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细胞生物学第四版(细胞骨架2)分析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261658
  • 上传时间:2022-03-27
  • 格式:PPT
  • 页数:64
  • 大小:3.6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细胞生物学第四版(细胞骨架2)分析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细胞生物学 第四 细胞骨架 分析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二节 微管及其功能一、微管的结构组成与极性二、微管的组装和去组装三、微管组织中心四、微管的动力学性质五、微管结合蛋白对微管网络结构的调节六、微管对细胞结构的组织作用七、细胞内依赖于微管的物质运输八、纤毛和鞭毛的结构与功能九、纺锤体与染色体运动一、微管的结构组成与极性 微管(microtubule, MT):一种内/外径分别为15/24nm的中空的管状细胞骨架纤维,由/微管蛋白形成的异二聚体组装而成。大部分微管在细胞质内形成暂时性的结构。 微管的主要功能:微管参与细胞形态的发生和维持、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分裂和细胞运动等过程。微管蛋白微管蛋白(tubulin):):一个能聚合形成微管的一个能聚

    2、合形成微管的球状细胞骨架蛋白家族。球状细胞骨架蛋白家族。 /-微管蛋白异二聚体是微微管蛋白异二聚体是微管组装的基本单位,它们相互作用的界面上呈互补关管组装的基本单位,它们相互作用的界面上呈互补关系。系。/-微管蛋白上都有一个微管蛋白上都有一个GTP结合位点,但结合位点,但-微管微管蛋白上结合的蛋白上结合的GTP不能被水解,称为不可交换位点(不能被水解,称为不可交换位点(N位点),而位点),而-微管蛋白上结合的微管蛋白上结合的GTP可水解,直接参可水解,直接参与微管组装,称为可交换位点(与微管组装,称为可交换位点(E位点)。此外,微管位点)。此外,微管蛋白上还有二价阳离子结合位点,一个秋水仙素结

    3、合蛋白上还有二价阳离子结合位点,一个秋水仙素结合位点,一个长春花碱结合位点。微管蛋白的位点,一个长春花碱结合位点。微管蛋白的C端均含有端均含有酸性氨基酸序列,因此微管表面带有较强的负电荷。酸性氨基酸序列,因此微管表面带有较强的负电荷。有些微管蛋白亚基上特定的氨基酸残基可被乙酰化修有些微管蛋白亚基上特定的氨基酸残基可被乙酰化修饰。哺乳动物中至少有饰。哺乳动物中至少有6个编码微管蛋白的基因;细菌个编码微管蛋白的基因;细菌和古细菌中的和古细菌中的FtsZ蛋白与微管蛋白同源。蛋白与微管蛋白同源。 原纤丝(protofilament):微管的横截面是由13个球形蛋白亚基构成的环状结构。微管的管壁是由/-

    4、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纵向排列而成的13根原纤丝合拢而成。由于相邻的原纤丝之间在排列上存在1nm左右的交错,以至微管蛋白沿微管的圆周呈螺旋状排列,在微管合拢的位置微管蛋白构成的螺旋被终止,出现-微管蛋白和-微管蛋白之间的横向结合,并产生纵贯长轴的“接缝”。每一根原纤丝的两端都是不对称的,它们在微管的某一端都是-微管蛋白,而在另一端都是-微管蛋白,从而使得整根微管在结构上呈极性状态。人们通常将微管组装较快的一端称为正极(拥有-微管蛋白),而另一端称为负极。 细胞内微管通常以单管(细胞质微管和纺锤体微管)、二联体微管(纤毛和鞭毛中的轴丝微管)或三联体微管(中心体或基体的微管)形式存在。 马达蛋白利用水解

