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3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脾胃系疾病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270007
  • 上传时间:2022-03-28
  • 格式:PPT
  • 页数:634
  • 大小:2.6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脾胃系疾病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脾胃 疾病 课件
    资源描述:

    1、1脾胃生理功能p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p气机升降枢纽p“湿润则土气王而万物生” 张介宾 p“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尔。” 王冰 p“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p湿者土之气,土者湿之质” 张琦 脾胃生理功能脾胃生理功能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气机升降枢纽气机升降枢纽左半圆升降失常的辨证论治p左半圆升降失职:“水寒土湿木郁”p肾阳虚衰、脾湿水犯、肝气郁滞p暖水、燥土、疏木右半圆升降失常的辨证论治p右半圆升降失职:“火炎胃燥金逆”

    2、p心火上炎、胃气上逆、肺气上逆p清心、润土、凉金p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第一节第一节 胃痛胃痛 定义:定义: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证。11历史沿革p“ 胃脘痛”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p唐宋以前文献称“胃脘痛”为“心痛”。p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 讨论范围讨论范围p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胃炎p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p胃痉挛胃痉挛p胃下垂胃下垂p胃黏膜脱垂胃黏膜脱垂p胃神经官能症胃神经官能症p除外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肺炎、阑尾炎、心除外肝炎、胆囊炎、胰腺炎

    3、、肺炎、阑尾炎、心梗、肾盂肾炎、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梗、肾盂肾炎、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证。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一、病因一、病因1 1、外邪犯胃、外邪犯胃2 2、饮食伤胃、饮食伤胃3 3、情志不畅、情志不畅4 4、素体脾虚、素体脾虚p寒p热p湿p素问举痛论:“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p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p风邪?p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雾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

    4、,蛰虫不去,病本于脾。”p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雾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一、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伤胃3、情志不畅4、素体脾虚p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p饮食不节p五味过极p肥甘厚腻p饮酒如浆一、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伤胃3、情志不畅4、素体脾虚p忧思恼怒一、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伤胃3、

    5、情志不畅4、素体脾虚p脾胃虚弱p中阳不足二、病机p基本病机:胃气阻滞、不通则痛p病变部位:胃p相关脏腑:肝、脾。p早期:外邪、饮食、情志(实证)p后期:脾胃虚弱、虚实夹杂(夹湿夹瘀)病理因素p气滞p血瘀p寒凝p热郁p湿阻 变证p出血p气随血脱p厥证p呕吐反胃p噎膈出血p脾胃虚弱,不能统血p胃热炽盛,迫血妄行p瘀血阻滞,血不循经p“懦弱丈夫,不能约束其妻”郑钦安出血p脾胃虚弱,不能统血p胃热炽盛,迫血妄行p瘀血阻滞,血不循经p“丈夫酷烈,而妻不敢安其室也”郑钦安出血p脾胃虚弱,不能统血p胃热炽盛,迫血妄行p瘀血阻滞,血不循经p“沟渠之水,流行自如,忽从中闸定,上流欲下之水,势必逆行上涌,亦气机自

    6、然之理也。”郑钦安p出血p气随血脱p厥证p呕吐反胃p噎膈气随血脱:p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躁动p出血p气随血脱p厥证p呕吐反胃p噎膈厥证:p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p出血p气随血脱p厥证p呕吐反胃p噎膈呕吐反胃:p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p出血p气随血脱p厥证p呕吐反胃p噎膈噎膈:p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 1、症状 2、伴随症状 3、发病特点症状:p胃脘部疼痛,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一、诊断依据: 1、症状 2、伴随症状 3、发病特点伴随症状:p食欲不振,恶

