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概述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206096
  • 上传时间:2022-03-21
  • 格式:PPT
  • 页数:96
  • 大小:6.3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神经系统疾病概述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神经系统 疾病 概述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脑和和脊髓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是神经系统的中枢中枢部分,组成部分,组成中枢神中枢神经系统经系统;脑神经脑神经和和脊神脊神经经是神经系统的是神经系统的周围周围部部分,组成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大脑:小脑:脑干:脑神经:脊神经:功能是: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传导神经冲动大脑皮层的表面有许多大脑皮层的表面有许

    2、多凹陷的沟凹陷的沟 和和 隆起的回隆起的回大大增加大脑皮层的总大大增加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和神经细胞的数量面积和神经细胞的数量躯体运动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视觉中枢语言中枢语言中枢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听觉中枢大脑皮层重要功能区大脑皮层重要功能区大脑皮层生命活动的功能区大脑皮层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神经中枢8脊柱脊柱 脊脊 髓髓 位于脊柱的椎位于脊柱的椎间管中,受到脊柱的保护。间管中,受到脊柱的保护。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人能有意识大脑控制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就是一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就是一个例证。个例证。 幼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

    3、幼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象。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全长厘米。全长厘米。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椎形,终于下端呈圆椎形,终于第第一腰椎下缘一腰椎下缘, ,脊髓两旁发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

    4、路、也是许多简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低级中枢 周围神经概述 脑脑脊髓脊髓脑神经脑神经脊神经脊神经躯体神经躯体神经内脏神经内脏神经躯体运动躯体运动躯体感觉躯体感觉内脏运动内脏运动内脏感觉内脏感觉 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叫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脊神经,分布在躯干、,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 由脑发出的神经叫由脑发出的神经叫脑神经脑神经,大都分布到头,大都分布到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 脑和脊髓还有通向内脏器官的神经脑和脊髓还有通向内脏器官的神经神经的纤维成分(七种)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躯体运动纤

    5、维内脏运动纤维运动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殊躯体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感觉纤维 嗅神经 视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外)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位听神经)十二对脑神经十二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庭九舌咽七面八庭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迷副舌下十二全一端一间俩中和四桥延 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及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及进出颅腔部位进出颅腔部位名称名称 性质性质 连脑部位连脑部位 进进出颅部位出颅部位 嗅嗅神经 感觉感觉 端脑端脑 筛孔筛孔视视神经神经

    6、 感觉感觉 间脑间脑 视神经孔视神经孔动眼动眼神经神经 运动运动 中脑中脑 眶上裂眶上裂滑滑车神经车神经 运动运动 中脑中脑 眶上裂眶上裂三三叉叉神经神经 混合混合 脑桥脑桥 第第支眶上裂支眶上裂 第第支圆孔支圆孔 第第卵圆孔卵圆孔 名称名称 性质性质 连脑部位连脑部位 进进出颅部位出颅部位 外展外展神经神经 运动运动 脑桥脑桥 眶上裂眶上裂面面神经神经 混合混合 脑桥脑桥 内耳门内耳门 茎乳孔茎乳孔位位听听神经神经 感觉感觉 脑桥脑桥 内耳门内耳门舌咽舌咽神经神经 混合混合 延髓延髓 颈静脉孔颈静脉孔迷迷走神经走神经 混合混合 延髓延髓 颈静脉孔颈静脉孔副副神经神经 运动运动 延髓延髓 颈静

    7、脉孔颈静脉孔舌下舌下神经神经 运动运动 延髓延髓 舌下神经管舌下神经管 感觉性神经感觉性神经:、 运动性神经运动性神经:、 混合性神经混合性神经:、 B概概 述述 脊神经构成脊神经构成 前根前根 anterior root 后根后根 posterior root 脊神经节脊神经节 spinal ganglion31对脊神经 颈部8对(C) 胸部12对(T) 腰部5对(L) 骶部5对(S) 尾部1对(Co)周围神经系统的构成名称名称组成组成位置位置重要分支重要分支颈丛颈丛C14前支前支胸锁乳突肌深面,胸锁乳突肌深面,肩胛提肌和中斜肩胛提肌和中斜角肌表面角肌表面皮支皮支膈神经膈神经臂丛臂丛C58、

