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技术》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2.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环境分析技术》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2.pptx》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分析技术 环境 分析 技术 配套 完整 教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环境分析技术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2环境分析技术 目目 录录 第一讲 前言 第二讲 色谱分析法原理及应用 第三讲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第四讲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 第五讲 气溶胶和云雾化学成分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六讲 光谱学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七讲 移动观测及在线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八讲 实验室管理制度及使用要求 第九讲 实践与考核课外参考资料1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吴邦灿,费龙编著,1999年8月第1版,环境科学出版社2 环境监测新技术,齐文启,孙宗观,边归国编著,2004年1月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3 环境分析监测理论与技术,孙宝盛,单金林编著,2004年5月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4现代生
2、物样品分离分析方法,张玉奎等编著,2003年3月第1版,科学出版社5 空气、废气、水、废弃物环境监测技术,第四版,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6 http:/www.epa.gov 网站 美国环保局推荐的环境监测标准方法 第一讲 光谱学测量原理及应用 第1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2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3节 荧光及磷光光谱法 第4节 化学发光监测技术 第第1节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 基本原理 1.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3 测定条件的选择 1.4 定量分析方法 1.5 灵敏度及检出极限1.6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第第2节节 原子荧光光
3、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2.1 概述 2.2 原理 2.3 原子荧光光谱仪2.4 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第第3 3节节 荧光及磷光光谱法荧光及磷光光谱法3.1 原理3.2 荧光光谱仪 3.3 荧光分析方法 3.4 荧光光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5 磷光分析法 第第4 4节节 化学发光监测技术化学发光监测技术4.1 原理 4.2 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4.3 化学发光监测仪器 第三讲第三讲 色谱分析法原理及应用色谱分析法原理及应用5.1 色谱法理论基础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分类及流程 色谱图及色谱基本参数 色谱法基本理论 5.2 分离条件的选择 色谱柱 担体 固定液及配比 柱温 载气及流速 进样 第四
4、讲第四讲 气相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法6.1 气相色谱仪6.2 定性分析法 保留值定性 加已知物增峰法 6.3 定量分析法 峰面积的测量 定量校正因子 定量方法 第五讲第五讲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技术质谱联用分析技术7.1 基本原理7.2 分析方法及应用 7.3 质谱解析第六章第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8.1 8.1 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 高压输液系统 进样系统 色谱柱 检测系统 附属系统 第第1 1节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 1.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u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空心阴极灯发射出的待
