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PPT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PPT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方法论 PPT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本章学习内容第1节 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1、“科学”观念形态的演变 2、近代科学的兴起及其特征 3、科学的本质第2节 科学的体系与结构 1、科学的划界 2、科学理论的结构第3节 科学发展的动力 1、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2、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3、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4、社会学的科学发展模式第4节 科学方法论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科学事实的获取 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4、科学假说的形成 5、科学理论的创立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1、“科学”观念形态的演变2、近代科学的兴起及其特征3、科学的本质1、“科学”观念形态的演变 传统科学观念: :静态的知识, ,学问。 当
2、代科学形态: :并非一般的自然知识, ,而是从1616、1717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认识形态, ,包含着对事物的特定看法、处理问题的特定方法、知识创造的特定机制。它为人类规定了如何看待自然、研究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式。 从词源上讲, ,英文的“科学”即ScienceScience源于拉丁语的“scientia”scientia”, ,指静态的“知识、学问”。西方古代科学研究体现在“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之中, ,1919世纪, ,自然科学从哲学中最终独立出来, ,18251825年, ,科学家休厄尔创办“Physicist”Physicist”( (物理学家) )一词, ,183
3、31833年, ,创办“Scientist”Scientist”( (科学家) )一词, ,用来称呼像法拉第那些在实验室中探究自然神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 ,从语源学的意义上标志着科学的独立, ,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也就是今天所称的“Science”Science”( (科学) )。“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研究也就演变为今天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 ,我们自然辩证法所讲的“科学”, ,主要是狭义意义上的“自然科学”。 首先将ScienceScience翻译为“科学”的是日本的福泽谕吉, ,出现在其18721872的著作劝学篇中, ,福泽谕吉将“科学”理解为“一科一学”, ,
4、主要是认识到当时西方的“Science”Science”都是“分科之学”。 中国的康有为将日本学者的翻译方法于18931893年首次引进到中国, ,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了这一翻译, ,而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使用了这一概念。 在中国古代, ,一直将科学称为“格致之学”。礼记大学中指出“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意思是为了辨别是非, ,首先要考察事物, ,获得知识。 就当代的科学形态而言, ,科学并非一般的自然知识, ,而是从1616、1717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认识形态, ,包含着对事物的特定看法、处理问题的特定方法、知识创造的特定机制。它为人类规定了如何看待自
5、然、研究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式。 2、近代科学的兴起及其特征 近代意义上的科学首先兴起于欧洲。在经历了古希腊对自然界总体性考察的“自然哲学”探讨, ,欧洲黑暗中世纪的缓慢发展, ,经14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提倡, ,以及16-1716-17世纪的欧洲哲学转向, ,在以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为主要推动者的天文学革命和以维萨留斯、塞尔维特、哈维为主要推动者的医学革命的带动下产生了。 在近代科学兴起的过程中,伴随着如下过程和特征:(1)对自然的数学化本质的考察和运用(2)近代科学与实验的结合(3)近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4)近代科学的社会化:科学日
6、益成为一种社会建制。(1)对自然的数学化本质的考察和运用 自古希腊开始直到近现代,人们对自然的考察从来也没有脱离过数学,而这一特征也构成了近代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希腊人在自然哲学的探讨过程中,尽管总体上基于直观性、思辨性的特征,但对世界的考察和掌握从来没有离开过数学手段。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具有内在规律,能够从整体上掌握,而掌握自然规律的手段就是数学。如泰勒斯对初等几何学的研究和应用、毕达哥拉斯关于自然的数学化本质的考虑、阿波罗尼乌斯对几何学的研究、欧几里得数学公理化体系的建立、阿基米德数学化的力学知识的建立、托勒密数学化的天文学体系的构成等,而数学知识及其运用得益于古代文明国家对数学、几何
7、学等知识的考察。欧洲中世纪,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尽管科学发展缓慢,但数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数学知识被继承下来,如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翻译对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的翻译;16-17世纪开始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近代科学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用数学化的方式考察自然,而这一点是由“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来完成的,他开启了自然的数学化运动,并提出了“自然之书是由数学语言写成的”名言。数学和数学方法成为近现代科学分析的主要方法,乃至出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如经济学。伽利略的自然观: : 1 1) )自然的真理存在于数学的事实之中; ;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 ,字母是三角形、圆以及其他几何
8、图形, ,没有这些, ,人类连一个字也读不明白。” 2 2) )真实的和可理解的是那些可测量同时是定量的东西; ; 3 3) )颜色、气味、声音等是第二性的、衍生的, ,并依附于纯量的世界。(2)近代科学与实验的结合 近代科学的另一个本质就是对实验的依赖。英国哲学家培根大力提倡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科学定律。伽利略身体力行,从而成为现代实验科学传统的奠基人。在物理运动中,摆脱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思辨哲学影响,通过单摆实验、斜面实验、以及传说中的比萨斜塔实验等,提出了匀速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抛物运动等概念和定律,为牛顿总结出运动的“三大定律”奠定了基础,并使科学摆脱了传统
