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第二章-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揭示了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史学概论-第二章-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揭示了课件.pptx》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学 概论 第二 唯物史观 科学 历史观 揭示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第一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一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来源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实践 第二节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生产方式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三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五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第三节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 一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四历史发展的动力 五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一、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1.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2、或者接近完成,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加速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民族国家的历史愈来愈变成世界的历史。 3.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不仅具备了认识自身社会的可能,而且对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具有一定普遍意义,它提供了较为准确地认识已经逝去的一切社会的可能。 4.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事实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观念的发展的合法产物。马克思的理论包括了一切有实际价值的历史观念,并且给了这些观念一个非常坚固的基础。 恩格斯:如果说马克思发明了唯物史观,那么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学家就证明,已
3、经有人力求做到这一点,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做到这一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将被发现。 1.维科:唯物史观的先驱 维科(Giambattista Vico)在新科学一书中,力图在神意之外寻找历史规律,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他还主张把历史世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表达了不同的民族之间具有共同规律的思想。 维科的理论对孟德斯鸠、赫尔德、歌德、黑格尔、摩尔根、马克思等都有着相当的影响,他们或多或少沿着其所开创的社会科学中历史学派的路线而前进。 (16681744) 维科(Giambattista Vico),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美学家,他最主要的作品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
4、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简称新科学,在历史哲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复辟时代法国史家的历史观 梯也里(Jacques Nicolas Augustin Thierry) :“阶级斗争”是理解中世纪以来全部历史的钥匙 基佐(Franois Guizot) :阶级关系是财产关系,因而财产关系不仅是阶级关系的基础,而且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米涅(Franois Auguste Marie Mignet) :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中世纪以来始终存在的阶级斗争的继续。 基佐 米涅(Franois Guizot) (Franois Auguste Marie Mignet) 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5、者的历史观 恩格斯:傅立叶是和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一样熟练地掌握了辩证法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 社会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 进步的过程 历史有规律 阶级斗争是历史上每一人类社会的共同 特征 尚未摆脱唯心史观 圣西门(Claude-Henri de Rouvroy,Comte de Saint-Simon,17601825) 圣西门设想的未来的理想制度是一种“实业制度”。在实业制度下,由实业者和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经
6、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不承认任何特权。他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国王和资产者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 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每个人对全体和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制度,资本主义的文明就是奴隶制的复活。他坚决主张用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理想的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法朗吉”。1832年,他和几个门徒一起创办了一个“法朗吉”。 4.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首次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认为历史就是“绝
7、对精神”的展开。他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是精神的体现,即自由的扩大,世界历史即自由意识的进步,人类历史乃是一部对自由的认识理解逐步深化的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一个前进运动的过程。 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这个辩证发展过程是按照严格的客观必然性规律性来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理性”或“世界精神”的活动过程,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就是“理性”、“精神”统治世界历史的结果。 黑格尔认为,在社会历史中,世界精神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它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表现为特定的民族精神。他把在人类历史上起划时代作用的民族叫做“世界历史民族”。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乃是一系列“世界
8、历史民族”不断更替的历史。 由于黑格尔,社会历史发展第一次被认为在其自身发展内部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类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完整的历史逻辑。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5.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唯物史观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依据,是唯物史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达尔文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
9、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实践 1. 18451846 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
10、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
11、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作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
12、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 1859 政治经济学批判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
13、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总结自己世界观的
14、转变和概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要点的著名文章,完稿于1859年1月,载于同年6月在柏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经删节曾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发表,许多德文报纸曾转载。 序言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序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1859年8月,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正式把马克思的这段话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3. 3.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撰写的著作 1840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
15、本论、历史学笔记等一系列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把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分析一定历史时期政治事变的经典著作,检验了唯物史观的正确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这一新理论。4. 4. 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撰写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德国农民战争出版于1850年,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主要分析德国16世纪农民战争和1848年德国革命发生和失败的原因,以及两次革命战争的相同点和区别点。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出版于1884年,研究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剖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揭示了其本质的发展规律。 4.4.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
16、主义是列宁批判经验批判主义哲学思潮、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1908年 210月在日内瓦和伦敦写成,1909年 5月由莫斯科环节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马克思的巨大影响力一、千年第一思想家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 结果如下: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2.爱因斯坦(犹太裔科学家)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6.霍金(英国科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 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
17、物理学家) 10.尼采(德国哲学家)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又以同一命题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居第二。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又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谟第二。 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远远落在其后。 以上信息来自张雷声、冯颜利马克思:千年最伟大思想家 ,马克思
18、主义研究网 http:/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1847年与恩格斯一起参加了“正义者同盟”,并合著了同盟宣言共产党宣言。1859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4年参加了“第一国际” 成立大会,成为该组织领袖。1867年发表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后完成资本论第二、第三卷。他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被恩格斯称为两项伟大的发现。 1883年3月14日,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创始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在伦敦与世长辞。迄今为止,他的影响前无古人
19、,无与伦比。 二、马克思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过去一百多年来,马克思的思想影响了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几十亿人口的生活,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马克思在学术与思想方面的影响同样无与伦比。无论在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马克思主义都有很大影响。 例如,马克思是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者之一,他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典范,在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都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而且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西方都有很大影响。在人类历史上,我们找不到另一位思想家对思想、学术有这么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马克思的巨大影响力还表现在,不管你是赞同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
20、克思主义,你都得承认其影响。不管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你都不能对它置之不理,你可以反驳、批判它,但是你不能绕开它。 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学术界与思想界的主流是赞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赞成马克思主义者有之,发展者有之,批判者亦不少。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学术上,被批判与被表扬的价值几乎是一样大的,别人要提出自己的思想,必须建立在批判某种思想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被批判的思想对新提出的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人理,被绕开才意味着没有价值。三、唯物史观:马克思的两大主要贡献之一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马克思这样一位影响深远,在多个领域有伟大建树的思想家,最重要的两个发现是创立唯
21、物史观,“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就让我们来看看,唯物史观告诉了我们什么。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和历史使命。1845年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2月,与马克思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18761878年, 撰写反杜林论,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731883年,恩格斯拟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提纲,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断,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
22、。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1884年,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95年8月5日,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杰出的学者恩格斯在伦敦逝世。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生产方式 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生产方式 生产力 决 用 作生产方式 反 定 决 定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用作反 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考察和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唯物”的体现,是强调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简单地指物质。 2.生产力
23、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出发点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 在既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人们必然要不断地积累劳动生产的经验和知识,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 3.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开发 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 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 第二类自然富源必须等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才能开发。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仅仅指生产工具的改进或生产的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包括了劳动者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革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张用工作效率
24、、劳动生产率、产量、总产品之类的尺度来衡量生产力的高低。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要采取相应的形式,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形式及其演变起着支配作用。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分工,特别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分工,还决定了作为生产成果的生产资料和最终产品的分配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滞的反作用。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规律。 在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也通过劳动阶级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
25、系,实质上就是作为生产力的基本的承担者的劳动阶级同生产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统治阶级支配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滞和破坏,一旦达到劳动阶级忍无可忍的程度,或迟或早要被推翻或进行变革。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概念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生产分工关系 交换和分配关系 所有权关系 这些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上层建筑制度、机构、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构成 人类的社会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种“制约”既表现为经济基础规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