    5、ATP产生的能量携带所运输的“货物”沿微管运动。微管和微管蛋白(图10-19) 请你仔细找一下微管的“接缝”!二、微管的组装和去组装(一)微管的体外组装与踏车行为(二)作用于微管的特异性药物(一)微管的体外组装与踏车行为 微管的体外组装的过程:原纤丝装配:/-微管蛋白首先装配成原纤丝;侧面层装配:原纤丝侧向相互作用形成片层;微管延伸:由13根原纤丝合拢形成微管,/-微管蛋白从两端聚合(或解聚)使微管延长(或缩短)。当达到临界浓度时,微管的长度将保持不变。 微管的动态不稳定性依赖于微管末端-微管蛋白上GTP的有无:当体系中/-微管蛋白浓度大于临界浓度时,微管末端新的微管蛋白加入的速度大于GTP水

    6、解的速度,末端的-微管蛋白上带有GTP,组装快于解聚;反之,则发生原纤丝弯曲,微管末端倾向于解聚。 踏车行为:当微管一端组装的速度与另一端解聚(去组装)的速度相等时,微管的长度保持稳定,即所谓的“踏车行为”。 微管去稳定蛋白(stathmin):去磷酸化的stathmin结合一对/-微管蛋白,降低/-微管蛋白的有效浓度,促进解聚;磷酸化的stathmin则失去与微管蛋白结合的活性,提高/-微管蛋白的有效浓度,促进组装。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局部stathmin的磷酸化状态来调控微管的组装与分布。 实际上,微管的快速组装与去组装行为对于微管行使其功能极为重要;但有些微管与某些蛋白质或细胞结构结合而保持

    7、相对稳定。微管组装的过程与踏车行为(图10-20)微管的动态不稳定性依赖于微管末端-微管蛋白上GTP的有无(图10-21)(二)作用于微管的特异性药物 秋水仙素(colchicine):低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细胞,可立即破坏细胞内的微管或纺锤体的结构。秋水仙素在微管末端的结合影响该处的组装,但并不影响该处的去组装。 紫杉醇(taxol):作用于秋水仙素相反,即不影响微管的组装,但阻止微管的去组装。 一些影响细胞内微管组装与去组装的药物用于肿瘤的治疗 微管组装与去组装的动态还与温度有关。通常以20为限,但有些微管在低温下仍保持稳定(冷稳定性微管)。三、微管组织中心 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

    8、le organizing centers, MTOC):在活细胞中,能够起始微管成核组装并使之延伸的细胞结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如中心体、轴突、基体和其它特殊的部位(核膜外表面、细胞的两极、高尔基体的反面膜囊区和新断的微管)等。 中心体(centrosome):由一对相互垂直的圆柱状(桶状)中心粒及周围无定形的电子致密的基质(PCM)组成,是微管组织中心。中心粒(centriole)由9组平行排列的等间距的三联体(A、B和C)微管组成,A管为完全微管,B管和C管为不完全微管。 -微管蛋白对微管的起始组装有重要作用:微管直接起源于中心粒外围无定形致密周质区(PCM)。成核模型认为:由13个-微

    9、管蛋白在中心体的PCM中呈螺旋状排列形成的开放的环状复合物,决定着微管原纤丝的数目和极性。当微管组装时,-微管蛋白只与微管蛋白二聚体中的-微管蛋白结合,这样,朝外的一端就一定是-微管蛋白(即正极端)。 鞭毛和纤毛内部的微管起源于其基部的基体。基体在结构上与中心粒基本一致,但C管止于中途。中心体的微管成核作用(图10-22)中心体的结构及微管的成核(图10-23)四、微管的动力学性质 微管的稳定性与其所结合的细胞结构组分以及细胞的生理状态相关。 当细胞处于正常的生长状态时,微管的组装和去组装并不是同步进行的。 微管所表现的组装和去组装这种动力学不稳定性通常都发生在正极或中心体的远端。当微管的游离

