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试验基础理论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汽车试验基础理论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试验 基础理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第2章章 汽车试验基础理论汽车试验基础理论2.1 测量系统的组成与特性测量系统的组成与特性2.2 测量误差理论测量误差理论2.3 数据采集技术基础数据采集技术基础2.4 试验数据处理试验数据处理2.1 测量系统的组成与特性2.1.1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及要求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及要求 1.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 (1)激励源)激励源 向被测对象输入能量,激发出能充分表征有关信息又便于向被测对象输入能量,激发出能充分表征有关信息又便于检测的信号。有些试验,被测对象在适当的工作状态下可检测的信号。有些试验,被测对象在适当的工作状态下可产生所需的信号。而有些试验,则需用外部激励装置对被产
2、生所需的信号。而有些试验,则需用外部激励装置对被测对象进行激励。测对象进行激励。 1.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 (2)传感器)传感器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同一种或另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同一种或另一种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一种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传感器通常由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敏感元件和和转换元件转换元件组成。敏感元件直组成。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测量,转换元件将敏感元件的输出转换为适接感受被测量,转换元件将敏感元件的输出转换为适于传输和测量的信号。许多传感器中这两者是合为一于传输和测量的信号。许多传感器中这两者是合为一体的。体的。 1.测量系统的基本
3、组成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 (3)信号预处理)信号预处理将传感器输出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和处理的规范信号。将传感器输出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和处理的规范信号。 因为传感器输出信号一般是微弱且混有噪音的信号,不因为传感器输出信号一般是微弱且混有噪音的信号,不便于处理、传输或记录,所以一般要经过调制、放大、便于处理、传输或记录,所以一般要经过调制、放大、解调和滤波等调理,或作进一步的变换,如将阻抗的变解调和滤波等调理,或作进一步的变换,如将阻抗的变化转换为电压或频率的变化,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化转换为电压或频率的变化,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等。号等。 1.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4)信号处
4、理)信号处理将中间变换的输出信号作进一步处理、分析,提取被将中间变换的输出信号作进一步处理、分析,提取被测对象的有用信息。测对象的有用信息。(5)显示记录或运用)显示记录或运用将处理结果显示或记录下来,供测量者作进一步分析。将处理结果显示或记录下来,供测量者作进一步分析。若该测量系统就是某一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处理若该测量系统就是某一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处理结果将直接被运用。结果将直接被运用。 1.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理想的测量仪器或系统应该具有单值的、确定的输理想的测量仪器或系统应该具有单值的、确定的输入入输出关系,而且最好是一个单向线性系统。输出关系,而且最好是一个单向
5、线性系统。所谓单向系统,即是指测量系统对被测量的反作用影所谓单向系统,即是指测量系统对被测量的反作用影响可以忽略。响可以忽略。所谓线性系统,即输出与输入是线性关系。所谓线性系统,即输出与输入是线性关系。 2.对测量系统的要求对测量系统的要求 按照被测量在测量系统中的状态,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按照被测量在测量系统中的状态,测量系统的基本特性可分为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两类。性可分为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两类。当被测量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很缓慢时,测量系统的当被测量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很缓慢时,测量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称为静态特性;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称为静态特性;当被测量随时间变化时,测量系统的输出与输入
