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中医治疗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艾滋病的中医治疗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艾滋病 中医 治疗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艾滋病的中医治疗概述n 艾滋病(AIDS)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和全身衰竭,引起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卡波西肉瘤。艾滋病通过性接触及输血或血制品等方式侵入人体,特异性地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临床上由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发展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最后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其特点为起病缓慢,无症状期持续210年,发病时出
2、现乏力、间歇性发热和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盗汗、腹泻、淋巴结肿大等局部或全身症状。流行n 本病于1981年首先发现于美国,但回顾性研究发现在非洲中部1959年保存至今的血清中已有此病抗体。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各大洲均有病例发生,逐年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1986年首次发现该病,系一美籍阿根廷人在西安发病。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已逾百万人,引起政府和医学界极为高度重视。该病不仅传染性强、流行极广,而且病死率极高,而到目前为止对这种疾病尚缺乏理想的防疗方法。该病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与高危人群密切接触传染为主。其病原体为HIV,主要通过艾滋病病人和HIV携带者的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等传染;其次是治疗性输
3、血和注射血液制品,分娩及哺乳等均可传染。中国艾滋病疫情n 疫情直报(截至2013年8月31日)n 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428,867例,死亡127,758例n 2013年1-8月份n 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5,744例, 艾滋病病人16,303例中国艾滋病流行的新特点经性途径传播为主,男男同性传播构成比上升明显历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传播途径构成比中国艾滋病流行的新特点n 感染人群多样化n 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感染人数增加迅速;n 青年学生感染者逐年增多;n 50岁及以上老年感染者增加较快;n 低档暗娼HIV感染率较高。15-24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每年
4、新发现15-24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数增加其占每年新发现HIV/AIDS病例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中医n 在中医古籍内没有本病证治的记载。一般认为,艾滋病属中医学的瘟疫、温病、温毒、虚劳等范畴。许多文献报道说明,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尤其是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和证治方法,对艾滋病进行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在改善病人症状、延长生命方面效果较为明显。另外,在中药成方和单味药研究方面也证实了中药对抑制艾滋病病毒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所以,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有其极好的前景,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兴趣和重视。临床分型n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与WHO提出HIV感染临床分为三大类,每
5、类根据CD4+T淋巴细胞数和总淋巴细胞数又分三级。n A类:包括急性HIV感染、无症状感染和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n B类:为HIV感染相关免疫细胞缺陷的临床表现,包括继发性肺炎或脑膜炎,念珠菌病,肿瘤,口腔毛状白斑,复发性带状疱疹,肺结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不能解释的体质性疾病。n C类:包括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机会性病原体感染,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及并发其他疾病的典型艾滋病。n 根据CD4+T淋巴细胞和总淋巴细胞分级为:CD4+T淋巴细胞0.5X109L,总淋巴细胞2X109L,CD4+占总淋巴细胞数(CD4+)29;CD4+T淋巴细胞为(0.2-0.49) X109L,总淋
6、巴细胞(1.01.9)X109L;CD4+占总淋巴细胞1428。CD4+T淋巴细胞0.2X109/L,总淋巴细胞1.0 X109L,CD4+占总淋巴细胞14。临床表现n 潜伏期210年。HIV侵人人体后可分为四期。n I期:急性感染。原发HIV感染后部分病人发热、头捅、咽痛、肌痛、关节痛,半数病人面、颈及躯干等处有46mm皮疹,呈斑疹、斑丘疹或荨麻疹,并有颈、腋、枕部淋巴结肿大。可有抗HIV阳性,症状持续314天。n 期:无症状感染。血中可检出HIV及HIV核心和包膜蛋白的抗体,具有传染性。此类病人称为“HIV携带者”。此期可持续2-10年或更长。n 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PGL)。
