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孔子哲学思想-PPT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 文档编号:2199393
  • 上传时间:2022-03-20
  • 格式:PPT
  • 页数:109
  • 大小:2.5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孔子哲学思想-PPT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孔子 哲学思想 PPT 课件
    资源描述:

    1、1第三章第三章 孔子哲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2主要内容主要内容v孔子的社会政治立场孔子的社会政治立场v孔子的孔子的“天命观天命观”v孔子的孔子的“仁学仁学”思想思想 v孔子的认知理论孔子的认知理论 v孔子及儒家的孔子及儒家的“孝道孝道”v孔子及儒家的孔子及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v孔子的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孔子的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 v孔子的贡献与历史地位孔子的贡献与历史地位 3一、孔子生平简介一、孔子生平简介l孔子孔子 ( (公元前公元前551551前前479479年年)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陬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陬邑邑( (山东曲阜东南山东曲阜东南) )人。人。l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中国历史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奠基者之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奠基者之一,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世界文一,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世界文化名人。化名人。4(一)孔子名称的由来(一)孔子名称的由来l“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姓孔氏。

    3、” ” 孔子世家孔子世家l孔子出生的具体月日,孔子出生的具体月日,史记史记上没有明确记载,上没有明确记载,按照按照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所载是所载是“十月庚子十月庚子”,换算,换算为现在通行的公历为公元前为现在通行的公历为公元前551551年年9 9月月2828日。日。5(二)孔子人生际遇(二)孔子人生际遇三落三起三落三起 l一落:人生无望,悲惨的童年,屈辱的青年。一落:人生无望,悲惨的童年,屈辱的青年。 l一起:发愤自学,创办私学,扩大影响,终官费一起:发愤自学,创办私学,扩大影响,终官费留学,实现人生第一次辉煌。留学,实现人生第一次辉煌。 l二落:鲁昭公倒台,失去靠山,又陷入了人生的二落:鲁

    4、昭公倒台,失去靠山,又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低谷。 l二起:二起:5151岁时来运转,一年之内,连升三级,成岁时来运转,一年之内,连升三级,成为人生最辉煌时期。为人生最辉煌时期。 l三落:三落:“堕三都堕三都”失败,被迫流亡,周游列国,失败,被迫流亡,周游列国,开始了人生最低谷时期。开始了人生最低谷时期。 l三起:安享晚年,整理古代典籍,终成大器。三起:安享晚年,整理古代典籍,终成大器。 6二、孔子的社会政治立场二、孔子的社会政治立场l(一)以周礼为理想目标(一)以周礼为理想目标l(二)坚持礼治,反对法治(二)坚持礼治,反对法治l(三)坚定地维护等级秩序(三)坚定地维护等级秩序l(四)正名(四)正

    5、名l(五)对礼的损益(五)对礼的损益7(一)以周礼为理想目标(一)以周礼为理想目标l“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也。”论语论语为政为政l“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l“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八佾8(二)坚持礼治,反对法治(二)坚持礼治,反对法治l“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为政。 l“晋

    6、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守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守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尊其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qiqin n),所),所谓度也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 910(三)坚定地维护等级秩序(三)坚定地维护等级秩序l“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

    7、出,盖十世希不失;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庶人不议。”论语论语季氏季氏l“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论论语语颜渊颜渊 11(四)正名(四)正名 l“子路曰: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子曰:曰:必也正

    8、名乎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也,奚其正?子曰:子曰:野哉由也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其手足。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其手足。” ” 论语论语子子路路12(五)对礼的损益(五)对礼的损益 l“人而不仁,其如礼何人而不仁,其如礼何”?“礼之用,和礼之用,和为贵为贵”;他重视礼的实质,而不是它的形;他重视礼的实质,而不是它的形式:式:“礼哉礼哉,玉帛云乎哉礼哉礼哉,

    9、玉帛云乎哉” ” 论论语语阳货阳货。l林放问礼之本。子曰: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周备)也,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周备)也,宁戚。宁戚。” 论语论语八佾八佾13Have A Break!14三、孔子的天命观三、孔子的天命观l天是商朝时期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最高权威,商天天是商朝时期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最高权威,商天子便代表着天在人世间的职权。子便代表着天在人世间的职权。 l文武革命,人们发现天命原来是不可靠的,可以文武革命,人们发现天命原来是不可靠的,可以改变的,社会不能光靠天、命来维持。周公提出改变的,社会不能光靠天、命来维持。周公提出“以德配