6、之间当被测量随时间变化时,测量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称为动态特性。的关系称为动态特性。 2.对测量系统的要求对测量系统的要求 通常的工程测量问题总是处理输入量通常的工程测量问题总是处理输入量x(t)、系统的传输、系统的传输特性特性h(t)和输出量和输出量y(t)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已知如果已知h(t),通过对,通过对y(t)的观察分析,就能推断的观察分析,就能推断x(t) 。这就是通常的测量。这就是通常的测量。如果已知如果已知x(t),通过对,通过对y(t)的观察分析,就能推断出的观察分析,就能推断出h(t) 。这就是通常的系统或仪器的定度过程。这就是通常的系统或仪器的定度
7、过程。如果如果x(t)和和h(t)已知,则可以推断和估计已知,则可以推断和估计y(t)。这就是。这就是通常的输出信号预测。通常的输出信号预测。 2.对测量系统的要求对测量系统的要求 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表示被测物理量处于稳定状态,输入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表示被测物理量处于稳定状态,输入和输出都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常量和输出都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常量(或变化极慢,在所观察或变化极慢,在所观察的时间间隔内可忽略其变化而视为常量的时间间隔内可忽略其变化而视为常量)。 输出、输入关系一般可用下式表示,即输出、输入关系一般可用下式表示,即 x输入量输入量 ;y输出量;输出量;a0, a1, ,an常数。常数。 当当
8、a00时,表示即使系统没有输入,但仍有输出,通常称时,表示即使系统没有输入,但仍有输出,通常称为为零点漂移(零漂零漂)。 2.1.2 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 理想的静态量的测量系统,其输出应单值,线性比例于输理想的静态量的测量系统,其输出应单值,线性比例于输入,即静态特性为入,即静态特性为ya1x。实际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常用灵敏度、非线性度、回程误实际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常用灵敏度、非线性度、回程误差与重复度等指标来表征。差与重复度等指标来表征。2.1.2 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 1.灵敏度灵敏度 在测量过程中,若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若被测量x有一个很小变化量有一个很
9、小变化量x,引起输,引起输出出y发生相应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y,则称,则称S= y/ x 为该装置的为该装置的绝对绝对灵敏度灵敏度; 当输入和输出为同一量纲时,灵敏度常称为当输入和输出为同一量纲时,灵敏度常称为放大倍数放大倍数。 非线性装置的灵敏度就是其静态特性曲线上各点的非线性装置的灵敏度就是其静态特性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斜率。2.1.2 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 灵敏度及其漂移灵敏度及其漂移2.1.2 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 在被测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在被测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引起的测量装置灵敏度的变化称为的变化,引起的测量
10、装置灵敏度的变化称为灵敏度漂移,常以输入不变情况下每小时输出的变化量来,常以输入不变情况下每小时输出的变化量来衡量。衡量。一般来说,选择测量仪器时,灵敏度越高,测量范一般来说,选择测量仪器时,灵敏度越高,测量范围往往越窄,稳定性往往越差。围往往越窄,稳定性往往越差。仪表常数C为灵敏度的倒数。即为灵敏度的倒数。即C= 1/S=x/ y其意义表示每一单位刻度所表示的示值大小。其意义表示每一单位刻度所表示的示值大小。2.1.2 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 (2)(2)非线性度非线性度非线性度非线性度是指测量装置的输出、输入间是否能保持是指测量装置的输出、输入间是否能保持常值比例关系(线性关
11、系)的一种量度,是常值比例关系(线性关系)的一种量度,是定度曲定度曲线线(实际特性曲线)偏离其(实际特性曲线)偏离其拟合直线拟合直线(理想直线)(理想直线)的程度。的程度。非线性度非线性度(B/A)(B/A) 100 100A-A-测量装置的标称输出范围测量装置的标称输出范围( (全量程全量程) );B-B-定度曲线定度曲线与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与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2.1.2 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 定度曲线与非线性度定度曲线定度曲线:在静态测量中,:在静态测量中,用试验的办法求取的测量用试验的办法求取的测量装置的输入、输出关系曲装置的输入、输出关系曲线。线。拟合直线拟合直线确
12、定的方法是过确定的方法是过坐标原点,并与定度曲线坐标原点,并与定度曲线间的偏差间的偏差Bi的均方值为最小的均方值为最小来确定。来确定。2.1.2 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 (3)回程误差回程误差理想测量装置的输出与输入应是单值的一一对应关系,理想测量装置的输出与输入应是单值的一一对应关系,而实际测量装置有时会对同一大小的输入量,其正向而实际测量装置有时会对同一大小的输入量,其正向输入输入(输入量由小增大输入量由小增大)和反向输入和反向输入(输入量由大到小输入量由大到小)的的输出量数值不同,其差值称为滞后量输出量数值不同,其差值称为滞后量h。回程误差回程误差也叫迟滞误差也叫迟滞误差E
