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精品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精品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审美 活动 基本 性质 精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第一章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美学以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那么,我们对审美活动有怎样的了解呢?本章节的内容将以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为题,从多侧面去思考和解答这一问题。 首先,让我和大家一起从对冰心的散文往事之三的阅读欣赏和思考开始: 往事之三,是作家冰心写于1914年2月的作品。 冰心的散文往事之三: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与庄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一切言词文字都丧失了,几
2、乎不容凝视,不容把握! 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着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于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 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 今
3、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 假如我能飞身月中下视,依山上曲折的长廊,雪色侵围阑外,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绸,逼着玲珑的眉宇。这一带长廊之中,万籁俱绝,万缘俱断,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澈悟,有祈祷,有忏悔,有万千种话 - 这一切,融合着无限之生一刹那顷,此时此地的,宇宙中流动的光辉,是幽忧,是澈悟,都已宛宛氤氲,超凡入圣。n阅读了这样一段文字后,我们会生发出怎样的联想?n怎样理解冰心在散文中所体验到的“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n审美活动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活动?第一章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二、审美活
4、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三、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四、审美活动是能够带来极大审美愉悦的生命活动 首先,“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当下直接性的情境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与沟通,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地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呢? 首先让我们从审美活动的例证中思考开来。 竹子,为世人惯常所见的一种自然物,用之,可做器物,然而,赏之呢? 魅 力 竹 林 竹编提篮 傣家竹楼傣家竹楼 此画为郑板桥晚年(1750年)所作,上题:“乌纱掷去不为官,华发萧萧两袖寒。
5、写去数枝清挺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怀年兄。板桥郑燮写。” 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竹,在板桥的审美活动的世界中不仅是一枝竹,而是一种品格、趣味,一种追求、意义。竹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和意义世界的呈现。这从郑板桥的题竹诗文中,我们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 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磊磊一块石,疏疏两枝竹。 佳趣少人知,幽情在深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石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剪梅 几枝修竹几枝兰, 不畏春残, 不怕秋寒。 飘飘远在碧
6、云端, 云里湘山,梦里巫山。 画工老兴未全删, 笔也清闲, 墨也斑斓。 借君莫作画图看, 文里机闲,字里机关。 鞋,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用品,审美活动的呈现,又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变化呢? 面对一双鞋,审美的感受和交流又会怎样呢? 凡高 农妇的鞋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对凡高的农妇的鞋,海德格尔有一段深刻的解说: 只是一双农鞋,再无别的。然而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
7、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海德格尔)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问题思考? 或者是一自然物, 或者是一生活用物 ,或者是一艺术品-,当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呈现之后,将发生怎样的奇特变化呢? 一方面它使主体的存在得以积极的,能动地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敞开自己的生命状态,在一种更加本真的境域中去真实地面对自己,在与对象的活跃的交流对话中深刻的领悟人生的独特意义。 另一方面,对象又能整体性的如其所是地呈现
8、自身。 一句话,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克服了各自的限制,达到了真正的自由和无限。审美活动实现着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的精神交流。这是审美活动的一个突出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一)相对于主体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或“解放” 。 (二)相对于客体来说,审美活动又是对象能整体性的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过程 。 (三)怎样理解本己性的含义? (四)怎样理解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交流?(一)相对于主体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或“解放” 黑格尔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在黑格尔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制和限制的过程”。 那
9、么,我们怎样理解审美活动对于主体来说意味着是人的解放呢? 这就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自由”的问题。 (一)相对于主体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或“解放” 关于自由的含义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自由曾被传统哲学界定为是对必然的认识或是对世界的改造。这实际上是对自由的认识论或实践论的界定。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属性。自由是生存的本质,是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生存境界。 1,自由是超越实际欲望,达到超越的精神境界; 2,自由是克服主客对立、达到人与世界的充分和谐同一; 3,自由是人的完全解放,是人摆脱了现实的束缚而获得了自我实现; 4,自由意味着对时空的超越,进入超时空的境界。(一)相对于
10、主体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或“解放” 一棵大白菜,在食客的体验中是如下的感受: “在喝凉水都长个儿的中学时代,我们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什么都吃得香甜无比。几个哥们经常买来一棵大白菜,层层剥去外面的老帮子,露出里面包得结结实实的白生生的嫩叶,用手掰成碎片沾着辣酱吃,就像小葱沾酱和黄瓜沾酱一样简单方便而有声有色。这种吃法的大白菜一度成为我们吃方便面时的最好菜肴,甚至空口就可以吃下好几片。 ”(一)相对于主体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或“解放” 同样是大白菜,在艺术家的审美活动中则呈现为另一种生命世界的体验:齐白石对大白菜的体验和描绘: 余有友人尝谓曰:“吾欲画菜,苦不 得君所画之似,何也?”
