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概论4》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环境工程概论4》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工程概论4 环境工程 概论 配套 完整 教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环境工程概论环境工程概论4全册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配套完整教学课件环境工程概论第一讲 绪论一、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二、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四、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五、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六、环境工程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本章主要内容环境学有关概念环境学有关概念 17世纪,法国帕斯卡世纪,法国帕斯卡 mulieu 包围中央物体的包围中央物体的流动物;流动物; 19世纪,生物学,有机(生物体)的存在所必世纪,生物学,有机(生物体)的存在所必需的外界条件需的外界条件 人类主体人类主体 四周外界周囲事物.特、人間生物取巻、相互作用及合外界.自然的環
2、境社会的環境分. (広辞苑国語辞典) 环境环境 以人为主体,其它的生命体或非生命物质的总和以人为主体,其它的生命体或非生命物质的总和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 不因人的因素而停止,会因人的因素而改变不因人的因素而停止,会因人的因素而改变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 人类为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而创造出来人类为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而创造出来 12 环境要素1. 水圈 hydrosphere 水组成的水体总和2. 大气圈 atmosphere 大气组成的大气层的总和3. 土壤岩石圈 lithosphere 土壤、岩石组成的农田、草地、山脉等的总和4. 生物圈 biosphere 生物组成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以上4个圈体(
3、环境要素)在太阳能的作用下相互演化并进行物质交换和循环,从而使各种环境要素有机地组成一个统一的环境整体。 整体效应 环境的整体性,大于诸要素的个体之和。 统一性和制约性 各个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13 环境工程学基本概念131 污染物 pollutant (与contaminant的差异)环境中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浓度高于天然值的有害物质132 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并导致对人类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并导致对人类 健康和生物生存有不良影响的现象健康和生物生存有不良影响的现象 按要素分类:大气、水、土壤按要
4、素分类:大气、水、土壤 按性质分类:化学、生物、物理、放射性按性质分类:化学、生物、物理、放射性 按形态分类:废水、废气、固废、噪声、热按形态分类:废水、废气、固废、噪声、热 按原因分类:生活、工业、农业、交通按原因分类:生活、工业、农业、交通133 环境背景值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各种环境要素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基线含量。新提法:环境本底值与地理、地质有关134 环境容量 environmental capacity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一个环境单元所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Wc = Ws B须考虑生物净化的因素135 浓缩系数 co
5、ncentration factor 生物体中某物质的平衡浓度 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重金属和难生化降解有机物的生物浓缩系数高136 生物效应(健康效应) biological effect (health effect)对生物引起危害的宏量和微量元素之效应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137 生物半衰期 biological half life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量减少到原有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t1/2半衰期越长,毒物消除反应速度越小,稳定性越大,危害性越大一、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 v环境问题的产生产业革命后,人类的生产力飞速发展、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人口迅猛增长,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范围逐渐增强和扩展,人类与
6、环境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突出。v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两大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可持续生存的重大问题。 v环境学科的诞生“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v环境学科的任务环境学科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从而保护环境并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变。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 v环
7、境学科的体系“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环境+X学环境X学绿色+X学绿色X学一、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 环境学科是本世纪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学科,是改造传统学科的生长点。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 环境学科体系 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二、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 v“环境工程学”的任务利用环境学科与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舒适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v“环境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水质净化
8、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技术、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防治技术、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等传统的内容,还包括生态修复与构建理论与技术、清洁生产理论与技术以及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等。 环境工程学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及原理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物理性污染防治工程土壤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二、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一