13、r。 Er是指测量装置全量程是指测量装置全量程A内的最大滞后量内的最大滞后量hmax和和A之比值。之比值。Er = (hmax /A) 1002.1.2 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 回程误差回程误差一般是由滞后现回程误差一般是由滞后现象引起的,可能反映仪器象引起的,可能反映仪器的不工作区的存在。的不工作区的存在。不工作区(又称死区)不工作区(又称死区)是是指输入变化对输出无影响指输入变化对输出无影响的范围。摩擦力和机械元的范围。摩擦力和机械元件之间的游隙是存在死区件之间的游隙是存在死区的主要原因。的主要原因。2.1.2 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 测量系统的测量系统的动态特
14、性动态特性是指是指输入量随时间变化时,其输输入量随时间变化时,其输出随输入而变化的关系。在输入变化时,人们所观察出随输入而变化的关系。在输入变化时,人们所观察到的输出量不仅受到研究对象动态特性的影响,也受到的输出量不仅受到研究对象动态特性的影响,也受到测量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到测量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为降低和消除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给测量带来的误差,为降低和消除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给测量带来的误差,对于动态测量的测量系统,必须考察并掌握测量系统对于动态测量的测量系统,必须考察并掌握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判断测量时会产生什么误差。的动态特性,判断测量时会产生什么误差。2.1.3 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测量
15、系统的动态特性 要研究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首先必须建立其数学模型。要研究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首先必须建立其数学模型。要从具体测量系统的物理结构出发,根据其所遵循的物理要从具体测量系统的物理结构出发,根据其所遵循的物理定律,建立起把测量系统的输出和输入量联系起来的定律,建立起把测量系统的输出和输入量联系起来的运动微分方程,然后在给定的条件下求解,从而得到任意输入,然后在给定的条件下求解,从而得到任意输入x(t)激励下测量装置的响应激励下测量装置的响应y(t)。由于测量系统一般都是线性系统。所以它们的数学模型是由于测量系统一般都是线性系统。所以它们的数学模型是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经过简单的运算即可
16、求得其传递函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经过简单的运算即可求得其传递函数。该传递函数就能描述测量系统的固有动态特性。数。该传递函数就能描述测量系统的固有动态特性。2.1.3 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 但在实践中对很多复杂的测量系统,即使做出不少近但在实践中对很多复杂的测量系统,即使做出不少近似的假设,也很难准确列出它们的运动微分方程式,似的假设,也很难准确列出它们的运动微分方程式,况且即使运用上述理论分析方法得出了结果,也需要况且即使运用上述理论分析方法得出了结果,也需要经过实际测量验证。因此,广泛实用的方法是经过实际测量验证。因此,广泛实用的方法是采用试采用试验的方法来研究分析测量系统的
17、动态特性验的方法来研究分析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2.1.3 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 首先,要根据测量系统实际工作时最常见的输入信首先,要根据测量系统实际工作时最常见的输入信号的形式,选择一些典型信号。最基本的典型信号号的形式,选择一些典型信号。最基本的典型信号是正弦信号,另外,常用的信号还有脉冲信号、阶是正弦信号,另外,常用的信号还有脉冲信号、阶跃信号及随机信号等。跃信号及随机信号等。 以上述这些典型信号作为测量装置的输入,然后测以上述这些典型信号作为测量装置的输入,然后测出其输出,进而对该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做出分析出其输出,进而对该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做出分析和评价。分析时,既可在
18、时间域,又可在频率域进和评价。分析时,既可在时间域,又可在频率域进行,并分别定义出一系列动态特性参数。行,并分别定义出一系列动态特性参数。2.1.3 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 2.2 测量误差理论 1.1.测量工作及其分类测量工作及其分类 测量工作测量工作就是以确定被测参数的数值为目的的一系就是以确定被测参数的数值为目的的一系列试验操作。测量可从不同角度作如下分类:列试验操作。测量可从不同角度作如下分类: (1 1)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直接测量是指由仪表可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方法。是指由仪表可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方法。间接测量间接测量是指需将几个直接测量值经过计算