    8、T1前支前支经斜角肌间隙穿经斜角肌间隙穿出,经锁骨后方出,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进入腋窝腋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桡神经胸神经前胸神经前支支第第111对称肋间神经、第对称肋间神经、第12对称肋下神经对称肋下神经腰丛腰丛T12、L13、L4前支前支腰椎两侧,腰大腰椎两侧,腰大肌的深面肌的深面股神经股神经骶丛骶丛L45、S15、CO前支前支大部分位于梨状大部分位于梨状肌前面肌前面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脊神经前支简表颈 丛 cervical plexus臂臂 丛丛 brachial plexus胸神经前支分布的特点:节段性和重叠性T2 胸骨角平面T4 男性乳头平

    9、面T6 剑突平面T8 肋弓平面T10 脐平面T12脐与耻骨联合 连线中点平面腰丛腰丛 lumbar plexus 组成组成:T12前支一部分前支一部分 L13前支前支 L4前支的一部分前支的一部分 位置:位置: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 分支分支走行和分布走行和分布1、 髂腹下神经髂腹下神经2、髂腹股沟神经、髂腹股沟神经3、股外侧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4、股神经、股神经 femoral nerve5、闭孔神经、闭孔神经6、生殖股神经、生殖股神经骶骶 丛丛 sacral plexus 组成组成:腰骶干、全部骶:腰骶干、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前支神经和尾神经前支 位置位置:盆腔内,骶骨和:

    10、盆腔内,骶骨和梨状肌的前面梨状肌的前面 分支分布分支分布1、臀上神经、臀上神经2、臀下神经、臀下神经3、股后皮神经、股后皮神经4、阴部神经、阴部神经5、坐骨神经、坐骨神经 sciatic nerve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具有感觉、运动、语言具有感觉、运动、语言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生命活动的部位 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还能将对

    11、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传导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大脑大脑小脑小脑脑干脑干脊髓脊髓脑脑中中枢枢神神经经系系统统脊神经脊神经脑神经脑神经周围周围神经神经系统系统神经系统损害 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 意识障碍感觉障碍 感觉(sense)是将作用于感受器的各种刺激传入到脑中的直反映。 人体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剌激,并将转变为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内不同神经元链自周围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最后至大脑皮质,产生感觉,这些途经称为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包括本体感觉(深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和压觉(浅感觉),视

    12、觉,听觉,平衡觉、味觉和嗅觉传导通路。 感觉的分类感觉的分类特殊感觉 视、听、嗅、味等浅感觉(皮肤粘膜)痛、温、触觉深感觉(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 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等复合感觉(皮质觉)实体觉、图形觉 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等 感觉传导通路可总结为三级传导,二次接替,一次交叉,对侧管理。具体的特点有: 通路一般由三级神经元组成;1)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2)第二级神经元在脊髓后角或脑干的脑神经感觉核中;二级纤维在脊髓或脑干交叉;3)第三级神经元在间脑;第三级纤维都经内囊上传至大脑感觉中枢。一、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通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通

    13、路路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精细触、压觉(即辨别两点间觉和振动觉。精细触、压觉(即辨别两点间距离和感受物体的纹理粗细等)的感受器在距离和感受物体的纹理粗细等)的感受器在皮肤。两者传导通路相同,由三级神经元组皮肤。两者传导通路相同,由三级神经元组成。成。 第一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 为脊神经节细胞为脊神经节细胞,其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胞体在脊神经节内。 其周围支随脊神经分布于感受器。其周围支随脊神经分布于感受器。 中枢支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中枢支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分为长升支和短降支,其中,来自第索,分为长

