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2019版)高考政治必备基础知识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2019版)高考政治必备基础知识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教材统编2019版高考政治必备基础知识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教材 统编 2019 高考 政治 必备 基础知识 必修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政治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高考政治必备基础知识归纳(统编版)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生产方式概述1生产方式的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生产力:即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3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配制度。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即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4生
2、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二、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1)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社会的童年。(2)生产力水平: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极为有限、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3)生产关系的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者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4)发展阶段:从旧石器时代(绝大部分时间)到新石器时代(5)发展过程:氏族(基本单位)部落部落联盟私有制
3、产生原始社会解体(6)私有制的产生 原因: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 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7)原始社会的解体 原因: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解体的影响: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出现。2奴隶社会(1)奴隶社会的基本阶级及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社会最早对立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2)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3)生产力水平:
4、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4)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5)对奴隶社会的评价: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三、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及主要矛盾: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这
5、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2)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3)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铁质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4)地主阶级的统治手段经济剥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政治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
6、级森严。思想钳制: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2资本主义社会(1)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建立条件: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出卖劳动力的人;大量货币当做资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3)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原因: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有很大优势,但政治
7、上没什么地位,封建贵族和官僚利用政治特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途径:新兴资产阶级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夺取政权的革命。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意义: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基本特征:生产过剩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
8、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6)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原因: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B资产阶级所采取的各种缓和阶级矛盾
9、的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C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社会制度的转变涉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遭到阻挠和反抗。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1)产生背景: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2)地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
10、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3)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特点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的空想社会主义(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莫尔(代表作乌托邦)、康帕内拉(代表作太阳城)特点: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中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摩莱里(代表作自然法典)特点:开始摆脱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纯粹虚构的幻想,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
11、和英国的欧文特点: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2)历史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他们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所以,他们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主体(人民群众)和正确途径(阶级斗争)。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1)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
12、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之一(经济基础)(2)工人运动的兴起(阶级基础)标志事件: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理论斗争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经济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失败启发: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
13、明,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应运而生。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唯物史观创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而创立的崭新学说。主要内容: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2)剩余价值学说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
14、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3)两大理论基石的重大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这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1)历史意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主要内容: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
15、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之而奋斗。(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巴黎公社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1)时间:1871年(2)意义: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公社的原则(彻底改造旧国家机器、公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
16、、防止社会公仆变社会主人等)是永存的。2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现实(1)时间:1917年(2)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3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1)道路是曲折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2)前途
17、是光明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内因:封建制度的落后,加之长期的闭关自守。外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入侵。)2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3近代中国人民对复兴之路的探索: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
18、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4艰辛探索的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必须另辟新路。(原因: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决定)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2开始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3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民主义革命有了主心骨4发展历程:28年的浴血奋战: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5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6取胜法宝
19、: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7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8胜利成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历史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9胜利标志: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1)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
20、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力量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1949195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过渡时期的时间:从1949年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3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过渡的原因)(1)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
21、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2)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3)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4)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4社会主义改造(1)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改造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重要意义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
22、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做出的决定性的选择。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极大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积极性。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P27专家点评)二、1957197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新的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2坚持原则(方法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
23、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方向引领:中共八大(1)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最重要的贡献: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注意: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服务于主要矛盾的解决)4探索中的巨大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