9、)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1. 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按化学性质分可生物降解性污染物难生物降解性污染物悬浮固体(SS粒径0.10.45微米以上)胶体性物质(粒径0.10.001微米)溶解性物质按物理形态分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悬浮固体(粒径0.10.45m)胶体物质(粒径0.0010.1m)水的物理处理法处理方法处理方法利用的主要原理利用的主要原理主要去除对象主要去除对象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阻截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相对密度大于1的颗粒相对密度大于1
10、的颗粒相对密度小于1的颗粒悬浮物粗大颗粒、悬浮物无机盐等较大分子污染物非挥发性污染物2.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处理方法处理方法 利用的主要原理利用的主要原理 主要去除对象主要去除对象 中和法 化学沉淀法 氧化法 还原法 电解法 超临界分解法 汽提法 吹脱法 萃取法 吸附法 离子交换法 电渗析法 混凝法 酸碱反应 沉淀反应、固液分离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电解反应 热分解、氧化还原反应、游离基反应等 污染物在不同相间的分配 污染物在不同相间的分配 污染物在不同相间的分配 界面吸附 离子交换 离子迁移 电中和、吸附架桥作用 酸性、碱性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 还原性污
11、染物、 有害微生物 (消毒) 氧化性污染物 氧化、还原性污染物 几乎所有的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可吸附性污染物 离子性污染物 无机盐 胶体性污染物、大分子污染物 水的化学处理法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水的生物处理法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处处理理方方法法 主主要要原原理理 主主要要去去除除对对象象 好氧处理法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 流化床法 生物吸附、生物降解 生物吸附、生物降解 生物吸附、生物降解 可生物降解性有机污染物、还原性无机污染物(NH4+等) 生态技术 氧化塘 土地渗滤 湿地系统 生物吸附、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土壤吸附 生物降解、土壤吸附、
12、植物吸附 有机污染物、氮、磷、重金属 厌氧处理法 厌氧消化池 厌氧接触法 厌氧生物滤池 高效厌氧反应器(UASB 等) 生物吸附、生物降解 可生物降解性有机污染物、 氧化态无机污染物(NO3-,SO42-) 厌氧-好氧联合工艺 生物吸附、生物降解、硝化-反硝化、生物摄取与排出 有机污染物、氮(硝化-反硝化) 、磷 利用的利用的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二)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危害 粉尘烟飞灰黑烟雾硫化物(SO2,H2S)碳的氧化物(CO ,CO2)氮化物(NO,NH3)卤素化合物(HCl,
13、HF)无机物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空气中的污染物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2.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处处理理技技术术 利利用用的的主主要要原原理理 主主要要去去除除对对象象 机械除尘 过滤除尘 静电除尘 湿式除尘 物理吸收法 化学吸收法 吸附法 催化氧化法 生物法 燃烧法 稀释法 重力沉降作用、 离心沉降作用 物理截流作用 静电沉降作用 惯性碰撞作用、洗涤作用 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 界面吸附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 生物降解作用 燃烧反应 扩散 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
14、 气态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 可降解性有机污染物、还原态无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所有污染物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三)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1. 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 土壤中的污染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原油等。土壤污染的危害:(1)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 (2)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 (3) 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处处理理技技术术 利利用用的的主主要要原原理理 主主要要去去除除对对象象 客土法 隔离法 清洗法(萃取法) 吹脱法(通气法)
15、 热处理法 电化学法 焚烧法 微生物净化法 植物净化法 稀释作用 物理隔离(防止扩散) 溶解作用 挥发作用 热分解作用、挥发作用 电场作用(移动) 燃烧反应 生物降解作用 植物转化、植物挥发、植物吸收/固定 所有污染物 所有污染物 溶解性污染物 挥发性有机物 有机污染物 离子或极性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可降解性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土壤污染净化技术 2. 污染土壤净化技术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1. 固体废物的种类及其危害 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定义: 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经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 “工业固体废
16、物(废渣)” 、“城市垃圾”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1)通过雨水的淋溶和地表径流的渗滤,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从而危害人体健康;(2)通过飞尘、微生物作用产生的恶臭以及化学反应产生的有害气体等污染空气;(3) 固体废物的存放和最终填埋处理占据大面积的土地等。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2.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处处理理技技术术 利利用用的的主主要要原原理理 主主要要去去除除对对象象 压实 破碎 分选 脱水/干燥 中和法 氧化还原法 压强(挤压)作用 冲击、剪切、挤压破碎 重力作用、磁力作用 过滤作用、干燥 中和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高孔隙率固体废弃物 大型固体废弃
17、物 所有固体废弃物 含水量高的固体废弃物 酸性、碱性废渣 氧化还原性废渣 (如铬渣) 固化法 固化与隔离作用 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 堆肥 焚烧 填埋处理 生物降解作用 燃烧反应 隔离作用 有机垃圾 有机固体废弃物 无机等稳定性固体废弃物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五)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物理性污染的种类:噪声、电磁辐射、振动、热污染等。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隔离、屏蔽、吸收、消减技术等。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六)废物资源化技术 废物的资源化途径:物质的再生利用、能源转化资资 源源 化化 技技 术术 主主 要要 原原 理理 应应 用用 对对 象象 焚 烧 堆 肥 离 子 交 换 溶