    10、天以德配天”,直接导致了对天命的怀疑。,直接导致了对天命的怀疑。l孔子时代,天命观的统治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孔子时代,天命观的统治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天命的绝对权威发生动摇,这样才有可能对天进天命的绝对权威发生动摇,这样才有可能对天进行客观的观察与思考。行客观的观察与思考。 15l昭公十八年郑国裨灶根据天象预言郑国将昭公十八年郑国裨灶根据天象预言郑国将要大火,子产批评说:要大火,子产批评说:“天道远,人道迩,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多言矣。” ” l伯阳父用阳阴之气解释地震:伯阳父用阳阴之气解释地震:“阳伏而不阳伏而不能出

    11、,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16孔子承认天命的存在及其作用孔子承认天命的存在及其作用l“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唯天为大,唯尧则之”。l“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之言言”。l“商闻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商闻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五五十而知天命十而知天命”。l“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将废也与,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尞其如命何?也,公伯尞其如命何?”17天能够赏善罚恶天能够赏善罚恶l“天生德于予,桓魋(天生德于予,桓魋(zhuzhu)其如予何?)其如予何?”l“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2、l“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 l“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18并不完全受天命观的制约,而是有所修正并不完全受天命观的制约,而是有所修正l有时把天视为自然之天。有时把天视为自然之天。“天何言哉?四时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论语阳货阳货l有时对虚无缥缈的神灵持怀疑的态度。有时对虚无缥缈的神灵持怀疑的态度。“赐赐不受命,亿则屡中。不受命,亿则屡中。”“”“子不语怪力乱子不语怪力乱神。神。”“”“夫子之言性

    13、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也。”“”“子罕言利,与命与神。子罕言利,与命与神。”19重人事轻鬼神重人事轻鬼神l“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雍也l“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先进l如果重神而轻人,则是放弃主体的努力,忘记了如果重神而轻人,则是放弃主体的努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天命鬼神安排,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天命鬼神安排,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

    14、20在鬼神问题上采取比较明智的态度在鬼神问题上采取比较明智的态度l儒家重礼,讲究祭祀,祭天、祭祖先神、祭各类儒家重礼,讲究祭祀,祭天、祭祖先神、祭各类神祗,如果否定神灵的存在,这种礼仪就失去了神祗,如果否定神灵的存在,这种礼仪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所以,任何意义,所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l“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不葬。赐,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无知,非今之

    15、急,后自知之。欲知死者有知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21因袭与革新因袭与革新l孔子承认天命是因袭,修正天命是革新。过去总孔子承认天命是因袭,修正天命是革新。过去总是过于强调前一方面。其实,孔子天命观的意义是过于强调前一方面。其实,孔子天命观的意义在于后者。他强调敬天畏天,反对盲目听从天的在于后者。他强调敬天畏天,反对盲目听从天的安排,是要求人们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安排,是要求人们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这一点正是后来儒家的精神所在。自强不息,这一点正是后来儒家的精神所在。l学术界有人以儒学为宗教,孔子为教主,并没有学术界有人以儒学为宗教,孔子为教主,并没有获得认同。因为宗教

    16、是非理性的,只要求人们服获得认同。因为宗教是非理性的,只要求人们服从和信仰超自然的力量,一切听从上帝的安排,从和信仰超自然的力量,一切听从上帝的安排,而儒学则更加强调个人的理性自觉和主观努力。而儒学则更加强调个人的理性自觉和主观努力。22四、孔子的四、孔子的“仁学仁学”思想思想l“仁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l“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己任,不亦重乎?

    17、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23(一)孔子(一)孔子“仁仁”的基本含义的基本含义l从字源看,从字源看,“仁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间的范畴。仁,仁,说文说文云:云:“从人从二从人从二”,段,段玉裁注释说:玉裁注释说:“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从人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从人二二”。l在在论语论语中,中,“仁仁”字涉及五十八章,共出现字涉及五十八章,共出现109109处。处。l“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爱人”。241 1、仁爱的对象、仁爱的对象l(1 1)亲亲。)亲亲。l“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l(2 2)泛爱众)

    18、泛爱众l“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l(3 3)爱物。)爱物。l“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252、“仁爱仁爱”的基本特征的基本特征l1 1、爱有差等、爱有差等l2 2、爱憎分明、爱憎分明l“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l3 3、仁民为本、仁民为本26(二)(二)“为仁由己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的道德哲学l1 1、“仁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l(1 1)道德义务的意识。)道德义务的意识。“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 l(2 2)道德责任的意

