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读书笔记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读书笔记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娱乐 至死 尼尔波兹曼 读书笔记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娱 乐 至 死 尼尔尼尔波兹曼波兹曼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一、一、 作者简介 尼尔尼尔 波兹曼波兹曼(Neil Postman 1931-2003),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 他一生出版过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二、二、 内容简介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
2、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导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这就使我们的生活成为了娱乐的附庸,最终,我们将成最终,我们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三、三、 本书背景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社会开始转型,美国民众变得更加现实和浮躁,社会文化开始走向整体娱乐化的趋势。这一时期,美国社会逐渐兴起了以身体感官和物质享受的满足为核心的享乐文化,西方大众媒体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而为了获得收视率,赚取更高额的广告费,媒体在进行内容制作时,更多地选择了受
3、众喜欢的低俗化、娱乐化内容。 面对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社会,作为媒体文化研究者的波兹曼想要通过这本书来警醒“被娱乐了的人们”,以此来批评电视媒介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的消极影响。*四、四、 文章结构 娱乐至死两点理论两点理论第1章:媒介即隐喻第2章:媒介即认识论两个时代两个时代第34章:印刷术统治下的严肃话语时代第56章:电视统治下的娱乐业时代四种表现四种表现宗教第8章:走向伯利恒新闻第7章:“好现在”政治第9章: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教育第10章: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一个警告一个警告第11章:赫胥黎的警告*1媒介即隐喻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
4、,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媒介即隐喻”:媒介是把某种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 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地说明,然而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2媒介即认识论 “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 “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引导人的思想。” “随着印刷术退至文化的边缘,电视占据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作者通过提出“媒介即认识论”这个概念,强调新的媒介对人
5、们话语结构改变产生的重大影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赤裸裸地指责电视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让整个社会缺乏对世界、对生活的严肃性。*34印刷术统治下的美国及其思想 “我要探索印刷机作为一种隐喻和认识论是怎样创造一种严肃而理性的公共对话,而今日的美国又是怎样远远背离这一切的。” “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作者在这两章高度评价了“印刷术时代”。它是一个严肃话语时代、一个理性时代、一个“阐释年代”。作者通过对这个时代的描写,为后文进行了铺垫,并对这样一个时代的远去表现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