11、余曰:“通身无蔬笋气,但苦于欲似余,何能到”。(63岁题画白菜) 在题画萝卜时,齐白石说:“是有真香味”。 (一)相对于主体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或“解放” 首先,自由是超越实际欲望,达到超越的精神境界。 审美活动是情绪性的体验活动,是超功利的。一般的情绪性的体验总是与人的某种需要的满足与否联系在一起的,满足与不满足构成人的快乐与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这种体验是有直接的功利性质的。 (一)相对于主体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或“解放” 那么在含有直接功利性质的活动中,人是否能够体验到自由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种活动使人陷入到一种主体与客观规律的矛盾之中,主体以片面的欲求来获取客体对自
12、己的片面满足,因此,人是不自由的。如只看到事物的功利的属性(金子和狮子)。而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的主体没有任何直接的对客体事物的功利性的索取和实际欲求需要而只是自由地创造、游戏、体验、感受等。 审美活动由此表现出超功利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自由。 米洛的断臂维纳斯 人间何处觅倦踪 黎雄才 层林尽染李可染(一)相对于主体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或“解放”。 其次,自由是克服主客对立、达到人与世界的充分和谐同一。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与人的现实活动的对比来说明。 在现实活动中, 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里既有人的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对立,又有主体征服对象与对象抵抗主体的矛盾。 人们
13、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活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这种主客对立的内涵是指我与对象是相互区分开来的。我即是我,我不是对象,对象即是对象,对象不是我。也就是说,人们是处在我与对象的分离状态之中。我们不能接受我不是我,对象不是对象的事实。 科学实践是人与对象呈现主客对立的最为典型和集中的表现。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我时刻与对象保持对立的距离关系,我观察、分析、探寻对象的各种属性,对象成为一种标本。 这种主客二分的生命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来分析是对人的生存的一种限制。 而审美活动则表现为,主体与客体不分,主体不想占有世界,人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对象”意识,主体与对象是融为一体的。在审美活动
14、中,我没有把对象当作对象,而是把它当作与我一样的主体。对象是有生命、有感情、成为我的对象。我向对象敞开胸怀、尽情倾诉、彼此同情、互相理解、你我不分,最终成为一体。在这里,自由意味着对世界的尊重以及与世界的充分和谐。审美实现了人与世界的和谐同一,从而也实现了自由。 在审美活动中,主客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审美意象的生成。它表现为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 王实甫的西厢记送别的唱词:“晓来谁染枫林醉,点点都是离人泪”。李白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晏殊词:“槛菊愁烟兰泣露”,词中的枫林、暮色中的山色、菊花、兰草都不是本来的自然状态,而因人的审美态度的“投入”,而成为人格化的生命存
15、在物。 意象由此获得了独特的内涵,并表现出主体与客体的独特的审美关系人在审美中的生命自由。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里,词人为我们展现出两种主客关系条件下的生命活动范式,卷帘人是现实的主体与客体分离的事实陈述,这是不自由的。而词人则是审美自由的诗意占有 。 暮春夜晚,暴风骤雨突然袭来,词人对百花怀有殷忧之情,怀有惴惴之心,“绿肥红瘦”的反诘,含不尽凄婉怜惜,是对绿肥红瘦的无限而又无奈地感伤。这体现出诗人的诗意情怀与诗意的与对象的自由交流。 因此,我们就能真切地理解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的生命感受
16、: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对这种生命状态庄子在著作中形象描述为“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一)相对于主体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或“解放” 再次,自由是人的完全解放,是人摆脱了现实的束缚而获得了自我实现。 人是个性化的生物。但在现实存在中,人的个性却受到现实关系的束缚,不能充分发展和体现。人的天性被扭曲和异化。这就意味着现实的人没有自由。现实存在的不自由造成了一种压抑感。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解除了人的现实的存在状态,我不再是现实的我,我
17、不再感到压抑,相反,我却感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我获得了在现实中从未获得的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意义的、高度愉悦的自由感。人的自由的个性化的天性得以实现和恢复。 关于人的现实生存的思考。人的个性化的基本含义。(一)相对于主体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或“解放” 最后,自由意味着对时空的超越,进入超时空的境界。 在现实世界中,人是生存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生存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人的生物性使人的现世生存陷入有限之中,它使人不能超越时空而随意自由。而审美活动却能够创造一个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可以自由地生存。进入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自由境界。(一)相对