    7、心呕吐,泛酸嘈杂,嗳气吞腐等。一、诊断依据: 1、症状 2、伴随症状 3、发病特点发病特点:p中青年居多,反复发作,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药物。二、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2、胃痛与胁痛3、胃痛与腹痛胃痛与真心痛p典型的真心痛以当胸而痛,多为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正如灵枢厥论所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胃痛 真心痛部位 上腹胃脘近歧骨处 左胸膺处 性质 胀痛,刺痛,隐痛等 突然或持续性疼痛, 闷痛,隐痛,时间较短 范围 部位较固定 常连及肩背(左侧) 有时连及两胁伴随症状 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心悸,气

    8、短,汗出 恶心 呕吐,纳差 诱因 寒凉,饮食,情志 情志,气候,劳倦等 二、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2、胃痛与胁痛3、胃痛与腹痛胃痛与胁痛p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黄疸,或胸闷太息。p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痛为主症。二、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2、胃痛与胁痛3、胃痛与腹痛胃痛与腹痛p主要从疼痛部位上区别,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不难区别。p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有时腹痛可以伴有胃痛症状,胃痛又常兼有腹痛表现,这时应从起病及主要病位加以区分。 三、相关检查p电子胃镜x线钡餐检查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检测B超、CT检查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9、p虚实p寒热p气血p夹证p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p虚:痛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一、辨证要点:p虚实p寒热p气血p夹证p寒:遇寒痛甚,得温痛减。p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一、辨证要点:p虚实p寒热p气血p夹证p气滞:胀痛或连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有关。p气虚: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p血瘀:痛处不移,如针刺,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兼见呕血、便血。二、治疗原则:p理气和胃止痛通法p散寒p消食p理气p泄热p化瘀p养阴p温阳p三、证治分类1、寒邪客胃证p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可,或喜热饮。

    10、舌淡苔薄白,脉弦紧。p病机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p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p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p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p香附、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痛2、饮食伤胃证p症状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p病机 饮食积滞,阻塞胃气p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p方药 保和丸p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p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p连翘散结清热。3、肝气犯胃证p症状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p病机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p治法

    11、疏肝理气,和胃止痛。p方药 柴胡疏肝散p柴胡、白芍、川芎、郁金、香附疏肝解郁;p陈皮、枳壳、甘草、佛手理气和中。肝胃郁热证p症状 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p病机 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阻滞p治法 疏肝泄热,和胃止痛。p方药 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p化肝煎:丹皮、栀子、白芍、青陈皮、泽泻、土贝母景岳全书p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局方4、湿热中阻证p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p病机 湿热蕴结,胃气痞阻p治法 清热化湿,理气和胃。p方药 清中汤p黄连、

    12、栀子清热化湿,p半夏、茯苓、草豆蔻健脾祛湿,p陈皮、甘草理气和胃5、瘀血停胃证p症状 胃脘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势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p病机 瘀停胃络,脉络壅滞p治法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p方药 失笑散合丹参饮。p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散瘀止痛,p檀香、砂仁行气和胃。6、胃阴亏虚p症状 胃脘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欲食, 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p病机 胃阴亏耗,胃失濡养p治法 滋阴养胃,和中止痛。p方药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p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p当归养血活血;p川楝子理气止痛;

    13、p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 7、脾胃虚寒p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p病机 脾胃虚寒,失于温养p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p方药 黄芪建中汤p黄芪补中益气;p桂枝、生姜温脾散寒;p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缓急止痛附 吐酸p概念: 吐酸(泛酸):胃中酸水上泛,随即吐出 吞酸:随即咽下p历史沿革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p历史沿革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p基本病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1、热证p症状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

    14、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p治法 清泄肝火,和逆降胃p代表方 左金丸加味p黄连、吴茱萸、黄芩、山栀子清肝泄热;p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2、寒证p症状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迟。 p治法 温中散寒,和胃制酸p代表方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p党参、白术、云苓健脾益气,p木香、砂仁行气和胃,p法夏、陈皮和胃降逆,p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p甘草调和诸药。【附】嘈杂p概念: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可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吞酸兼见。 历史沿革p本证始于丹溪心法嘈杂,其曰:“

