科护理第十二章 危重症患儿的急救护理项目一 麻疹项目二 水痘项目三 猩红热项目四 流行性乙型脑炎项目五 流行性脊髓膜炎项目六 手足口病1.掌握麻疹、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和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2.掌握各种传染性疾病隔离方式及护理要点。3.掌握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皮疹特点。4.熟悉麻疹、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和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5. 熟悉麻疹、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和手足口病的治疗和处理原则。6.了解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学习目标项目一 麻疹【概述】【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
2、、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本病传染性强,易并发肺炎。麻疹患儿是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由于母体抗体能经胎盘传给胎儿,因此麻疹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冬春季发病较高,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我国自1965年麻疹疫苗广泛使用后,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下降。但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麻疹流行,并且不典型病例增多。【病原学】【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不耐热,对日光和一般的消毒剂敏感。但耐低温,低温环境中能长期保存。项目一 麻疹【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3、】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附近的淋巴结,迅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此后病毒在全身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大量病毒再次入血,导致全身广泛性损害,此时传染性最强。由于机体免疫反应受抑制,麻疹患儿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肺炎等,并可使结核病恶化。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可出现于全身各个系统,其中以网状内皮系统和呼吸系统最为明显。全身淋巴系统出现增生,在淋巴结、扁桃体、肝、脾和胸腺等处可见多核巨细胞。在皮肤、眼结合膜、鼻咽部、支气管、肠道黏膜特别是阑尾等处可见有单核细胞增生及围绕在毛细血管周围的多核巨细胞,淋巴样组织肥大。颊黏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内有浆液性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形成
4、麻疹黏膜斑。【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一般为618天,平均10天。潜伏期可有低热及全身不适。又称发疹前期。从发热开始至出疹,一般为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发热同时出现打喷嚏、流涕、咳嗽、声音嘶哑、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等上呼吸道炎及全身中毒症状。起病后23天约90%的患儿有口腔颊黏膜充血、粗糙,在第一磨牙对应的口腔颊黏膜可出现直径约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常在12天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甚至蔓延到唇部,出疹后12天迅速消失,称为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有力依据。发热后34天开始出疹,此时呼吸道症状和全身毒血症状逐渐加重并达高峰。皮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颈部,渐至颜面、躯干、四
5、肢及手心、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严重者皮疹融合,暗红色,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肝、脾、淋巴结肿大,咳嗽加剧,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容易产生并发症。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有糠麸状脱屑和色素沉着,其他症状随之好转。1234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项目一 麻疹项目一 麻疹123病毒分离麻疹病毒分离要在感染早期进行。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好;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继发细菌感染。血清学检查出疹1周时,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检查阳性可确诊,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辅助检查】【辅助检查】项目一 麻疹 中医中药治疗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发
