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基因突变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三章-基因突变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基因突变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一一、基因突变的分类、基因突变的分类按照遗传物质结构的改变:碱基的置换、移码、缺失、插入突变:碱基的置换、移码、缺失、插入突变从突变的效应与野生型的关系:正向、回复突变正向、回复突变从突变所引起的遗传信息的意义改变:同义、错义、无义突变同义、错义、无义突变如果发生在调控区的突变有:组成型突变、启动子上升组成型突变、启动子上升/下降突变、下降突变、 抗阻遏、抗反馈突变抗阻遏、抗反馈突变从突变所带来的表型改变分为:形态、致死或条件致死、生化突变型形态、致死或条件致死、生化突变型分分 类类 标标 准准突变产生的过程:自发、诱发突变自发、诱发突变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类型、符号和规律基因突变的机制基因突变
2、的机制 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发的或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发的或诱发的,诱变又可分为点突变和畸变。具体类型可诱发的,诱变又可分为点突变和畸变。具体类型可归纳如下:归纳如下:v回复突变:突变体所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回复突变:突变体所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得到回复,这种二次突变就是回复突变。二次突变得到回复,这种二次突变就是回复突变。l 正向突变:改变野生型性状的突变。正向突变:改变野生型性状的突变。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的特征随机性独立性稳定性可逆性稀有性二、基因突变规律二、基因突变规律 三、基因突变类型三、基因突变类型 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获得
3、的菌株,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 称之为称之为。基本培养基基本培养基(MM)(MM):满足野生型菌株生长最:满足野生型菌株生长最 低营养要求的合成培养基。低营养要求的合成培养基。(一)突变类型一)突变类型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由于突变而丧失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由于突变而丧失 了某种营养合成能力,而无法在基本培养了某种营养合成能力,而无法在基本培养 基上生长的变异类型。基上生长的变异类型。 表示:表示:基基 因:因:hishis+ +,his his - - ; 表表 型:型:His His + + ,His His - - 抗性突变型:抗性突变型:野生型菌株由于突变而产了对某些化
4、学药物野生型菌株由于突变而产了对某些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抗性变异类型。或致死物理因子抗性变异类型。表示:表示:基基 因:因: strstrr r、strstrs s; tettetr r、tettets s; 表表 型:型:Str Str r r , Str Str s s 条件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某些菌株或病毒经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某些菌株或病毒经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可生长并实现表型,而在另一条件却无法生可生长并实现表型,而在另一条件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类型。长繁殖的突变类型。(如温度敏感突变株:如温度敏感突变株:Ts)形态突变株形态突变株抗原突变株抗原突变株产量突变株产量突变
5、株突变株类型划分:突变株类型划分: -选择性突变株:营养缺陷型、抗性选择性突变株:营养缺陷型、抗性 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非选择突变株:形态、抗原、产量非选择突变株:形态、抗原、产量 突变型突变型四、基因符号表示v命名规则:命名规则:v1.1.根据基因产物或其作用产物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根据基因产物或其作用产物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缩写成字母缩写成3 3 个小写斜体字母来表示。个小写斜体字母来表示。 v2.2.不同的基因座,其中任何一个突变所产生的表型不同的基因座,其中任何一个突变所产生的表型变化可能相同,其表示方法是在变化可能相同,其表示方法是在3 3 个小写斜体字母