5、测元素的特征谱线,通过试样蒸气,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特征谱线被吸收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包括以下四点: (1) (1) 基态原子的产生基态原子的产生 在进行原子吸收分析时,首先应使待测元素由化合物状态变成基态原子,使其原子化。原子化方法有:化学法、火焰法、电热法等。 (2) (2) 共振线与吸收线共振线与吸收线 其核外电子排布处于最低能级、最稳定的原子称基态原子。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因受外界能量激发而跃迁到较高能级上,便使原子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很不稳定,在短时间内(约10-3s),跃迁到较高能级的电子又返回到低能级状态,同时释放一定的能量。 原子受外
6、界能量激发,其最外层电子可能跃迁到不同能级,因而可能有不同的激发态。 电子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谱线称共振吸收线。共振线是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原子吸收分析就是利用处于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气,对从光源发射出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的吸收而进行定量分析。 (3) (3) 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原子蒸气所吸收的全部能量称积分吸收。在实际测量中,因吸收谱线的宽度非常窄,需分辨率很高的分光仪,所以积分吸收不能准确地测得。 通过测定峰值吸收系数来计算待测元素的方法称为峰值吸收法。 实现测量中心吸收系数的条件是:a.入射光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谱线的中心频率严格相同;b.入射光线的半宽度远小于
7、吸收谱线的半宽度。因此,必须使用一个与待测元素相同的元素制成的锐线光源。 实验证实:峰值吸收系数K0在一定条件下,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原子数成正比。 (4) (4) 火焰中的基态原子浓度与定量分析依据火焰中的基态原子浓度与定量分析依据 对于原子吸收值的测量,在实际工作中,是以一定光强的单色光I0通过原子蒸气,然后测出被吸收后的光强I,吸收过程符合朗伯比耳定律,即: 式中:K为吸收系数,N为自由原子总数(近似于基态原子数N0),L为吸收层厚度。 吸光度 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与火焰中基态原子的浓度成正比。所以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和一定的火焰宽度,吸光度与试样中待测元素浓度的关系可表示为:该
8、式就是原子吸光光谱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LKNIIA004343. 0lg KNLeII0CKA1.2 1.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u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光学系统、检测系统及放大数据处理系统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其示意图如下:其示意图如下:放大器数据处理稳压电源单色器光源分光系统高压电源检测器检测系统原子化系统废液燃气助燃气试液 原子吸收分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度计TAS-990F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度计:由原子吸收分光度计:由光源、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系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系统统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四个基本部件组
9、成。(1 1)光源)光源 辐射带测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原子吸收分析的入射光为了能够测出峰值吸收,获得较高的准确度及灵敏度,所使用的光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光源要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而且强度要足够大; 发射的谱线的半宽度要窄(是锐线光),应小于吸收线 的半宽度,以保证测定的灵敏度和峰值吸收的测量; 辐射光的强度要稳定,而且背景发射要小。 光源类型光源类型: 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蒸气放电灯。 应用最广泛的是空心阴极灯 空心阴极灯:空心阴极灯:结构如图所示由一个钨丝作阳极,空心阴极由待测元素的高纯金属由一个钨丝作阳极,空心阴极由待测元素的高纯金属或合金制成。接通电源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或
10、合金制成。接通电源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空心阴极灯的原理空心阴极灯的原理l 施加适当电压时,电子将从空心阴极内壁流向阳极施加适当电压时,电子将从空心阴极内壁流向阳极; ;l 与充入的惰性气体碰撞而使之电离,产生正电荷,其在与充入的惰性气体碰撞而使之电离,产生正电荷,其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内壁猛烈轰击电场作用下,向阴极内壁猛烈轰击; ;l 使阴极表面的金属原子溅射出来,溅射出来的金属原子使阴极表面的金属原子溅射出来,溅射出来的金属原子再与电子、惰性气体原子及离子发生撞碰而被激发,于是再与电子、惰性气体原子及离子发生撞碰而被激发,于是阴极内辉光中便出现了阴极物质和内充惰性气体的光谱阴极内辉光中
