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详解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237594
  • 上传时间:2022-03-24
  • 格式:PPT
  • 页数:58
  • 大小:971.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详解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育学 原理 教育 详解 课件
    资源描述:

    1、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目目 录录 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概念 (一)(一)“教育教育”的日常用法的日常用法 作为作为过程:过程: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 作为作为方法:方法:“教育孩子教育孩子”中的中的“教育教育” 作为作为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中的中的“教育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 (二)(二

    2、)“教育教育”的词源的词源 西方:西方:education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的一词,源于拉丁语的educareeducare。拉丁文。拉丁文e e为出,为出,ducareducare为引,合起来意为为引,合起来意为“引出引出”,即采用一定的,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潜质转变为现实。 我国:我国:教和育两字构成教育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教和育两字构成教育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最早见于孟子孟子尽心上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也。

    3、”许慎在许慎在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中把教育解释为:中把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 (三)(三)“教育教育”的定义的定义 1 1社会角度社会角度 广义: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第一义)活动,都是教育。(第一义) 狭义: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

    4、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第二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第二义)义) 更狭义:更狭义: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第三义)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第三义) 2 2个体角度个体角度 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和和社会的个性化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要素二、教育要素 教育者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人,是指能够在

    5、一定社会背景下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动的人。 学习者学习者相对于相对于“教育者教育者”和和“教师教师”而言,而言,不同学习者有不不同学习者有不同个性。同个性。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统一。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 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

    6、完整的实践系统: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就不可能得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到有效的指导; 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 三、教育形态三、教育形态 教育形态是指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所构成的教育形态是指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所构成的教育系

    7、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教育”理理念的历史实践。念的历史实践。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教育系统教育系统自身标准自身标准 教育系统所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场所或空间标准标准 教育系统赖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以运行的时间标准间标准 教育形态分类教育形态分类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一)非制度

    8、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如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如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

    9、教育: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主导性的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主导性的 现代教育形态。现代教育形态。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 育活动。育活动。 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家校关系、校校关系和校区关系,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家校关系、校校关系和校区关系,建设学习化社会。建设学习化社会。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认识(三)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与信息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与信息社会教育 这三种教育形态的变迁与社会形态的变迁和生产力发展有这三种教育形态的变迁与社会形态的变迁和生产

    10、力发展有密切联系。密切联系。 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农业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不,工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等于“工业教育工业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不等于,信息社会的教育不等于“信息教育信息教育”,它,它们前者表示基本教育形态,后者表示专门教育类型。们前者表示基本教育形态,后者表示专门教育类型。 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教育形态基础上的,是对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教育形态基础上的,是对前一种教育的批判、修正和重构,彼此间有一种历史连续性。前一种教育的批判、修正和重构,彼此间有一种历史连续性。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起源

    11、(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观点:观点: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评价:评价: 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受当时人类起源问题上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12、,受当时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是根本错误的,非科学的。认识水平的局限,是根本错误的,非科学的。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利托尔诺(利托尔诺(C.LetourneauC.Letourneau):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沛西沛西能(能(T.P.NunnT.P.Nunn):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评价:评价: 第一个正式提出有

    13、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没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没有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养育之间的本质区别。有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养育之间的本质区别。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孟禄(孟禄(P.MonroeP.Monroe):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4、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评价: 进步:儿童的进步:儿童的“无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物的类本能。 缺陷:缺陷:“无意识无意识”模仿是一种遗传性、本能的行为,使得模仿是一种遗传性、本能的行为,使得这种观点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观点离生物起源说不远。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观点:观点: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

    15、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的最深厚的动力。类教育变革的最深厚的动力。 评价:评价: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下形成的,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金钥匙”。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三

    16、)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社会形态。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社会形态。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2500年左右的埃及

    17、,我国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1000多年的商代。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多年的商代。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跃。 2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主要依靠生产过程中的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主要依靠生产过程中的“师徒制师徒制”方式进行传递。方式进行传递。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18、的一种比较高级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社会形态,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班级授课制)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班级授课制) 2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突出 3 3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4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19、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以后提出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 信息社会与以往社会相比不是一个已经基本成型的社会,信息社会与以往社会相比不是一个已经基本成型的社会,而具有一种过渡性质。而具有一种过渡性质。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发展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 1学校将

    20、发生一系列变革:目的、类型、时空、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目的、类型、时空、“市场市场化化”、教学组织形式、理念、价值取向、教学组织形式、理念、价值取向 2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生产性、政治性、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文化性 3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理念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一、教育学的萌芽 人们对教育的认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识活动主要