6、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40者可酌情给予小剂量(正常用量的1312)退热剂,以免体温骤退而致皮疹隐退出现险象。烦躁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咳嗽剧烈时给予祛痰剂或超声雾化。可将透疹散(生麻黄、西湖柳、芫荽子、紫浮萍各15g)煮沸喝汤或在旁熏2030分钟,待药汁稍凉后用纱布外擦体表以助透疹,须注意保暖。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中耳炎,出现这些并发症者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要点】【治疗要点】项目一 麻疹现病史与症状评估年龄、发病季节,有无发热、咳嗽、流涕、畏光不适等前驱症状;观察有无麻疹面容(面部水肿、皮疹、眼部分泌物增多)及麻疹黏膜斑;了解患儿皮疹顺序及皮疹情况,本病一般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7、,皮疹先于耳后发际开始出现,逐渐至颜面部、躯干、四肢,待手心足底见皮疹时,表示麻疹“出透”,皮疹为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流行病史及预防接种情况了解患儿有没有麻疹患儿接触史,询问麻疹的预防接种情况。正常情况患儿8月龄接种第一次麻疹疫苗。检验结果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早期血清抗麻疹IgM阳性有诊断价值。【护理评估】【护理评估】项目一 麻疹【常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护理目标】常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原因原因体温过高与麻疹病毒感染或和继发细菌感染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麻疹病毒感染出现皮疹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和消化功能紊乱有关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麻疹呼吸道传染有关潜在并
8、发症肺炎、喉炎、中耳炎等。(1) 患儿体温在透疹后逐渐下降。(2) 指导家长做好患儿皮肤护理,保证患儿皮肤黏膜无抓伤发生,未出现继发感染。(3) 合理喂养,营养失调得到纠正。(4) 住院期间无传染病传播。(5) 无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得到控制。项目一 麻疹【发病机制】【发病机制】1.维持正常体温(1) 卧床休息:应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次。室温1822为宜,湿度保持50%60%,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更换衣被。(2) 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时可减少盖被,给予温水擦浴,忌用乙醇擦浴和冷敷,慎用退热药,以免影响透疹而加重病情。2.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每日用温
9、水擦浴一次(避免用肥皂)。勤剪指甲,防止抓伤或挠伤皮肤而导致继发性感染。及时评估患儿的出疹情况,如透疹不畅,可用中药煎服或擦身,使皮疹出齐出透。3. 口、眼、耳、鼻部的护理 室内光线宜柔和,常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并可应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加服维生素A可预防眼干燥症。及时清理眼部分泌物,防止流入耳道而引起中耳炎。加强口腔护理,较大患儿协助患儿刷牙、漱口。4. 保证营养素供给 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软食,少量多餐,食物品种多样化,色、香、味俱全,提高患儿的食欲;鼓励患儿多饮水,利于排毒、退热和透疹。恢复期给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无需忌口。项目一 麻疹【发病机制】【发病机制】5. 密
10、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患儿出现咳嗽加剧、持续高热、喘憋、发绀、肺部湿性啰音增多,为并发肺炎的表现;当患儿出现声音嘶哑、频咳、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提示并发了喉炎;如患儿嗜睡、惊厥、昏迷应警惕脑炎的发生;麻疹还能使结核病复发和恶化。一旦出现上述表现,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同时通知医生,协助救治。6.预防感染传播(1) 严格管理传染源:麻疹患儿要进行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隔离至出疹后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儿应隔离观察21天。(2) 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每日通风换气、空气消毒。患儿衣被、书本、玩具等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麻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暂不接纳新生
11、。(3) 保护易感儿: 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初种在8个月,7岁时复种一次。被动免疫。易感儿接触麻疹后5天立即注射免疫血清球蛋白,但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7.健康指导无并发症者无需住院,可以在家进行治疗和护理。指导患儿家长有关麻疹的隔离、发热的护理、皮肤粘膜护理、病情观察等知识。讲解协助透疹的方法和空气清新、流通的重要性。项目一 麻疹01(1) 患儿体温及时恢复正常。02(2) 皮疹按序消退,皮肤无破损,无感染。03(3) 没有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04(4) 家长知晓患儿出院后的居家护理及预防接种程序。【护理评价】【护理评价】项目二 水痘【概述】【概述】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12、的急性传染病,以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并存,全身症状轻微为特征。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为疾病的传染源。患者出疹前1天至疱疹全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易感儿为16岁儿童,冬春季发病较高,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病原学】【病原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为DNA病毒,仅一个血清型。存在于呼吸道、血液及疱疹液中。在外界生活能力弱,且在痂皮中不能存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上呼吸道侵入人体,首先在呼吸道黏膜细胞内增殖,23天后病毒入血,到达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再次增殖后第二次释放入血,并扩散至全身,引起皮肤、黏膜的广泛损害,偶尔损害内脏。皮疹分批出现,与病
