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236667
  • 上传时间:2022-03-24
  • 格式:PPT
  • 页数:63
  • 大小:591.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课程 背景 高中语文 教学 ppt 课件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 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常务理事 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组组长 陈成龙一、认清教学观念对教学实践的制约作用 增强树立教学新观念的自觉性 先从语文教学大师的一个教学课例谈起。 这里需要探究的是,为什么钱老师能在教学中创造出如此多样的方法呢?其根本原因是他对语文教学艺术的本质、规律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认为教学艺术应该是鼓励的艺术、独创的艺术。他认为学习方法的改善,能促进人智力的发展。钱老师在教学中创造出来的许多教学方法正是遵循上述认识的结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观点出方法”。 什么植物开什么花,什么观念

    2、出什么方法。 再以两个老师执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琵琶行的教学为例。 但是要树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观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执教者付出艰辛的功劳。我认为在当前有几个理念是必须弄清楚的二、关于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内容和理念,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对此,语文老师都很关注。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

    3、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均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突出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提出“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语文素养”认识的形成知识

    4、点 知识线 知识树 语文能力它的要素、核心语文教科书的文化构成与”语文素养”的目标追求存在着密切关系。世界各国的母语课程都重视教材内容的文化构成,以此形成学生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和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选文”是在确立“什么样的知识最有用”,也可以说是在“选择文化”. 选文后的练习、资料等反映编者在如何解释文化。教材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在构建一种理想文化。 “语文素养”理论的提出为广大语文教师处理教材、驾驭教材提供了广阔空间。 “条条道路通罗马” 一位 教师教阅读指导课鸡为什么过马路 魏巍:在你喝着甜美的鸡汤时,你想过鸡正在过马路吗? 施耐庵:许鸡那厮过马路,就不许俺过! 易牙:那只

    5、鸡运动充足,一定很好吃。 爱因斯坦:究竟是鸡过马路,或是马路过鸡,取决于你的参考坐标。任贤齐:对面的小鸡看过来,看过来 钱钟书:马路这边的鸡想跑过去,马路那边的鸡想跑过来。开始时很多学生不明白老师推荐这篇文章的目的。随着老师在电脑键盘上的点击,在投影幕上出现了如下字样:“1.识其人,明其意。搞清回答的人,读懂回答的文字;2.赏其趣,续其文。品味每一回答的幽默处,并模仿其笔法、风格,自拟两则。”原来这堂课就是学习这篇文章,真是太对学生胃口了!顷刻间,教室里人声鼎沸。内向的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外向的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之后激动得向前后左右的同学推销炫耀;左想右想终于顿悟的学生兴奋得拍案叫绝。在

    6、老师的指点下,在学生七嘴八舌的碰撞中,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大师“走进”了教室与学生一起交流,许多现实中或阅读中见到的事例也走进了课堂,许多思想之光在这里聚合。学生按捺不住也纷纷用调侃、幽默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真正的鸡。克林顿:鸡过马路,是想声明,人权高于主权。胡长青:鸡过马路,原来是周雪华在对面。贪官:过马路不发财,请我也不来。在这一节课中,授课教师让学生美美地享受了一顿文化快餐,又注意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整节课中,都有一股气韵在贯通着,这股气韵就是情趣。气韵通了,课堂上就有了灵气,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我与浙江省邓彤老师的争

    7、论 高考作文卷三、关于个性化阅读课标第3条目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关于个性化阅读,可以用三句话来阐释。第一句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第二句话是:“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第三句话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 (一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原因有二: 首先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这里主要是指文学作品,那些用形象来说明道理的作品,形象大于思

    8、想。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 小至一则短短的寓言,大至一部长篇小说,都是如此。 如千金买马骨这则寓言。 再举一例,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壮举,抑或是“招安”、“投降”。一句话: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已为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与基础。 其次是阅读主体的差异性。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可见读者间的个体差异构成了阅读的认知理解差异,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个性化阅读的最好说明。那么多学生,各有个性。我们做老师的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