    10、端与某些细胞结构结合后整根微管就会变得相对稳定。 不同状态的微管其稳定性差异很大。如微管被乙酰化修饰而相对稳定,鞭毛或纤毛内部源于基体的微管;又如与微管结合蛋白结合的微管稳定性增强。 生长中的轴突和树突内部的微管呈束状排列。微管束在生长锥部位稍显发散并伸展至片状伪足的中央区,外围区则是微丝。五、微管结合蛋白对微管网络结构的调节 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MAP):一类结合在微管表面的蛋白质,始终伴随微管的组装和去组装而存在,对微管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具有调控作用。包括MAP1、MAP2、MAP3、MAP4和tau蛋白。 MAP通常都是单基因编码,具

    11、有一个或数个带正电荷的微管结合域,MAP通过其一端带正电荷的微管结合域与带负电荷的微管表面结合,而另一端(常为N端)的结构域突出于微管表面与相邻的微管或其它细胞结构相连,对微管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控。 突出于微管表面的N端结构域的长短决定微管束相邻微管间横桥的距离。MAP2和tau蛋白诱导产生的微管束的结构(图10-24) A:箭头所指为tau蛋白横桥 B:示MAP2 C:示tau蛋白 D:示MAP2诱导微管间距(大) E:示tau蛋白诱导微管间距(小)六、微管对细胞结构的组织作用 包括蛋白质和mRNA在内的各种生物大分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在细胞内通常都有特定的空间分布,而线粒体总是

    12、被运往细胞内能量需求较大的部位发挥作用。 微管的极性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密切相关。物质沿着微管定向转移为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的不对称分布以及细胞的形态发生与维持都提供了可能。七、细胞内依赖于微管的物质运输 真核细胞内一些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部位与行使功能的部位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必然存在精细的物质转运系统和分选机制。在微管和一些模性细胞器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些横桥样结构。许多细胞器或膜状小泡在细胞内沿着微管作定向运动。这种依赖于微管的膜泡运输是个需能的靶向过程。 依赖于微管的马达蛋白主要有驱动蛋白和胞质动力蛋白,它们能将储存于ATP中的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沿着微管运输“货物”。 (一)驱动蛋白及

    13、其功能 (二)细胞质动力蛋白及其功能在轴突内部的微管和膜性细胞器之间有马达蛋白构成的横桥(箭头所指)相连(图10-25)(一)驱动蛋白及其功能1.驱动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驱动蛋白(kinesin):指能利用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驱动自身及所携带的“货物”(如膜性细胞器)沿微管运动的一类马达蛋白,与细胞内物质运输相关。 驱动蛋白的分子结构:在结构上与型肌球蛋白相似(如驱动蛋白-1),由2条具有马达结构域的重链(KHC)和2条与重链的尾部结合的具有“货物”结合结构域的轻链(KLC)组成。驱动蛋白分子是一条长80nm的杆状结构,由头部(即重链的N端,具有2个球状的马达结构域)、颈部(重链)、杆状区

    14、(重链)和扇形尾端(即重链的C端和轻链构成,具有“货物”结合结构域)组成。驱动蛋白分子重链和轻链结构模式图(图10-26) 驱动蛋白超家族蛋白(KIFs)成员:已经确定的有14个家族(114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中的亚族用英文字母表示)和一个暂时未成组的“orphankinesin”。 大部分驱动蛋白可通过多肽链上一段卷曲螺旋相互作用而形成同源二聚体,有的可形成异三聚体或同源四聚体。 驱动蛋白的行为与其马达结构域在多肽链中的位置有关:N-驱动蛋白:(KIF112家族)马达结构域在N端,向正极端移动;M-驱动蛋白:(KIF13家族)马达结构域在中部,结合在微管的正极端或负极端,使得微管处于不稳定状态