13、毒间歇性播散有关。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少数人成年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病毒被再次激活,引起带状疱疹。疱疹只局限于表皮的棘状细胞层,细胞裂解、组织液渗出,形成水泡。【发病机制】【发病机制】项目二 水痘 出血性、进行性(病程达2周以上)和播散性水痘典型水痘先天性水痘(1) 潜伏期:水痘的潜伏期2周左右。(2) 前驱期:水痘的前驱期12天,症状轻微,表现为低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婴幼儿可无前驱症状。(3) 出疹期:皮疹向心性分布,先躯干、头面部出现,最后达四肢,呈向心性分布。主要见于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儿,体温可40,皮疹融合,成大疱
14、型或出血性皮疹,密布全身,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病死率可达9%。母亲在妊娠头4个月感染水痘可累及胎儿而发生先天性水痘,表现为出生体重低、肢体萎缩、智力低下、皮肤瘢痕性病变等。如果母亲在接近产期感染水痘,新生儿生后易发生播散型水痘,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项目二 水痘【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检查可诊断急性感染;取疱液直接在镜下观察病毒;特异性病毒DNA检测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最常用,一般在出疹后48小时内开始静脉滴注,泛昔洛韦口服吸收更有效。继发细菌感染时酌情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对
15、水痘病程有不利影响,并可导致水痘播散,不宜使用。并发脑炎者给予对症处理,包括给氧、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止痉等措施。【护理评估】【护理评估】评估患儿一般情况,询问起病时有无发热、头痛、食欲下降等伴随症状;评估患儿皮疹情况,水痘患儿皮疹于发热后数小时可出现,呈向心性分布,多见于头面部、躯干部,而四肢皮疹散在;皮疹初起为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疱疹,12天后疱疹结痂,持续1周左右痂疹脱落,不留瘢痕;水痘皮疹一般分批出现,在同一部位可同时见到不同形态的皮疹。评估患儿年龄、体重、营养状况,了解患儿有无水痘或带状疱疹患儿接触史,询问水痘疫苗的预防接种情况。水痘无特异性检验项目,有皮肤感染时,可见白细
16、胞数升高。本病传染性强,但预后良好,加强护理和隔离,对疾病恢复和防止疾病的传播很重要。ACBD1.现病史及症状 2.流行病史及预防接种情况3. 检验结果4.心理社会评估项目二 水痘项目二 水痘【常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护理目标】常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原因原因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水痘病毒感染出现皮疹和(或)继发细菌感染有关不舒适与水痘致皮肤瘙痒有关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呼吸肌麻痹及呼吸中枢功能障碍有关 恐惧(家长)与水痘传染性强有关潜在并发症肺炎、脑炎等(1) 做好患儿皮肤护理,患儿皮肤病损恢复,未出现继发感染。(2) 皮肤不舒适感减轻。(3) 不发生感染的进一步传播。(4) 无并发症,或原有并
17、发症得到控制。项目二 水痘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擦浴一次(不用肥皂)。勤剪指甲,小婴儿可用手套,防止抓伤或挠伤皮肤而导致继发感染。皮疹瘙痒难忍时,可涂炉甘石洗剂或碳酸氢钠溶液,继发感染时涂百多邦药膏。做好口腔护理,有黏膜疱疹者可用生理盐水漱口。1.维持皮肤完整水痘患儿要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为止或出疹后7天。易感者避免接触水痘患儿,若已接触,要密切观察3周,72小时内肌注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能预防或减轻症状。 2.预防感染传播水痘预后良好,偶有播散性水痘、并发肺炎和脑炎。观察患儿神志、体温、呼吸、皮疹情况,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时宜慢速
18、,每次滴注时间要1小时。发热者忌用阿司匹林;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4.用药护理水痘是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一般10天左右自愈。无并发症者即可在家进行隔离护理,消除家长和患儿的思想顾虑。指导患儿家长有关水痘的隔离、护理知识,叮嘱家长如果患儿神志、体温、呼吸、皮疹情况出现异常改变时,立即就诊5. 健康指导【护理措施】【护理措施】项目二 水痘01(1) 患儿体温及胃纳恢复正常。02(2) 皮肤无破损,无感染。03(3) 没有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04(4) 家长知晓患儿出院后的居家护理及预防接种程序。【护理评价】【护理评价】项目三 猩红热【概述】【概述】猩红热是由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