    9、重他们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这也是现代教育者所应具有的素养。 举个例子: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刘兰芝悲剧的形成原因,大多学生读出“封建礼教”,但有的学生读出“焦刘二人本身的性格错位”,也有学生读出了“焦母的恋子情结”。再如,有学生说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是“良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等等。我们能否定这些有违“标准答案”的个性化解读吗?不能。 (二二)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先说一例: 毕淑敏读童话海的女儿竟经历了40年的“释疑”过程:8岁时,读得“泪流满面”,被故事情节、人物所感动,对人鱼公主极为同情。18岁时,

    10、“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为人鱼公主“无私和高尚”的爱情“抱着不平”。28岁时,“做了妈妈”,读出了亲情,读出了人鱼公主的勇气、智慧和善良来自亲情。38岁时,“开始写小说”,读出安徒生的写作“随心所欲”,以为故事结尾有点“画蛇添足”。48岁时,“心平气和”和“天眼洞开”,悟出这是写“灵魂的故事”。从毕淑敏5次读海的女儿所得感想不尽相同可以看出:同一读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它受年龄、身份(环境)、阅历、动机影响。我们教师每一学期在备课时,只要认真钻研文本,肯定对文本会有新的认识,又会读出一个新的哈姆雷特。 “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特”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三三)一千个哈

    11、姆雷也还是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也还是哈姆雷特 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也是绝对不可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每个哈姆雷特都是个性化的。读者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文本意义的探寻要体现“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我们总不能把他解读为“葛朗台”或其他的什么人。一个哈姆雷特是共性的,这个共性就文本的原意,文本的价值取向。现在有些学者提出的“多元有界”的理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就以荷塘月色为例,并就思想感情方面,看看“多元有界”

    12、的体现。 在90年代以前,概括的说来,大约有如下6种解读: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不满,以及他苦闷徬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情;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的心境;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局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语文版的教材充分理解了课标的精神,在课后的思考练习都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如第二册寂寞一文后的练习。理解鉴赏一 文章题目为“寂寞”,但作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并不感到“寂寞”。作者认为“寂寞”会出现在什么时候和场合?你

    13、对他的观点有什么看法?二 梭罗说:“只要生活在大自然之间而还有五官的话,便不可能有很阴郁的忧虑。”结合课文,谈一谈他为什么这样说,他从大自然中得到了什么。你是否羡慕他这种“隐居”的生活方式? 第一册第三课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一题:“本文前原有波兰布热律卡电的新闻电头,是一则消息报道。请与下面的消息进行比较,分析一下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什么不同,成功在什么地方。”教材没有直接问:“它与一般的报道有什么不同?”而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体验的过程中,寻求个性化的答案。 第十课十八岁出门远行第六题:“小说结尾写道: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地奔跑起来。这让我们想起小马过河这则

    14、寓言,这篇小说也可以看作一篇有关人生之河的寓言,其中的深浅要靠自己的双脚勇敢地去尝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门经历和从中得到的启示写下来。文体不限。”这道题,我们切合学生的人生经验,通过引导,促发他们写出自己真实的个性感受,有话要说,有话要写。 第十五课淝水之战第二题,让学生把资治通鉴世说新语晋书三书对谢安听到捷报时的细节描写进行比较,通过描写的细微差别体会史家的不同态度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册第七课琵琶行关于音乐描写的赏析(第三题),引导学生通过“吟诵诗句”,体会诗作“用形象的比喻”“对音乐的描摹”,进而揣摩这种描摹中“传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如何

    15、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则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难题。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必须讲究策略。教学实践证明,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这么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1、立足文本。 2、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阅读氛围。不受他人讥笑,教师要多激励、或延迟评析。3, 四、鉴赏 1鉴赏目的、态度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学教育应该有其独立的目标、内容,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过程,其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只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提出了具体要求。(1)关于鉴赏目的和态度,第6条目标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

