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闻评论学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 评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n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作用 n新闻评论的历史与现状 n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n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n专栏评论 (小言论、时评) n配发式言论 (编者按语、短评) n社论、评论员文章 n言论版n述评 n杂文 n广播评论 n电视评论 n网络言论n新闻评论,是报纸、广播等新闻舆论工具,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发号召的一种文字体裁文字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姚文华:实用评论学,新华出版社,1985年8月n新闻评论是就当前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评论文章。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
2、988年2n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文体。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或节目)的总称。 胡文龙、秦珪、涂光晋: 新闻评论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新闻文体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丁法章: 新闻评论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n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
3、议论、做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类型文体或节目类型n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等基本体裁,以及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各种独特样式,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播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各类评论文章或节目形式的内容及目的的各类评论文章或节目形式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小言论、时评等),述评,杂文口播评论(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述评、论坛评论、杂谈等),谈话类评论,音响评论口播评论(本台评论、编前话、编后话等),主持人(评论员)评论,谈话类评论,电视述评
4、网站时评,个人专栏评论,网络论坛评论,网民自发言论社论(本台评论)、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述评、主编者按语、述评、主持人评论持人评论 专栏评论(小言论、专栏评论(小言论、时评等)、杂文时评等)、杂文社论、评论员文章、短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小言评、编者按语、小言论、时评等论、时评等 述评、杂文述评、杂文n一场听证会能否决定圆明园的命运一场听证会能否决定圆明园的命运2005年4月14日北京青年报社论 n圆明园听证会不能圆明园听证会不能“一听了之一听了之” 2005年4月14日新京报 社论 n给给“听证会听证会”松松绑松松绑 2005年4月12日东
5、方时空“时空看点”n以上评论体现出新闻评论的哪些共同特征? n以上评论体现出新闻评论的哪些媒体特征? n你平时是否关注新闻评论?最关注哪类媒体的新闻评论?n一、一、n强烈的新闻性强烈的新闻性 n时新性时新性(时间新鲜、内容新鲜) n显著性显著性(人物显著、事件显著、时间显著、空间显著) n重要性重要性(影响人数多、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 n接近性接近性(地域接近、利益接近、心理接近)n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鲜明的政治性或思想性 n针对具有政治或思想意义的问题发言 n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或思想问题发言 n着重从政治、思想、伦理、规律的角度发言n n广泛的公众性广泛的公众性 n内容的广泛性和接近性
6、n议论方式的易受性和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n吸引广大公众直接参与评论工作n传播内容不同传播内容不同 n新闻报道的传播内容新闻报道的传播内容 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n新闻评论的传播内容新闻评论的传播内容 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n传播目的不同传播目的不同 n新闻报道的传播目的新闻报道的传播目的 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 n新闻评论的传播目的新闻评论的传播目的 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n传播方式不同传播方式不同 n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 “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 n新闻
7、评论的传播方式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 “直抒胸臆”,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但不排除对事实必要的叙述或记录n传播要求不同传播要求不同 n新闻报道的传播要求新闻报道的传播要求 以“真实性”为原则,报道中以讲清事实要素(“五个W”和“一个H”)为基本条件 n新闻评论的传播要求新闻评论的传播要求 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五个W”俱全 ,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讲求前瞻性分析与规律性认识n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 n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n n
8、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拉斯韦尔、赖特)用“新闻”不断向社会报告环境的变动 以“宣传”聚合社会的各团体或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有效的行动 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认识 事物本质了解 事物因果预测 事物趋势提高 认识能力弘扬 社会正气倡导 社会规范提高 道德水准促进 社会文明监督 权力机构监督 公权人士监督 利益团体监督 社会公正调节 舆论温度平衡 社会心态协调 社会行为避免 传播误区引导 社会舆论引导 实际工作引导 社会生活引导 受众思想解释 政策法规解读 新闻事件分析 社会现象解除 思想疑虑代表 政府表态代表 媒介表