    14、升支和短降支,其中,来自第 5 胸胸节以下的升支形成节以下的升支形成薄束薄束;来自第;来自第 4 胸节以上的胸节以上的升支形成升支形成楔束楔束。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两束上行,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核和楔束核。(5薄薄4楔)楔)第二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胞体位于薄束核薄束核和和楔束核楔束核内。内。 此两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此两核发出的纤维向前绕过延髓中央延髓中央灰质的腹侧,灰质的腹侧,并左右交叉,称并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形成,交叉后的纤维形成内侧内侧丘系丘系,在延髓中线两侧上行,经脑桥、中脑,最后止于,在延髓中线两侧上行,经脑桥、中脑,最

    15、后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 是是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其轴突组成,其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央旁小叶后部。 此通路若在不同部位受损,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此通路若在不同部位受损,则患者在闭眼时不能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感觉性共济失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感觉性共济失调)以及不能确定皮肤的两点间的距离。调)以及不能确定皮肤的两点间的距离。 脊髓脊髓延髓延髓脑桥脑桥中脑中脑丘脑丘脑腹腹 后后外侧核外侧核内囊内囊

    16、中央后回中央后回薄束核薄束核内侧丘系内侧丘系 交交 叉叉内外丘系内外丘系S4L3T4C8楔束核楔束核脊神经脊神经节细胞节细胞I.II.III.薄束薄束楔束楔束二、二、痛温觉痛温觉 (一)躯体、四肢的(一)躯体、四肢的 由由三级神经元三级神经元组成。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 是是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胞体在脊神经节内。,胞体在脊神经节内。 周围支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周围支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 中枢支组成后根外侧部进入脊髓背外侧束,在中枢支组成后根外侧部进入脊髓背外侧束,在束内上升束内上升1 2个脊髓节后个脊髓节后 第二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后角固有核。

    17、胞体位于脊髓后角固有核。 自固有核发出的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自固有核发出的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和前索组成侧索和前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传导痛、温觉)和)和脊髓脊髓丘脑前束丘脑前束(传导粗触、压觉传导粗触、压觉)上行。在延髓上段两束合)上行。在延髓上段两束合併,称併,称脊髓丘系脊髓丘系,继续上行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继续上行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在丘脑的胞体在丘脑的腹后腹后外侧核外侧核,其轴突组成,其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经内,经内囊后肢,最后投射到囊后肢,最后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18、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叶后部。脊神经脊神经细细 胞胞I.白质前连合白质前连合后后 角角固有核固有核脊髓丘脑脊髓丘脑 前前 束束脊髓丘脑脊髓丘脑 侧侧 束束延髓延髓脑桥脑桥中脑中脑脊髓丘系脊髓丘系内侧丘系内侧丘系 腹腹 后后外侧核外侧核内囊内囊丘脑丘脑豆状核豆状核中央后回中央后回II.III.脊髓脊髓延髓延髓脑桥脑桥中央后回中央后回腹腹 后后内侧核内侧核丘脑丘脑内囊内囊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细胞节细胞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脊脊 束束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脊束核脊束核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脑桥核脑桥核三叉丘系三叉丘系III.I.II.II.(二)头面部(二)头面部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由三级

    19、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是是三叉三叉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为假单,为假单极神经元。极神经元。 其周围支组成三其周围支组成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粘膜的感受器。皮肤和粘膜的感受器。 中枢支组成三叉中枢支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桥,神经感觉根入脑桥,传导痛、温觉的纤维传导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束,止于脊束核;传束,止于脊束核;传导触、压觉的纤维止导触、压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脊髓脊髓延髓延髓脑桥脑桥中央后回中央后回腹腹 后后内侧核内侧核丘脑丘脑内囊内囊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细胞节细胞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脊脊 束束三叉神经