    15、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又说:“食郁有热。”p景岳全书嘈杂:“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p辨证论治1、胃热证p症状 嘈杂而兼恶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脘闷痰多,多食易饥,或似饥非饥,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p治法 清热化痰和中。p代表方 温胆汤加味。p法夏燥湿化痰降逆,p陈皮理气燥湿,p竹茹清热化痰降逆,p枳实行气导滞,p生姜和胃降逆,p甘草调和诸药,p黄连、栀子清泄胃热。 2、胃虚证p症状 嘈杂时作时止,口淡无味,食后脘胀,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

    16、,脉虚。p治法 健脾和中。p代表方 四君子汤加味。p党参益气补中,p白术健脾燥湿,p茯苓渗湿健脾,p甘草甘缓和中,p山药补脾养胃,p蔻仁温中行气。3、血虚证p症状 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p治法 益气养血和中。p代表方 归脾汤。p黄芪、党参补气健脾,p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p木香健脾理气,p茯神、远志、枣仁养心安神,p生姜、大枣、甘草和胃健脾,以资生化。复习要点p胃痛的概念。p胃痛的基本病机、病变部位及相关脏腑。p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p胃痛的辨证要点。p胃痛的治疗原则。p治疗胃痛如何理解和运用“通”法?p胃痛各证型的临床表现、治法及方药。106【概述概述】p一、一

    17、、定义定义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二、文献摘要(一)病名:首见于伤寒论(二)临床表现: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 胀满, 闭塞不通。”(三)病因病机: 1.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嗔满闭塞。” 2.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 p3.3.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说:说:“太阳之复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厥气上行

    18、,心胃生寒,胸膈心胃生寒,胸膈 不利,不利,心痛否满。心痛否满。 ”p(四)临床治疗:(四)临床治疗:p 景岳全书景岳全书痞满痞满指出:指出:“凡有邪有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 者,虚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 实满者,可消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三、范围 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若以上腹胀满不舒为主症时,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病

    19、因病机】一、病因 1.感受外邪 2.内伤饮食 3.情志失调 p 治疗不得法治疗不得法 滥施攻里泻下滥施攻里泻下 脾胃受损脾胃受损外邪侵袭肌表外邪侵袭肌表 表邪入里,结于心下表邪入里,结于心下 暴饮暴食暴饮暴食 恣食生冷恣食生冷 食滞中阻食滞中阻 过过 食肥甘食肥甘 水湿不化水湿不化 脾失健运脾失健运 痰湿阻滞痰湿阻滞 中焦气机不利中焦气机不利 胃痞胃痞 酿生痰浊酿生痰浊 升降失司升降失司 多思则气结多思则气结 暴怒则气逆暴怒则气逆 情志失和情志失和 悲忧则气郁悲忧则气郁 惊恐则气乱惊恐则气乱三、病机小结 (一)、病位及涉及脏腑 痞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二)、病机关键 脾胃升降失职为导

    20、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三)、病性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留)虚: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诊查要点诊查要点】p一、诊断依据:一、诊断依据: 1.1.主症:胃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主症:胃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 之不痛,望无胀形。之不痛,望无胀形。 2.2.起病及病程: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起病及病程: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 作,病程漫长。作,病程漫长。 3.3.诱发因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发因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二、病症鉴别:二、病症鉴别:p 1.1.痞满与胃痛痞满与胃痛 相同 不同主症病势压痛痞满病位同在胃脘部满闷不适较

    21、缓无胃痛以疼痛为主急压之可痛2.2.痞满与鼓胀痞满与鼓胀 相同 不同伴随症状病位触诊痞满自觉腹部胀满为主症自觉满闷不舒胃脘按之柔软鼓胀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大腹腹皮绷紧3.3.痞满与胸痹痞满与胸痹 主症 兼症痞满脘腹满闷不舒偶有胸膈不适胸痹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痛,胸闷、胸痛、短气 脘腹不舒4.4.痞满与结胸痞满与结胸 不同 相同痞满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 病位皆在脘部结胸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三、相关检查三、相关检查p1.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p2.2.病理病理 :p3.X3.X线钡餐:线钡餐:p4.4.胃肠动力检测:胃肠动力检测:

