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精选]第十章神经系统第三节脑名师编辑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382408
  • 上传时间:2022-04-10
  • 格式:PPT
  • 页数:37
  • 大小:66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精选]第十章神经系统第三节脑名师编辑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精选 第十 神经系统 三节 名师 编辑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十章 神经系统第三节 脑l二、间脑l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其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的2,但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仅次于大脑皮质。间脑的两侧和背面被高度发展的大脑半球所掩盖,仅腹侧都的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和乳头体外露于脑底(图1020)。l间脑可分为5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和底丘脑。间脑的内腔为位于正中矢状面的窄隙,称第三胞室,其顶部成自脉络组织;底由视交叉、灰给节、漏斗和乳头体构成;前界为终板;后通中脑水管;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l()背侧丘脑l背侧丘脑又称丘脑,位于下丘脑的背侧和上方,背侧丘脑由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决借丘脑间粘合(中间块)连接而成,其前端的突出部为丘脑

    2、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其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外侧壁的一部分,背面为侧脑室底外侧面与内囊相接l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一自外上斜向内下的“Y”形纤维板一内髓板将背侧丘脑分为3部分,在内髓板的前方,两分叉部之河的区域为丘脑前核;在内髓板内侧者为丘脑内侧核;在内髓板外侧者为丘脑外侧核(10一21)。在上述3部分内含有多个核团,其中,丘脑外侧核分为背、腹两层:腹层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此外,l在内髓板内有板内核,在第三脑室周围灰质内有正中核,在背侧丘脑外面尚有薄层的丘脑网状核l上述众多的背侧丘胞核团,可归纳为三类: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包括正中核和板内核

    3、等,在进化上比较古老,接受来自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传出纤维主要至皮质下结构,如下丘脑和纹状体。联络性核团,包括丘脑内侧核、外侧核的背层及前核,接受多方面的传入纤维,与大脑皮质的联络区有往返纤维联系.(3)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外侧核腹层的腹前核、腹中间核(又称腹外倒核)和腹后核。其中。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自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上述传入纤维在腹后核中有严格的定位关系,即传导头部感觉的纤维投射至腹后内侧核;传导上肢、l躯干和下肢感觉的纤维由内向外依次投射至腹后外侧核。腹后核发出的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感觉区。腹中间核和腹前核主要接受小脑上脚、纹状体

    4、和黑质的纤维,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l因此,背侧丘脑的功能一方面是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并可能感知粗略的痛觉。在背侧丘脑受到损伤时将导致感觉功能的障碍以及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等症状。另一方面,背侧丘脑的腹中间核和腹前核作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纹状体、黑质之间相互联系的枢纽,实现对躯体运动的调节。l(二)后丘脑l后丘脑分居在间脑背侧两旁,位于丘脑后外侧下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内含特异性中继核。l内侧膝状体 接受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纤维至颞叶的听觉中枢,传导听觉冲动。l外侧膝状体 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枕叶的视觉中枢,传导视觉冲动。l(三)上丘脑l上丘脑包括松果

    5、体、缰三角和丘脑髓纹。松果体为内分泌腺,能产生褪黑激素,后者由5羟色胺在酶的作用下转化而成,具有抑制生殖腺的功能。16岁以后松果体钙化。缰三角内含缰核,接受经髓纹来自隔核等处的纤维,发出纤维经后屈束止于脚间核。因此,缰核是边缘系统与中脑之间的中继站。l(四)底丘脑l底丘脑位于间脑和中脑被盖的过渡地区,内含丘脑底核及部分黑质、红核,与纹状体有密切联系,属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l(五)下丘脑l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下方,上界为自室间扎延至中脑水管的下丘脑沟,下界l为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前界为终板和视交叉,向后与中脑被盖相续。漏斗的中面称正中隆起,漏斗的下端与垂体相连(图1020)。l1下丘脑神经细胞构