    20、三叉神经 脊束核脊束核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脑桥核脑桥核三叉丘系三叉丘系III.I.II.II.第二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 是是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核和和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脑桥核。 两核发出的纤维两核发出的纤维交叉到对侧上升组成交叉到对侧上升组成三叉丘系三叉丘系,终于丘脑,终于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的腹后内侧核。脊髓脊髓延髓延髓脑桥脑桥中央后回中央后回腹腹 后后内侧核内侧核丘脑丘脑内囊内囊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细胞节细胞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脊脊 束束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脊束核脊束核三叉神经三叉神经 脑桥核脑桥核三叉丘系三叉丘系III.I.II.II.第三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胞体位于丘脑腹丘脑

    21、腹后内侧核。后内侧核。 此核发出的轴突此核发出的轴突组成组成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最后投经内囊后肢,最后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回下部。 在此通路中,若在此通路中,若三叉丘系以上受损,三叉丘系以上受损,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障碍;温觉和触压觉障碍;若三叉丘系以下受损,若三叉丘系以下受损,则同侧头面部痛、温则同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发生障碍。觉和触压觉发生障碍。皮肤感觉的节段性分布脊髓节段脊髓节段皮肤区域皮肤区域颈颈1-31-3枕部颈部枕部颈部颈颈4 4肩胛部锁骨上肩胛部锁骨上颈颈5-75-7手、前臂上臂的桡侧面手、前臂上臂的

    22、桡侧面颈颈8-8-胸胸2 2手、前臂上臂的尺侧面手、前臂上臂的尺侧面胸胸4 4乳头乳头胸胸8 8肋弓下缘肋弓下缘胸胸1010脐水平脐水平胸胸12-12-腰腰1 1腹股沟腹股沟腰腰2-52-5下肢前面下肢前面骶骶1-31-3下肢后面下肢后面骶骶4-54-5臀部内侧面、肛门、会阴、生殖器臀部内侧面、肛门、会阴、生殖器感觉障碍的分类:1、刺激性症状:感觉经路刺激性病变可引起感觉过敏(量变),也可引起感觉障碍如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及疼痛等(质变)。2、抑制性症状:感觉经路破坏时出现的感觉减退或缺失。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称为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仅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则称为分离性感觉

    23、障碍。 刺激性症状:刺激性症状: 感觉过敏: 感觉倒错 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 疼痛刺激性症状:刺激性症状:感觉过敏:指轻微的刺激引起强烈感觉,如较强的疼痛感。感觉倒错:指非疼痛性刺激引发疼痛。感觉过度:感觉刺激阈增高,不立即产生疼痛,达到阈值时可产生一种定位不明确的强烈不适感,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见于丘脑和周围神经损害。感觉异常:在外界无刺激情况下出现异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沉重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带感和冷热感等。 刺激性症状:刺激性症状:疼痛: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特点分为 局部性疼痛:如神经炎所致; 放射性疼痛: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经刺激性病变; 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

    24、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分支; 牵涉性疼痛:内脏病变疼痛可扩散到相应体表节段,如心绞痛引起左胸及上肢内侧痛。抑制性症状抑制性症状 1、末 梢梢 型型肢体远端对称性呈手套袜肢体远端对称性呈手套袜子样感觉障碍子样感觉障碍 伴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伴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障碍见于多发性神经炎见于多发性神经炎 2、周周 围围 神神 经经 型型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局限于一局限于一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支配区支配区桡神经、尺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正中神经损害的神经损害的表现表现 下肢神经损害的感觉障碍下肢神经损害的感觉障碍3 3、神经干或神经丛型、神经干或神经丛型影响几个有关神经,引起一个肢体多影响几个有关神经,引