    22、p5.5.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p6.B6.B超、超、CTCT检查:检查:可诊断慢性胃炎并排除溃疡病、胃肿瘤等 三、相关检查三、相关检查p1.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p2.2.病理病理 :p3.X3.X线钡餐:线钡餐:p4.4.胃肠动力检测:胃肠动力检测:p5.5.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p6.B6.B超、超、CTCT检查:检查:组织活检可确定慢性胃炎的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三、相关检查三、相关检查p1.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p2.2.病理病理 :p3.X3.X线钡餐:线钡餐:p4.4.胃肠动力检测:胃肠动力检测:p5.

    23、5.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p6.B6.B超、超、CTCT检查:检查:可以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三、相关检查三、相关检查p1.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p2.2.病理病理 :p3.X3.X线钡餐:线钡餐:p4.4.胃肠动力检测:胃肠动力检测:p5.5.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p6.B6.B超、超、CTCT检查:检查:(如胃肠测压、胃排空试验、胃电图等)可协助诊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三、相关检查三、相关检查p1.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p2.2.病理病理 :p3.X3.X线钡餐:线钡餐:p4.4.胃肠动力检测:胃肠动力检测:p5.5.幽

    24、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p6.B6.B超、超、CTCT检查:检查:相关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三、相关检查三、相关检查p1.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p2.2.病理病理 :p3.X3.X线钡餐:线钡餐:p4.4.胃肠动力检测:胃肠动力检测:p5.5.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p6.B6.B超、超、CTCT检查:检查:可鉴别肝胆疾病及腹水等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p一、辨证要点一、辨证要点p1.1.辨虚实:辨虚实:病因病机主症特点发病病程治则实痞多有邪热内陷饮食停滞,痰湿内阻或肝气郁结致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而致痞满不减,按之满甚,能食,大便秘结较急较短实则泻之虚痞多由脾气

    25、虚弱致中焦气机阻滞而致痞满时减,喜温喜按,且不能食或食少而不化多逐渐而起较长虚则补之2.2.辨寒热:辨寒热:p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属寒。p 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脉数者为热。 二、治疗原则二、治疗原则p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p 虚实分治,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虚实分治,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

    26、、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三、证治分类三、证治分类p(一)实痞(一)实痞 1.1.饮食内停证饮食内停证症状:症状:证机概要:证机概要:治法:治法:代表方:代表方:常用药常用药:加减:加减:主症:主症: 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 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嗳腐吞酸,恶心呕吐 ;兼症: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兼症: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保和丸加减保和丸加减

    27、2.2.痰湿内阻证痰湿内阻证症状:症状:证机概要:证机概要:治法:治法:代表方:代表方:常用药:常用药:加减:加减:主症:主症: 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 ;兼症: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兼症: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 淡不渴,小便不利淡不渴,小便不利 ;舌脉:舌苔白厚腻,脉沉滑。舌脉: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平胃汤加减二陈平胃汤加减 3.3.湿热阻胃证湿热阻胃证症状:症状:证机概要:证机概要:治法:治法:代表方:代表方:常用药:常用药:加减:加减:主症:脘腹痞

    28、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 口干不欲饮口干不欲饮 ;兼症:口苦,纳少;兼症:口苦,纳少;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4.4.肝胃不和证肝胃不和证症状:症状:证机概要:证机概要:治法:治法:代表方:代表方:常用药:常用药:加减:加减:主症:主症: 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 善太息,呕恶嗳气善太息,呕恶嗳气 ;兼症:吐苦水,大便不爽兼症:吐苦水,大便不爽 ;舌脉:舌质淡