    21、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水平“前教育学时期前教育学时期”我国古代最早也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学作品学记学记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学的创立二、教育学的创立 近代教育学创立的近代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条件: 1 1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培养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培养具有新教育思想并掌握新教育方法的教师;具有新教育思想并掌握新教育方法的教师; 2 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基有密切的关

    22、系;学方法论的奠基有密切的关系; 3 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分不开,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分不开,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转变为科学。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对象方面: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概念和范畴方面: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方法方面: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

    23、方法; 结果方面:结果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著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方面: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培根:培根: 英国哲学家,被称为英国哲学家,被称为“近代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得真正的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知识的必由之路。16231623年培根首年培根首次将次将“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培根(培根(F.

    24、BaconF.Bacon,1561-16261561-1626)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夸美纽斯: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他的捷克教育家,他的大教大教学论学论(16321632),被认为是近代),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该书中,在该书中,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的全部艺术。”夸美纽斯夸美纽斯(J.A.Comenius(J.A.Comenius,1592-1670)1592-1670)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康德:康德

    25、: 德国著名哲学家,认为教育可德国著名哲学家,认为教育可以发挥改造人类社会的功能,人要以发挥改造人类社会的功能,人要生存就要发展其自然的本性。认为生存就要发展其自然的本性。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是教育的结果。”在在康德论教育康德论教育(18031803)一书中,明确认为,)一书中,明确认为,“教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和真知灼见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就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变成会变成机械的机械的东西。东西。”康德(康德(I.KantI.Kant,1724-

    26、18041724-1804)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康德哲学继承者,被世界教育学史康德哲学继承者,被世界教育学史上公认为上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或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他的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18061806)被公认为)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他指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他指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实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赫尔巴特赫尔巴特(J.F.HerbartJ.F.Her

    27、bart,1776-18411776-1841)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洛克: 英国哲学家,他的英国哲学家,他的教育漫教育漫话话(1693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在西方教育史士教育理论体系,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他提出他提出“白板说白板说”,强调环境与,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这些思想对西教育的巨大作用,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1818世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

    28、深。洛克(洛克(J.LockeJ.Locke,1632-17041632-1704)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卢梭:卢梭: 法国思想家,他所著的法国思想家,他所著的爱爱弥儿弥儿(17621762)提出提出“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口号,反对压制儿童个性、强迫的口号,反对压制儿童个性、强迫儿童呆读死记的封建主义教育。主儿童呆读死记的封建主义教育。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永恒法则,顺张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永恒法则,顺应儿童本性,使教学与生活联系起应儿童本性,使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这来,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这是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

    29、在教育领域的表达。的表达。卢梭卢梭(J.J.RousseauJ.J.Rousseau,1712-17781712-1778)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裴斯泰洛奇:裴斯泰洛奇: 瑞士教育家瑞士教育家,他的他的林哈德与葛笃林哈德与葛笃德德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提出教育提出教育应重视个人本质的和谐发展。提出应重视个人本质的和谐发展。提出“使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依照儿童心口号,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使儿童获得适当的发展理发展的顺序,使儿童获得适当的发展机会,并重视

    30、文化的客观价值机会,并重视文化的客观价值, , 引导儿引导儿童向着确定的目的发展。它重视数、量、童向着确定的目的发展。它重视数、量、形和语言的教学形和语言的教学, , 以培养儿童的脑、心以培养儿童的脑、心和手和手, , 即德育、智育和体育并重。即德育、智育和体育并重。裴斯泰洛奇裴斯泰洛奇(J.H.PestalozziJ.H.Pestalozzi,1712-17781712-1778)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育学的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一)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二)文化教育学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四)马克思主义教

    31、育学(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五)批判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一)实验教育学 1919世纪末世纪末20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梅伊曼(梅伊曼(E.MeumanE.Meuman,1862-19151862-1915) 拉伊(拉伊(W.A.LayW.A.Lay,1862-19261862-1926) 代表著作:代表著作:梅伊曼的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的

    32、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1 1反对单纯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反对单纯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学研究真正使教育学研究真正“科学化科学化”; 3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假设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假设制订计划、制订计划、进行实验进行实验用于实际;用于实际; 4 4心理实验在实验室里进行,而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心理实验在实验室里进行,而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33、 5 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优点:优点:定量研究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定量研究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缺点:缺点:教育目的等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不能通过教育目的等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不能通过 实验方法解决,否则会走上实验方法解决,否则会走上“唯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迷途。迷途。 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文化教育学(二)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文化教育学,又