    6、筑的特点 核团的边界大多不明显,细胞大小不一。以神经内分泌的肽能(如后叶加压素、催产素、生长抑素等)神经元为主,也含有经典递质(如乙酰胆碱、r氨基丁酸、多巴胺)的神经元。主要的核团有:视上核,在视交叉外端的背外侧。室分核,在第三脑室上部的两侧。漏斗核,位于漏斗深面。视交叉上核,在中线两侧,视交叉上方。乳头体核,在乳头体内(图1022)。l2.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下丘脑体积虽小,却有广泛而复杂的纤维联系。传入纤维包括两类:来自端脑的边缘系,如前脑内侧束自隔核经下丘脑外侧区至中脑被盖,穹窿起自颞叶的海马,止于乳头体。来自脑干和脊髓的躯体和内脏信息主要经网状结构中继到达下丘脑。下丘脑的传出纤维除部分

    7、与传入纤维有双向联系(如前脑内侧束)外、主要有:乳头丘脑束和乳头被盖束,自乳头体至丘脑前核和中脑被盖.2下丘脑一脑干、脊髓径路,如起自室旁核的纤维下达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侧角;起自室周灰质的背侧纵束至中脑中央灰l质和被盖。下丘脑垂体束,包括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和结节垂体束。前两者分别起自视上核和室旁核,将后叶加压素和催产素等神经内分泌物质运输至正中隆起和垂体后叶,需要时释放入血液。结节垂体来又称给节漏斗束,起自漏斗核和下丘脑基底内侧部的一些神经细胞,终于正中隆起的毛细血管丛,将神经内分泌物质(如ACTH、促激素释放或抑制激素等)经垂体门脉运送至垂体前叶,控制垂体前叶的内分泌功能。3下丘脑的功能

    8、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中心,它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融为一体,是皮质下植物性神经中枢,对体温、援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节。视交叉上核可能是人类昼夜节律(生物钟)的起搏点(接受来自视网膜的神经冲动)。此外,下丘脑尚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通过乳头体一丘脑前核一扣带回径路及前脑内侧束)而参与情绪行为反应。l三、小脑l(一)小脑的外形及分叶l小脑呈扁圆形,位于颅后窝中,上面平坦被大脑半球遮盖。小脑借(三对脚)绳状体、脑桥臂、结合臂连于脑干。小脑可分为蚓部与小脑半球。蚓部形体较小卷曲如环,占小脑的中间部分;小脑半球为蚓部两侧的膨大部,表面有许多大致平行的沟纹,沟间即为一个叶片,表面的灰

    9、质为小脑皮质,深面是白质称髓质,髓质内的核团为中央核。l根据其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可将小脑分为三叶。l1绒球小结叶 包括半球上的绒球与蚓部上的小结,两者以绒球脚相连。在进化上出现的最早,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称古小脑。动物在水中躯体作蛇样运动时小脑只有古小脑部分,它几乎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人类也保留这种结构。它接受前庭神经和前庭核来的纤维,是平衡调节的整合中枢,切除动物的绒球小结叶,动物出现平衡的失调。l2小脑前叶 包括首裂(小脑上面第一个较深的裂)以前的部分和后叶的蚓垂、蚓锥体,称旧小脑,当动物依靠对称的鳍或四肢运动时,在调节肌紧张与肌肉协调的功能下出现了旧小脑,接受脊髓小脑束来的纤维,传导

    10、深部感觉冲动。l3小脑后叶 包括首裂以后的部分,除蚓垂和蚓锥体外是新发生的结构,称新小脑,当动物用肢体将躯干撑离地面,地心引力的作用加强、运动方式趋于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整肌肉运动以维持平衡时,便出现了新小脑,它随着大脑皮质的发展而发展,它通过皮质脑桥束、脑桥核和小脑中脚与大脑皮质相连系,主要调节起源于大脑皮质的随意运动。l(二)小脑的内部结构l小脑表面有薄层灰质为小脑皮质,内部为白质称髓质,其深部有小脑中央核。l1小脑皮质 小脑各部皮质的构筑模式基本相同,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即分子层、蒲肯野氏细胞层和颗粒层(图1125)。l分子层 此层最厚,含有篮状细胞、星状细胞及大量无髓神经纤维和深层梨状细