    29、红,苔薄白,脉弦。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肝气犯胃,胃气郁滞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二)虚痞(二)虚痞 1.1.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弱证症状:症状:证机概要:证机概要:治法:治法:代表方:代表方:常用药:常用药:加减:加减: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 ;兼症兼症: : 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 声低微声低微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补气健脾,升

    30、清降浊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汤加减 2.2.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证症状:症状:证机概要:证机概要:治法:治法:代表方:代表方:常用药:常用药:加减:加减:主症:主症: 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 兼症:恶心暖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兼症:恶心暖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和降失司养阴益胃,调中消痞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益胃汤加减益胃汤加减 p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p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行气消痞;半夏、陈皮和胃化湿

    31、,行气消痞;p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p连翘清热散结。连翘清热散结。p食积较重食积较重 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加鸡内金、谷芽、麦芽;p脘腹胀满脘腹胀满 加枳实、厚朴、槟榔;加枳实、厚朴、槟榔;p食积化热,大便秘结食积化热,大便秘结 加大黄、枳实,或用加大黄、枳实,或用 枳实导滞枳实导滞丸;丸;p脾虚便溏脾虚便溏 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p制半夏、苍术、藿香燥湿化痰;制半夏、苍术、藿香燥湿化痰;p陈皮、厚朴理气消胀;陈皮、厚朴理气消胀;p茯苓、甘草健脾和胃。茯苓、甘草健脾和胃。p痰湿盛而胀满甚痰湿盛而胀满甚 加枳实、紫苏梗、桔梗加枳实、紫苏

    32、梗、桔梗 等,或合用半夏厚朴汤等,或合用半夏厚朴汤;p气逆不降,嗳气不止气逆不降,嗳气不止 加旋覆花、加旋覆花、代赭石、代赭石、 枳实、沉香等枳实、沉香等;p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 改用黄连改用黄连 温胆汤;温胆汤;p脾胃虚弱脾胃虚弱 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加用党参、白术、砂仁。p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p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和阳;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和阳;p厚朴理气祛湿;厚朴理气祛湿;p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p半夏和胃燥湿;半夏和胃燥湿;p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p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33、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p恶心呕吐明显者恶心呕吐明显者 加竹茹、生姜、旋覆花;加竹茹、生姜、旋覆花;p纳呆不食者纳呆不食者 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加鸡内金、谷芽、麦芽;p嘈杂不舒者嘈杂不舒者 合用左金丸;合用左金丸;p便溏者便溏者 去大黄,加扁豆、陈皮;去大黄,加扁豆、陈皮;p寒热错杂寒热错杂 用半夏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p越鞠丸越鞠丸 长于疏肝解郁,善解气、血、长于疏肝解郁,善解气、血、 痰、火、湿、食六郁;痰、火、湿、食六郁;p枳术丸枳术丸 消补兼施,长于健脾消痞;消补兼施,长于健脾消痞; 合用能增强行气消痞功效,适用于治疗胃脘胀满连及胸胁合用能增强行气消痞功效,适用于治疗胃脘胀满连及胸胁,

    34、郁怒心烦之痞满者。,郁怒心烦之痞满者。p香附、川芎疏肝散结,行气活血;香附、川芎疏肝散结,行气活血;p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化滞;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化滞;p栀子泻火解郁;栀子泻火解郁;p枳实行气消痞;枳实行气消痞;p白术健脾益胃;白术健脾益胃;p荷叶升养胃气。荷叶升养胃气。 p气郁明显,胀满较甚者气郁明显,胀满较甚者 加柴胡、郁金、加柴胡、郁金、 厚朴等,厚朴等,或用五或用五 磨饮子加磨饮子加减;减;p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 加黄连、黄芩;加黄连、黄芩;p呕恶明显者呕恶明显者 加制半夏、生姜;加制半夏、生姜;p嗳气甚者嗳气甚者 加竹茹、沉香。加竹茹、沉香。 p黄芪、党