    34、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19世纪末以来出现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狄尔泰(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W.Dilthey,1833-1911) 斯普朗格(斯普朗格(E.SprangerE.Spranger,1882-19631882-1963) 利特(利特(T.LittT.Litt,1880-19621880-1962) 代表著作:代表著作:狄尔泰的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斯普朗格的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 利特的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第

    35、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1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 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 3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4 4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

    36、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途径就是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途径就是“陶冶陶冶”与与“唤醒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优点:优点:在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在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 等方面都给人很多启发。等方面都给人很多启发。 缺点:缺点:思辨气息浓;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思辨气息浓;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 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使得它的很多理论缺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使得它的

    37、很多理论缺 乏彻底性。乏彻底性。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1919世纪末世纪末20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美国版”教育学,对教育学,对20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杜威(杜威(John DeweyJohn Dewey,1859-19521859-1952) 克伯屈(克伯屈(W.H.KilpatrickW.H.Kilpatrick,1871-196

    38、51871-1965) 代表著作:代表著作:杜威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克伯屈的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基本观点:基本观点: 1. 1.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 2. 2. 教育的唯一目的即促使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教育的唯一目的即促使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 3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4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为中心; 5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师生关系以

    39、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6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优点:优点: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 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 的发展。的发展。 缺点:缺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

    40、忽视了教师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包括两部分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思想; 二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二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列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 1. 1.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41、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级性; 2. 2.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 3.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 4. 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 5. 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具有独立

    42、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 6. 6.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究的方法论基础。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优点:优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 论基础。论基础。 注意:注意:使用中不可犯简单化、机械化的毛病。使用中不可犯简单化、机械化的毛病。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五)批判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 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

    43、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鲍尔斯(鲍尔斯(S.BowlesS.Bowles)、金蒂斯()、金蒂斯(H.GintisH.Gintis)、)、 阿普尔(阿普尔(M.AppleM.Apple)、吉鲁()、吉鲁(H.GriouxH.Grioux)、)、 布迪厄(布迪厄(P.BourdieuP.Bourdieu) 代表著作:代表著作:鲍尔斯和金蒂斯的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布迪厄的布迪厄的教育

    44、、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阿普尔的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教育与权力 吉鲁的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基本理论:基本理论: 1. 1. 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 2. 2. 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3. 3. 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

    45、等和不公平丧失了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丧失了“意意识识”; 4. 4. 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因素;育环境的因素; 5. 5. 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透过百年来不同教育学流派,我们可以发现:透过百年来不同教育学流派,我们可以发现: 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

    46、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文化条件的制约 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评和借鉴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一)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一)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二)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科体系 (四)研究与实践改革的

    47、关系日益密切(四)研究与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加强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元理论(五)加强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元理论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 一、反思日常教育经验一、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人类认识教育的基本形式:人类认识教育的基本形式:习俗形式习俗形式构成日常构成日常教育经验教育经验科学形式科学形式构成教育构成教育理论或学说理论或学说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 发生转变原因:发生转变原因: 1. 1. 教育习俗性认识以及日常教育生活经验本身固有的直教育习俗性认识以及日常教育生活经验本身固有的直接性、表面性、矛盾性和歧义性等局限;接性、表面性、矛盾性和歧义性等局限; 2

    48、. 2. 传统的习俗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日常教育经验对传统的习俗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日常教育经验对日益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失去了解释、规范与指导作用。日益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失去了解释、规范与指导作用。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对教育生活的基本认识:对教育生活的基本认识: 第一,教育的习俗认识不仅大量地存在于家庭教育生活第一,教育的习俗认识不仅大量地存在于家庭教育生活中,而且也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中;中,而且也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中; 第二,由于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普及,教育理论知识第二,由于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也走出了大学的也走出了大学的“象牙塔象牙塔”,对学校、家

    49、庭以及社会日常教,对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日常教育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育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这意味着: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这意味着: 1. 1. 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的;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的; 2. 2. 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就必须使用专教育学作为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就必须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 3. 3. 教育学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是有理论视角、根教育学对于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是有理论视角

    50、、根据或假设的;据或假设的; 4. 4. 从不同理论基础或视角出发会产生不同的解释。从不同理论基础或视角出发会产生不同的解释。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科学实践科学,对教育进行科学认识,对教育进行科学认识,既是教育实践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最终需要回到教育实践。既是教育实践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最终需要回到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单纯强调教育实践不单纯强调“做做”的成分,还包含一种理性的思考。的成分,还包含一种理性的思考。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起到教育学对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育学原理-教育与教育学详解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23759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