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农业 生态系统 物质 循环 分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五章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几种主要物质的循环几种主要物质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样,也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样,也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有机体和生态系统为了生存与的功能之一。有机体和生态系统为了生存与发展,除了不断输入能量外,还必须不断输发展,除了不断输入能量外,还必须不断输入物质,因此,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入物质,因此,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能量的载体,起着双重作用。础,又是能量的载体
2、,起着双重作用。能量和物质同时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和物质同时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传递。传递。能量流动是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单方向的,而物质流动则是的,而物质流动则是循循环环的。的。有机物有机物贮存贮存第一性生产第一性生产呼吸呼吸呼吸呼吸呼吸呼吸呼吸呼吸土壤库土壤库 营养物输入营养物输入 营养物输出营养物输出植食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分解者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第一节第一节 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和和营养物质营养物
3、质在在自然动力自然动力和和生命动力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这些不同的循环途径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环,这些不同的循环途径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循环。1、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路线和周期的不同,、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路线和周期的不同,可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可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和和生物生物小循环。小循环。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
4、收作用,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大自然圈层的循环。特点: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影响面广,是闭合式时间长、范围广、影响面广,是闭合式的循环。的循环。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作用回
5、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环过程。特点:特点:范围小、时间短,速度快,是一种开范围小、时间短,速度快,是一种开放式的循环。放式的循环。2、根据循环主要是与大气圈、根据循环主要是与大气圈, 还是与岩石土壤或还是与岩石土壤或水圈联系分为水圈联系分为气相型气相型和和沉积型沉积型。气相型气相型: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 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弥漫于陆地或海洋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扩散,弥漫于陆地或海洋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为植物重新利用。例如以为植物重新利用。例如CO2、N2、O2等等, 水实际水实
6、际上也属于这种类型。上也属于这种类型。特点特点:循环速度快、周转率高、流通量大。因此,:循环速度快、周转率高、流通量大。因此,从全球意义上看,这类循环是比较完全的循环。从全球意义上看,这类循环是比较完全的循环。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洋相联系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洋相联系, 具有明显的全球具有明显的全球性。性。沉积型沉积型:主要贮存库是地壳。:主要贮存库是地壳。贮存在地壳里的矿物元素,经过自然风化和人类贮存在地壳里的矿物元素,经过自然风化和人类的开采冶炼,从陆地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所的开采冶炼,从陆地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所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转移。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
7、转移。然后,由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然后,由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元素返回环境。除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供用,将元素返回环境。除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外,一部分以溶液或沉积物状态随植物吸收利用外,一部分以溶液或沉积物状态随流水进入江河,汇入海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流水进入江河,汇入海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时,该循环才算完成。特点:特点:循环缓慢,并且容易因局部干扰而失去平循环缓慢,并且容易因局部干扰而失去平衡,成为衡,成为“不完全不完全”的循环。的循环。(
8、二)、物质循环的库与流(二)、物质循环的库与流1、物质循环库、物质循环库库:库: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库主要有:植物库、动物库、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库主要有: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大气库和水体库土壤库、大气库和水体库5大库。大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物质循环的库可归为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物质循环的库可归为两大类:大类:贮存库:贮存库:容积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容积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环境成分环境成分。如土壤为磷的贮存库。如土壤为磷的贮存库。