    15、(动粒微管两端的解聚);C-驱动蛋白:(KIF14家族)马达结构域在C端,向负极移动。 驱动蛋白的功能:驱动蛋白13家族成员主要与大分子复合物和膜性细胞器的运输相关;其它驱动蛋白家族成员主要在于调节微管的动态不稳定性和微管网络的结构。驱动蛋白家族成员的结构与功能(表10-1)细胞内依赖于微管的物质运输系统(图10-27)2. 驱动蛋白沿着微管运动的机制 驱动蛋白的马达结构域具有2个重要的功能位点:ATP结合位点和微管结合位点。 驱动蛋白沿着微管运动的分子模型有2种: 步行(hand over hand)模型:驱动蛋白的2个头部交替向前,每水解1个ATP分子,落在后面的那个马达结构域将向前移动2

    16、倍的步距,即16nm。而原来领先的那个头部则在下一个循环时再向前移动。 “尺蠖” (inchworm)模型:驱动蛋白2个头部中的一个始终向前,另一个永远在后,每步移动8nm(一个微管蛋白长度8nm)。驱动蛋白沿微管的步行模型(图10-28) L:“前”马达结构域T:“后”马达结构域 LTADPLATPTADP前移16nmTLADP 引发驱动蛋白分子沿着微管持续向前移动的原因有2个:每个驱动蛋白分子的2个马达结构域的化学-机械循环是互相协调的(始终保证有1个马达结构域与微管结合着),即在一个马达结构域还没有与微管结合之前,另一个马达结构域不会脱离微管,从而保证了步行的连续性,即马达分子和所运的“

    17、货物”不会脱离微管;驱动蛋白的马达结构域在ATP酶循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与微管紧密结合。 肌球蛋白不具备沿着微丝持续向前运动的能力,但却能提高其整体移动的速度,因为粗肌丝上大量规则排列的肌球蛋白头部与相同的微丝协同相互作用。(二)细胞质动力蛋白及其功能 动力蛋白(dynein)超家族由2个家族组成:细胞质动力蛋白(cytoplasmicdynein)和轴丝动力蛋白(axonemaldynein)(鞭毛或纤毛动力蛋白)。动力蛋白的重链同样含有马达结构域(ATP结合部位和微管结合部位),通过水解ATP沿着微管运动。动力蛋白是马达蛋白中最大的移动速度最快的成员。 胞质动力蛋白(cytoplasmic

    18、dynein, CyDn):由多条肽链组成的巨型马达蛋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货物”沿微管向负极端转运。CyDn与动力蛋白激活蛋白(dynactin)复合物密切相关。Dynactin调节动力蛋白活性和动力蛋白与其“货物”的结合能力 胞质动力蛋白只有2个重链家族成员:Dync1h1和Dync1h2。Dync1h1主要担负向微管负极端的胞质转运。Dync1h1可通过直接结合或动力蛋白亚基的选择性组装(包括多条中间链、中间轻链和轻链)来与多种“货物”相连,以弥补成员“不足”。Dync1h2主要在鞭毛内的反向转运中起作用。 胞质动力蛋白的功能:CyDn与高尔基体、胞内体/溶酶体和其它一些膜泡的

    19、运输,动粒和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定位,及细胞分裂后染色体的分离等事件密切相关。 轴丝动力蛋白:轴丝动力蛋白的种类比较多,结构和组成也相当复杂。常分为内侧动力蛋白臂和外侧动力蛋白臂。不同类型的轴丝动力蛋白所含的重链(马达结构域)数量不同(13个马达结构域)。细胞质动力蛋白结构示意图(图10-29)细胞质动力蛋白(A)和轴丝动力蛋白(B)分子的马达结构域(图10-30)八、纤毛和鞭毛的结构与功能纤毛(cilia)和鞭毛(flagellae)是外由质膜包围内由微管和动力蛋白等构成的突出于细胞表面的高度特化的细胞结构。纤毛与鞭毛的结构相似,但比鞭毛短。除了作为运动装置外,纤毛还与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与分