18、剂 萃 取 电 解 沉 淀 蒸 发 浓 缩 沼 气 发 酵 燃 烧 反 应 生 物 降 解 作 用 离 子 交 换 萃 取 电 化 学 反 应 沉 淀 挥 发 生 物 降 解 作 用 有 机 固 体 废 弃 物 的 能 源 化 城 市 垃 圾 还 田 工 业 废 水 、 废 液 中 金 属 的 回 收 ; 废 酸 的 再 生 利 用 工 业 废 水 、 废 液 中 金 属 的 回 收 ; 废 酸 的 再 生 利 用 工 业 废 水 、 废 液 中 金 属 的 回 收 ; 废 酸 的 再 生 利 用 工 业 废 水 、 废 液 中 金 属 的 回 收 废 酸 的 再 生 利 用 高 浓 度 有
19、机 废 水 /废 液 利 用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环境污染问题的特点及其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污染控制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污染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多样性 综合性、复杂性污染物的种类、浓度与组合地域特征时间特征环境污染的复杂性环境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四、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隔离(扩散控制)分离(不同介质间的迁移)转化(化学反应、生物反应)1.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稀释四、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 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利用隔离、分离、转化等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20、隔离/分离/转化方式的优选与组合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效率、能耗)、快速去除装置的优化设计操作方式和操作条件的优化介质的混合状态和流体流态的优化迁移(物质、能量)和反应速率的强化例子:如何实现水中氨氮的高效、快速去除?如何实现?五、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2.环境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原理(主要包括污染物分离与转化的宏观机理、微观过程)及其工程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宏观机理分离(沉降、过滤,吸附、吸收、膜分离)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微观过程:宏观现象(机理)的产生机制与微观步骤设计计算基本理论:污染物净化装置的设计计算理论五、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
21、容和方法 3.环境工程学的目的 为提高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工程(污染物净化装置)的效率提供理论支持。(从理论上指导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的选择,阐述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的思路、手段和方法)五、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4.环境工程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物料与能量衡算(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 微观过程解析(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过程、转化过程) 变化速率的数学表达(为工程设计计算提供依据)(1)“量”与“变化速率”的数学计算五、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2)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宏观机理简单现象微观过程分析(看本质)简单过程的复杂化数学表达(定量解析)复杂化过程的简单化污染净化装置的设计计算和操作
22、优化五、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微观过程分析(简单过程的复杂化) 剖析组成宏观过程的基本要素(过程)微观过程分析的意义?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一个宏观过程往往是一系列微观过程的串联 宏观过程的速率往往由某个关键的微观过程速率所决定。该过程称为“控制步骤”或“控速过程”五、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固体催化剂微孔内表面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分析设某气-固相催化反应(AP)主要发生在多孔催化剂的内表面反应物的外扩散;反应物的内扩散;反应物的外扩散;反应物的内扩散;反应物的吸附;反应物的吸附;表面反应;产物的脱附;表面反应;产物的脱附;产物的内扩散;产物的外扩
23、散产物的内扩散;产物的外扩散A气体主体边界层1 1A2 2A3 3A4 4P P5 5P P6 6P P7 7P P扩散过程动力学过程(表面过程)五、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数学表达(复杂过程的简单化) 数学表达的目的: 过程的定量计算(工程设计计算的基础) 简单化的目的: 科学、合理的简化可大大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设计计算效率五、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5.环境工程原理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环境工程原理化工原理传递过程原理原理流体力学工程学环境工程原理化工原理传递过程原理反应工程流体力学生物工程工程学五、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六、 环境工程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环
24、境工程学基础:重点阐述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有物料与能量守恒原理以及热量与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理论等。(2)分离过程原理:主要阐述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基本分离过程的机理和基本设计计算理论。(3)反应工程原理:主要阐述化学与生物反应计量学及动力学、各类化学与生物反应器的解析与设计理论等。6.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六、 环境工程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7. 课程学习的目的 初步系统地学习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技术原理、工程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续的专业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第一章 绪论(1) “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5、(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各种方法的技术原理是什么?(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本章思考题第一章 绪论(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本章思考题本 节 内 容 完 下一讲 水环境基础概要绪论绪论 2 2学时学时水环境标准与监测水环境标准与监测 4 4学时学时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水的物理化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