    19、识。)道德责任的意识。“忠忠”者,者,“己欲立而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恕”者,者,“己所不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施于人”。 l(3 3)道德自律的意识。)道德自律的意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有杀身以成仁。” ” 272、“仁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l(1 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孝悌孝悌” ” ,“父慈子孝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兄友弟恭”。l(2 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忠恕忠恕”

    20、” ;l“恭、宽、信、敏、惠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l“刚、毅、木、讷仁刚、毅、木、讷仁”;l“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君义臣直。;君义臣直。l(3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中庸中庸” 283、“仁仁”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l(1 1)“求之于己求之于己”。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内省不疚内省不疚”。l(2 2)“笃信好学笃信好学”。“

    2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以求之者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l(3 3)“躬行实践躬行实践”。“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听其言而观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 l最终目标是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 29(四)(四)“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的治国之道l“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l“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必偃。”l“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为政以德

    22、,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 301 1、“道之以德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的治国方针l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l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12 2、“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的领导方式l“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而已矣。” ” l所谓所谓“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其实就是现代管理中的,其实就是现代管理中的“最最小小最大原则最大原则”,即如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即如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

    23、的管理效果。孔子所理解的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孔子所理解的“最小的领导最小的领导行为行为”,一是,一是“修己修己”,二是,二是“用人用人”。 l“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 “五人:禹、社稷、五人:禹、社稷、契、皋陶、伯益。契、皋陶、伯益。”323 3、“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的治国目的l“修己以敬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修己以安百姓姓”。 l“苟正其身矣,干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苟正其身矣,干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人何?” ” l孔子安民的三部曲:孔子安民的三部曲: “ “庶庶富富教教”l孔子到卫国去,看到稠密的人口

    24、,感叹道:孔子到卫国去,看到稠密的人口,感叹道:“庶庶矣哉!矣哉!”冉有问: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孔子回答:回答:“富之。富之。”冉有再问: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既富矣,又何加焉?焉?”孔子冉回答:孔子冉回答:“教之。教之。”33五、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五、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l1 1、承认先验的知识,从认识论上把人先验地划分、承认先验的知识,从认识论上把人先验地划分为不同等级。为不同等级。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在孔子看来,

    25、生而知之的是极少数圣人。学而知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的是极少数圣人。学而知之的是贵族统治者,困而学之的是士阶层,困而之的是贵族统治者,困而学之的是士阶层,困而不学的则是庶民百姓。不学的则是庶民百姓。 孔子认为这种等级是不可改变的,孔子认为这种等级是不可改变的,“唯上智下愚唯上智下愚不移不移”。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便说出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便说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的观点。34l“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因此,他十分注重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他自因此,他十分注重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26、。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l“十家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十家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学也。”l“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子入太庙,每事问子入太庙,每事问”。 352 2、重视学而知之、重视学而知之l第一,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一,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l第二,在求知的问题上,要有实事求是的老实态第二,在求知的问题上,要有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l第三,学习知识要多闻多见,去伪存真,在广泛第三,学习知识要多闻多见,

    27、去伪存真,在广泛的比较中获得真的认识。的比较中获得真的认识。“盖有不知而作者,我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之次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6n第五,学思并重。第五,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n第四,不主张读死书,死读书,而强调学第四,不主张读死书,死读书,而强调学以致用。以致

    28、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37l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发。”l宋代朱熹解释:宋代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辞。” l教学对象: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 ” 。l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 l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

    29、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温温故而知新故而知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不凭空揣测、不全盘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凭空揣测、不全盘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38驼驼背背翁翁捕捕蝉蝉l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j)偻者承蜩)偻者承蜩(tio),犹掇犹掇( (du)之也。之也。“仲尼曰: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子巧乎!有道邪?”曰: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

    30、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39六、孔子及儒家的孝道六、孔子及儒家的孝道l(一)(一)“儒儒”的含义的含义l何谓儒?班固的何谓儒?班固的汉书汉书:“儒家者流,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者也。”l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对对“儒儒”作了

    31、作了“柔柔”的解释,的解释,“儒者,柔也。儒者,柔也。l儒家主张礼治,法家主张法治,两相比较,儒家主张礼治,法家主张法治,两相比较,礼治比较温柔,法治严刑峻法。礼治比较温柔,法治严刑峻法。40儒有三义儒有三义l章太炎章太炎原儒原儒,胡适,胡适说儒说儒认为儒有认为儒有三义:三义:l达名达名概括程度最高的概念,最早的儒概括程度最高的概念,最早的儒者,是一批方术之士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者,是一批方术之士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知;l类名类名懂得懂得“六艺六艺”之人,即既有知识之人,即既有知识又有教养之人;又有教养之人;l私名私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一个学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一个学术派别

