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微专题-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微专题-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ppt》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核心考点微专题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 2023 广东省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核心 考点 官制 教育改革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教育问题、人才选拔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总结历史上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文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成为高考的长效热点是必然的。【考情概览】【考情概览】教育问题、选官制度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古代中国的教育,儒家思想的传播、书院的设立等与教育相关的问题;近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世界教育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变迁及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科举制、九品中正制也频繁考查。内容上重点考查选官制度、儒学教育;形式上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一、一、古代古代儒学教育与选官制度儒学教育与选官制度01一、一、古代古代儒学教育与选官制度儒学教育与选官制度1.儒学教育
2、儒学教育时间时间概况概况影响影响春秋春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开创了儒家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主张人的全面发展。秦朝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儒学教育受到打击。【漫画解史】【漫画解史】太学的影响太学的影响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开启了儒学教育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开启了儒学教育的官方化,有利于儒家思想主流思想地位的官方化,有利于儒家思想主流思想地位的巩固。的巩固。公元前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年,汉武帝 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提出人们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提出“ “愿陛下兴愿
3、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的建议的建议 ,在长,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 “五五经经” ”,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一所大
4、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时间时间概况概况影响影响隋唐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查内容,如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儒学教育得到发展,此后达到鼎盛。宋朝宋朝王安石变法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1)改革科举: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策论;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2)整顿太学:编撰新教材三经新义;太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有利于培养选拔改革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促进了儒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明清考试形式为八股文,规定必须在儒家四书五经中出题,必须引用程朱理学观点
5、“代贤立言”,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思想专制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儒学教育日益僵化。2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纵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夏、商、西周的世官制世官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选贤任能选贤任能。第二阶段,以两汉的察举、征辟察举、征辟制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第三阶段,从隋唐直至清末的科举考试制。科举考试制。 - (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朝代朝代制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特点特点夏夏商商西周西周世官制(封诸侯,尊血缘,父有官,子承袭)世袭血缘(宗法关系)与宗法分封制度紧密宗法分封制度紧密结合;贵族世袭官职和贵族身份;(贵族政治)(贵族政治)下层人
6、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战国战国秦朝秦朝汉初汉初军功授爵制(励耕战,招贤能,立军功,赏爵禄)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军功凭借军功获得参政机会,体现了争霸战争争霸战争的时代特点。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礼记 血缘血缘 “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 史记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军功军功朝代朝代制
7、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特点特点汉朝汉朝察举制(征名士,举孝廉,设太学,兴考选)官员察访举荐道德品行(“孝廉”)自下而上推荐自下而上推荐人才;需经中央考试中央考试;东汉时形式和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实质背离,渐趋败坏。元光元年,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8、。晋书晋书段灼传段灼传评价:评价:积极:积极: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消极:消极:容易任人唯亲;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征辟制);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征:皇帝下诏特举征:皇帝下诏特举辟: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聘用属官辟: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聘用属官朝代朝代制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特点特点魏晋南北魏晋南北朝朝九品中正制(论人才,问中正,重家世,认门第)中正官(品评官)评定授官初期 :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重视家世、门第。由察举制演化而来;初期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门第步入仕途,出身低微的人极难出任高官;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权的工具。 在实行察
9、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行,不行也行。” ” 喻大华帝制往事喻大华帝制往事 及法弊也及法弊也, , 唯能知其阀阅唯能知其阀阅 , , 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南朝至于梁陈, ,北朝至于周隋北朝至于周
10、隋, ,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 ,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杜佑通典杜佑通典评价:评价:积极:积极: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消极:后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流于形式,只看家世。朝代朝代制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特点特点隋至清隋至清科举制(应科举,登龙门,历朝用,影响深)分科考试择优录取考试成绩(知识能力)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的演变(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
11、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4)宋代: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代后期科举不考诗赋,改考策论。(5)明清:八股取士成为科举的主要形式;四书五经、代圣贤立言。(6)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朝代朝代制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特点特点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社会整合功能(1)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2)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大一统需要,促进民族融