9、态代表 公众表态代表 个人表态洞察 事物本质做出 理性分析把握 普遍联系指出 变化规律n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 古代论说文时期n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演变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n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n、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n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名篇 n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n孔子:孔子:论语 学而(论说
10、文集) n孟子:孟子:孟子 梁惠王(论辩文集) n荀子:荀子:劝学 n韩非子:韩非子:五蠹 n墨子:墨子:非攻例:“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n李斯:李斯:谏逐客书 n贾谊:贾谊:过秦论 n晁错:晁错:论贵粟疏 n司马迁: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例:“传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
11、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n韩愈:韩愈:师说 n柳宗元:柳宗元:三戒 n欧阳修:欧阳修:朋党论 n苏洵:苏洵:六国论 n王安石: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例韩愈杂说四杂说四 马说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祉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n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传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提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其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 n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
12、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n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论著称的报刊 n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n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报刊政论文集 n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影响n王韬的政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论说文的传统,突破了当时桐城时文、八股程式的局限,强调文章是“载道之器载道之器”,指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不应拘泥于章法,墨守成规。他的政论对报章文体的发展和政论文风的改观都起
13、到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 n王韬代表性作品分析: 变法(中)变法(中)n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时务文体”n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时事短评及时评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n“纵笔所至,略不检束”n“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n“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n梁启超代表性作品分析:变法通议自序变法通议自序n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政论:从政治
14、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说,坐而论道说,坐而论道 n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人或代表性人物 n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n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评 n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
15、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时报,专门设置时评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 n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n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 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 n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 n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报刊评论出现
16、通俗化趋势 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n陈独秀的政论陈独秀的政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n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最危险的东西 n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 n邹韬奋的小言论邹韬奋的小言论 :肉麻的模仿n张季鸾的社评张季鸾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 n毛泽东的社论毛泽东的社论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n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 n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导型评论明显增多n1957年到年到1960年的坎坷时期年的坎坷时期 n反右时期的报刊评论 n“大跃进”
17、时期的报刊评论 n1960年至年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年的调整时期 n报刊评论的改进与发展 n邓拓等人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n1966年至年至1976年的灾难时期年的灾难时期 n“两报一刊”社论的误导 n“大批判”时期的“大批判”评论 n“帮八股”文风的盛行n评论题材的扩展 n评论体裁的丰富 n评论比重的增加 n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 n报刊言论版的出现n广播电视评论时效性的提高 n广播电视评论独特类型的形成 n广播电视评论手段的创新 n广播电视评论影响的扩大n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 n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延伸 n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补充n伴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新闻评