    16、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这是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2)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能力目标中渗透着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强调感性与理发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情感与思想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审美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朱自清荷塘月色(语文版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选文)“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浮”字的表达效果,一位学生认为这个字用得不对,因为雾不可能从水底浮起来;另一学生又说“青

    17、雾”也有问题,应该是“轻雾”或“清雾”。在讨论中,有学生作了这样的品味:“作为散文,不应该过多推敲事物的前因后果,应该写得抒情一点、朦胧一点,这里用浮,又柔和,又亲切。”有来自农村的学生说:“我们家没有池塘,但是有稻田,每天清晨、晚上,都会有一层白雾贴着稻田飘在那里,要过很久,才会慢慢弥漫开。我觉得这里浮最形容不过了。”关于“青雾”,一位学生的阅读感受是:“雾是很薄的,所以是透明的,当时荷塘满是绿色的荷叶,所以雾也像是有了青色。”可以看出,这堂课学生的鉴赏态度是十分积极的,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对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这里做得好的。这里强调的是“感受、品味、领悟、体

    18、验、思考”,但上面说到,由于应试的压力,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文学鉴赏的任务没有得到落实。一篇文章,主题,人物性格、艺术特色,最好教师或把答案告诉学生,或学生到某书上找,都变成了喝果汁,而不是去品尝水果,似乎学生懂得这些,就大功告成了。 例如:前几年俄罗斯别斯兰市发生人质事件。恐怖分子扣押了相当数量的无辜的师生。并杀害了数百人。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怎么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并从中受到教育呢?我们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让学生选择:在别斯兰事件中被恐怖分子杀害的人数是:A:800多人,B、700多人,C、600多人D、500多人,请指正确一项。让学生去挑。本来是一个很恐怖的、残不忍睹的事件,但在一

    19、些老师手里变成了数字游戏。但在意大利国家不是这样,在别斯兰人质事件一周年时,意大利有的学校举行烛光追思会,让学生在幽幽的烛光中去静思,去悼念死难者。在这静思、沉默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就得到陶冶了,学生在为死难者祈祷中,也在培养善良,在摒弃凶残。 又如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在现代文的阅读中选用一篇题为落叶是疲倦的落叶的散文。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来自贫穷山区的子弟对母亲的深情怀念。文中设计了这样三道题。12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1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

    20、字,回答问题。(5分)(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引导学生鉴赏,应讲究方法引导学生鉴赏,应讲究方法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一句;请说 对“”的理解。教师应通过自己的鉴赏,读出自己的体会,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进行鉴赏。如讨论拍摄方案 领略壮观景象陈玲师:那我们现在就按照生6的观点,从自然景物方面来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如果让你做导演拍电影,你将把这部分切分成几个镜头?(生七嘴八舌,有的自己说,有

    21、的讨论)生1:分三个镜头。“大江东去”一个;“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一个;“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个。师:为什么这样切分?生1:“大江东去”是一个宏大的背景,作用是渲染氛围;“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是故事发生地,当然是一个少不了的镜头;“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壮观的细节描写。师:非常好!看来你可以朝著名摄影师方向发展。(同学们大笑)下面我们就进入实地拍摄过程。谁拍第一个镜头? 生2:“大江东去”用全景拍摄。师:为什么?要突出什么?(生:突出大江东去的气势,要拍出滚滚东流、一泻千里、波涛翻涌的样子。)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吗?还记得片头是怎样的吗?(生七嘴八舌,

    22、有的喝起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师:还记得从浪花中涌出一个一个英雄人物吗?(生3:七嘴八舌对对,伴着歌曲从江水中一会儿涌出一个,一会儿涌出一个英雄。)师:那涌出的是三国英雄,面这里涌现在作者眼前的是生4:“千古风流人物”。比那更多。师:大家的设想非常好。现在来看看第二个镜头怎么处理?生:用近景。师:怎么拍?生5:是不是把镜头推移推移,推到“故垒”“西边”,然后锁定“赤壁”?生6:对,就是这样。师:为什么这样?生6:这样镜头在慢慢缩小范围,由长江到赤壁,由千古风流人物到三国周郎,使我们由远而近地熟悉环境,从而触景生情。师:好!大家看最后一个镜头生7:(抢答似的)特写。师:(赞许地

