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沉沦》分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郁达夫与《沉沦》分析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沉沦 郁达夫 分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郁达夫与沉沦小说集沉沦是新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921年出版后引起文坛重大反响,一时毁誉参半。 图2-2-21 沉沦书影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1、沉沦之主题:郁达夫在小说集的“自序”中说:“第一篇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病的青年的心理病的青年的心理”之表现之表现1、自大狂“有时在山中遇着一个农夫,他便把自己当作了Zaratust-(h)ra,把Zaratust(h)ra所说的话,也在心里对那农夫讲了。”2、自卑狂:疑心病“他的Megalomania也同他的Hyp
2、ochondria成了正比例,一天一天的增加起来。”郁达夫自认集中的第二篇小说南迁南迁是“描写一个无为的理想主义者的没落”(沉沦自序),这也很能说明沉沦的主人公的情绪何以在两极之间快速转换:有抱负而无行动,耽于幻想而又迷恋事功,所以情绪经常从低沉的自怨自艾跳跃到激昂的愤世嫉俗 。这种情绪在当时以创造社为代表的边缘知识人中间有一定代表性 。周作人认为:“这集内所描写是青年的现代的苦闷青年的现代的苦闷,似乎更为确实。生的意志与现实之冲突是这一切苦闷的基本;人不满足于现实,而复不肯遁于空虚,仍就这坚冷的现实之中,寻求其不可得的快乐与幸福。现代人的悲哀与传奇时代的不同即在于此。理想与实社会的冲突当然也
3、是苦闷之一,但我相信他未必能完全独立,所以南归的主人公的没落与沉沦的主人公的忧郁病终究还是一物。”(自己的园地沉沦)“现代人的苦闷现代人的苦闷”:“生的意志与现实之冲突生的意志与现实之冲突”1、生理需求:肉欲沉沦等作品充满肉的气息并明白表示出“性的要求”,是遭受礼教束缚的青年在精神觉醒之后,被禁锢已久的身体所产生的最真实、最自然的需求。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银灰色的死中的“Y君”以及茫茫夜、风铃、秋柳中的于质夫等,都有着强烈的亲近异性的生理冲动与渴望。 2、精神需求:“爱的要求或求爱的心”1 沉沦中,“他”是一个“孤冷得可怜”的留学生,为了排遣精神上的寂寞,常常是手握一本华兹华斯(
4、Wordsworth)的诗集走入野地,在茫茫天野下随意吟咏;南迁里,“伊人”常常以感伤者自命,有一颗“爱人爱物”的心,但由于“社会的因习,国民的惯俗,国际的偏见”的阻隔而难以达成愿望,自然觉得苦闷不堪了;银灰色的死中的Y,在对日本女子静儿的幻想的另一面,是对亡妻的怀念,他所渴求的是“能互相劝慰的知心好友”。 1 成仿吾:沉沦的评论,创造季刊第1卷第4期,1923年2月1日。周作人强调指出:“所谓灵肉的冲突只是说情欲与压迫的对抗,并不含有批判的意思,以为灵优而肉劣。” 。(自己的园地沉沦)因此准确地说,郁达夫所表现的性的苦闷不过是生的苦闷的一种表现。人为要追求解放与自由,与戕贼个性的一切外在戒条
5、一直有着长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正因为郁达夫对“灵肉一致”的人的生活欲望与追求做出了最本色的肯定,自然就获得最热烈的社会反响了。2、零余者零余者:沉沦的主人公形象“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茑萝行),是浓缩一代青年遭际的典型形象。 1)、思想愤激:厌弃人世,亲近自然,但又难以完全忘却 世事2)、行动乏力:自卑而有道德洁癖,不过自身又难免做出 不道德的事情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五四”以后,知识青年面临着觉醒以后无路可走的困境。他们在尝尽求索的艰辛之后,寂寞与苦闷正如鲁迅所谓“大毒蛇”,“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缠住每个人的灵魂,而因此产生“无端的悲哀”,如果不具有清醒的自
6、我反省意识,就极其容易流入“愤懑”1,成为一个个的“孤独者”。青年人的知识与阅历自然难以与鲁迅相当,所以几乎在整体上陷入愤懑之中,无节制的哀怨、愤恨也就成为他们笔下倾泻的主要情绪 。在这一点上,郁达夫不过启其端绪,表现出“生的闷脱儿”(南迁对英文感伤一词Sentimental的汉译),且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倾向 。1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郁达夫后来在一个人在途上(1926)中提及卢梭孤独散步者的梦想(今译名为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的开头几句:自家除了己身以外,已经没有弟兄,没有邻人,没有朋友,没有社会了。自家在这世上,像这样的,已经成了一个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