    11、胞的树突,篮状细胞胞体呈星状或多角形,其轴突分出许多侧支伸向梨l状细胞层,形成筐状包绕梨状细胞体。l梨状神经元层或蒲肯野氏细胞层 由一层排列整齐的梨状细胞的胞体组成。其胞体呈梨状,树突呈柏树叶状伸向分子层,轴突经颗粒层进入小脑髓质,大多终于小脑中央核。l颗粒层 主要是大量的颗粒细胞和少量的高尔基细胞,颗粒细胞的树突短促,末端呈爪状,轴突上行入分子层与梨状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高尔基组胞的树突入分子层与平行纤维形成突触,轴突反复分支与颗粒细胞的树突形成抑制性突触,其作用可抑制被苔薛纤维兴奋的颗粒细胞的活动。l进入小脑皮质的纤维分为攀登纤维和苔藓纤维。攀登纤维较细来自延髓,从小脑髓质进入颗粒层,经梨

    12、状细胞层上行进入分子层,其分支直接攀附于梨状细胞的树突并形成突触,对梨状细胞有强兴奋作用。苔藓纤维较粗,来源于脊髓和脑干,终于颗粒层与颗粒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并使之兴奋,再由颗粒细胞的轴突进入分子层与梨状细胞的树突连系。小脑皮质的传出纤维是梨状细胞的轴突,它终止于小脑髓质的中央核,然后由小脑中央核发出纤维离开小脑。l2,小脑中央核 小脑中央核位于髓质深部,共四对,最大的为齿状核,其内侧有栓状核和球状核,顶核位于第四脑室的上方(图1026)。l齿状核 接受新小脑皮质的纤维,栓状核、球状核接受新、旧小脑皮质的纤维,这三个核发出纤维组成小脑上脚(结合臂),交叉后一部分止于红核,另一部分止干丘脑外恻核

    13、,顶核接受旧小脑来的纤维,3. 小脑的纤维联系 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均经小脑上、中、下脚进出小脑。(1)传人纤维 进入小脑的纤维主要有: 前庭小脑束 多数来自前庭神经核,一部分直接来自前庭神经,经小脑下脚(绳状体)入古小脑。脊髓小脑束 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柬,脊髓小脑后来起自脊髓后角背核,纤维经小脑下脚入旧小脑,l脊髓小脑前来起自脊髓中间内侧核,纤维绕小脑上脚入旧小脑。l(皮质)脑桥小脑束 由大脑皮质发出的皮质脑桥束,在脑桥核中继后,经小脑中脚(脑桥臂)入新小脑。l(2)传出纤维 小脑皮质整合活动的结果,最后通过梨状细胞传出,小部分直接出小脑,大部分终止在同侧小脑中央核,通过小脑中央核

    14、作用于中枢神经的其它部分。主要是小脑中央核发往脑干和丘脑的纤维。l小脑的机能主要是维持平衡,调节肌紧张和协调运动。l四、大脑l大脑是中枢神经中最大的结构,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上面观略呈卵圆形,在大脑半球的表面,呈现许多深浅不同的沟顶端多半越背内侧缘至内侧面,此沟前部为额叶,后部为顶叶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的后部,略转至背外侧面,在顶叶和枕叶之间。枕叶、顶叶、颞叶之间的分界是假设的,自顶枕沟至枕前切迹(自枕叶后端向前约4cm处)的连线为枕叶的前界,由此线的中点到外侧沟后端的连线是顶、颞二叶的分界(图1027)。1. 半球背外侧面的沟与回l或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脑回。沟

    15、裂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大脑皮质各部在发生上快慢不均所致,发育快的露在表面而将生长慢的部分挤往深部。l(一)大脑的外形l每个半球分为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大脑半球借大脑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分为五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大脑外侧沟为背外侧面最明显的沟裂,自前下向后上方斜行,将大脑半球额叶、颞叶分隔,岛叶隐藏于外侧沟深部。中央沟在背外侧面近中间的稍后方,下端接近外侧沟,自中央前、后回延续到内侧的部分称旁中央小叶。在枕叶有一深沟称距状沟,顶枕沟和距状沟之间为楔叶,距状沟下方为舌回,舌回向前连于颞叶的海马回,后者前端弯成约形海马回钩。环抱胼胝体上方的为扣带回(图1028),在胼胝体背面有胼胝

    16、体沟,在胼胝体沟上方有与之平行的扣带沟。l(1)额叶 在中央沟的前方有与其平行的中央前沟,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自中央前沟向前走出与半球上缘平行的额上、下沟,此二沟的上方、中间、下方分别为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l(2)顶叶 在中央沟的后方有与其平行的中央后沟,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自中央后沟向后走出与半球上缘平行的顶间沟,后者上方为顶上小叶,下方为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前部为环曲回,后部为角回。l(3)颞叶 在大脑外侧沟下方有与之平行的颞上沟和颞中沟,在2者上方、中间、下方分别为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在颞上回的上面(大脑外侧沟内)有几条短的颞横回。l2半球内侧面的沟和回3半