    23、微笑)你也要当摄影师啊!(同学们大笑)请问,如何处理三个分镜头?“乱石穿空”,是在飞机上俯拍呢,还是在船上仰拍?为什么?生8:在船上仰拍,显出险峻。生9:在船上仰拍好,能拍出“穿空”的陡峭气势。师:对,咱们是不是拍一块陡峭的石头?生9:不是。“乱石穿空”,“乱石”,应该是很多石头。 师:是的。赤壁矶江岸应该是山石林立,那不是咱们沙滩海边的礁石,那是直插云霄的长江边的高耸的山石,一座一座连绵不断,很是雄奇险峻、峥嵘突兀。现在大家再来看“惊涛拍岸”,在拍片时要不要配上一些什么效果?生1:音响效果。生13:配上浪涛声,江涛击打江岸的声音,很有力量感。 师:设计得不错。江水不断地冲击着江岸,一浪接一浪

    24、,咆哮着轰鸣着,确实很有力量,很有气势。好,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个分镜头“卷起千堆雪”。我们应当抓拍怎样的镜头呢?生2:卷起的浪花,波浪冲到岸边的时候,波浪冲到岩石上的时候。生11:波浪总到岩石上的时候,被岩石撞回来,形成一重重雪白的浪花,就像一堆堆雪一样,应该拍这时候的景物。师:描述得很形象。至此,我们对自然景色的拍摄已经完毕。哪个同学小结一下?生13:这样三个镜头由远景而近景而特写,从不同视角把苏轼兀立于赤壁时所见所听的壮丽景象展示了出来。而对此景,作者不由得发出由衷的感叹(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 同样地,语文社版高中教材也注意在课文后面的“理解鉴赏”中设计一些具有激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

    25、行鉴赏。如第二册第61面,诗六首后的二 登幽州台歌语言浅显,却极具感染力。诵读这首诗,你会联想起怎样的一幅情景?请结合诗中的“前”“后”“天地”“独”等词,品味蕴涵其间的情感。三 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为写景名句,它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全诗的写景角度是怎样变化的?四 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本诗和杜甫的兵车行相比,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有何不同?五 石头城是一首著名的咏史抒怀诗。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诗中词句、体味诗人流露出的沧桑感和悲凉感。六 李凭箜篌引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诗人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及思想借助联系转化具体的物象,

    26、使之可见可感,如“女娲煤屑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看看诗中还采用了哪些新奇瑰丽的形象来描写音乐、与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第二册第80面,跑警报后面的二 文中写跑警报时有小贩做生意,卖小食品,然后详尽地描写其中“丁丁糖”和“炒松子”的成色、做法甚至吃法。细读这段文字,思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三 作者写西南联大的一个学生给女同学送伞,“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段文字读起来节奏清晰、流畅,也很有幽默感。文章中还有不少这样风趣幽默的语句,请找出几个来,体会表达了怎样的情趣。 第二册第87面,寂寞后的

    27、三 文中有很多描写活泼有趣,比如这一句:“是什么药使我们健全、宁静、满足的呢?不是你我的曾祖父的,而是我们的大自然曾祖母,全宇宙的蔬菜和植物的补品,她自己也靠它而永远年轻”就把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感激之情写得生动、饱满。从文中找出几处你认为美妙的描写,体会作者在大自然中有哪些丰富感受 又如第三册宝黛初会后的“理解与鉴赏”的一 课文是以林黛玉的眼光来写贾府里的重要人物的,她的眼睛就像摄影机镜头一样,小说以她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到为线索,描绘了贾府的环境布局和一系列的人物,比如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这是本文结构上的一个特点。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几处描写可以明显看出林黛玉的眼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