    32、,由孔子创立。派别,由孔子创立。41(二)儒家的孝道(二)儒家的孝道l1 1、孝的地位、孝的地位仁之本仁之本l论语论语学而篇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l孟子孟子离娄上离娄上:“仁之实,事亲也者仁之实,事亲也者” ” l孝经孝经:“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l“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首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首”。 422 2、孝的基本含义、孝的基本含义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l孝的字面意义:孝的字面意义:l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它是一个会意

    33、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其含义就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其含义就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如果有两个,那就不是孝了。上一代还有如果有两个,那就不是孝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 43孝的基本含义孝的基本含义l一是赡养父母,使父母生活没有问题。一是赡养父母,使父母生活没有问题。l诗经诗经小雅小雅云:云:“父兮生我,母兮鞠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欲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报之

    34、德,昊天罔极 ” ”。 44二是二是尊敬父母尊敬父母l论语论语为政为政。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皆。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有养,不敬,何以别乎?”l礼记礼记祭义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l论语论语为政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l里仁篇里仁篇:子曰: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5三是孝顺父母三是孝顺父母l里仁篇

    35、里仁篇:子曰: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又敬不违,劳而不怨。”l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要适度地劝事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要适度地劝谏。假如父母有决不听从之志,则依然敬重有加,谏。假如父母有决不听从之志,则依然敬重有加,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违拗或远离而去。也可以因此而忧劳,但却不要怨恨。不要怨恨。 l里仁篇里仁篇:子曰: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 ” l父母在世之时,子女不宜到远方出游。如果一定父母在世之时,子女不宜到远方出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规。要去,也要遵

    36、守常规。 46l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视为孝行的高层次要求。养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视为孝行的高层次要求。养与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因此,曾子说:与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因此,曾子说:“孝有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礼记记祭义祭义l孟子也说: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孟子子万章上万章上l学而篇学而篇:曾子曰: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l慎重地对待故去的亲人,追忆、缅怀自己的远祖,慎重地对待故去的亲人,追忆、缅怀自己的远祖,民风就会复归于敦厚。民风就会复归于敦厚。47l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

    37、母是十分重视的。有时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是十分重视的。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l孝经孝经五行章五行章有: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于不孝”的说法,规定对不孝者要的说法,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斩首枭之”。l北齐律首创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重罪十条”,而其中不孝罪为,而其中不孝罪为“十十恶不赦恶不赦”的罪名之一。的罪名之一。l唐律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者唐律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刑,从而对不孝的种种罪行作出了更

    38、具体处以斩刑,从而对不孝的种种罪行作出了更具体的处罚。的处罚。 48l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无违”(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他解释说: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他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论语语为政为政l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按照礼的祭祀他们,这是孔子就如何孝顺父母的

    39、一个最全面的论述。这是孔子就如何孝顺父母的一个最全面的论述。49l“事死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在周代丧葬有一套严格的礼的规定,社会不礼。在周代丧葬有一套严格的礼的规定,社会不同等级和不同阶层的人葬礼是不同的,孔子强调同等级和不同阶层的人葬礼是不同的,孔子强调丧葬之礼必须合乎与死者自身的身份相当的礼的丧葬之礼必须合乎与死者自身的身份相当的礼的规定来下葬,才算合乎礼。规定来下葬,才算合乎礼。l如果死者的儿女违背了礼规定来安葬自己的父母,如果死者的儿女违背了礼规定来安葬自己的父母,那就是不那就是不“孝孝”,这就是,这就是“葬之以礼葬之以礼”

    40、。50l孔子主张孔子主张“三年之丧三年之丧”,认为,认为“三年之丧三年之丧”,是,是“天下之通丧也天下之通丧也”。l有一次,宰我向孔子提问有一次,宰我向孔子提问“三年之丧三年之丧”的时间太的时间太长了,因为,长了,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不为乐,乐必崩”,一年就足够了。,一年就足够了。l孔子批评说:孔子批评说:“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论语语阳货阳货5

    41、1l孔子强调,孔子强调,“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记礼记檀弓上檀弓上l“丧,与其易也,宁戚。丧,与其易也,宁戚。” ” 论语论语阳货阳货l办理丧事,与其把礼仪办得周到详备,宁可过度办理丧事,与其把礼仪办得周到详备,宁可过度悲哀。不应重形式,而应该重实质。悲哀。不应重形式,而应该重实质。52四是四是“尊老尊老”、“爱生爱生”l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扩大到家族亲戚之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如间,如礼记礼记坊记坊记提出,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谓孝矣”,主张,主张“入则孝,