    17、球底面额叶底面纵行的纤维束为嗅束,其前端膨大称嗅球,嗅球与嗅神经相连。嗅束向后扩大为嗅三角,连于海马回前部和海马回钩等嗅觉高级中枢(图1029)。l(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l大脑半球表面覆盖一层灰质为大脑皮质,其深部为髓质,髓质内含有神经纤维束和基底神经核。l1.大脑皮质l大脑皮质为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是中枢神经发育最为复杂和完善的部位。从种系发生来说,大脑皮质分为形成海马和齿状回的古皮质和组成嗅脑的旧皮质,其余的则属新皮质。在哺乳动物中等级愈高者,新皮质越发达。古皮质与旧皮质称异型皮质,是三层的皮质,新皮质又称同型皮质,一般可分为六层。人类由于新皮质的高度发达,它约占全部皮质的96。l大

    18、脑皮质含有许多锥体形的神经细胞、其它各型的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按细胞与纤维排列情况一般可分为六层,由外向内依次为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层、内颗粒层、内锥体层、多形层细胞层(图1030,31)。l分子层 在皮质的最浅层,内含少量水平细胞和星状细胞及许多横行纤维。l外颗粒层 含小型锥体细胞和少量星形细胞,有髓纤维较少。l外锥体层 含中、小型锥体细胞,以中型锥体细胞为主,其轴突与皮质各层间、各部位间和左右半球间联络及连合,经过错综复杂的广泛联系,对进入皮质的各种冲动进行综合分析。l内颗粒层 是密集排列的星形细胞,特异性上行纤维主要进入该层与星形细胞形成突触,后者与其它细胞进行广泛联系。l内锥体层

    19、含大型锥体细胞,在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还有巨型(Betz)锥体细胞,锥体细胞的轴突与第六层梭形细胞的轴突组成传出纤维,下行到脑干、脊髓,并通过脑神经、脊神经将冲动传到有关部位。l多形细胞层 含梭形和三角形的神经细胞和星状细胞。l2基底核 基底核共4对,位于白质内,因位置靠近脑底故名。l(l)尾状核 尾状核呈“C”形(图1032),分头体尾三部,围绕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伸延于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和下角。l(2)豆状核 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介于内囊与外囊之间,在水平切面和冠状切面上均呈尖向内侧的楔形,核内有两个白质薄板,将其分为3部,外侧部最大称壳,内侧2部称苍白球(图 1032,33)。尾状核头部与

    20、豆状核之间借灰质条索相连,外观呈条纹状,故两者合称纹状体,苍白球在鱼类已存在,出现较早称旧纹状体,尾状核与壳在爬行类开始出现称新纹状体。纹状体与肌肉活动有关,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锥体系出现早,在哺乳类以下的动物,纹状体是控制运动的最高中枢、在人类,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纹状体退居从属地位。l(3)屏状核 此核为岛叶与豆状核之间的一薄层灰质。l(4)杏仁核 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深面,与尾状核尾部相连,属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核。l3大脑半球的白质 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充满于大脑皮质和基底核之间,可分为三系。l(l)连合纤维 是连合左、右两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l胼胝体

    21、 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它在两半球中间(纵裂底)形成个弧形板,其纤维向四面投射到大脑皮质,联系两半球的额叶、顶叶、颞叶和l枕叶(图1034)。前连合 为前后两个弓形纤维束组成,呈X形,位于穹窿的前方,主要连合两侧额叶,小部分连合两侧嗅球。l穹窿 是嗅胞的连合纤维,也是嗅脑的投射纤维,纤维自海马传向下丘脑的乳头体,其中一部分连接两侧海马,纤维先向后再弓形向上紧贴在胼胝体的下面,然后再弯曲向下终于乳头体。l(2)联络纤维 是联络同侧半球内各部皮质的纤维,其中短纤维联络相邻脑回,长纤维联络本侧半球各叶,如上纵束联络额叶、顶叶、枕叶;下纵束联络颞叶、枕叶;钩束联络额叶、颞叶,扣带联络边缘叶。l(

