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元素周期表 ppt课件-(2019)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4.1.2 元素周期表 ppt课件-(2019)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ppt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1.2 元素周期表 ppt课件-2019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4.1 元素 周期表 ppt 课件 2019 新人 高中化学 必修 一册 下载 _必修第一册_人教版(2019)_化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元素周期表)科学史话:元素周期表的发展18世纪,元素不断被发现,种类越来越多。化学家开始对它们进行分类和整理,以求发现系统的元素体系。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要一书中提出了第一个元素分类表,此后,人们对元素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入。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赖纳(J.W.D6bereiner,17801849)提出了三素组的概念,对于探寻元素性质的规律具有启发性。1867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研究中开始触及到元素分类的规律性。为了进一步将元素进行分类,他把当时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中相对原子质量相近的元素排列在一起,并进行了反复研究,探索元素之间的规律性。门捷列夫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在1869年
2、2月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如图)。科学史话:元素周期表的发展1905年,瑞士化学家维尔纳(A.Werner,18661919,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制成了现代形式的元素周期表。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H.GJ.Moseley,18871915)发现并证明了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核电荷数,使人们对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认识更趋于完善。 (2)元素周期表的演变 演变:随着科学发展,为_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 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_。 1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诞生:1869年,俄国化学家_制出 绘制依据:将元素按照_由小到大的顺序
3、排列,将_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门捷列夫门捷列夫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性质相似化学性质相似未知元素未知元素核电荷数核电荷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得到原子序数原子序数。 结合结合1-201-20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中期表中1-201-20号元素的排列,号元素的排列,分析一下我们现在使分析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用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质子数质子数=电子数电子数钾(钾(K K) 钙(钙(CaCa)19 2 8 8 119 2 8 8 1 按原子
4、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 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元素周期表排列的规律元素周期表排列的规律周期周期(横行)(横行)第一周期:第一周期:2 种元素种元素 第二周期:第二周期:8 种元素种元素第三周期:第三周期:8 种元素种元素第四周期:第四周期:18 种元素种元素第五周期:第五周期:18 种元素种元素第六周期:第六周期:32 种元素种元素第七周期:第七周期:32种元素种元素(镧系元素镧系元素)
5、(锕系元素锕系元素)周期序数周期序数 = = 电子层数电子层数 短周期短周期 长周期长周期 族族 纵行纵行主族:主族:副族:副族:A , A , A , A ,A , A , A 第第族:族:稀有气体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0族:族:共七个主族共七个主族B , B , B , B ,B , B , B 共七个副族共七个副族三个纵行三个纵行(8、9、10),位于),位于 B 与与B中间中间 主族序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周期 a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_个周期。 b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_相同 c分类: 短周期:包括_。 长周期:包括_。2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电子层数
6、电子层数第一、二、三周期第一、二、三周期 第四、五、六、七周期第四、五、六、七周期族a个数:元素周期表有_个纵行,但只有_ 个族。 b特点: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_。c分类:主族:在族序数后标A,如周期表中第14纵行表示为第_族。1816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A副族:在族序数后标B,如周期表中第6纵行表示为第_族。0族:最外层电子数_(He为_),其化合价定为_。族:周期表中第_纵行。B 820 8、9、1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A A B B B B B B B A AAAA0(1)原子序数:按照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元素_给给元素编
7、的序号。元素编的序号。(2)原子序数原子序数_。(3)横行原则:横行原则:把把_相同相同的元素,的元素,按按_的的顺序从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左到右排列。(4)纵列原则:把不同横行纵列原则:把不同横行中中_相同相同的元素,的元素,按按_的的顺序由上而下排列。顺序由上而下排列。在周期表中的顺序在周期表中的顺序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质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电子层数目电子层数目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序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递电子层数递增增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周期28818 18 3232 再探: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族个数个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周期表中有有_个个纵列,纵列,共有共有_个个族族特点
8、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主族元素的族序数_分类分类主族主族共有共有_个个,包括,包括第第_族族副族副族共有共有_个个,包括第,包括第B、B、B、B、B、B、B族族族族包括包括第第_三三个纵列个纵列0族族占据元素周期表的占据元素周期表的第第_纵纵列,最外层电子数列,最外层电子数为为_(He为为2)1816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7A、A、A、A、A、A、A78、9、10188再探: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常见族的别称族别名第A族(除氢外)_元素第A族_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碱金属卤族碱土金属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你知道我的别称么?元素周期表方格中的符号的意义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符号元素名
9、称元素名称相对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1)一个横行即是一个周期,一个纵列即是一个族一个横行即是一个周期,一个纵列即是一个族()(2)每一周期都是碱金属元素开始,稀有气体元素结束每一周期都是碱金属元素开始,稀有气体元素结束()(3)同周期中元素电子层数一定相同同周期中元素电子层数一定相同()(4)同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等于族序数同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等于族序数()(5)0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6)元素周期表已发展成一个稳定的形式,它不可能再有新的变化了元素周期表已发展成一个稳定的形式,它不可能再有新的变化了()针对训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 主
10、族元素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该元素在该元素在周期,周期,第第族,族,元素名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元素符号。四四A溴溴BrBr某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请说出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A族结构位置结构位置1.元素(1)概念:具有相同_(_)的一类_的总称。(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2.核素(1)概念:具有一定数目_和一定数目_的一种原子。(2)表示方法原子符号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质子数质子中子(3)实例质子数为19,中子数为20的核素为_;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核素为_;核素 的质子数为_,中子数为_。(4)决定原子(核素)种类的是_。68质子数和中子数原子原子原子核原子
11、核核外电子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的排布决定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的排布决定元素的性质质子质子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核素的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核素的种类注意事项:注意事项:中中子子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与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无关;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与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无关; 核素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与核外电子数无关核素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元素和核素只能论种类,不能论个数;而原子既论种类,又能元素和核素只能论种类,不能论个数;而原子既论种类,又能论个数;论个数; 3.同位素(1)概念:_相同而_不同的同一_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