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标准解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初中课程标准解析课件.ppt》由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课程标准 解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一、我国地理课程的主要问题一、我国地理课程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课程理念尚未突破【教师中心、学(一)传统的课程理念尚未突破【教师中心、学科中心、书本中心】科中心、书本中心】 (二)地理知识与能力脱节(二)地理知识与能力脱节 (三)考试指挥棒束缚地理课程教学(三)考试指挥棒束缚地理课程教学 (四)师资现状不容乐观(四)师资现状不容乐观 (五)课程资源利用有待提高(五)课程资源利用有待提高二、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二、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20世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猛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认识到基础教育对
2、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都认识到基础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各国都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基础重要性,各国都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改革,其中深受各国政府和教育界教育改革,其中深受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关注的就是课程改革。关注的就是课程改革。(一)时代的发展包括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一)时代的发展包括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是引制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 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一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一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
3、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和劳动知识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和劳动力,相当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资本,是经济力,相当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发展的直接资源。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说过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说过去的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主去的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质力量的话,那么,要依赖于自然资
4、源或物质力量的话,那么,对于新世纪时代发展起作用的因素可能就对于新世纪时代发展起作用的因素可能就是具有高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是具有高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二是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二是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方面,特别是表现为经济实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方面,特别是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三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三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临危机。 危机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匮乏、人危机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
5、的匮乏、人口迅速增长等,它们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外,口迅速增长等,它们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外,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或丧失也成为危机之源。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或丧失也成为危机之源。(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肩负的历史重(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是引发基础教育课任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原因程改革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之一是学校教育课程的知识本位直接原因之一是学校教育课程的知识本位倾向,倾向,表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书本中心、表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科中心。教师中心、学科中心。 直接原因之二是
6、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直接原因之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上个世纪之末作的调查表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上个世纪之末作的调查表明,现行课程方案存在种种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现行课程方案存在种种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滞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人才培养目标滞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课程内容存在对封闭、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繁、难、偏、旧”的状的状况等,致使现行课程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况等,致使现行课程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直接原因之三是地理科学发展
7、迅猛,基础教育阶直接原因之三是地理科学发展迅猛,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不能与其相适应。段的地理课程不能与其相适应。 正如地理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所阐述的,正如地理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所阐述的,“当今世界,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努力探索一条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都给地理科学以及地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展的道路。这些都给地理科学以及地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目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目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
8、系统、对地观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位系统、对地观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也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地球概念的建立,也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三、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三、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 总目标 教育部于教育部于2001年年6印发的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中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
9、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
10、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方 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 具体目标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乏
11、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12、背、机械训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
13、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地理课程改革要体现基础教育课(二)地理课程改革要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1. 1. 地理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目标要体现基地理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目标要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教育部于教育部于2001年年7月颁布的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实验稿)明确指出:验稿)明确指出: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
14、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通过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
15、展观念。” 教育部于教育部于2001年年7月颁布了月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验稿),十年后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了,十年后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了义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版)。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区域性(一)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
16、异及区际联系。【是否把区际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是否把区际联系的国内外比较加上?】联系的国内外比较加上?】(二)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综合性。 (三)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及可持续
17、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四)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发展观念。三维
18、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加目标的设计、是否增加一个实例:】(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掌握阅读和实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得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是否补充图像观察的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
19、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判断。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4.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对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
20、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第三节第三节 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二、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要求二、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和要求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 一般来讲,地理教学目标与地理课程目标一般来讲,地理教学目标与地理课程目标一样,由三个领域的内容组成,即一样,由三个领域的内容组成,即 “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目
21、标目标 “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目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目标目标 “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指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是指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基本技能。其中“知识知识”是指地理表象、地理概念、是指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规律等,地理原理、规律等,“技能技能”主要指地理图表阅读与主要指地理图表阅读与绘制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统计与计算技绘制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能、地理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地理地理“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通常包括三个等级通常包括三个等级
22、“识记、识记、理解、应用。例如理解、应用。例如: :l 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l 画出冷锋、暖锋形成示意图;画出冷锋、暖锋形成示意图;l 利用互联网搜集长江开发治理的资料。利用互联网搜集长江开发治理的资料。“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目标目标l 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能力等。l “过程过程”(“方法方法”)指地理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过)指地理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思维过程(方法)、探
23、究过程(方法)程(方法)、思维过程(方法)、探究过程(方法) 、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 。 “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两个层级:目标包括两个层级: 经历(体验)、尝试。经历(体验)、尝试。 例如:通过不同的角色模拟,讨论本地资源例如:通过不同的角色模拟,讨论本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开发与保护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l 一般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世界、对自然及一般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世界、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科学态度、科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好奇心、兴
24、趣等。学精神、好奇心、兴趣等。l 一般包括三个层级:接受(或感受)、反应(认同)、一般包括三个层级:接受(或感受)、反应(认同)、领悟(感悟)。例如:领悟(感悟)。例如:l 通过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说明人与环境的密通过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说明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切关系;l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一)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一)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1.1.整体性整体性 系统考虑:系统考虑:l 地理课程总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地理课程总目标、单元教学
25、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标。l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 2. 2.层次性层次性 教学目标的层次要与学生接受教育的层次相适应。教学目标的层次要与学生接受教育的层次相适应。 例如,关于地图阅读和绘制的技能,不可能要求学例如,关于地图阅读和绘制的技能,不可能要求学生在学习生在学习“地球与地图地球与地图” ” 单元时,就一下达到最高层次,单元时,就一下达到最高层次,而是要通过有关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甚至高中地理的学而是要通过有关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甚至高中地理的学习,才能逐步达到地图阅读与绘制技能的最终目标。习,才能逐步达到地图阅读与绘制技能的最终目标。 3.3.具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 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