    22、3)投射纤维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包括基底核、间脑、脑干、小脑和脊髓)的纤维。可分投射传入纤维和投射传出纤维。l投射传入纤维l丘脑皮质束:是丘脑发往大脑皮质的纤维(包括丘脑前辐射和丘脑中央辐射).l视辐射:是外侧膝状体发往枕叶皮质的纤维。l听辐射;是由内侧膝状体发往颞叶皮质的纤维。l投射传出纤维;l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l皮质脑桥小脑束:包括额桥束和枕颞桥束,二者经脑桥核中继后到小脑。l这些纤维绝大部分经过内囊。内囊由宽厚的白质纤维构成,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图1032,33,36),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向外开l放的“V”字形。可分为三部。l内囊前肢:位于

    23、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含有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l内囊膝:位于前、后肢汇合处,有皮质核束通过。l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和听辐射通过。l由于内囊中有许多上、下行纤维束通过,故若内囊损伤,常导致严重的神经机能障碍。l(三)大脑皮质的分区与机能定位l大脑皮质的六层结构是基本型,而在皮质的不同部位,各层的厚薄,各种神经细胞的分布、纤维的疏密都有差异。为了便于进行形态研究和机能分析,学者们根据细胞的排列和有髓纤维的配布对皮质进行分区。各家分区的多少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大脑皮质的发育和分化,不同的皮质区具有不同的功能。一般将这些具有一定功能的脑

    24、区称为“中枢”。而这些中枢只是执行某种功能的核心部分。皮质的其他部分也有类似的功能。当某一中枢损伤后,其他有关脑区可在一定程度上代偿该项功能。因此。大脑皮质机能定位的概念是相对的。此外、除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中枢外,还存在着广泛的脑区,它们不局限于某一种功能,而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完成更复杂和高级的神经精神活动,称为联络区。l. 第1躯体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Brodmann 第4区和第6区(囹1039).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射特点为;上下颠倒,但头都是正的l较常用的是Brodmann的52区。按此分区法,第一运动区为4、6区,第一感觉区为3、l、2区,第一视区为17区

    25、,听区为41、42区(图1037,38)。在人类,还有第 2躯体运动区和补充运动区。第 2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后回下面的岛盖部皮质,管理上、下肢运动。补充运动区位于半球内侧面中央旁小叶的前方,即在额上回的内侧面。l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与下肢的运动有关,中部与躯干和上肢的有关,下部与面、舌、咽、喉的运动有关;左右交叉,即一侧运动区支配对测肢体的运动。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肉则受两侧运动区的支配,如面上部肌、眼球外肌、咽喉肌、呼吸肌和躯干肌、会阴肌;在该区身体各部代表范围的大小与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例如手的代表区比足的大很多。第1躯体运动区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

    26、至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3视区 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一侧视区接受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经外侧膝状体传来的信息。损伤一侧视区,可引起双眼视野对侧半同向性偏盲。4听区 位于大脑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 41,42区),每侧听区接受自内侧膝状体传来的两耳听觉冲动。因此,一侧听区受损,不致引起全聋。l2第1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包括3、1、2区(图1040)接受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党。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射特点是:上下颠倒,但头部也是正的。中央旁小叶的后部与小腿和会阴部的感觉有关中央后回的最下方与烟、舌

    27、的感觉有关;左右交叉,一侧躯体感觉区管理对侧半身的感觉;身体各部在该区内投射范围的大小与形体的大小无关,而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例如手指和唇的感受器最密,投射范围也较大。l人脑的第 2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前回和后回下面的岛盖部皮质,与第 2躯体运动区相重叠,与双侧感觉有关。(3)书写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靠近中央前回的上肢代表区。此区受损,虽然手的运动正常,但不能写出正确的文字,称失写症。l5平衡觉区 在中央后回下端头面部代表区附近。6嗅觉区 位于海马旁回的钩附近。7语言中枢 人类大脑皮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进行思维、意识等高级神经活动,并用语言进行表达,因此人的大脑皮质还存在特有的