    20、化和组织与个体发育等过程密切相关。(一)纤毛的结构与组装(二)纤毛或鞭毛的运动机制(三)纤毛的功能(一)纤毛的结构与组装1. 纤毛和鞭毛的结构 轴丝(axoneme):指纤毛内部由微管及其附属蛋白组装而成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轴丝从位于细胞皮层(膜内侧)的基体发出,直达纤毛顶端。 轴丝微管的主要有3种排列模式:92型:轴丝的外围是9组二联体微管,中间是2根由中央鞘所包围的中央微管;90型:轴丝中央缺乏中央微管;94型(极少):轴丝中央有4根单体微管。90型纤毛一般是不动纤毛,92型纤毛则大多为动纤毛(kinocilia)。原生纤毛(缺乏运动能力的90型纤毛)是构成各种感受器的基础(如化学感受器和本

    21、体感受器)。 轴丝的结构:外围的9组二联管中A管为完全微管,B管为不完全微管(与A管共用3个亚基);2个中央微管均为完全单体微管;中央鞘和A管之间由放射辐条(radialspoke)相连;相邻的二联体之间通过连接蛋白(nexin)相连;有2个动力蛋白臂(dyeninarm)从二联体的A管伸出,分别位于轴丝的内侧和外侧,它们沿着相邻二联体的B管滑动,使纤毛或鞭毛产生局部弯曲。 基体的结构:基体(basalbody)在结构上与中心粒类似,为90型排列,即基体外围含有9组三联体微管(A、B和C管中只有A管为完全微管),没有中央微管。轴丝中的9组二联体微管是由基体中的A管和B管向外延伸而成的。轴丝微管

    22、的正极端都指向纤毛或鞭毛的顶端。基体及轴丝的结构(图10-31) A:四膜虫纤毛的横切面照片 B:轴丝(1)和基体(2)的结构示意图 纤毛的组装(发生):纤毛是来自于细胞膜内侧的基体的极性细胞结构。基体的结构类似于中心粒。原生纤毛的形成和细胞周期是紧密相关的,即纤毛在G1或G0期开始形成,M期则解体。原生纤毛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见图10-32)。纤毛或鞭毛的延伸和维持依赖于鞭毛内运输(IFT)。 鞭毛内运输(IFT):IFT是位于二联体微管和纤毛膜之间的双向运输系统。IFT颗粒包含2部分,分别为复合物A(包含6种纤毛组分)和复合物B(包含10种纤毛组分),它们都是纤毛和鞭毛组装必需的。IFT颗

    23、粒由驱动蛋白2将纤毛组装所需的轴丝前体组分(复合物B)从基部运送到顶部进行组装,再由动力蛋白将回收物(复合物A和复合物B上的一些已经完成使命的蛋白质)带回胞体。原生纤毛的形成过程(图10-32)膜泡运输和鞭毛内运输(图10-33)(二)纤毛或鞭毛的运动机制 纤毛或鞭毛的弯曲运动:纤毛或鞭毛的运动本质是由轴丝动力蛋白所介导的相邻二联体微管之间的相互滑动。其原因是从一个二联体微管的A管伸出的动力蛋白的马达结构域在相邻二联体的B管上“行走”,导致二联体之间会产生滑动。然而,在完整的纤毛或鞭毛内部分布的许多辅助蛋白,将微管横向连成整体,相邻二联体微管之间的滑动受到“整体性”的阻碍,于是纤毛动力蛋白的行

    24、走所产生的动力便转化成纤毛的局部弯曲运动。纤毛或鞭毛的弯曲首先发生在其基部,因为这里的动力蛋白首先被活化。随着轴丝上的动力蛋白依次被特异性地活化或者失活,这种弯曲有规律地沿着轴丝向顶部传播。 内侧和外侧动力蛋白臂的作用:在纤毛或鞭毛的拍打过程中,内侧的动力蛋白臂主要与弯曲相关,决定弯曲波形的大小和形态,外侧的动力蛋白臂则增加拍力和拍频。动力蛋白的活化受中央微管和放射辐条的调控。纤毛或鞭毛的运动过程中相邻二联体微管的滑动模型(图10-34)(三)纤毛的功能 原生动物纤毛的功能:原生动物定向运动,以便觅食或应答环境变化。 动物细胞纤毛的功能:推动组织表面的液体定向流动,从而传输某些信号分子,影响靶