    25、起一个肢体多 数周围神经的各种感觉障碍,数周围神经的各种感觉障碍, 如臂丛、腰丛神经损害如臂丛、腰丛神经损害 五个神经丛五个神经丛 颈丛(颈丛(C C1-41-4)臂丛)臂丛(C C5 5-T-T1 1)腰丛腰丛(L L1-41-4) 骶丛骶丛(L L5 5-S-S4 4)尾丛尾丛(S S5 5-Co)-Co)4 4、节段型、节段型 1 1后根型后根型 单侧节段性感觉缺失或减退单侧节段性感觉缺失或减退 相应神经根剧烈的放射性疼痛(根痛)相应神经根剧烈的放射性疼痛(根痛) 如累及前根出现节段性运动障碍如累及前根出现节段性运动障碍 常见于脊髓髓外肿瘤、椎间盘脱出、常见于脊髓髓外肿瘤、椎间盘脱出、

    26、结核、外伤等结核、外伤等后根型后根型2分离感觉障碍分离感觉障碍1)后角型)后角型一侧脊髓后角损害一侧脊髓后角损害 产生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产生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相应节断内相应节断内痛温觉消失而触觉保存痛温觉消失而触觉保存)2 2)前连合型脊髓中央部损害)前连合型脊髓中央部损害 损及前联合产生双侧对称性分离性感觉障碍损及前联合产生双侧对称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见于见于 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 髓内肿瘤早期髓内肿瘤早期 后根损害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后角损害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前联合型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5、传导束型传导束型 1 1)脊髓横贯)脊髓横贯性病变性病变 受损平面

    27、以下全部感觉缺失受损平面以下全部感觉缺失 常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常伴有截瘫或四肢瘫 大小便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 见于脊见于脊 髓髓 病病 变变 2 2)脊髓半切综合症)脊髓半切综合症病变以下同侧上运动病变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丧失神经元瘫痪、深感觉丧失 对侧的痛、温觉丧失对侧的痛、温觉丧失见于见于 慢性脊髓压迫症慢性脊髓压迫症3 3) 交叉型交叉型 延髓外侧病变延髓外侧病变 产生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和对侧身体痛产生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和对侧身体痛温觉消失)温觉消失) 如延髓外侧综合症如延髓外侧综合症见于小脑后下动脉闭塞见于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延髓外侧综合征交叉型4、偏身型 桥脑中

    28、脑丘脑内囊病变桥脑中脑丘脑内囊病变一侧桥脑或中脑一侧桥脑或中脑 对侧偏身对侧偏身 和面部感觉障碍,伴有同侧和面部感觉障碍,伴有同侧 颅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颅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丘脑型丘脑型 对侧偏感觉减退对侧偏感觉减退或消失可伴有自发性疼痛和或消失可伴有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感觉过度内囊型内囊型 对侧偏身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 消失,可伴有偏瘫和偏盲消失,可伴有偏瘫和偏盲5 5、单肢型、单肢型 皮质病变皮质病变大脑皮质感觉区分布较广,大脑皮质感觉区分布较广,一般病变仅影响部分区一般病变仅影响部分区域,常表现为:域,常表现为: 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缺失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缺失

    29、 和复合感觉障碍和复合感觉障碍大脑皮质感觉区刺激性病大脑皮质感觉区刺激性病灶可引起局部性感觉性灶可引起局部性感觉性癫痫发作癫痫发作运动障碍运动障碍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包括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各肌群的运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保持身体平衡和进行习惯动作及执行一些粗大的随意运动。 一一、锥体系锥体系功能功能:组成:组成:上运动上运动N元元下运动下运动N元元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躯干四肢肌躯干四肢肌前角运动细胞前角运动细胞脑脑N运动核运动核头颈肌头颈肌皮质脊髓

    30、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皮质核束锥体束锥体束司骨骼肌司骨骼肌随意运动随意运动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 损伤的临床表现:损伤的临床表现:感受器感受器骨骼肌骨骼肌上运动上运动N元元下运动下运动N元元上运动上运动N元元下运动下运动N元元(核上瘫核上瘫)(核下瘫核下瘫)瘫痪特点瘫痪特点浅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病理反射肌萎缩肌萎缩弛缓性瘫痪弛缓性瘫痪亢进亢进消失消失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阳性阳性(出现出现)阴性阴性(不出现不出现)不明显不明显明显明显(硬瘫硬瘫)(软瘫软瘫)痉挛性瘫痉挛性瘫肌张力肌张力增高增高降低降低深深(腱腱)反射反射消失消失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锥锥体体交交叉叉 皮皮