    28、红楼梦写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像画工笔画一样,细写庭院、厅堂、家具、摆设、礼仪等。课文中哪此地方显示出贾府“与别人家不同”的优越地位?三作家端木蕻良在谈到红楼梦的语言时说:“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经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请细读课文中王熙凤出场时的言语举动,从这段描写中,你能看出王熙凤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第一册现代诗二首(一)第四题:“在黄鹂的开头,诗人不说一只黄鹂飞上了树,而说一掠顏色飞上了树,这样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受?”第二册李白诗三首第六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开头用了四句来描写天姥山查工具书,看看句中的横拔讲成什么好,这两个字突出了天姥山怎样的形象。试从

    29、现代汉语的词语里找出与诗中这两个字义项相同的例子。”第三册山地回忆第三题:“一个标点符号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很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在本篇课文中,妞儿买了织布机后,作者这样写道: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这七个动词之间若用顿号,在表达效果、节奏和语气上与用逗号有什么区别?从这几个动词中,你能想象出课文中那个女孩子劳动时的情景吗?”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第四题:“文章第二段连用了六个宜字写竹楼之声,细读这一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这几句话是从哪些方面写竹楼之声的?(2)这些声响有什么共同特点?(3)试分析这几句话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第二册箱子岩第五题:“沈从文曾说过:

    30、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他所用的一些词语是直接从生活中来的。比如课文中这和鲁迅在高老夫子里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着酱在一起的酱一样,都是用得非常准确的。在你读到的文章中,还有哪些词语来自生活又用得非常准确、富有表现力?试举出几例。” 语文版每篇课文之后的思考题、训练题,不叫“思考与练习”,而是分“理解鉴赏”和“拓展应用”两个层次。可见语文版教材很注意引导读者对文本的鉴赏。v 鉴赏有反复把玩品味的意思,只有对作品熟悉,达到入迷的地步,才能读出深意,才能有所发现例如当项羽的军队被韩信大破于垓下,项羽身陷重围的时候项羽本纪说:“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

    31、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伉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里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宋代朱熹评论这首诗说:“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清代吴见思说:“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拖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钱锺书引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说得好极了,读书读到周亮工这个份上才算读出了点味道来。司马迁同情它的这位悲剧英雄,

    32、实在不愿意让他就这么草草地倒下,司马迁不仅让他作诗,还要让他突围,让他的二十八个人在刘邦军队的五千人中杀来杀去,以证明他的失败“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不全是作家主观意识的顽强表现么?也正是因为有司马迁这样满含血泪的深情描写,才使项羽这位“拔山盖世”是悲剧英雄具有着超越历史时空感染力。五、“拓展延伸”与“研究性学习”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内课外,充分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的表述,是对广大语文教师的回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拓展延伸的目的语文版教材对“拓展延伸”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点思考 但是消化一个理念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附:本人的奥斯

    33、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设计指导思想 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思想指导本文的教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作者将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使学生在感受本文思想的基础上,提高思考的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他们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2、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看过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 所谓的

    34、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理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下跪,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惊世一跪在当时也是新闻。 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天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十三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罗森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

    35、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似乎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发生。然而迈克尔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二、学生带着老师所提的问题阅读课文。教师在屏幕上出示: 掌握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sng) 和煦(x) 废墟(x) 不寒而栗(l) 踉跄(ling qing) 祈祷(do) 呆滞(zh)三、师生互动,理解课文。 1、教师提问: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启发学

    36、生从三个方面回答:(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2、老师再启发:在一个或许被人认为没有新的地方,作者却执着地偏要去写,而且果真写出了大新闻,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从而获得了新闻界的大奖。那么这篇文章肯定有成功之处,你认为这成功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实例来分析。 (尽量启发学生主动发言说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一时打不开思路,教师