    25、细胞的定向分化与发育;作为理化感受器,接收和传递外界物理(液体的流动)或化学(视觉和嗅觉)信号刺激,参与一系列细胞或机体内信号调控过程(Hh和Wnt信号通路),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或组织器官的发育。九、纺锤体与染色体运动 纺锤体微管:纺锤体微管包括动粒微管、极微管和星体微管。动粒微管连接染色体动粒与位于两极的中心体;极微管从两极发出,在纺锤体中部赤道区相互交错重叠;星体微管从中心体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 动粒(kinetochore):位于着丝粒外表面、由蛋白质形成的结构,是纺锤体微管的附着位点。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运动有赖于纺锤体微管的组装和去组装:动粒与动粒微管之间的滑动主要是靠结合在动粒

    26、部位的驱动蛋白13(作用于动粒微管的正极端并使其解聚)和细胞质动力蛋白(向动粒微管的负极端运动)沿微管的运动来完成。分布在极微管重叠区的驱动蛋白5为双极四聚体马达蛋白,当其各用2个马达结构域沿着极性相反的2条极微管向正极运动时,纺锤体两极间的距离便延长。马达蛋白介导的纺锤体的行为(图马达蛋白介导的纺锤体的行为(图10-3510-35) A:有丝分裂中期B:中期纺锤体结构C:动粒结微管与染色体之间的连接D:极微管之间的驱动蛋白相互作用第三节 中间丝 中间丝又称中间纤维(IF),是相对稳定的直径为10nm的绳索状结构,因其粗细介于肌细胞的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而得此名。细胞质中间丝通常是围绕细胞核开始

    27、组装,并伸展到细胞边缘与细胞质膜上的细胞连接相连。通过细胞连接,中间丝将相邻的细胞连成一体。核膜内侧的特殊中间丝即核纤层以正交网络形式分布,通过位于内层核膜上的laminB受体与核膜相连。中间丝并不是所有真核细胞都必需的结构组分。 一、中间丝的主要类型和组成成分 二、中间丝的组装与表达 三、中间丝与其他细胞结构的联系HeLa细胞中间丝(图10-36)一、中间丝的主要类型和组成成分 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 IF):直径约10nm的致密绳索状的细胞骨架纤维。中间丝为细胞和组织提供了机械稳定性。 中间丝蛋白的主要类型:中间丝是由中间丝蛋白组装而成的直径约为10nm的绳索

    28、状结构。 主要类型有(见表10-2)。中间丝蛋白的种类具有组织特异性。中间丝蛋白被认为是区分细胞类型的身份证。 中间丝蛋白的二级结构特征:不同种类的中间丝蛋白有非常相似的二级结构。中间丝蛋白的类型和组织分布(表10-2) 中间丝蛋白分子结构:中间丝蛋白的中部是由大约310个氨基酸组成的杆状区,两侧是高度多变的N端头部和C端尾部。由螺旋组成的疏水性杆状区(48nm)是中间丝蛋白最保守的区域,该区域被一段折叠片层结构(L12)分隔成螺旋1和螺旋2(各约22nm),螺旋1和螺旋2又分别被两段折叠片层结构(L1和L2)分隔成A和B两个亚区。两个中间丝蛋白分子平行排列形成双股螺旋的二聚体。 末端结构域参