6、个小写斜体字母后加上一个斜体大写字母来表示区别。如后加上一个斜体大写字母来表示区别。如RecombinationrecARecombinationrecA、recBrecB、recCrecCv3.突变位点应通过在突变基因符号后加不同数字表突变位点应通过在突变基因符号后加不同数字表示。如示。如supE44 supE44 v4.4.某个基因或某个领域缺失时,在其基因型前面加某个基因或某个领域缺失时,在其基因型前面加上上“”表示。例如:表示。例如:lac-proAB lac-proAB 基因缺基因缺 失时它失时它的基因型表示为的基因型表示为(lac-proAB)(lac-proAB)。v5. 融合融
7、合 如如(ara-lacara-lac)表示)表示araara和和 laclac融合成新基因融合成新基因 v 五、突变率及其检出五、突变率及其检出突变率:突变率:某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几率。常用单位群某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几率。常用单位群体中每一世代产生的突变株的数目来表示。五体中每一世代产生的突变株的数目来表示。五v一个细菌分裂一次产生两个细菌,两个细菌再经一次分裂产生四个细菌,这时一个细菌开始总共经历了三个世代。细菌繁殖过程中的世代总数为细菌数减1.如果细菌总数和开始时的细菌总数相差很大,可以认为细菌总数就是世代数。 v突变率(M2-M1)/(N2-N1),其中M为抗性菌落
8、数;N为不同时间的细菌数。v考虑到微生物分裂不同步,细菌总数就是世代数G的计算为:v G= (N2-N1)/ln2= (N2-N1)/0.693v突变率(M2-M1)*0.693/(N2-N1)v例如测定某一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性突变时,得到如下数据:接种细菌数为5.4105,测定时细菌数为31.4 108,抗性菌落数为24,则v突变率()(M2-M1)*0.693/(N2-N1) =24 *0.693 /(31.4 108- 5.4105) =0.52 10-8v如果是液体培养基,需要考虑细菌的分裂次数。v突变率()=2(M2/N2-M1/N1)/(g2-g1)v由于突变次数的随即分布,平均
9、突变率可用泊桑公式计算:v P0=e N 则 = -lnP0/Nv例如:在某一实验中,测得20支培养试管中有11支没有出现抗性突变细菌,每支试管的细胞数为:2108。v则有:P=11/22=0.55v= -lnP0/N = -ln0.55/2108 = 310-9突变株的检出及突变率的计算突变株的检出及突变率的计算 检出方法:检出方法:1)选择性突变株)选择性突变株-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 -抗药性突变抗药性突变2)非选择性突变非选择性突变株株:第二节第二节 诱变剂与突变机制诱变剂与突变机制v诱变剂: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v诱变机制:碱基置换突变移码突变插入/缺
10、失突变碱基置换可以分为两类:转换和颠换前者是嘌呤到嘌呤,嘧啶到嘧啶的变化,后者是嘌呤到嘧啶或嘧啶到嘌呤的变化。碱基置换的诱变原理碱基置换的诱变原理Watson和和Crick认为认为酮式与烯醇式的互变氨基与亚氨基的互变碱基碱基碱基配对碱基配对方式改变方式改变自发突变10-610-10碱基类似物碱基类似物5BrU5BrU的诱变机理和该假设的证明的诱变机理和该假设的证明酮式酮式烯醇式烯醇式一、碱基类似物的机制烯醇式 : 与G配对 诱发G.CA.T G.CG.CG.BUG.CA.BUA.TA.BU参入错误酮式 与A配对 诱发A.TG.CA.TA.TA.BUA.TG.BUG.CA.BU复制错误v另一种碱
11、基类似物:2-氨基嘌呤(AP),类似于A 异构体: 酮式 烯醇式 配对形式: AP=T APC 二、碱基的化学修饰二、碱基的化学修饰1. Nitrous acid (HONO)Nitrous acidcytosineuracil,guaninexanthineGX(黄嘌呤)adeninehypoxanthineAH(次黄嘌呤)(次黄嘌呤)A:TG:CH与C 配对G:CA:T is specific for cytosine, but only works in vitro (cannot enter cells).G.CG.C*G.CC.A*C.A*T.AHA2. Hydroxylamine
12、(NH2OH) Alkylating agents are excellent donors of alkyl groups.3 3、烷化剂(、烷化剂(AlkylationAlkylation)the addition of alkyl groups to the bases of DNA(EMS)(NNG)(MMS)EMS and MMS tend to ethylate (or methylate) N7 of guanine or N3 of adenine,which severely disrupts base pairing:是一种诱变作用特别强的诱变剂。可以使一个群体的任何一个基
13、因的突变率高达1%。此外可以诱发邻近的位置的基因同时发生突变,即引起多位点的突变。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 NNG):can in addition methylatethe O6 of guanine and the O4 of thymine烷化剂对烷化剂对DNA的损伤机制的损伤机制一类亲电子的化合物,易与生物体中大分子的亲核位点起反应。烷一类亲电子的化合物,易与生物体中大分子的亲核位点起反应。烷化剂的作用可使化剂的作用可使DNA发生各种类型的损伤:发生各种类型的损伤:a.碱基烷基化 :烷化剂很容易将烷基加到DNA链中嘌呤或嘧啶的N