    28、语言中枢。一般认为语言中枢在一侧半球发展起来,即善用右手者在左侧半球;善用左手者其语言区也在左侧半球,只有一部分人在右半球。因此、左半球被认为是语言区的”优势半球”,包括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4个语言区(图10一41),临床观察证明,9O以上的失语症都是左侧大脑半球受伤的结果。l(1)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于额下回后都(44,45区)。此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症,即丧失了讲话能力,但仍能发音。l(2)听性语言中枢 位于顶上回后都(22区)。此区受损,患者虽听党正常。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也不能理解自己讲话的意义,称感觉性失语症。Wernicke区,将文字的视觉形式与相应的听觉形式联系起来,以后的

    29、过程与上述相同。(四)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由法国解剖学家Broca(1878)提出来的“边缘叶”的概念衍生出来的,用以表示新皮质下面围绕着脑干的那些部分。l(4)阅读中枢(视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39区)人靠近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l上述各语言中枢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能力需要大脑皮质几个区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Wernicke提出了在大脑中产生语言的模式,例如听到别人说的话,然后用口语回答,其过程是:首先听觉信息传至听区(颞横回)产生听觉,再传到颞上回后部的听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理解话的意义,经过分析综合后,再通

    30、过弓形束神经纤维将信息传至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在此激发起一个详细的发音程序,再传到运动皮质的颜面区(中央前回下部),运动皮质控制唇、舌、喉等处的肌肉运动而形成语言。又如看到文字读出声来,其过程是:视觉信息首先传至视区产生视觉,然后传到角回(视性语言中枢)理解文字的意义,再传到l一般认为边缘叶包括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胼胝体上回、下托)、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和梨状叶(前梨状区-外侧嗅回、杏仁周区、内嗅区)等五部分。边缘叶与附近的皮质(额叶眶回后部、岛叶前部、颞极等)以及功能上密切联系的一些皮质下结构,如隔核、杏仁核、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中脑内侧被盖区

    31、等,总称边缘系统,它们在结构上、功能上密切联系,主要功能不仅与嗅觉有关,更与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记忆等有密切关系,由于边缘系统通过下丘脑影响一系列自主神经活动,故有人称它为内脏脑。l在一些低等动物(两栖、爬虫)的边缘叶大部分结构接受嗅系统的大量投射纤维,所以边缘叶又被看成嗅脑(嗅脑是对环境进行嗅分析的)。嗅脑是属于皮质中最古老的,在不同的动物是不同的,灵长类属钝嗅型,嗅脑不发达。l嗅脑的周围都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三者合称嗅叶),嗅三角向后终于前穿质。嗅脑的中枢部包括(颞叶的)海马旁回前部、海马、齿状回、杏仁核等。l(五)侧脑室l侧脑室是位于左右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含透明脑脊液,两侧脑室经室

    32、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侧脑室中央部位于顶叶内,由此发出三个角。前角伸入额叶,后角伸入枕叶,下角伸入颞叶,在下角的室底,有呈弓状隆起的皮质称海马,其内侧有呈锯齿状的窄条皮质称齿状回(图 10一44)。l第四节 脑脊膜、脑脊液、脑血管l一、脑脊膜l哺乳动物脑和脊髓的外面均有三层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它具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等功能。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l()硬膜l硬膜厚而坚韧,包裹在脑和脊髓的最外面,分别称硬脑膜和硬脊膜,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为硬膜下隙。硬脑膜由内、外两层合成,兼具脑膜及颅骨内膜的作用,有些地方内、外层分开,构成硬脑膜窦,如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

    33、等。硬脑膜内层在某些部位褶叠成板状突起,深入脑的各部间隙中,如大脑镰、小脑幕等。内层自枕骨大孔向下延续为硬脊膜,硬脊膜为一层,向上附于枕骨大孔边缘,向后附于尾骨骨膜,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间有一窄腔,即硬膜外腔。l(二)蛛网膜l蛛网膜不含血管、薄而透明,它与软膜间的腔隙为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在某些部位此腔变大称池,位于小脑与延髓之间的为小脑延髓池,自脊髓圆锥至第二骶锥间的为终地,终地中无脊髓,只有马尾浸在脑脊液中。在颅骨内的某些部位,如硬脑膜窦附近,蛛网膜向硬膜方向突出许多绒毛状小隆起称蛛网膜粒,脑脊液即通过这一结构渗透到静脉窦。l(三)软膜二、脑脊液及其循环脑脊液是脑室内的脉络丛(软脑膜上的