    29、与中间丝的组装:中间丝的核心部分主要由中间丝蛋白的杆状区构成。中间丝蛋白的头部和尾部结构域参与中间丝的组装,较长的尾部结构域大多突出于中间丝的核心之外,中间丝22nm或48nm的纵向周期与末端区域形成的突出有关。由中间丝核心伸出的末端区可能和中间丝与细胞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功能有关。不同类型的中间丝的末端结构域序列变化较大,长度相差甚远,通常折叠成球状结构。中间丝蛋白分子结构模式图(图10-37)二、中间丝的组装与表达 中间丝蛋白可自我组装成10nm的中间丝结构:中间丝蛋白单体(同型/异型)二聚体(由2个单体的杆状区以平行排列的方式形成双股螺旋)四聚体(由2个二聚体以反平行和半分子交错的形式组装成

    30、的无极性的组装单位)原纤维(由四聚体首尾相连形成)中间丝(8根原纤维构成圆柱状的10nm纤维)。 中间丝的装配不表现踏车行为。 新的中间丝蛋白可通过交换的方式掺入到原有的纤维中去。 中间丝网络在细胞分裂前解体,分裂结束后又重新组装。 中间丝的类型随着细胞分化过程而发生变化。中间丝的组装模型(图10-38)三、中间丝与其他细胞结构的联系 细胞质中间丝:细胞质中间丝网络在结构上往往起源于核膜的周围,伸向细胞周缘,并通过细胞质膜上特殊的结构(如桥粒和半桥粒)等与相邻细胞的中间丝或细胞外基质间接连接。 核纤层(nuclear lamina):位于核膜内侧由核纤层蛋白组成的正交纤维状网络结构。核纤层通过

    31、核纤层蛋白受体与内层核膜相连,参与核膜的支撑、组装和去组装等过程(尤其是核纤层蛋白B);核纤层还是染色质的重要锚定位点。核纤层的结构(图10-39)3种细胞骨架的主要特性比较微丝(MF) 微管(MT)中间丝(IF)纤维直径 7 nm24 nm10 nm单体球状肌动蛋白/球状微管蛋白杆状中间丝蛋白(6类)结构2条纤维状肌动蛋白组成的双股螺旋13根原纤丝组成的空心管状纤维8根原纤维(四聚体)组成非空心多级螺旋细胞内分布质膜内侧靠近细胞核整个细胞极性和踏车行为3种细胞骨架的主要特性比较微丝(MF) 微管(MT)中间丝(IF)组织特异性 马达蛋白与运动方向肌球蛋白(向正)驱动蛋白(向正)动力蛋白(向负

    32、)特异性药物细胞松驰素 鬼笔环肽秋水仙素 紫杉醇主要功能肌肉收缩、变形运动、细胞爬行、胞质环流、胞质分裂保持细胞形态细胞形态的组织与保持、细胞器的分布与转移、染色体分离;细胞游动支持结构、保持细胞的形态、形成核纤层和核骨架、提高轴突的强度和保持肌纤维的稳定本章概要 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亚基组装而成的纤维状网络体系,主要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丝等结构组分。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骨架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组织者,它们通过蛋白亚基的组装/去组装过程来调节细胞内骨架网络的分布和结构,通过与细胞骨架结合蛋白、马达蛋白等的相互作用来行使其生物学功能。 微丝又称肌动蛋白丝或纤维状肌动蛋白,是

    33、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单体组装而成的,直径为7nm的纤维状结构。其功能几乎与所有形式的细胞运动有关,诸如参与肌肉收缩、细胞变形运动、胞质分裂以及细胞内物质运输等活动。本章概要 中间丝是由中间丝蛋白组装而成的,直径为10nm的丝状结构。中间丝的种类具有组织特异性,不同的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中间丝蛋白。细胞质中间丝在结构上往往起源于核膜的周围,伸向细胞周缘,并与细胞质膜上特殊的结构如桥粒等连接。核纤层存在于细胞核膜的内侧,并通过核纤层蛋白受体与内层核膜相连,参与核膜的组装和去组装等过程。 细胞骨架作为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组织者还与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的极性分布、细胞分化等过程相关。本章概要 细胞骨架作为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组织者还与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的极性分布、细胞分化等过程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细胞生物学第四版(细胞骨架2)分析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26165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