14、或O上,其中鸟嘌呤的N7和腺嘌呤的N3最容易受攻击,烷基化的嘌呤碱基配对会发生变化,例如鸟嘌呤N7被烷化后就不再与胞嘧啶配对,而改与胸腺嘧啶配对,结果会使GC转变成AT。b.碱基脱落:烷化鸟嘌呤的糖苷键不稳定,容易脱落形成DNA上无碱基的位点,复制时可以插入任何核苷酸,造成序列的改变。c.断链:DNA链的磷酸二酯键上的氧也容易被烷化,结果形成不稳定的磷酸三酯键,易在糖与磷酸间发生水解,使DNA链断裂。vd.交联:交联:烷化剂有两类,烷化剂有两类,v一类是单功能基烷化剂,如甲基甲烷碘酸,只能使一类是单功能基烷化剂,如甲基甲烷碘酸,只能使一个位点烷基化;一个位点烷基化;v另一类是以双功能基烷化剂,
15、化学武器如氮芥、硫另一类是以双功能基烷化剂,化学武器如氮芥、硫芥等,一些抗癌药物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丝芥等,一些抗癌药物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丝裂霉素等,某些致癌物如二乙基亚硝胺等均属此类,裂霉素等,某些致癌物如二乙基亚硝胺等均属此类,其两个功能基可同时使两处烷基化,结果就能造成其两个功能基可同时使两处烷基化,结果就能造成DNA链内、链内、DNA链间,以及链间,以及DNA与蛋白质间的交与蛋白质间的交联。联。三、移码突变三、移码突变v定义:定义: 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增加和缺失造成的基因突变。v引起移码突变的诱变剂引起移码突变的诱变剂: 如吖啶橙,原黄素,吖黄素,可掺入DNA
16、的碱基对之间,引起DNA双链错位v移码突变机制移码突变机制:四、辐射诱变热紫外线 UV电离辐射激光离子束诱变 有效诱变范围:200300nm1.紫外线引起的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损伤lUV:非电离辐射型波长范围:136390nm诱变机制:DNA链的断裂DNA分子的交联C、U的水合作用嘧啶二聚体的形成UV照射形成嘧啶二聚体2.电离辐射引起的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损伤直接效应是DNA直接吸收射线能量而遭损伤间接效应是指DNA周围其他分子(主要是水分子)吸收射线能量产生具有很高反应活性的自由基进而损伤DNA。such as superoxide radicals(O2-), hydrogen pe
17、roxide (H2O2), and hydroxyl radicals (OH)电离辐射可导致:a.碱基变化主要是由OH自由基引起,包括DNA链上的碱基氧化修饰、过氧化物的形成、碱基环的破坏和脱落等。一般嘧啶比嘌呤更敏感。b.脱氧核糖变化脱氧核糖上的每个碳原子和羟基上的氢都能与OH反应,导致脱氧核糖分解,最后会引起DNA链断裂。c.DNA链断裂这是电离辐射引起的严重损伤事件,断链数随照射剂量而增加 d.交联包括DNA链交联和DNA-蛋白质交联。 2、电离辐射、电离辐射3、激光诱变、激光诱变激光:电磁波机制:辐射活化效应, 使机体形态结构和代谢生理方面发生改变4、离子束诱变、离子束诱变v离子束
18、的产生装置:离子注入机v机制: 能量传递、动量交换、离子沉积和电荷积累。MutagenMechanismTypes of mutations producedSpontaneous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 errors, spontaneous modification of nucleotidesAll types of mutations producedUV irradiationPyrimidine dimers induce error prone repair (SOS) Mainly G-C to A-T transitions, but all ot
19、her types of mutations including deletions, frameshifts, and rearrangements at somewhat lower frequency2-aminopurine (2AP)Base analogA-T to G-C and G-C to A-T transitionsBromouracilBase analogG-C to A-T and A-T to G-C transitionsHydroxylamine (NH2OH)Alkylating agent, generates N4-hudroxycytosineG-C
20、to A-T transitions when used in vitro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 (MNNG)Alkylating agent, generates O6-methylguanineG-C to A-T transitions, multiple, closely spaced mutations commonEthylmethane sulfonate (EMS) (EMS)Alkylating agent, generates O6-methylguanineG-C to A-T transitionsEthylethane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