7、除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外,颈、枕和腋下等多处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直径约0.5-2cm。持续3月以上。n 期:艾滋病期。可有下列几种表现。n (1)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容易感冒等。n (2)神经系统症状:除上述症状外,可有癫痫、下肢瘫痪等n (3)临床免疫缺陷:可有各种机会性感染,且感染可同时在多部位出现。n (4)继发肿瘤:如卡波西肉瘤(Kaposi sarcoma,KS)、非霍奇金病等。n (5)并发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肺炎等。临床诊断n 1急性感染:可根据高危因素及类血清病表现,慢性感染则结合流行病学史伴严重机会性感染或机会性肿瘤及CD4CD8倒置等等考虑本病
8、的可能。n 2高危人群存在下列两项或两项以上,应考虑AIDS的可能性。体重下降10以上;持续或间歇发热1个月以上;慢性咳嗽或腹泻超过1个月;全身淋巴结肿大。反复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HSV感染;口咽念珠菌病。n 3实验室检查:可疑者ELISA法连续两次抗-HIV-I阳性,经免疫印迹法证实。中医病因n 该病病因有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为艾滋病病毒,该病邪毒力强,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于蔓延,应属中医的疫毒病邪。内因为正气亏虚,盖由狎妓、同性恋等恣情纵欲,肾精亏耗;或吸毒成瘾,气血损伤,阴阳失衡;或先天不足,禀赋虚弱等,均易使正气不足,正虚则邪毒通过精窍、皮肤入侵,伏于血络,内伏于营分而成为本病发病
9、之源。本病的发病与否,与人体正气的强弱以及疫毒病邪的盛衰有密切相关。正气强盛,疫毒病邪不易侵犯人体,即使侵入体内也可不发病;正气虚弱则易受邪侵,发病后病情也多深重。另外,如疫毒病邪较盛,超过人体的抵御能力,发病较快,病情往往较重。因此,正邪两方面均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病机n从本病的发病情况来看,可分为急性感染期、潜伏期和发病期。急性感染期为疫毒入侵人体,正邪相搏,或为邪毒犯表,表卫失和,出现发热、头痛、咽痛、乏力、全身不适等;或为邪毒犯肺,出现壮热、咳嗽、咯痰、头身疼痛等;或邪毒侵扰,痰火结于颈 、项、腋,而见颈、腋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或疫毒外窜皮肤、经络,内结脏腑,可见急性多发性神经
10、炎,皮疹,肝脾肿大等,总之,此期正邪相搏,但正暂能胜邪;潜伏期为正邪相当,正邪相持,邪气伤正,正气渐被损,阴阳、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日渐失调,临床上以阳气耗伤为主者常表现为面白少华,易感冒,神倦乏力,失眠多梦,焦虑恐惧,情绪低落、头晕目眩,以阴液耗伤为主者常表现低热盗汗、烦热口干,淋巴结肿大等,机体抗邪能力逐渐降低;发病期为正不胜邪,正气更虚,病邪乘虚而入,以致正虚邪实,气血津液及脏腑功能亏损;或因虚留瘀致痰,痰瘀互结,消耗正气,临床可见各种机会性感染。表现为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腹泻、消瘦、乏力、鹅口疮、咳嗽、头痛、皮疹皮炎、并发PCP、肿瘤、结核等。至终晚期,正气极衰,阴阳俱衰,气血并损,
11、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表现为虚羸消瘦、倦怠乏力、萎黄神疲、喘促息微等,终致阴阳离决,生命消亡。n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患者始终有乏力,倦怠,纳差,消瘦,肢体疼痛麻木,头痛,胸痛,腹痛,或瘕瘕,皮肤瘙痒,舌质淡有瘀斑或青,脉象细涩或弦涩等气虚血瘀证候,可见,但气虚血瘀是贯穿此病发展过程的主要病理变化。邪犯卫表证n 风热夹湿犯卫n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纳差,乏力,腹泻,苔薄白腻,脉浮滑数。n 病机:此证见于艾滋病急性感染期,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外应于卫,故肺卫先病。风热袭表,卫阳郁闭,正邪相争而发热恶寒并见;风热上壅故头痛、咽痛;湿邪犯脾,脾胃升降失司,故恶心呕吐,纳差,
12、乏力,腹泻;苔薄白腻,脉浮滑数,为风热夹湿犯卫之象。n 治法:祛邪解毒,健脾化湿。n 代表方: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加减。n 药物: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藿香、厚朴、茯苓、法半夏、杏仁、白蔻仁、苡仁。邪犯卫表证n 风寒犯卫n 症状:恶风、恶寒明显,头痛剧烈,发热汗不出,周身肌肉疼痛,脉浮紧,舌苔薄白。n 病机:此证见于艾滋病急性感染期,风寒袭表,卫阳郁闭,正邪相争而发热恶寒;寒主收引,寒邪入侵,腠理郁闭,故发热汗不出;寒闭经络,故头痛、周身肌肉疼痛;脉浮紧,舌苔薄白,为风寒犯卫之征。n 治法:辛温解表。n 代表方:荆防败毒散加减。n 药物:羌活、独活、柴胡、前
13、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甘草。湿热困阻n 症状:发热口渴,胸脘痞闷,全身沉重,口苦咽痛,呕吐,腹泻,苔黄腻垢浊,脉濡数。n 病机:此证多见于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之胃肠道感染,由于湿热交蒸,故发热;邪热伤津故口苦、口渴;湿热留中,阻滞气机则胸脘痞闷;湿热酿毒,上壅咽喉则咽喉肿痛;湿热蕴遏脾胃,升降失司,故呕吐,腹泻;苔黄腻垢浊,脉濡数为湿热困阻之象。n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n 代表方:甘露消毒丹加减。n 药物:藿香、姜半夏、金银花、石菖蒲、白豆蔻、连翘、黄芩、茵陈、射干、象贝母、薄荷、木通、滑石、生甘草。热毒内蕴,痰热壅肺n 症状:发热,头痛,胸痛,咳嗽,喘息,痰多色黄,口干口苦,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