    37、可作如下指导。)(1)屏幕放出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法西斯残暴屠杀妇女的图像,问:面对这种情景,善良的人们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然会指出:应该怀着悲愤的心情。文中第二段即表达了这种感情。但除了与这种情景相吻合的悲情描写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都写了欢乐的情景。这种乐情描写不是与悲景不协调吗? 这个问题是要使学生理解文章第1段与最后一段的含义与作用。文章写了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但作者觉得这种祥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一场噩梦”。这是以乐写悲,以乐衬悲。虽然今天的奥斯维辛早已是“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并不远的草地上”

    38、,“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是一幅欢乐的景象。但在作者和了解法西斯暴行的人眼里,这里曾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地方,是善良的蒙难地。眼前虽然是一幅阳光明媚、欢乐祥和的景象,但是人们心头的阴霾难除,总觉得在此地出现此景,是难以令人接受的,是使人更感“毛骨悚然”的。这是以乐写悲,更增其悲。(2)文章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悚然”、“

    39、不寒而栗”等等,作者为什么要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 要使学生理解: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这是从侧面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是从侧面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3)文章将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总体情况以及地理位置和人口的介绍的恰当穿插,这也是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原因。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较含蓄的句子。 教师问:同学们,文中有些比较

    40、含蓄的句子,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什么意思?意在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加深对一些含蓄句子的理解。4、援引诗歌奥斯维辛以后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教师:这是法国诗人阿多尔诺写的题目为奥斯维辛以后的诗。请你将它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比较,你觉得这首诗与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奥斯维辛以后奥斯维辛以后(奥斯维辛以后诗已不复存在)阿多尔诺(法)奥斯维辛以后活着是对死者的无辜愧疚蝉翼的爱欲美丽的诗和祈祷活活地被钉死在十字架下奥斯维辛以后幽灵与幽火的本质和悲哀与痛苦的脑袋在践乱的遗迹、寻回希望的超验之光奥斯

    41、维辛以后恐怖让我惶恐失措地忘却却总那么软弱无力我不再承受望不到头的幻灭 卑琐和孤独但地球正板着脸质询暗遣的年华的生存奥斯维辛以后焚尸炉的烟囱矗立美丽的田野,背后是绚烂的阳光依旧清新的空气 启发学生概括出二者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即: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5、教师总结。 从1945年至1958年,十三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四十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

    42、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这就是重大的新闻!6、布置作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960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假设你是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需要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一篇200300字的颁奖词,你怎么写? 教后记教后记这是一篇鞭挞暴力与邪恶,呼喊和平与幸福的文章,文章寓情于叙事,富有很强的震撼力。准确把握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教学的导入阶段,我设计的关于什么是新闻的一段话中列举了四个事例,既扣

    43、紧了文章内容也为本节的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结尾联系日寇侵华的滔天罪行,控诉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行,呼唤和平与正义,强化了这种情感基调。只有营造好这种情感氛围,才能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其实在备课时我还想到了另一种导入法,即引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导入。采用这种方法导入,虽然使学生对新闻的特点有所理解,但很明显,这种情感氛围与本文的教学是不相宜的。 在问题的设计上,本人也注意增强激发性,如“教学过程”2的三个问题都是如此。教师将两个矛盾体摆在一起,形成对照,造成悬念,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有思维的碰撞,这样,课堂也就有了生命力。 在教辅材料的选择上,我坚持“为了学

    44、生更好地学”的原则和适量的原则,不搞“电灌”,不搞图片展览,不以图害文,不以图代替学生的想象,而是只利用一幅德国法西斯大屠杀妇女的情景图,并配合问题:“面对这种情景,善良的人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转入对文章以乐景写悲情手法的分析。以少胜多,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避免了以图代替学生想象、思考现象的发生。谢谢! 再见!v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v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v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v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v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v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45、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v v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v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霍伯斯英国作家v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克尼雅日宁俄国剧作家诗人v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法奇(法国科学家)v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麦考利英国作家v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伯克美国想思家v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华盛顿(美国政治家)v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

    46、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v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v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英国诗人)v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v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v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v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v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v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v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v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明v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v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v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v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v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v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23666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