    31、质质脊脊髓髓侧侧束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 大脑皮质大脑皮质 1.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 。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终止:终止:起始起始: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行径行径: 内囊后肢内囊后肢中脑的大脑脚底中中脑的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延髓锥体延髓交叉延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止于同侧前角细胞皮质脊髓侧束止于同侧前角细胞 皮质脊髓前束止于双侧前角细胞皮质脊髓前束止于双侧前角细胞 小部分纤维直接终止前角运动细胞小部分纤维直接终止前角运动细胞 大部分纤维间接终止侧角运动细胞大部分纤维间接终止侧角运动细胞前角运动细胞

    32、前角运动细胞支配肌的情况:支配肌的情况: 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锥锥体体交交叉叉 皮皮质质脊脊髓髓侧侧束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 大脑皮质大脑皮质 ) 损伤表现损伤表现: 一侧上下肢肌一侧上下肢肌一侧皮质脊髓束支配一侧皮质脊髓束支配双侧躯干肌双侧躯干肌在锥体交叉后(以下)损伤:在锥体交叉后(以下)损伤: 伤面以下同侧肢体瘫痪伤面以下同侧肢体瘫痪在锥体交叉前(以上)损伤在锥体交叉前(以上)损伤: 对侧上下肢瘫痪对侧上下肢瘫痪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交叉纤维)(交叉纤维)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本侧的脊髓前角运本侧的脊髓前角运动外侧核动外侧核脊脊神神经经本侧四本侧四肢骨骼肢骨骼肌运动肌运动(下运动神

    33、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双侧躯双侧躯干骨骼干骨骼肌运动肌运动(不交叉纤维)(不交叉纤维)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双侧的脊髓前角运双侧的脊髓前角运动内侧核动内侧核(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脊脊神神经经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部的锥体细胞(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经内囊后肢、脑干经内囊后肢、脑干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锥体交叉锥体交叉( (轴突轴突) )2.皮质核束皮质核束起始:起始:中央前回下部中央前回下部行径:行径:内囊膝内囊膝中脑的大脑脚底中中脑的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脑桥基底部终止:终止:双侧双侧对侧对侧动眼动眼N核核滑车滑车N核核三叉三叉N运

    34、动核运动核展展N核核面面N核上部核上部疑核疑核副副N核核面面N核下部核下部舌下舌下N核核中央前中央前回下部回下部损伤表现:损伤表现:对侧下部面肌和舌肌瘫痪对侧下部面肌和舌肌瘫痪面肌(面面肌(面N)核上瘫:)核上瘫: 面肌(面面肌(面N)核下瘫:核下瘫: 对(健)对(健)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侧鼻唇沟消失,口角低垂并歪向同(患)侧,流涎,低垂并歪向同(患)侧,流涎,不能作鼓腮和露齿等动作。不能作鼓腮和露齿等动作。 同(患)侧同(患)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额纹消失,眼裂不能 闭合,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消失,闭合,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消失,口角下垂并歪向对(健)侧口角下垂并歪向对(健)侧。皮质核束皮质核束

    35、面面面核面核舌肌(舌下舌肌(舌下N)核上瘫:)核上瘫: 皮质核束皮质核束舌下核舌下核舌下舌下伸舌时舌尖偏向对(健)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对(健)侧。舌肌(舌下舌肌(舌下N)核下瘫:)核下瘫: 伸舌时舌尖偏向同(患)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同(患)侧。 面肌(面面肌(面N) 舌肌(舌下舌肌(舌下N)核上瘫核上瘫对侧鼻唇沟消失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同侧。口角歪向同侧。伸舌时伸舌时,舌尖偏向对侧。舌尖偏向对侧。核下瘫核下瘫同侧鼻唇沟消失同侧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对侧口角歪向对侧,额纹消额纹消失失,不能闭眼。不能闭眼。伸舌时伸舌时,舌尖偏向同侧。舌尖偏向同侧。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上运动神