9、交换库:交换库:容积小,物质交换活跃,一般为容积小,物质交换活跃,一般为生物生物成分成分。如植物为磷的交换库。如植物为磷的交换库。2、物质循环的流:、物质循环的流:流: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生态系统有两个主要的流:物流与能流。此生态系统有两个主要的流:物流与能流。此外还有信息流。外还有信息流。农业生态系统要获得高生产力,就要使系统农业生态系统要获得高生产力,就要使系统内的能量和物质流流量多,而且畅通无阻。内的能量和物质流流量多,而且畅通无阻。库与流的关系:库与流的关系:没有库,环境资源不能被吸收、固定、转化没有库,环境资源不能被吸收、固定、转化
10、为各种产物。为各种产物。没有流,库与库之间就不能联系、沟通,生没有流,库与库之间就不能联系、沟通,生命无以维持,生态系统必将瓦解。命无以维持,生态系统必将瓦解。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必须是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库要大库要大,流要流要畅畅。周转率(周转率(R R):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库)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库)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FOFO)或)或流入的量(流入的量(FIFI)占库存总量()占库存总量(S S)的比值。)的比值。 即即 R=FO/SR=FO/S或或FI/SFI/SFOSR=orR=FIS 周转期周转期(T T):)
11、:指某指某组分的物质全组分的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它要的时间。它是是周转率的倒周转率的倒数。即数。即T=1/R(三)、(三)、周转率与周转期周转率与周转期周转率与周转期是衡量周转率与周转期是衡量物质流动(或交换)效物质流动(或交换)效率率高低的两个重要指标。高低的两个重要指标。物质的周转率用于生物的生长称为更新率物质的周转率用于生物的生长称为更新率。一年生植物当生育期结束时生物的最大现存量与一年生植物当生育期结束时生物的最大现存量与年生长量大体相等,更新率接近年生长量大体相等,更新率接近1 1。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周转率越高,则周转一次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周转率越高,则周转一次所
12、需的时间越短。所需的时间越短。例:大气圈中所含的水分一年约更新例:大气圈中所含的水分一年约更新3434次,周转次,周转时间只有时间只有10.510.5天。海洋中的硅,天。海洋中的硅, 周转时间约周转时间约80008000年。一年生植物的更新期(周转期)为年。一年生植物的更新期(周转期)为 1 1年。年。(四)、循环效率(四)、循环效率EC=FC/FIFCFI循环物质(循环物质(FCFC)占总输入物质占总输入物质(FIFI)的比例,)的比例,称物质的循环称物质的循环效率(效率(ECEC)。)。当农业生态系统中某一组分的库存物质,一部当农业生态系统中某一组分的库存物质,一部分或全部流出该组分,但末
13、离开系统,并最终分或全部流出该组分,但末离开系统,并最终返回该组分时,系统内发生了物质循环。返回该组分时,系统内发生了物质循环。二、二、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1、物质不灭定律:、物质不灭定律: 物质不灭定律认为,化学物质不灭定律认为,化学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成分,但不能改变物质的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成分,但不能改变物质的量,即在一般的化学变化过程中,察觉不到物量,即在一般的化学变化过程中,察觉不到物质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质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2、质能守恒定律:、质能守恒定律: 质能守恒定律认为,世界质能守恒定律认为,世界不存在没有能量的物质质量,也不存在没有质不存在没有能量的物质质量
14、,也不存在没有质量的物质能量。质量和能量作为一个统一体,量的物质能量。质量和能量作为一个统一体,其总量在任何过程中都是保持不变的守恒量。其总量在任何过程中都是保持不变的守恒量。三、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三、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能量和物质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输入与输出量大量大而且比较而且比较迅速。迅速。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单发生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单发生于“生物生物环境环境”系统中,而是进行于系统中,而是进行于“生物生物环境环境社会社会”系统系统之中,之中,途径多,变化大途径多,变化大。3、可改变物质原有的自然循环过程。、可改变物质原有的自然循环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相
15、比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许多环带有许多人工调控人工调控的特色。的特色。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气体循环气体循环水分循环水分循环养分循环养分循环污染物循环污染物循环光合光合作用作用与呼与呼吸作吸作用相用相关的关的气体气体交换交换温室温室效应效应气体气体的释的释放与放与固定固定降降水水灌灌溉溉地地下下水水有有机机质质钾钾微微量量元元素素重重金金属属农农药药固固体体废废弃弃物物氮氮磷磷污污水水化化肥肥第二节第二节 几种主要物质的循环几种主要物质的循环CNPKSH2O碳循环碳循环 氮循环氮循环 磷循环磷循环钾循环钾循环 硫循环硫循环
16、水循环水循环一、碳循环一、碳循环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又是能量的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又是能量的源泉。源泉。碳主要贮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碳主要贮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圈几个库中。地球上的地球上的碳绝大部分碳绝大部分以碳酸盐和非碳酸盐沉积物以碳酸盐和非碳酸盐沉积物的形式的形式储存在岩石圈储存在岩石圈中,中,其次其次是储存是储存在海洋在海洋中,大中,大气圈、生物圈和土壤中的碳量较少。气圈、生物圈和土壤中的碳量较少。 C的来源是的来源是CO2 。只有只有CO2形态的碳才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才能形态的碳才能被植物吸收和