9、的形而上学思辨;伽利略还自制实验工具,通过望远镜对天体进行观察,如木星的四颗卫星(美的奇星)的发现,对月球表面环形山以凸凹表面的观察对太阳的各个卫星围绕太阳运行的“恒星视差”的发现等;伽利略还开创了将数学和实验观察相结合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这是近现代科学最主要的特征。 近代科学与实验的结合体现出科学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科学知识或者科学理论必须接受实验的证实,即能够被实验或经验检验的知识才是科学,这也就是科学的实证性特征。而这一特征,也构成了“科学的划界”、“科学的评价”等科学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3)近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伽利略所开创的实验科学传统, ,也体现出来近代科学的另一个本质, ,
10、即科学是通过或者借助于技术来完成的。传统上一般认为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而这种观点受到了诸多质疑, ,如美国历史学家林恩怀特就认为, ,古典科学和近代科学之间的联系在于中世纪的技术革命, ,这一点在历史上和概念上都先于近代科学的兴起, ,并为近代科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在工业革命之前, ,蒸汽机、水力、机械工具、钟表制造、冶金等技术上的重大进步特别少或者几乎是在没有具体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近现代科学差不多不同于古代思辨和直观的科学研究, ,对科学仪器和工具等技术的应用, ,差不多成为近现代科学必不可少的成分, ,也构成了近现代科学的必定特征之一。正如美国科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
11、恩所言: : “技术经常在新科学的突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 ,“technoscience”technoscience”即技术科学的概念, ,越来越深入人心。 (4)近代科学的社会化:科学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建制近代以来的科学差不多不同于传统上个体科学家依靠个人兴趣进行研究的时代,而是向“科学家集团”共同研究的时代推进。依靠个人之力显然无法完成愈加复杂的科学研究,而是表现为,科学家被社会地组织起来,规模化、组织化、常规化的研究。1963年,美国普莱斯出版小科学、大科学一书,指出小科学是传统的、自发的、零散的、小规模的科学活动;而大科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大规模的科学活动。近代以来的科学总是在一
12、定目的指导下,有目标、有组织,有投入、依靠国家和政府资助,各种科学之外的社会因素渗透到科学研究之中,科学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建制。3、科学的本质 马克思曾经对近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综合的、动态的哲学分析。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了近代以来科学的本质。(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1 1) )马克思认为, ,科学同工业一道, ,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将这些经验知识理论化, ,从而最终形成
13、了科学知识。与此同时, ,从近代科学兴起之后, ,人类就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这表明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而是能够通过科学和工业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认识和改造。( (2 2) )马克思指出, ,科学也是一种劳动, ,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 ,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 ,是“一切科学工作, ,一切发现, ,一切发明”。(3)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差不多成为一种生产力。随着现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
14、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耗费的直截了当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由此形成的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4)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构成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同时,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因此科学本身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组织和国家的致富手段。 通过对近代科学缘起及科学本质的了解,能够推演出科学的一般特征:(1)科学是一种理
15、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首先,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具有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 其次,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究性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 第三,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展历史能够看出,科学作为一种特别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根
16、于文化之中。 最后,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早期的科学只是单纯的认识自然,是属于科学家个人的行为。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截了当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第二节 科学的体系与结构1、科学的划界2、科学理论的结构两部分内容的解释: 既然科学是一种可检验性的、需要验证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估计存在错误,因此科学的真理性是相对的。同时,科学又是一种系统化、理论
17、化的知识,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那么,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在哪里?什么样的知识才就是科学知识或科学理论?科学又具有什么样的体系结构? 1、科学的划界一些例子:科学:牛顿力学定律;量子力学理论非科学:魔术,艺术,宗教,哲学伪科学:星占学,特异功能问题:为何只有第一种被称为科学?有什么样的划界标准?几种划界标准: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标准;逻辑证伪主义的“证伪”标准;拉卡托斯的“精巧证伪”主义标准;历史主义的“范式”标准。(1)、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标准: 逻辑实证主义是第一个成熟的科学哲学流派,它推崇自培根以来的经验归纳法,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经验观察和实验,在归纳法的基础上由数学和逻辑