    36、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经内囊膝、大脑脚底、脑桥基经内囊膝、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底、延髓锥体皮质核束皮质核束脑干内的脑神经运动核脑干内的脑神经运动核(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脑神经眼外肌、表情肌眼外肌、表情肌咀嚼肌、舌肌咀嚼肌、舌肌咽、喉肌、胸锁咽、喉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乳突肌和斜方肌皮质核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异同点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异同点 中枢部位中枢部位 中央前回上中央前回上2/32/3中央旁小叶前中央旁小叶前部部 中央前回下中央前回下部部 内囊内囊 内囊后肢内囊后肢 内囊膝部内囊膝部 交叉交叉 大部分交叉大部分交叉 管上、下肢管上、下肢肌肌 小部分交叉

    37、小部分交叉 管半面、舌管半面、舌肌肌异同点异同点 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皮质核束 运动传导路运动传导路结构结构:功能功能:二、锥体外系二、锥体外系是指是指锥体系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调节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路径以外的影响和调节躯体运动的所有传导路径。大脑皮质、大脑皮质、纹状体、纹状体、背侧丘脑、背侧丘脑、底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中脑顶盖、红核、红核、黑黑 质、质、脑桥核、脑桥核、前庭核、前庭核、下橄榄核、下橄榄核、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和小脑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和小脑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和调整体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保持身体平衡和进行

    38、习惯动作及执态姿势、保持身体平衡和进行习惯动作及执行一些粗大的随意运动。行一些粗大的随意运动。通路通路: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环路 (二)新纹状体黑质环路(二)新纹状体黑质环路 (三)苍白球底丘脑环路(三)苍白球底丘脑环路底丘脑底丘脑大脑皮质大脑皮质额叶、顶叶额叶、顶叶皮质纹状体纤维皮质纹状体纤维新纹状体新纹状体纹状体苍白球纤维纹状体苍白球纤维苍白球苍白球黑质黑质腹前核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外侧核背侧丘脑背侧丘脑内囊内囊额叶躯体运动区额叶躯体运动区皮质新纹状体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背侧丘脑皮质环路质环路新纹状体黑新纹状体黑质环路质环路苍白球底丘脑苍白球底丘

    39、脑环路环路皮质皮质-脑桥脑桥-小脑小脑-皮质皮质环路环路锥体系统损害表现及定位锥体系统损害表现及定位瘫痪:指肌力的减弱或丧失。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损害 引起(上、下)。分类:按照瘫痪程度按照瘫痪程度:完全性瘫痪 不完全性瘫痪 按照瘫痪性质按照瘫痪性质: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硬瘫)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软瘫)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脊髓前角刺激性病变可伴肌束震颤 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电位.表现为节段性、迟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见于脊髓灰质炎或MND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 出现部位出

    40、现部位 对对 侧侧 肌张力肌张力 增增 高高 瘫瘫 痪痪 硬硬( (痉挛性痉挛性) )瘫瘫 浅反射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 深反射深反射 亢亢 进进 病理反射病理反射 出出 现现 肌萎缩肌萎缩 早期不明显早期不明显硬软分上下,硬软分上下, 左右看交叉左右看交叉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同同 侧侧 降降 低低 软软( (弛缓性弛缓性) )瘫瘫 消消 失失 消消 失失 不出现不出现 明明 显显锥体系统损害表现及定位锥体系统损害表现及定位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在急性病变 时,由于突然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支配,反而出现下运动神经元 瘫痪的特点脊髓休克。休克期时间长短决定预后。上运