11、便出现了阴极物质和内充惰性气体的光谱; ;l用不同待测元素作阴极材料,可制成相应空心阴极灯用不同待测元素作阴极材料,可制成相应空心阴极灯; ;l空心阴极灯的辐射强度与灯的工作电流有关。空心阴极灯的辐射强度与灯的工作电流有关。 优缺点:优缺点:(1 1)辐射光强度大,稳定,谱线窄,灯容易更换。)辐射光强度大,稳定,谱线窄,灯容易更换。(2 2)每测一种元素需更换相应的灯。)每测一种元素需更换相应的灯。(2 2)原子化系统)原子化系统 作用:作用:是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由化合物状态转变为基态原子蒸气。入射光在这里被基态原子吸收,因此,它可视为“吸收池”。 主要有两大类主要有两大类:火焰与非火焰原子化
12、器。 火焰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器:由雾化器、预混合室和燃烧器组成。 雾化器将试液雾化,然后经预混合室的作用,进一步细化雾滴,并使之与燃料气均匀混合后进入火焰,利用火焰的热能将试样气化并进而解离成基态原子。 无火焰原子化器无火焰原子化器:是利用电热、阴极溅射,等离子体或激光等方法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形成基态原子。目前,广泛应用的非火焰原子化器是石墨炉。此法的优点是取样量少,(固体只需几毫克,液体仅用几微升);其绝对灵敏度比火焰法高几个数量级,可达10-12g(相对灵敏度提高23个数量级);但其精密度仅达25%,比火焰法差。 石墨炉原子化器由电源、炉体、石墨管三部分组成。 将试液中的待测元素将试液中的待
13、测元素转变成基态原子蒸气转变成基态原子蒸气原子化器原子化器Mx(试液)(试液)Mx(气态分子)(气态分子)Mo(气态金属原子)(气态金属原子)Xo(气态非金属原子)(气态非金属原子)Mi(激发态原子)(激发态原子)M + + -e (电子电子)(金属离子)(金属离子)+火焰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器无火焰原子化器无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化器)分分火焰原子化装置雾化器和燃烧器雾化器和燃烧器 (1 1)雾化器)雾化器 结构如图所示主要缺点:雾化效率低主要缺点:雾化效率低。火焰火焰: :试样雾滴在火焰中,经蒸发,干燥,试样雾滴在火焰中,经蒸发,干燥,离解(还原)等过程产生大量基态原子。离解
14、(还原)等过程产生大量基态原子。 火焰温度的选择火焰温度的选择: (a a)保证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的前提下)保证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温火焰;,尽量采用低温火焰; (b b)火焰温度越高,产生的热激发态原子越多;)火焰温度越高,产生的热激发态原子越多; (c c)火焰温度取决于燃气与助燃气类型,常用空)火焰温度取决于燃气与助燃气类型,常用空气气乙炔最高温度乙炔最高温度2600K2600K能测能测3535种元素。种元素。 火焰类型:火焰类型:l 化学计量火焰:温度高,干扰少,稳定,背景低,常用。l 富燃火焰:还原性火焰,燃烧不完全,测定较易形成难熔氧化物的元素Mo
15、、Cr稀土等。 l 贫燃火焰:火焰温度低,氧化性气氛,适用于碱金属测定。火焰种类及对光的吸收:火焰种类及对光的吸收: 选择火焰时,还应考虑火焰本身对光的吸收。根据待测元素的共振线,选择不同的火焰,可避开干扰 : 如如 A s 的 共 振 线的 共 振 线193.7nm 由图可见,采用空气-乙炔火焰时,火焰产生吸收,而选氢-空气火焰则较好;空气空气-乙炔火焰乙炔火焰:最常用:最常用,可测定可测定30多种元素;多种元素;N2O-乙炔火焰乙炔火焰:火焰温度高:火焰温度高,可测定的增加到可测定的增加到70多种。多种。石墨炉原子化装置(1)结构)结构 如图所示:如图所示: 外气路外气路中中Ar气体沿石墨
16、管外壁流动,冷却气体沿石墨管外壁流动,冷却保护石墨管;保护石墨管;内气路内气路中中Ar气体由管两端流向气体由管两端流向管中心,从中心孔流出,用来保护原子不被管中心,从中心孔流出,用来保护原子不被氧化,同时排除干燥和灰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氧化,同时排除干燥和灰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汽。汽。 (2)原子化过程:)原子化过程:原子化原子化、净化净化(去除残渣)(去除残渣) 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待测元素在,待测元素在高温下生成基态原子高温下生成基态原子。分为分为干燥干燥、灰化灰化(去除基体)、(去除基体)、 (3)优缺点)优缺点 优点:优点:原子化程度高,试样用量少(原子化程度高,试样用量少(1-100L),可测
17、固体及粘稠试样,灵敏度高),可测固体及粘稠试样,灵敏度高,检测极限,检测极限10-12 g/L。 缺点:缺点:精密度差,测定速度慢,操作不够精密度差,测定速度慢,操作不够简便,装置复杂。简便,装置复杂。其他原子化方法 (1)低温原子化方法)低温原子化方法:主要是氢化物原子化主要是氢化物原子化方法,原子化温度方法,原子化温度700900C ;主要应用于主要应用于:As、Sb、Bi、Sn、Ge、Se、Pb、Ti等元素等元素 原理原理: 在酸性介质中,与强还原剂硼在酸性介质中,与强还原剂硼氢化钠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例氢化钠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例 AsCl3 +4NaBH4 + HCl +8H2O =