    35、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鼓舞脾胃清阳之气;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鼓舞脾胃清阳之气;p升麻、柴胡协同升举清阳;升麻、柴胡协同升举清阳;p当归养血和营以助脾;当归养血和营以助脾;p陈皮理气消痞。陈皮理气消痞。p胀闷较重胀闷较重 加枳壳、木香、厚朴;加枳壳、木香、厚朴;p四肢不温四肢不温 加制附子、干姜,或合理中丸;加制附子、干姜,或合理中丸;p纳呆厌食纳呆厌食 加砂仁、神曲;加砂仁、神曲;p舌苔厚腻舌苔厚腻 加制半夏、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茯苓,或改用香砂 六君子汤加减。六君子汤加减。p生地、麦冬、沙参、玉竹滋阴养胃;生地、麦冬、沙参、玉竹滋阴养胃;p香橼疏肝理脾,消除心腹痞满。

    36、香橼疏肝理脾,消除心腹痞满。p津伤较重津伤较重 加石斛、花粉等加石斛、花粉等;p腹胀较著腹胀较著 加枳壳、厚朴花加枳壳、厚朴花;p食滞者食滞者 加谷芽、麦芽加谷芽、麦芽等;等;p便秘者便秘者 加火麻仁、玄加火麻仁、玄参。参。半夏泻心汤: 病机:寒热互结,胃气不和,升降失职 脉证:心下痞满,呕而腹中肠鸣或下利 ,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带数。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半夏9 黄芩6 黄连3 干姜4.5 党参 6 甘草 4.5 大枣4甘草泻心汤: 病机:同半夏泻心汤,但中焦虚弱更甚 脉证: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心下痞硬满, 干呕, 心烦不安,脉细无力治法:和胃降逆,缓中消痞。 甘草 9

    37、 黄芩6 黄连3 半夏9 党参9 干姜4.5 大枣4 生姜泻心汤:病机:同半夏泻心汤,但协下有水气(胃有停饮)脉证:心下痞硬,呕吐,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 利,脉细而软。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生姜9 半夏9 党参9 干姜3 黄芩6 黄连3 甘草 4.5 大枣4大黄黄连泻心汤: 病机:邪热内陷,壅滞中焦而作痞,可因误下而致 脉证:心下痞,按之濡,可见心烦,舌红,关上浮或 濡数。 治法:泻热消痞。 大黄9 黄连3 附子泻心汤:病机:伤寒误治,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胃肠热壅而卫 阳不固脉证:心下痞,恶寒,自汗出,四肢冷,脉沉细无力或 细数、脉微。 治法:扶阳固表,清热消痞。大黄6 黄连3 黄芩9

    38、附子4.5张某、男、50岁、1月就诊自述:四年前外出工作,不能按时吃饭,逐渐发生胃酸。次年,胃中渐有胀痛,或拧痛,近几年来疼痛逐渐加重。去年开始,胃内觉有硬块,按之软,不活动,发病则痛剧,牵引右协疼痛。几年间,痛甚时服止痛药好转。今年三月以来,胃部硬块更觉胀满,伴有胸腔、咽喉热痛。近日已为不间断疼痛,饭量大减,即吃入少量食物,片刻后即吞酸、嗳腐、口苦,大便经常溏泄。近来易感冒,每次感冒,即发轻微寒热,胸胃疼痛也随之加重,并发呕吐。病前喜饮酒,无其它嗜好。观其人身体健壮,表情乐观。诊脉弦数,舌苔淡黄微腻。患者素喜饮酒,饭量且大,因而胃肠湿热久蕴。湿甚水蓄,热甚火化,水火纠结则吐酸嗳腐。火炎上,精