    41、动神经元各部位损害时瘫痪特点:上运动神经元各部位损害时瘫痪特点: 1)皮质型: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面积较大,局限性病变可出现一个肢体的中枢性瘫痪(单瘫)。 2)内囊型:內囊是感觉、运动、视觉传导集中地,损伤出现“三偏”。 3)脑干型:交叉瘫即病变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及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出现双侧肢体瘫痪(截瘫或四肢瘫)。 下运动神经元各部位损害时瘫痪特点:下运动神经元各部位损害时瘫痪特点: 1)脊髓前角细胞:表现为节段性、迟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见于脊髓灰质炎或MND 2)前根:节段性迟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见于髓外肿瘤压迫、颈椎病(神经根型) 3)神经丛:累及

    42、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引起迟缓性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有疼痛。 4)周围神经:该神经支配区迟缓性瘫痪,同时伴有感觉及自主神经障碍 或者疼痛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之间的关系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之间的关系: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结构上密切联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依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结构上密切联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在结构上,两系的皮质有重叠,锥体系皮质发出的下行锥体束在结构上,两系的皮质有重叠,锥体系皮质发出的下行锥体束不断发出侧支至锥体外系的皮质下结构,而锥体外系又经上述相关不断发出侧支至锥体外系的皮质下结构,而锥体外系又经上述相关环路影响和反馈调

    43、节锥体系皮质的活动,同时锥体外系还发出下行环路影响和反馈调节锥体系皮质的活动,同时锥体外系还发出下行纤维(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至下运动神经元纤维(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至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最后公路。路。 在运动功能上,锥体系是运动的发起者,锥体外系主要是协调在运动功能上,锥体系是运动的发起者,锥体外系主要是协调锥体系的活动,二者协同完成运动功能。锥体系的活动,二者协同完成运动功能。 锥体系只有在锥体外系保持适合的肌张力和稳定肌肉的协调运锥体系只有在锥体外系保持适合

    44、的肌张力和稳定肌肉的协调运动的前提下,才能完成一切精确的动作。锥体外系则依赖于锥体系动的前提下,才能完成一切精确的动作。锥体外系则依赖于锥体系对运动的发起。对运动的发起。意识障碍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是指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障碍的一种精神状态+维持意识清醒的重要结构维持意识清醒的重要结构 2. 广泛的大脑皮质神经元完整性 (中枢整合机构)1. 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临床表现 嗜睡 (somnolence) 意识模糊(confusion) 昏睡 (stupor) 昏迷 (coma) 谵妄 (delir

    45、ium) (一)嗜睡(somnolence) 持续睡眠,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种反应,反应迟钝 (二)意识模糊(confusion) 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时间、地点、人物等定向力障碍 (三)昏睡(stupor) 沉睡状态,不易唤醒,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四)昏迷(coma) 浅度昏迷 意识大部丧失,无自主运动,意识大部丧失,无自主运动, 对声、光剌激无反对声、光剌激无反应,应,对疼痛剌激有反应对疼痛剌激有反应,角膜、瞳孔对光、吞咽角膜、瞳孔对光、吞咽反射及眼球运动可存在,生命体征反射及眼球运动可存在,生命体征平稳平稳 中度昏迷 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剌激无反应,对剧烈剌激可出对周围事物

    46、及各种剌激无反应,对剧烈剌激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运动,生命体征可有变化眼球无运动,生命体征可有变化 深度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意识完全丧失, 对任何剌激无反应,对任何剌激无反应, 深、浅反射深、浅反射消失,生命体征常改变消失,生命体征常改变(五)谵妄(delirium) 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见于感染性疾病高热期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的定位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病病 史史定性诊断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症状及体征症状及体征明确诊断明确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逆向推断逆向推断查体及辅助检查查体及辅助检查定位:定位:同一症状在不同部位受损的不同特点同一症状在不同部位受损的不同特点痛觉:游离神经末梢触觉:毛发末梢、触球、触盘、环层球热觉:Ruffini球冷觉:Krause终球压触觉:环层球传入神经的感受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神经系统疾病概述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20609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