18、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 n它由古代论说文发端,历经政论、时评、新闻评论等各个阶段,逐渐演变为纵贯古今、跨多种媒介的传播系统传播系统,成为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一大类传播手段一大类传播手段n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n不同媒介间评论样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n同一媒介不同评论体裁、样式间的穿插与融合n评论栏目的个性化 n评论文章(或节目)的个性化 n评论员(或主持人)的个性化n选题范围的开放性 n选题方式的开放性 n议论方式的开放性 n结论方式的开放性n评论内容与范围的专业化 n评论主体的专业化 n评论方式的专业化n事实判断事实判断 (对事
19、实真相的常识性、专业性判断) n价值判断价值判断 (对事实的价值、意义、影响的判断) n因果判断因果判断 (对事实与主客观原因之间内在联系的判断) n趋势判断趋势判断 (对事实的发展趋势与可能产生的结果的判断)n了解论题所涉及的事实及背景 n掌握相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 n收集相关的意见或观点 n具备相关的知识或修养n针对性针对性 n值得关注的舆论动向 n普遍存在的社会时弊 n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 n思想上的困惑、疑虑n新颖性新颖性 n由头、论据的新鲜 n视点的独特 n视角的新奇 n观点的独到n准确性准确性 n阐述政策的准确 n做出判断的准确 n使用语言的准确 n把握尺度的准确n前瞻性前瞻性
20、n见微知著,洞察事物本质 n审时度势,预测事物进程 n未雨绸缪,提示隐忧与建议n标题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或播出)的、用以提示文章(或节目)内容的简短文字 n新闻评论的标题新闻评论的标题以简短的文字提示或标明其论题范围、主要见解、基本倾向和情感诉求,是评论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n 867万考生昨天进考场万考生昨天进考场 考试诚信将记入电子档案 并与招生录取挂录取挂钩钩 2005年6月8日中国青年报 n “全民高考全民高考”的局面应该改变了的局面应该改变了 2005年6月9日中国青年报 区区 别别新闻标题新闻标题评论标题评论标题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值得注意的事实观点态度蕴含于事实的概括、叙
21、述中结构较复杂,一般由主题和辅题组成具体、确定,句式较完整,常用实题n提示论题:提示论题:提示评论议论的范围 n体现论点:体现论点: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 n表明态度:表明态度:表明作者的态度或倾向 n引发兴趣:引发兴趣:引发受众阅读、收听或收看评论的兴趣n回答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n 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 1982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 n为什么要整顿金融秩序为什么要整顿金融秩序 1993年7月16日经济日报署名评论 n劳动者,该有怎样的就业观?劳动者,该有怎样的就业观? 二谈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二谈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1997年7月18日工人日报评论 n近水缘何难救
22、近火近水缘何难救近火 2003年10月27日吉林电视台“纪实”n以色列对哈马斯连下杀手意欲何为以色列对哈马斯连下杀手意欲何为 2004年4月18日新华网n“大锅饭大锅饭”养懒汉养懒汉 四论不能再吃四论不能再吃“大锅饭大锅饭” 1983年1月27日人民日报社论 n对策也可以当镜子对策也可以当镜子 1985年6月4日新华日报“新华论坛”n少数企业少数企业“死死”不了不了 多数企业活不好多数企业活不好 1991年8月15日经济日报述评 n人祸不除人祸不除 矿难不已矿难不已 2004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n监督,不应仅仅是审计部门的事监督,不应仅仅是审计部门的事 2004年6月30日人民网“
23、强国论坛”n千万不可忽视农业千万不可忽视农业 1992年12月9日人民日报社论 n不能搞有偿新闻不能搞有偿新闻 1993年5月27日解放日报评论n“道德点评板道德点评板”不设为好不设为好 2004年4月12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n拜金主义要不得拜金主义要不得 1993年4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述评 n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 2003年月22日陕西电视台经济生活点评说n和尚就是和尚和尚就是和尚 1986年11月21日工人日报评论 n牛毛出在羊身上牛毛出在羊身上 1993年6月26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n“吹牛吹牛”也犯法也犯法 1996年11月11日法制日报“法制论坛”n谁掏
24、了患者的腰包谁掏了患者的腰包n 直击医药回扣直击医药回扣 2001年7月12日江苏电视台大写真 n“红包红包”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样“红红”?2004年4月11日央视国际“央视网评”功能功能功能释义功能释义优优 势势明确告知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议论的问题直接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或主要看法直接表明对事件或问题的立场、态度或倾向运用新鲜的事例、手法或语言引发受众兴趣n贴切:贴切:题文一致,用词准确,题义确切 n具体:具体:论题具体,论点清晰,指向明了 n鲜明:鲜明: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明确的是 非判断和价值判断 n精炼:精炼:结构简单,句式简短,文字简洁 n生动:生动:富有新意、动感与活力,先声
25、夺人,过目难忘n分析分析为九龄童为九龄童“盗马盗马”辩辩(节选)的标题(节选)的标题n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某日晚11时左右,几位巡逻民警行至某地立交桥,发现一小男孩牵着一匹小白马悠然独行。上前询问,男孩答道:“爸爸给我买的。”民警把他带到派出所,问了两个小时,男孩才讲出原委。原来这位小朋友看到公园的小白马长得漂亮,晚上便偷偷地从公园牵出。文章继而又写道:“后据了解,小男孩名叫xxx,因从小顽劣,小学一年级即被学校除名。”从爱护这位小朋友的角度出发,我在摘录原文时,将他的姓名隐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警深夜巡逻发现小孩牵马引起怀疑上前询问是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及时将他送回家或通知小孩的父母,不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