19、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少数患儿病后可以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的并发症。【病原学】【病原学】猩红热是由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疾病。本菌为革兰染色阳性,呈球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链状,无动力及芽孢,对热及一般化学剂均敏感,60时30分钟即死亡。病原体寄居于口腔,在痰液及渗出物中可存活数周。项目三 猩红热123变态反应性病变仅发生于个别病例。可能是A组链球菌某些型与被感染者的心肌、心瓣膜、肾小球基底膜的抗原相似,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后引起的交叉免疫反应,也可能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上述组织后所致。 化脓性病变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能借助脂磷壁酸黏附于黏
20、膜上皮细胞,进入组织引进炎症及组织坏死。中毒性病变病原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及产物经咽部丰富的血管进入血流,引起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主要是患者和带菌者。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隔离,是重要的传染源。主要是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皮肤伤口感染,称为“外科猩红热”。普遍易感。感染后人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患猩红热后,产生对红疹毒素的免疫力,且较持久。但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较多。515岁为好发年龄。1234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点项目三 猩红热项目三 猩红
21、热1.典型特征2.“杨梅舌”潜伏期通常为23天。典型病例起病急骤并具有发热、咽峡炎,第2天出现典型的皮疹等,以上症状构成猩红热三大特征性表现。与出疹同时出现舌头肿胀。初期舌苔白色,舌乳头红肿凸起,称为“杨梅舌”。【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项目三 猩红热123细菌学检查咽拭子培养可有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多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在80%以上。尿液检查若发生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则尿蛋白增加并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辅助检查】【辅助检查】项目三 猩红热01病原治疗迄今A组链球菌对青霉素仍都敏感,故青霉素为首选药物,青霉素G剂量为每天2万4万Ukg,分2次肌内
22、注射,疗程57天。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治疗。02并发症治疗针对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可靠相应的治疗。【治疗原则】【治疗原则】项目三 猩红热123检验结果白细胞数升高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达80%;咽拭子或其他病灶的分泌物培养可见溶血性链球菌。现病史及症状评估患儿体温情况,注意热型、热程及伴随症状等。本病患儿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左右,伴有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中毒症状,发热的高低及热程与皮疹的消长相一致,自然病程约为1周。评估患儿咽部、扁桃体是否充血、渗出,了解咽痛的程度,是否影响患儿吞咽进食;评估患儿出疹情况、典型皮疹表现及体格检查是否可见“线状
23、疹”、“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及片状脱皮等体征。流行病史及预防接种情况评估患儿年龄、体重、营养状况,了解患儿所处环境中有没有类似病例出现,10天内是否有与猩红热患儿或咽峡炎患儿接触史。【护理评估】【护理评估】项目三 猩红热【常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护理目标】常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原因原因 体温过高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皮疹,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细菌产生的红疹毒素引起的皮肤损害有关疼痛,咽痛与咽部及扁桃体炎症有关 潜在并发症与细菌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有关(1) 控制体温逐渐至正常。(2) 宣教及护理措施有效,患儿无皮肤破损。(3) 咽部疼痛缓解,能正常进食。(4) 早期发现并发症的征象,或者无
24、并发症发生。项目三 猩红热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至治疗日起不少于7天,或至咽拭子培养阴性。1.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保证足够能量。 2.一般护理高热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咽痛明显者可给予氯己定液漱口,口含溶菌酶含片;保持皮肤清洁,痒感明显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有脱皮时,教育患儿不能强行撕脱,以免引进皮肤破损感染。3.症状护理主要包括体温变化、咽痛的症状、皮疹的变化,并检查尿常规,及时发现肾脏并发症。4.病情观察猩红热轻症较多,多为家庭治疗,指导患儿家长足够的疗程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尤其是病程的第23周易出现并发症,以肾小球肾炎多见,应每周检查尿常规,以
25、便及时发现,早期治疗。5. 健康指导【护理措施】【护理措施】项目三 猩红热01(1) 患儿体温逐渐至正常。02(2) 宣教及护理措施有效,患儿无皮肤破损。03(3) 咽部疼痛缓解,能正常进食。04(4) 无风湿、肾炎等并发症发生。【护理评价】【护理评价】项目四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儿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并往往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是人畜共患儿自然疫源性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