17、利用,才能进入碳循环。进入碳循环。2、碳循环途径有:碳循环途径有:(1 1)、)、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推动碳循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推动碳循环的主要动力。环的主要动力。细胞水平上的循环: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水平上的循环: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循环。之间的循环。个体水平上的循环:大气个体水平上的循环:大气CO2和植物体之间和植物体之间的循环。的循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大气大气CO2 植物体植物体 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大气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大气CO2植物植物 动动物物微生物之间的循。微生物之间的循。 大气大气CO2植物植物动物动物 微生
18、物微生物残体、尸体、排泄物残体、尸体、排泄物分解光合光合(2 2)、)、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碳以动植物有机体形式深埋地下,在还原条件碳以动植物有机体形式深埋地下,在还原条件下,形成化石燃料,于是碳便进入了地质大循下,形成化石燃料,于是碳便进入了地质大循环。当人们开采利用这些化石燃料时,环。当人们开采利用这些化石燃料时,COCO2 2被再被再次释放进入大气。另一方面,大量的次释放进入大气。另一方面,大量的COCO2 2和水反和水反应形成碳酸氢盐和碳酸盐,许多动物,如贝类应形成碳酸氢盐和碳酸盐,许多动物,如贝类的壳就含有碳酸盐,这些动物死亡后碳酸盐或的壳就含有碳酸盐,这些动物死亡后碳酸盐或成溶解状
19、态,或在风化和地壳运动中被暴露或成溶解状态,或在风化和地壳运动中被暴露或成为沉积物,各种形式的碳化合物受剥蚀,最成为沉积物,各种形式的碳化合物受剥蚀,最终都会产生终都会产生COCO2 2 。 大气圈大气圈 CO2 生物残体生物残体生物有机体生物有机体径流、水土流失携带碳量径流、水土流失携带碳量固定沉积固定沉积沉积固定沉积固定风化溶蚀风化溶蚀归还归还归还归还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有机质分解有机质分解CO2固定固定交换释放交换释放溶解吸收溶解吸收 岩石圈岩石圈 (化石燃料化石燃料) 生物圈生物圈 水圈水圈 土壤圈土壤圈呼吸分呼吸分解解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植物燃植物燃烧烧化石燃料燃烧化石燃料燃烧3、人类活动的
20、干预、人类活动的干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的燃烧,改改变了原有的碳素平衡状态变了原有的碳素平衡状态。每年因燃烧放回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每年因燃烧放回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50506060亿吨,亿吨,因农业土壤耕作返回大气的碳约因农业土壤耕作返回大气的碳约2020亿吨(亿吨(19701970年估年估计值),同时由于森林被砍伐,减少了对计值),同时由于森林被砍伐,减少了对COCO2 2的固定,的固定,因此,尽管海洋能够吸收近因此,尽管海洋能够吸收近2/32/3的额外碳源,仍然避的额外碳源,仍然避免不了免不了全球大气全球大气COCO2 2浓度的升高浓度的
21、升高。虽然虽然COCO2 2浓度增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强,但浓度增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强,但COCO2 2的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和降水分布将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和降水分布的改变。的改变。过去过去100100年中年中(1860-1960)(1860-1960)大气中大气中COCO2 2浓度由浓度由290ppm290ppm升高到升高到314ppm314ppm。最近最近2020年中,大气年中,大气COCO2 2浓度平均每年增加浓度平均每年增加1ppm1ppm(由(由314ppm314ppm升高到升高到336ppm336ppm)。)。 4、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流的问题、农业生态系统
22、的碳流的问题(1 1)养分循环的两种控制)养分循环的两种控制 生物控制:通过食物链控制。生物控制:通过食物链控制。 人为控制:通过食物输入、产品的输出等控制人为控制:通过食物输入、产品的输出等控制. .(2 2)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求促进和保护生物)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求促进和保护生物控制。控制。 这就面临两个选择(动植物的残体的去向):这就面临两个选择(动植物的残体的去向): 肥料:提高地力(以有机形式返回土壤)肥料:提高地力(以有机形式返回土壤) 燃料:燃料:COCO2 2的形式返回大气的形式返回大气土壤有机质数量不土壤有机质数量不足足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C C源不足源不足土壤有机
23、质含量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地地力衰退。力衰退。二、氮循环氮循环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氮是生命物质的关键组分,是生物体中氨基酸、氮是生命物质的关键组分,是生物体中氨基酸、叶绿素、叶绿素、DNA、RNA等不可缺少的元素。等不可缺少的元素。地球上的氮素很多,但地球上的氮素很多,但94%的在岩石圈中,不参的在岩石圈中,不参与氮循环,其余与氮循环,其余6%大部分存在于大气中。大部分存在于大气中。氮的主要库存是大气氮的主要库存是大气-主要是气态循环。主要是气态循环。以以N2的单质形式存在的单质形式存在。大气中氮的含量为大气中氮的含量为79%,总量约,总量约381016亿亿t,氮氮是一种很不活泼的气体,不
24、能为大多数生物直是一种很不活泼的气体,不能为大多数生物直接利用。只有通过接利用。只有通过固氮途径固氮途径,转为硝酸盐或氨的,转为硝酸盐或氨的形态,才能为形态,才能为生物吸收利用生物吸收利用。2、氮循环的基本过程、氮循环的基本过程(1)固氮作用是氮循环(气态循环)的重要机制)固氮作用是氮循环(气态循环)的重要机制地球上固氮作用的途径有三种:生物固氮、工业地球上固氮作用的途径有三种: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和高能固氮固氮和高能固氮(大气固氮大气固氮)。 生物固氮:生物固氮:每年可固氮每年可固氮175106t。生物固氮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
25、的过程。N2 固氮作用固氮作用NH4+食物链食物链生物固氮是生物固氮是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中氮的主要来源。中氮的主要来源。 2.工业固氮:工业固氮:45.9106(1977年)年) 100106t(1997年)。年)。用高温、高压和化学催化的方法,将氮转化成用高温、高压和化学催化的方法,将氮转化成氨的过程。氨的过程。 即即N2+3H2=2NH3 3.大气固氮大气固氮(高能固氮高能固氮):每年可固氮:每年可固氮7.6106t。如闪电等高空瞬间放电所产生的高能,可以使如闪电等高空瞬间放电所产生的高能,可以使空气中的氮与水中的氢结合,形成氨和硝酸,空气中的氮与水中的氢结合,形成氨和硝酸,氨和硝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