    34、血管和脑室膜上皮突向脑室而成)所分泌的透明而略带黄色的液体,它自成一个循环途径,并间接与血液循环有关。其循环途径是(图1045)。左、右侧脑室脉络丛分泌脑脊液 侧脑室第三脑室脉络丛 分泌脑脊液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分泌脑奔液 第四脑室 蛛网膜下腔 颈内静脉硬膜静脉窦l软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于脑、脊髓表面,并深入脑和脊髓的沟裂中(蛛网膜跨越沟裂),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脉络组织的某些部位,血管反复分支成丛,与软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室构成脉络丛。l脑脊液对维持脑组织的渗透压和颅内压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也起淋巴的作用,此外,因其充满在脑和脊髓周围,故

    35、有缓冲外力、减少震荡的作用。l三、脑的血液供应l供应脑的动脉来自成对的颈内动脉和推动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等。l1.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是颈总动脉的分支,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其主要分支有l(l)大脑前动脉主要分布于大脑半球额叶、顶叶的内侧面、背外侧面的上部及额叶底面一部分。左、右大脑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l(2)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主要分布于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和岛叶l(3)后交通动脉它向后与大脑后动脉吻合。l2.椎动脉 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 穿行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人颅腔。左右椎动脉在脑桥腹面下缘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后者发

    36、出脑桥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及小脑上动脉等,供应脑干和小脑,基底动脉至脑桥上缘分成左、右大脑后动脉,分布于大脑半球的枕叶及额叶的底面。l两侧的大脑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同侧的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借后交通动脉相连,在脑底形成一个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作的多角形环称大脑动脉环,此环具有调节脑血流供应和均衡血液配布的作用。l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浅深两组,浅静脉收集皮质及浅部髓质的静脉血;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等处的血液,小静脉自皮质及髓质发出后逐级汇合,最后汇成几条较大的静脉注人硬脑膜窦,再入颈内静脉.l第五节 脊神经l脊神经是与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共31对,其中预

    37、神经8对,胸神经 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每对脊神经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很在椎间扎处合并而成。前根为运动性,后根为感觉性,后根在椎间孔处的膨大部称脊神经节,是由感觉神经元的胞体聚集形成的。l一、脊神经的成分l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典型的脊神经有四种纤维成分(图1046)。l躯体运动纤维 是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经前根入脊神经分布于骨路肌,支配骨骼肌的活动。l躯体感觉纤维 来自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自后根人脊髓,周围突加入脊神经分布于皮肤、肌肉和关节的感受器,可将皮肤的外感觉冲动和肌、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传入脊髓。l内脏运动纤维 是由脊髓颈8腰3节段的侧角及

    38、脊髓骶部24节段中间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前根至脊神经,分布于胸、腹腔脏器的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l内脏感觉纤维 来自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中枢突自后根入脊髓,周围突分布于胸、腹腔脏器和心血管内的感受器,传导胸腹腔脏器的一般内脏感觉冲动。l二、脊神经的走行及分布l脊神经一般分肌支、皮支和关节支。分别分布于相应的肌肉、皮肤和关节。l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交通支及脊膜支。前(腹侧)支粗大,是混合性的。脊神经前支中除胸神经前支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外,其余各支分别先交织成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等,然后发支分布于颈、胸、腹、会阴和四肢的肌和皮肤。后(背侧)支

    39、较细,是混合性的,自脊神经发出后向后行走,分布于项、背、腰和骶部深层的肌,以及枕、项、背、腰、臀部的皮肤。脊膜支细小,自脊神经干发出后,由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交通支是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分白交通支和l灰交通支).下面略述脊神经前支及其各丛。l()颈丛l颈丛由颈神经l4的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伸出,由丛发出肌支和皮支。l1皮支 主要分支有l枕小神经 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l耳大神经 分布于耳廓及附近的皮肤。l颈皮神经 分布于颈前部皮肤。l锁骨上神经 分布于颈侧都、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l2肌支 主要是隔神经。隔神经(C35)为混合性神