18、所表达和形成的,科学认识只能局限在经验范围内(这就是法国te的实证主义原则),而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是科学理论或者知识,在于能否从逻辑上被“经验证实”,凡是不能被证实的都是没有意义的伪命题。这一证实标准被逻辑实证主义的先驱罗素、维特根斯坦,以及被卡尔纳普、赖欣巴哈等逻辑实证主义者运用;由于逻辑实证主义是科学哲学的第一个成熟流派,在当时西方的哲学中处于主流地位,它的“证实”或“可证实性”的划界标准在当时占据了主导地位。 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原则”的目的在于反“形而上学”。传统科学的研究包含在哲学即形而上学之中,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应当与形而上学划分界限,认为传统哲学探讨的问题如物质存在问题
19、、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以及巫术、神话等,超出了经验,都是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应当加以抛弃。(2)、逻辑证伪主义的“证伪”标准: 当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初期在西方思想领域占主导的时候,奥地利犹太裔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开始反驳逻辑实证主义。 波普尔“证伪”标准提出的前提:批判理性主义反经验归纳法 批判理性主义:与传统上对知识的理解不同,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既不来自归纳理性,也不来自先天的演绎理性,因为归纳理性和演绎理性都存在问题,二者的基础都受到了冲击,理性并非必定确定的,也是可错的。因此,基于归纳和演绎理性而来的知识并非都是确证无疑的知识,而是可错的。因此,从本质上讲,科学知识仅仅是一种临时
20、性的推测和科学家头脑中临时的假设,也就决定了科学知识是可错的,是可反驳的、可批判的,或者说,可证伪的; 反经验归纳法:A、由于归纳而来的命题都是单称命题,是或然性命题;而科学理论是全称命题,是必定性命题,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不存在逻辑推导上的必定通道;或者说,具体的归纳无法走向一般的普遍性;B、归纳而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是可错的。因为归纳法基于经验或观察之上,而经验总是具有私人性,是不可靠的。C、归纳推理要得到证明,必定导致循环论证,即“休谟的归纳难题”。一种循环推理是无效推理。 经验证伪原则的提出:证实不具有逻辑必定性,而证伪倒是具有逻辑必定性,因为只要有一次例外的例子,就会否定一个理论,而
21、不管有多少次证实,也无法推出普遍的理论。或者说,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证伪原则的合法依据证伪原则是建立在“逻辑不对称”的基础上的。这就是说,用数量极大的个别也不能证实一般,而只要用数量极少的个别甚至只有一个就能够证伪一般。即一个“证实”只能证实一个经验事实,而一个证伪却估计证伪整个科学原理。证伪原则的实质科学知识是可错的,是受到批判的。正如波普尔指出,“没有所谓科学的方法,有的只是所谓试验和试错的方法”。证伪原则的目的:科学划界。只有那些能够被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证伪的,就是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如宗教、神话、巫术、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等,都无法证伪,都不是科学
22、的。推论出Popper的真理观知识总是可错的,可批判的,因此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终极真理,而只能不断逼近真理。(这种认识涉及到后边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探讨)(C)、拉卡托斯“精巧证伪主义”的标准: 拉卡托斯精巧证伪主义标准提出的前提:波普尔证伪主义标准存在缺陷: 在波普尔看来,理论一旦被经验从逻辑上证伪,理论就会被取代。在波普尔的学生,匈牙利籍英国哲学家拉卡托斯看来,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是朴素的证伪主义,科学理论的坚韧性及科学发展的继承性无法得以解释;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过度强调科学的证伪、批判和革命等特点,一味强调批判和否定,抹煞了科学常规时期的建设性活动和探究性活动;与逻辑实证主义一样,逻辑证伪主义注重
23、从科学本身依照逻辑的角度来分析科学及其哲学问题,忽视了大科学时代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及其对科学理论的选择,忽视了科学理论发展真实的历史背景,因此他所描述的科学往往与科学的实际发展不相符合; 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拉卡托斯的精巧证伪主义和以库恩为首的历史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划界标准。 拉卡托斯精巧证伪主义标准: 证伪并不能推翻一个科学理论,只有一个新的、更成功的科学理论才能取代旧的科学理论。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当我们评价一个科学理论的时候,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一系列理论。拉卡托斯用“理论系统”的概念取代了“理论”的概念,实际上是接受了一种“整体主义科学观”,即
24、任何科学命题和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并能够受到经验的证实或者证伪,而是形成了整体网络的、相互关联的命题系统,接受经验检验的是理论系统而不是单个的理论或者命题。 拉卡托斯把评价单个理论的问题转变成如何评价整个科学理论系统的问题,理论系统构成了一个“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认为,假如是整个理论系统接受经验评价的话,那么理论就可不能那么脆弱,可不能轻易被证伪。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的构成:硬核、保护带、反面启发法和正面启发法(1)硬核科学研究纲领或者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部分和核心部分。硬核不允许遭到反驳,经验检验轻易触及不到硬核;(2)保护带由科学理论的一些辅助性假说构成。保护带的任务就是保护硬核,
25、竭力不让硬核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让对硬核的反驳矛盾指向自己,通过调整自身的各种辅助性假说来承担反驳的责任;(3)反面启发法就是让保护带发挥功能的一种措施。它是一种禁令,防止把反驳矛头对准硬核,而通过保护带的修改和调整,保护硬核;(4)正面启发法积极鼓舞科学家修改、完善、精确化保护带,以发展整个科学研究纲领。假如说反面启发法是消极的保护硬核,正面启发法就是积极主动的修改和完善保护带,保护硬核。对拉卡托斯精巧证伪主义划界标准的评价: 拉卡托斯继承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标准,然而相关于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整体性和坚韧性,还承认了科学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拉卡托斯还在其著作科学研究纲领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