    42、出则悌入则孝,出则悌”。l尚书尚书:“断一树杀一兽断一树杀一兽, ,不以其时不以其时, ,非孝也非孝也”。l自汉代以来,儒家的尊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自汉代以来,儒家的尊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老吾老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及人之老”,成为人们奉行的行为规范,要求人,成为人们奉行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533、孝的原则、孝的原则对应性对应性l父慈子孝父慈子孝l君仁臣直君仁臣直l夫义妇随夫义妇随l兄友弟恭兄友弟恭l孝讲求报

    43、答、回报,类似于礼尚往来,但孝讲求报答、回报,类似于礼尚往来,但跟西方的跟西方的“等价交换说等价交换说”不同。不同。 54孝不是绝对的顺从孝不是绝对的顺从l荀子荀子子道篇子道篇:当鲁哀公问孔子:当鲁哀公问孔子“子从子从父命父命, ,孝乎孝乎?”“?”“臣从君命臣从君命, ,贞乎贞乎?” ?” l“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 , 奚臣贞奚臣贞?” ?” 55l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六本六本篇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件事:篇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件事:曾子犯了小过,斩断了他父亲曾皙以吴国觅来的曾子犯了小过,斩断了他父亲曾皙以吴国觅来的瓜种,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瓜种,曾皙一怒之下用锄

    44、柄将曾子打昏了。l曾子苏醒后问父亲:曾子苏醒后问父亲:“刚才我犯了过错,您老教刚才我犯了过错,您老教训我,没累着您吧?训我,没累着您吧?”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l孔子知道后批评说:孔子知道后批评说:“一点小事,曾皙不该暴怒一点小事,曾皙不该暴怒杖罚,而曾子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万一为杖罚,而曾子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万一为父打死,死得没有道理,人们就会指责曾皙的不父打死,死得没有道理,人们就会指责曾皙的不义,这是大不孝!义,这是大不孝!”564 4、不孝之表现、不孝之表现l“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

    45、顾父母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羞辱),四不孝也;好勇斗以为父母戮(羞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五不孝也。很(狠),五不孝也。”孟子孟子离娄下离娄下57l孟子讲于礼有不孝的有三:孟子讲于礼有不孝的有三:l“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

    46、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585 5、孝的始终、孝的始终l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始也;l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之终也。” ” l“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 59不同地位的人孝不同不同地位的人孝不同l天子的孝:天子的孝:l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一人有庆,兆民赖

    47、之。子之孝也,一人有庆,兆民赖之。l诸侯的孝:诸侯的孝:l“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60l老百姓的孝:老百姓的孝:l“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父母。”l孔子讲孝是孔子讲孝是“天之经,地之义天之经,地之义”。“自天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之有也。”61l孝经孝经. .圣治章

    48、圣治章: :曾子问:曾子问:“敢问圣人之德无以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加于孝乎”孔子说孔子说:“:“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则周公其人也。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l孝经孝经. .广扬名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62l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孝,礼之

    49、始也,长民者,孝,礼之始也,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忠臣以事其君,孝朝廷敬老,则民作孝,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 63内外有别内外有别l“门之内,亲掩义门之内,亲掩义”l“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l“门之外,义断亲门之外,义断亲”l“几谏几谏” ” l“父为子隐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直在其中矣”。 646 6、孝的影响、孝的影响l汉代的孝治天下,举孝廉,皇帝的谥号加个孝字。汉代的孝治天下,举孝廉,皇帝的谥号加个孝字。l元代人编的元代人编的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影响很大,但编得不,影响很大,但编得不是很好,有许多愚

    50、孝。是很好,有许多愚孝。 l19991999年,民政部等六个部门联合评选出年,民政部等六个部门联合评选出“敬老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儿女金榜奖”;20042004年山东省嘉祥县选出了年山东省嘉祥县选出了2424个个孝星,举办了国际孝文化论坛。孝星,举办了国际孝文化论坛。l日本的玄武洞文库,里面有日本的玄武洞文库,里面有483483种版本的种版本的孝经孝经是日本最全的。是日本最全的。 65七、孔子及儒家的中庸之道七、孔子及儒家的中庸之道l(一)何谓中庸(一)何谓中庸l1 1、“中庸中庸”在儒家的地位在儒家的地位l论语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矣。”中庸中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孔子哲学思想-PPT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19939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