    39、液不润,而胸咽灼热、恶逆;水久蓄,健运失常,则胀满疼痛、泻泄。病久胃气渐衰,故痛无间歇。脉弦数为饮为热,苔黄腻为热为湿。此水火纠结胸胃,升降失司,而成痞证。生姜泻心汤去大枣降逆泻火、益气温中。生姜 半夏 党参 干姜 黄连 黄芩 炙草 复诊:前方服复诊:前方服4 4剂,大便已转干燥,饭量剂,大便已转干燥,饭量略有增加,胸咽灼热疼痛已解,胃内硬块略有增加,胸咽灼热疼痛已解,胃内硬块无显著感觉,但腹中时有咕咕响声。脉仍无显著感觉,但腹中时有咕咕响声。脉仍弦数,苔白微腻。据证,水火纠结之邪大弦数,苔白微腻。据证,水火纠结之邪大部已解,腹中时有咕咕响声,是蓄水未尽,部已解,腹中时有咕咕响声,是蓄水未尽,

    40、气激水动作响,原方加茯苓、陈皮,增加气激水动作响,原方加茯苓、陈皮,增加利水之力。利水之力。 方义:生姜泻心汤,治水火纠结胸、胃痞证。邪在胸胁胃肠,唯以调和胃肠,辛开苦降、泄热消痞为法,生姜散水和胃消痞;参、草扶正益气调中;黄连、黄芩苦降泄火清热以和阳;干姜、半夏辛开散结温中以和阴。共有散水泻火、和胃消痞之用。方剂学说“综观全方,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立法周全、面面兼顾,使胃气得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吐、泻等症可愈。154155定义:定义: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呕:有物

    41、有声呕:有物有声 吐:有物无声吐:有物无声 干呕:无物有声干呕:无物有声 最早见于最早见于内经内经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说:篇说:“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脓尽自愈。 讨论范围讨论范围 中枢性中枢性 周围性周围性 颅脑疾病颅脑疾病 与中枢神经有关的疾病:青光眼、屈光不与中枢神经有关的疾病:青光眼、屈光不正等。正等。 中枢性中枢性 周围性周围性 消化系统病变消化系统病变 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妊娠呕吐妊娠呕吐 中毒性疾病中毒性疾病 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呕吐 药物引起药物引起 急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幽门痉挛、幽急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

    42、、幽门痉挛、幽门梗阻、贲门痉挛、十二指肠壅积症、肠门梗阻、贲门痉挛、十二指肠壅积症、肠梗阻梗阻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 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 消化系统病变消化系统病变 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妊娠呕吐妊娠呕吐 中毒性疾病中毒性疾病 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呕吐 药物引起药物引起 内分泌、代谢性疾患与电解质紊乱:糖尿内分泌、代谢性疾患与电解质紊乱: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等。病酸中毒、尿毒症等。 其他全身性疾患:各种感染、高热、感染其他全身性疾患:各种感染、高热、感染性休克、心源性呕吐等。性休克、心源性呕吐等。 消化系统病变消化系统病变 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妊娠呕吐妊娠呕吐 中毒性疾病中毒性疾病 神经性呕吐神

    43、经性呕吐 药物引起药物引起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 停经史停经史 尿妊娠试验尿妊娠试验 消化系统病变消化系统病变 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妊娠呕吐妊娠呕吐 中毒性疾病中毒性疾病 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呕吐 药物引起药物引起 有机磷中毒有机磷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中毒 毒蛇咬伤等毒蛇咬伤等 消化系统病变消化系统病变 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妊娠呕吐妊娠呕吐 中毒性疾病中毒性疾病 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呕吐 药物引起药物引起 女性多见女性多见 精神因素相关精神因素相关 食后呕吐,呕吐不费力,随口吐出,每口食后呕吐,呕吐不费力,随口吐出,每口量不多量不多 无剧烈恶心动作无剧烈恶心动作 排除器质性病变排除器质性病变 消