19、才能是指需将几个直接测量值经过计算才能得到被测量的方法。得到被测量的方法。2.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 2)基本测量和特种测量)基本测量和特种测量u汽车定型试验中规定的常测项目视为汽车定型试验中规定的常测项目视为基本测量基本测量,其,其它看作它看作特种测量特种测量。例如:速度、温度、转速、距离、。例如:速度、温度、转速、距离、三漏的检查及试验方法中国标规定的测量项目等为三漏的检查及试验方法中国标规定的测量项目等为基本测量。基本测量。u特种测量多在研究性试验中应用。例如:研究汽车特种测量多在研究性试验中应用。例如:研究汽车前轮摆振时测量转向系的刚度及传动系扭转振动、前轮
20、摆振时测量转向系的刚度及传动系扭转振动、降噪研究中的测量。降噪研究中的测量。2.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3)稳态量测量与瞬态量测量)稳态量测量与瞬态量测量稳态量测量稳态量测量是指在稳定工况下测取被测量,是指在稳定工况下测取被测量,如最高车速、最短制动距离等。如最高车速、最短制动距离等。瞬态量测量瞬态量测量是指脉动程度较大的被测量的测是指脉动程度较大的被测量的测量,如车身振动加速度、汽车加速能力等。量,如车身振动加速度、汽车加速能力等。2.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 测量误差及其分类测量误差及其分类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指由仪表直接测得量或经换算处理后
21、的是指由仪表直接测得量或经换算处理后的间接测得量与被测量参数的实际值之间的差别。间接测得量与被测量参数的实际值之间的差别。测量误差按其性质分类:测量误差按其性质分类: (1)(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 (2)(2)过失误差过失误差 (3)(3)随机误差随机误差 2.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1 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 :保持一定数值或按一定规律变化:保持一定数值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的误差。主要是由于测量设备的缺陷、测量环境变化、使用主要是由于测量设备的缺陷、测量环境变化、使用的方法不完善、所依据的理论不严密或采用了近似的方法不完善、所依据的理论不严密或采用了近似公式等造成的
22、。例如零点偏移、刻度不准、某种电公式等造成的。例如零点偏移、刻度不准、某种电气元件的参数随温度而变化所产生的测量误差。气元件的参数随温度而变化所产生的测量误差。这种误差可以预测或消除。这种误差可以预测或消除。2.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过失误差过失误差 :由于测量工作中的错误、疏忽大意等:由于测量工作中的错误、疏忽大意等原因引起的误差。原因引起的误差。主要是由于测量人员对仪器不了解或思想不集中造成主要是由于测量人员对仪器不了解或思想不集中造成的,这种测量结果不应采用。的,这种测量结果不应采用。这种误差的数值及其正负没有任何规律这种误差的数值及其正负没有任何规律。2.
23、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3)随机误差随机误差 :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个参: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个参数重复地进行多次测量,所得到的测定值也不可能完数重复地进行多次测量,所得到的测定值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时,测量误差具有各不相同的数值与符号,全相同。这时,测量误差具有各不相同的数值与符号,这种误差称为随机误差,或称偶然误差。这种误差称为随机误差,或称偶然误差。随机误差反映了许多互相独立的因素有细微变化时的随机误差反映了许多互相独立的因素有细微变化时的综合影响。综合影响。2.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随机误差是无法避免的。随机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24、随机误差就其个体而言,是没有规律、无法预先估随机误差就其个体而言,是没有规律、无法预先估计以及不可控制的,但其计以及不可控制的,但其总体却符合统计学的规律总体却符合统计学的规律,重复测量的次数越多,这种规律性就越明显。重复测量的次数越多,这种规律性就越明显。因此,可以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计算随机误差对测量因此,可以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计算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2.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 测量误差及其分类测量误差及其分类按误差产生的原因分类按误差产生的原因分类 : (1)仪器误差)仪器误差 (2)人员误差)人员误差 (3)环境误差)环境误差 2
25、.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3. 测量误差的表示测量误差的表示 (1)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某量值的测定值和真实值之差为绝对误差,通常称为误某量值的测定值和真实值之差为绝对误差,通常称为误差。差。通常真实值是未知的通常真实值是未知的 ,可用标准表(用目前认为最可靠,可用标准表(用目前认为最可靠最准确的仪表和测量方法作为标准)测得的数据代替。最准确的仪表和测量方法作为标准)测得的数据代替。若标准表读数为若标准表读数为A,试验用表测得的读数为,试验用表测得的读数为B,读数绝对,读数绝对误差误差B-A。2.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误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