18、于主体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自由或“解放” 中外有启发意义的理论: 中国古典美学理论: 庄子的游学美学思想; 禅学的美学思想。 尼采的酒神精神的美学思想, 席勒的游戏说 饮酒 柳宗元 今旦少愉乐,起坐开清樽。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喧。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僵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二) 相对于客体来说,审美活动又是对象能整体性的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过程 。 1、关于对象的整体性的探讨。 2、关于对象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分析。 1、关于对象的整体性的探讨。怎样理解对象的整体性呢? 首先,
19、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所说的对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或主体处在某种关系条件下的对象。 那么在日常状态下,对象呈现为怎样的存在状态呢?我们认为,对象大都处于被支配、被肢解的状态之中。换言之,“对象物”的存在总是处在某种遮蔽状态下的存在。 对象的“被支配”是说主体以现实功利态度面对对象,对象好比用具,好比物品。或者说,对象就是用具或物品,不再是其它。 “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象的“被肢解”,是说对象在主体用科学的态度或认识的态度来
20、加以对待,对象成为标本,被肢解成各种属性特征的存在。 以青蛙为例,在被肢解的情形下,其行动特性呈“站也坐,坐也坐,行也坐,卧也坐。” 并有其特殊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繁衍规律、食物构成等。 总之,对象物处在被支配、被肢解的状态中就不能呈现自身的整体,而只能呈现出自身的某一局部,某一方面。对象的完整,对象的整体,对象所呈现的与人的更为全面的丰盈特性则被遮蔽了。 那么,对象的丰盈整体包含着怎样的内容呢? 对此,我们借讨论人生在世的两种超越来深化理解。关于人生在世的两种超越:第一种超越称为纵向超越;第二种超越称为横向超越。 从哲学意义上理解的超越也可以理解为人面对事物的追问,由表面的东西和当前的东西
21、追问它的背后的底,就叫“超越”。在哲学意义上来总结,人有两种超越。即纵向超越和横向超越。 纵向超越是“主体客体”结构的追问方式;横向超越是“人世界”的在世结构的追问方式。 对对象做纵向超越从表面的直接的感性存在超越到非时间性的永恒的普遍概念中去。或者说,按照从感性中个别的、变化着的、有差异的、表面现象的、具体的东西追问到理性中或理解中普遍的、不变的、同一的、本质的、抽象的东西以达到对外在的客观事物的根底的把握。最终追究的结果是对象存在的“是什么”的解答。 然后,我们在分析横向超越。 对对象做横向超越从在场的具体事物超越到不在场的具体事物。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从具体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意思。 关于“在场
22、”和“不在场”。是西方现代哲学所用的一对比较新的术语。 所谓“在场”或“在场的东西”,是指当前呈现或当前呈现的东西的意思。 所谓“不在场”或“不在场的东西”,就是指未呈现在当前或缺席的意思。 对对象做“横向超越”意味着你要了解某一客观事物为什么会呈现为当前这样的存在,你就不能死盯住“在场的东西”,而要超越它,超越到背后那种种“不在场的东西”之中去,把“在场”与“不在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这样你才能真实地了解和把握呈现在当前的东西的样子。 那么,这两种超越方式会对“对象的呈现”产生怎样的理解呢? 如果说纵向超越也可以获得对事物的完整把握的话,那么事物的完整呈现的是具体与一般的整体构成。而横向超越获
23、得的是对对象的整体的另一种把握。 在此我们结合海德格尔关于“物”是“集合”的思想来理解。 “物”是“集合”,用我们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每一单个在场的东西或者存在物,表面上看来是最真实、最现实的,但仔细分析,它是无穷的不在场的东西的一个集合点。 在海德格尔看来,“物”的整体不简单就是物的个别与一般的组合。“物”是“集合”。“物”集合着天、地、人、神。而这个“集合”则意味着整体和无限。每一事物都埋藏在或者都淹没在无穷无尽之中。也就是说,事物是无根无底的。 当代德国哲学专家柏格勒在解释海德格尔的“物”的概念时理解说: 如果我们要体验物的原初性,例如作为壶的壶,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只像自然科学那样把壶的容
24、纳能力简化一种为某种流体或者更抽象地简化为一种为特殊的物质堆集而留下某种空洞。我们必须按另一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关于壶是怎样容纳的问题。壶的容纳在于它吸收了并保存了被倾注进去的东西。吸收和储存由泻出的利用、赠予所规定。壶给予水,赠予酒。而在水中则滞留着泉,在泉中保留着石以及地的沉睡和天空的雨露。在酒中,居留着地的滋养元素和太阳。酒可以解人之渴,可以激励友情。酒还可以倾于地上以祭神,可以在对崇高者的节日庆典上助兴。壶集合了地与天、神与人。这就是“物”;它保存着地和天、神圣的和人的四重性的实在性,并从而使四者进入人自身,就此而言,它使“世界”成为四者的合一体。 横向超越所讲的从在场到不在场的超越就是从
25、显现处超越到隐蔽处,也可以说是由明处超越到暗处。横向超越所追求的底是无底之底,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之间的相互融通的整体。2、关于对象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分析。 对于“对象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理解,换一种说法就是“对象物”的“去蔽”。 按海德格尔的思想这就要求人以敞开的状态,或者说以“开放的行为”去遭遇事物、去遭遇存在者。只有这样,事物或存在者才会如其所是地按其本来面目显示自身,才能从遮蔽中敞开。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要“横向超越”对象。 审美活动的“去蔽”: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开放的行为”或审美的心胸积极的参与和能动的建构,实现着与对象世界的精神上的交往与对话。由此,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