    44、化系统病变消化系统病变 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妊娠呕吐妊娠呕吐 中毒性疾病中毒性疾病 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呕吐 药物引起药物引起 磺胺药磺胺药 吗啡类吗啡类 呋喃类呋喃类 毛地黄类毛地黄类 抗癌药抗癌药一、病因一、病因1 1、外邪犯胃外邪犯胃2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3 3、情志失调、情志失调4 4、病后体虚、病后体虚 风风 寒寒 暑暑 湿湿 燥燥 火火 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曰:曰:“燥湿所胜,民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病喜呕,呕有苦。” 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曰:曰:“岁阳明在泉,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

    45、胁痛不能反侧。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 风风 寒寒 暑暑 湿湿 燥燥 火火 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雾以扰,寒生春气所胜,则太虚埃昏,云雾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舌本强,食则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病本于脾。” 风风 寒寒 暑暑 湿湿 燥燥 火火 素问素问 举痛论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风风

    46、 寒寒 暑暑 湿湿 燥燥 火火 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心下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痛,气游三焦,炎暑至热,善饥,齐下反痛,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溏泄,传为赤沃。” 风风 寒寒 暑暑 湿湿 燥燥 火火 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太阴之复,湿变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欲不化,阴气上厥乃举,体重,中满,食欲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

    47、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无度。” 风风 寒寒 暑暑 湿湿 燥燥 火火 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曰:曰:“诸呕吐酸,暴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曰:曰:“少阳之胜,热客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于胃,呕酸善饥。”一、病因一、病因1 1、外邪犯胃、外邪犯胃2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3 3、情志失调、情志失调4 4、病后体虚、病后体虚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饮食过量、暴饮暴食 恣食生冷恣食生冷 醇酒辛辣、甘肥醇酒辛辣、甘肥 不洁之物不洁之物一、病因一、病因1 1、外邪犯胃、外邪犯胃2 2、饮食不节、饮食不

    48、节3 3、情志失调情志失调4 4、病后体虚、病后体虚 恼怒伤肝,肝失调达,横逆犯胃,胃气上恼怒伤肝,肝失调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逆;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脾胃素虚,水谷停留,偶因气恼,食随气脾胃素虚,水谷停留,偶因气恼,食随气逆。逆。一、病因一、病因1 1、外邪犯胃、外邪犯胃2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3 3、情志失调、情志失调4 4、病后体虚病后体虚 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胃虚不能盛受水谷 脾虚不能化生精微脾虚不能化生精微二、病机二、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实证:外邪、食滞、痰饮、肝气实证:外邪、食滞、痰饮、肝气 虚证:阳虚、阴虚虚

    49、证:阳虚、阴虚 病变脏腑:胃病变脏腑:胃 相关脏腑:肝、脾。相关脏腑:肝、脾。 脾阳素虚,水谷不归正化,痰饮内生;脾阳素虚,水谷不归正化,痰饮内生;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患病日久,脾胃气虚;患病日久,脾胃气虚; 气虚及阳,脾胃阳虚;气虚及阳,脾胃阳虚; 胃阴不足,胃失濡降。胃阴不足,胃失濡降。 急性起病,多属邪实,预后良好;急性起病,多属邪实,预后良好; 痰饮、肝气犯胃之证,每易反复;痰饮、肝气犯胃之证,每易反复; 久病呕吐多属虚证,病程长,反复发作;久病呕吐多属虚证,病程长,反复发作; 呕吐不止,饮食难进,预后不良;呕吐不止,饮食难进,预后不良; 久

    50、病大病,出现呕吐,食不能入,面色恍白,肢久病大病,出现呕吐,食不能入,面色恍白,肢厥不回,脉微细欲绝厥不回,脉微细欲绝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诊查要点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一、诊断依据: 1 1、主要症状主要症状 2 2、伴随症状、伴随症状 3 3、诱因及病史、诱因及病史 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臭气味;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臭气味; 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气味不甚。一、诊断依据:一、诊断依据: 1 1、主要症状、主要症状 2 2、伴随症状伴随症状 3 3、诱因及病史、诱因及病史 新病:呕吐频频,伴有恶寒、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脾胃系疾病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27000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