12、合,巩固国家统一,利于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1)唐朝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重才轻品选人方面,过于侧重才学,忽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犹在。禁锢思想(1)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13、,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宋)神童诗材料三: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打破打破门阀门阀垄断垄断,促进阶层促进阶层流动。流动。提高官员素质,提高官员素质,推动儒学发展推动儒学发展。加强集权,加强集权,巩固统一巩固统一。推动世界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文明发展积积极极局局限限1、明清八股取士、明清八股取士禁锢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禁锢思想)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禁锢思想)2、知
14、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思想阻碍中国科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社会转型)学文化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社会转型)知识深化:科举制度的评价知识深化:科举制度的评价九品中正制弊端;士族走向没落,庶族地庶族地主兴起主兴起(分封制宗法制诸侯争霸百家争鸣)贵族政治走向瓦解,富国强兵的需要富国强兵的需要诸侯争霸结束,国家趋于安定国家趋于安定,军功爵制无法实施豪强势力兴起豪强势力兴起干扰人才选拔;汉末战乱失去乡里清议基础选官制度变化原因选官制度变化原因1、人才选拔逐渐走向、人才选拔逐渐走向制度
15、化、体系化制度化、体系化2、选官选官标准标准趋向趋向公平化公平化:品行家世品行家世学识才能学识才能3、选官、选官方式方式趋向趋向科学化科学化:地方举荐地方举荐中央考试选拔中央考试选拔4、选官、选官范围范围日益日益扩大化扩大化:由封闭性:由封闭性开放性开放性5、选官、选官原则原则趋于趋于:公平、公正、公开公平、公正、公开6、官员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官员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的选官制度?选官制
16、度变化趋势选官制度变化趋势3主要认识:(1)从进程来看:中国春秋时期,由于官学衰落,私学发展,教育出现了与政治分离的趋势;秦汉以后教育对政治的依赖关系愈益加强;到了明清时期,学校教育只为科举服务,完全丧失了其独立性。(2)从目的、内容来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从未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强调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忽视教育与生产力的密切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仅是统治阶级培养、选拔治国人才,作为巩固其统治的一种工具,如太学的创办。而中国封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根据这些经典所编撰的一些启蒙读物。(3)从时间来看:汉武帝时期,政府出面组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
17、学教育亦即国家教育体制,儒学与选士制度结合起来;这促进了教育的儒学化,即儒学教育的制度化、官方化。至此,儒家经典主导了中国教育达两千多年之久。(4)从关系来看: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联。对儒学: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对儒生: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链接高考链接高考1.(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
18、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解析】【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答案】B链接高考链接
19、高考(2021.全国.甲卷.27)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解析】【解析】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
20、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答案】D3.(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链接高考链接高考【答案】【答案】C【解析】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隋唐开科取
21、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而非具体的内容,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二二、近代中国的教育与选官、近代中国的教育与选官02图一图一图二图二思考:从图一到图二,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从图一到图二,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科举教育科举教育学堂教育学堂教育二、近代中国的教育与选官二、近代中国的教育与选官1.近代中国的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阶段阶段内容内容影响影响晚清时期晚清时期(18401912) (1)洋务运动:以以“ “中体中体西用西用”
22、 ”为指导思想为指导思想,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主要留学方向是欧美。(1)积极:洋务学堂的创办,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洋务学堂的创办,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序幕;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在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第一次建立了新型学校,第一次把西学付诸实践,改变了传统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教育内容,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为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为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前提。提供了前提。(2)局限:洋务学堂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地位;内容多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半殖民地色彩;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阶段阶段内容内
23、容影响影响晚清时期晚清时期(18401912) (2)戊戌变法: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学校,包括设立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各地大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等变革措施。(1)结果:这些举措没有能够推行,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2)影响:它是对原有教育制度的一次巨大的冲击。晚清时期晚清时期(18401912)(3)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正式下诏宣布)年正式下诏宣布);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成立学部,作为全国正式教育行政机关;推广种类齐全的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强调日本为留学首选国家;编写新式教科书等。(1)积极:初步
24、确立了中国近代初步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培养了先进人才;推动教育体制;培养了先进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推动了民主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加速了清朝的灭亡革命的发展,加速了清朝的灭亡。(2)局限:未能摆脱“中体西用”等思想的束缚,未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阶段阶段内容内容影响影响民国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1)民国建立后:设立教育部,注重教育观念的革新、文化的重构,教育内容不再以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为主要内容;强调并突出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个人自由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个人价值 的体现,最终是要培养具有的体现,最终是要培养具有“ “民主民主
25、” ”和和“ “科科学学” ”的新型人才,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的新型人才,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大的学术氛围活跃。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推行“三民主义教育”,提出“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等教育口号。抗战时期: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一壮这一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2.近代中国的选官近代中国的选官阶段阶段内容内容评价评价晚清时期晚清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