18、 AsH3 +4NaCl +4HBO2+13H2 将待测试样在专门的氢化物生成器中产将待测试样在专门的氢化物生成器中产生氢化物,送入原子化器中检测。生氢化物,送入原子化器中检测。 特点特点:原子化温度低:原子化温度低 ;灵敏度高(对砷、;灵敏度高(对砷、硒可达硒可达10-9g);基体干扰和化学干扰小);基体干扰和化学干扰小(2)冷原子化法)冷原子化法 低温原子化方法(一般700900C); 主要应用于主要应用于:各种试样中Hg元素的测量; 原理原理:将试样中的汞离子用SnCl2或盐酸羟胺完全还原为金属汞后,用气流将汞蒸气带入具有石英窗的气体测量管中进行吸光度测量。 特点特点:常温测量; 灵敏度
19、、准确度较高(可达10-8g汞)分光系统分光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法应用的波长范围,一般是紫外、可见光区。常用的单色器为光栅。 单色器的作用单色器的作用:主要是将光源(如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其它发射线分开。 由于采用空心阴极灯作光源,发射的谱线大多为共振线,故比一般光源发射的光谱简单。 光谱通带,即仪器出射狭缝所能通过的谱线宽度 : 式中:W光谱通带();D倒线色散率(/mm);S狭缝宽度(mm)。 在两相邻干扰线间距离小时,光谱通带要小,反之,光谱通带可增大。 当单色器的色散率一定时,应选择合适的狭缝宽度来达到谱线既不干扰,吸收又处于最大值的最佳工作条件。 SDW(4)(4)检测
20、系统检测系统 作用:作用: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 广泛使用光电倍增管作检测器。光电倍增管输出的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和光电倍增管的增益(即光电倍增管放大倍数的对数)成正比。而增益取决于打拿极的性质、个数和加在打拿极之间的电压。通过改变所加的电压,可以在较广的范围内改变输出电流。产生的电流可经负载电阻尺而变成电压讯号。(5)(5)放大及数据处理系统放大及数据处理系统放大器:一般采用同步检波放大器和相敏放大器来放大讯号。 数据处理:讯号经放大器放大后,得到的只是透光度读数。必须进行对数转换,然后由指示仪表表示。 而现在的仪器几乎都是用自动记录测量数据,数据显示测量数据和计算机处理数据,直
21、读分析结果。 干扰因素及其抑制方法干扰因素及其抑制方法干扰因素干扰因素1 光谱干扰光谱干扰 指非待测谱线进入检测器,或待测谱线被其它杂质所吸收而引起的干扰。光谱干扰光谱干扰化学干扰化学干扰物理干扰物理干扰主要有主要有邻近谱线的干扰邻近谱线的干扰和和背景吸收的干扰背景吸收的干扰1.1 邻近谱线的干扰抑制邻近谱线的干扰抑制 (3) 灯的辐射中有连续背景辐射灯的辐射中有连续背景辐射 用较小通带或更换灯用较小通带或更换灯 (1) 在分析线附近有单色器不能分离的待在分析线附近有单色器不能分离的待测元素的邻近线测元素的邻近线 可以通过调小狭缝的方法来抑制这种干扰可以通过调小狭缝的方法来抑制这种干扰 (2)
22、 空心阴极灯内有单色器不能分离的干扰空心阴极灯内有单色器不能分离的干扰元素的辐射元素的辐射 换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减小干扰换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减小干扰1.2 背景吸收的干扰与抑制背景吸收的干扰与抑制l背景吸收背景吸收是指除待测元素外,其它物质对是指除待测元素外,其它物质对光源发射谱线的吸收光源发射谱线的吸收 。主要有主要有分子吸收、光散射分子吸收、光散射和和火焰吸收火焰吸收 (1) 分子吸收:分子吸收:原子化过程中,存在或生成的分子对特征辐射产生的吸收。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势必在一定波长范围内产生干扰。 (2) 光散射:光散射:指火焰中存在着固体微粒,对入射光的散射而产生的假吸收,从而使结果
23、偏高的现象。 (3) 火焰吸收:火焰吸收:指火焰中各种成分对入射光的吸收。l背景吸收的干扰校正方法背景吸收的干扰校正方法 (1) 用氘灯测定背景吸收:用氘灯测定背景吸收:氘灯发射的是连续光谱,基态原子对其吸收可忽略不计。旋转分光器交替使氘灯提供的连续光谱和空心阴极灯提供的共空心阴极灯提供的共振线通过火焰;振线通过火焰;用元用元素灯作光源测得的吸素灯作光源测得的吸光度包括原子吸收和光度包括原子吸收和背景吸收背景吸收;用氘灯作;用氘灯作光源测得的吸光度只光源测得的吸光度只包括分子吸收和光散包括分子吸收和光散射等因素所造成的背射等因素所造成的背景吸收景吸收 ,两者之差即两者之差即可消去背景吸收。可消
24、去背景吸收。 (2) 用空白溶液进行校正:用空白溶液进行校正: 配制一种基体元素浓度与试液相同,但不配制一种基体元素浓度与试液相同,但不含待测元素的空白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测含待测元素的空白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测定这个空白溶液定这个空白溶液 的吸光度的吸光度(即背景吸收即背景吸收),然,然后从试液的吸光度值中减去背景吸收值,即后从试液的吸光度值中减去背景吸收值,即得试液的吸光度。得试液的吸光度。 (3) 用塞曼用塞曼(Zeeman)效应背景校正法效应背景校正法 Zeeman Zeeman效应效应:在磁场作用下简并的谱线发生裂分的现象;校正原理校正原理:原子化器加磁场后,随旋转偏振器的转动,当平
25、行磁场平行磁场的偏振光通过火焰时,产生总吸收;当垂直磁场垂直磁场的偏振光通过火焰时,只产生背景吸收;见下页图示:方式方式:光源调制法和共振线调制法(应用较多),后者又分为恒定磁场调制方式和可变磁场调制方式。优点优点:校正能力强(可校正背景A:1.22.0);可校正波长范围宽:190 900nm 2 化学干扰化学干扰:指待测元素与其它组分之间的指待测元素与其它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减少了基态原子的数目所造成的化学反应,从而减少了基态原子的数目所造成的影响。化学干扰有:影响。化学干扰有:形成化合物形成化合物和和电离干扰电离干扰2.1 形成化合物的干扰与抑制形成化合物的干扰与抑制 待测元素与共存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