    40、经。自颈丛发出后在颈l部垂直下降,经胸廓上口人胸腔下降至隔。隔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隔肌运动,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部分腹膜和肝、胆等处,l(二)臂丛l臂丛由颈神经 58和胸神经1的前支组成。组成臂丛的神经先合成上、中、下三个干。每个干在锁骨上方又分为前、后两股。由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自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合成后束。三束分别从内、外、后三面包围腋动脉,在锁骨后方进入腋窝(图1047)。臂丛的主要分支有:l1正中神经(CS一TI)由臂丛的内侧束和外侧束发支合成,在肱二头肌内侧缘下降(图1048)经肘部至前臂的浅、深屈肌之间向下至手掌。肌支支配2尺神经(C7TI)由臂丛内侧束发出,

    41、在肱动脉内侧下行,至前臂前面在尺侧下降至手掌。发肌支主要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侧半及手肌的大部分,皮立分布于手背面尺侧半和尺侧两个半手指、手掌面尺侧半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皮肤(图1048,49)。l前臂前群肌的桡侧半和手的大鱼际肌;皮支分布于手掌桡侧半及桡侧三个半指的皮肤并至相应的指背2、3节的皮肤。3桡神经 (C5TI)发自后束,是臂丛发出的一条粗大的神经。桡神经发出后经肱3头肌深面、肱骨背面的烧神经沟斜向下外,至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两支至前臂。烧神经的肌支主要支配上臂背面及前臂背面的伸肌,皮支分布于上臂背面及前臂背面的皮肤、手背桡侧半及挠侧两个半手指的皮肤(食指、中指只到近侧指间关节)l

    42、4腋种经 (CS6)起自后束,主要支配三角肌,皮支分布于肩部及臂后部的皮肤。l5肌皮神经 (C57)发自外侧束,在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下降,肌支主要支配肱二头肌、肱肌。皮支分布于前臂外侧面。l6胸背神经 (C6CS)发自后束,支配背阔肌。l(三)胸神经前支l胸神经前支共12对,除第1对胸神经前支有分支加人臂丛,第12对胸神经前支的小部分参加腰丛外,其余皆不成丛,都单独行于相应的肋间隙中,沿肋骨下缘与肋间血管伴行,称肋间神经。第12对胸神经前支行于第12助下方,称肋下神经。肋间神经的肌支支配相应的肋间内肌、肋间外肌和相应的前外侧群腹肌;皮支依相应的节段分布至胸腹部前面和侧面皮肤。l(四)腰丛l腰丛

    43、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图10一50),位于腰大肌深面,主要分支有:l1股神经 (L24)是腰丛中最大的一支,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股部,在股前面分数支,其中最长的一支为隐神经,随大隐静脉下行直至足内侧缘。股神经的肌支主要支配股前肌群,皮支分布于股前面、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皮肤.l2闭孔神经 (L24)自腰大肌内侧缘穿出,穿过闭孔膜至股内侧都。肌支分布于大腿内收肌群,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皮肤。l3骼腹下神经 肌支配腹肌,皮支分布于下腹部及腹股沟区皮肤。(l)胫神经 (L4一S3)自腘窝分出后下降至小腿后面,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的深面下行。经内踝后面至足底分为

    44、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胫神经肌支支配小腿后肌群及足底肌,皮支分布于小腿后面、足底及足背外侧的皮肤。l4股外侧皮神经 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至大腿外侧部的皮肤。l(五)骶丛l骶丛是由腰骶干(L45)(由腰神经4 前支的部分和腰神经 5前支组成)、全部骶神经及尾神经的前支构成。骶丛位于骨盆后臂前面。主要分支有:ll坐骨神经 (L4一S3)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也是骶丛的主要神经。位于臀大肌深面,经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下降至股骨后部,分支至大腿后部肌群。坐骨神经在腘窝分为内侧的胫神经和外侧的腓总神经(图105l)。(2)腓总神经 (L4S2)在腘窝处自坐骨神经分出后,在排骨小头下方分为二支至小腿,腓总神经肌支支配小腿前外侧肌群和小腿前肌群;皮支至小腿外侧、足背和趾背的皮肤。l2阴部种经 (SZ一4)经梨状肌下孔分布于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的肌和皮肤、肛门外括约肌及肛门部的皮肤。l3臀上神经 (L4一5S1)经梨状肌上孔出骨盆,支配臀中、小肌。l4臀下神经 (L5SI2)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支配臀大肌。l5股后皮神经 (SI3)出梨状肌下孔,分布于股后侧和腘窝的皮肤。l第六节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精选]第十章神经系统第三节脑名师编辑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38240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