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第二、第三课知识提纲(表格式)-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oc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171803
  • 上传时间:2022-03-1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3.0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第二、第三课知识提纲(表格式)-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 第二 第三 知识 提纲 表格 统编 高中政治 必修 下载 _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_政治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一课 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一)生产力1.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2.构成要素(1)劳动者(主导作用、决定因素)(2)生产工具(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3)生产对象(二)生产关系1.含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2.构成要素(1)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2)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3)产品如何分配(三)两者的关系1.决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反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

    2、进生产力发展;(2)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四)提示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规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主要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3.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根本原因都是生产力的提高。4.阶级社会(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二、原始社会(一)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二)生产力1.劳动者劳动经验少结论: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2.生产工具石器(旧石器尖锐;新石器圆滑)3生产对象旧石器

    3、:天然食物;新石器:原始畜牧业和农业(三)生产关系1.所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2.关系平等互助,共同劳动3.分配平均分配(四)生活1.基本单位早期是氏族;晚期出现部落和部落联盟2.制度由全氏族成年人组成氏族议事会来管理集体事务。(五)解体1.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直接原因 私有制的确立。标志是土地变为私有财产三、奴隶社会(一)阶级1.含义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2.最早出现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二)生产力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城市和国家出现、文字发明、脑力体力劳动分工等结论: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门槛。(三)生产关系1.所有制私有制

    4、。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者和劳动对象)2.关系剥削。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3.分配奴隶主占有全部劳动产品,只分配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存资料(三)主要矛盾1.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2.注意区别(1)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四)国家1.出现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生产生阶级出现国家产生2.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四、封建社会(一)生产力铁制工具、耕种技术、水利事业、手工业(冶铁业)、城市和商业都得到发展。结论: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二)生产关系1.私有制

    5、私有制:地主占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一定的生产工具和土地。2.关系剥削:农民有一定自由。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3.分配地租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可以留一部分。(三)封建统治方式1.经济剥削(1)剥削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2)剥削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实物地租、劳役地租、货币地租)(3)其它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各种徭役等2.政治压迫君主专制、等级森严3.思想钳制散布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君权神授等(四)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五、资本主义社会(一)产生1.原因随着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口号自由、平等、博爱3.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6、二)生产力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迅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结论:生产力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三)生产关系1.建立条件 (1)大量劳动力;(2)大量资本。这些都是通过暴力和掠夺而来2.特点(1)所有制私有制: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2)关系隐蔽地剥削:表面是雇佣,实际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3)分配资本家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工人获得一定报酬(四)经济危机1.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2.主要表现3.直接原因(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

    7、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五)基本矛盾1.是什么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阶级上表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3.地位和影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资本主义发展始终,决定资本主义的命运。(六)命运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一)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1)是什么空想社会主义(2)三个阶段文学语言批判法律条文批判理想实验阶段(3)评价j积极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不是组成部分);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并进行批判;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k局限性:设想的生产关系不适

    8、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失败根本原因)。仅从理性和正义原则出发,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2.历史前提(1)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j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反抗资产阶级。k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是最重要、具有决定性作用。其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C.思想斗争。(二)创立1.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哲学基础)j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运用到历史研究

    9、领域k主要内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基础)j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k主要内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3)历史意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2.共产党宣言(1)标志1848年2月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2)主要内容j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

    10、会主义必然胜利k一个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性质;无特殊利益的特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策略。)l一个目标:实现共产主义3.马克思主义(1)组成部分j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2)基本特征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发的理论(3)意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七、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及启示(一)第一次尝试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是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二)一国成功(1)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点j私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11、(公有制)k关系:消灭剥削,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l分配:按劳分配(3)意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飞跃,开启人类历史新纪元。(三)一国向多国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大发展(四)遭遇曲折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五)焕发生机中特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焕发强大生命力(六)启示j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k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l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不可动摇m积极投身到中特的伟大实践中去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12、年)(一)基本国情1.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史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决定因素)(二)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三)主要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四)艰辛探索1.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均告失败2.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不允许走,封建主义不让走,资产阶级没能力走(软弱性和妥协性)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一)指导思想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13、:毛泽东思想(二)开始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三)主心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和主心骨。(四)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终取得全国胜利(五)革命阶段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六)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七)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八)革命新在哪1.领导权新:不再是资产阶级领导,而是无产阶级领导(决定性意义,区别新革和旧革的根本标志)2.革命前途新: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

    14、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3.革命范畴新: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九)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由基本国情决定)2.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两者必须互相衔接。(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1945年中国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3.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十一)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飞跃,彻底结束两半社会,是中

    15、华民族以崭新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力条件,从根本上上改变中国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正确解放的斗争。三、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一)总路线一化三改(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生产资料公有制(二)历史必然性1.国营经济逐渐占主导;2.国家积累了改造工商业的经验并开始了初步改造;3.个体农业难以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阵营转变(三)一届人大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16、表大会召开,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1.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正确的选择。2.顺利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3.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四、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78年)(一)中共八大1.地位: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2.贡献:对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做出了判断(1)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17、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对艰辛探索的评价和启示1.虽然探索出现了一些失误,但也取得巨大成就。如: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建筑、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科技、国防、外交和人民精神生活都得到发展和改善,我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2.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3.为开创中特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4启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伟大的改革开放(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端)1.重新确

    18、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政治路线;2.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作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意义: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进程1.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84年重点转向城市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93年后确定改革的重点是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开03年围绕部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年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对外开放: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关键步伐)84年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90年开放上海浦

    19、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01年加入世贸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17年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三)意义1.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2.改变四个面貌: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3.三个飞跃:中华民族迎来由站起来、富起来到起来的飞跃、中特迎来由创立、发展到完善的飞跃、中国人民迎来由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飞跃。4.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立于世界东方。(四)作用(地位)1.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2.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3.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

    20、坚持和发展中特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五)启示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比如落后。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六)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1.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3.立足国情,不照搬照抄;4.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作用;5. 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6.坚持中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7.坚持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等。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与完

    21、善(一)创立标志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总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特道路,形成了中特理论体系,确立了中特制度,发展了中特文化。(三)最本质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在中特中居于核心地位。(三)中特道路1.是什么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

    22、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意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中特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1.组成部分(1)邓小平理论:j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k主要内容: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l意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时间:十三届四中全会

    23、后。k主要内容: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l意义: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m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执政为民。(3)科学发展观:j时间:十六大后。k主要内容: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

    24、重大问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l意义: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时间:十八大后。k主要内容: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l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意义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

    25、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四)中特制度(四)中特制度1.是什么(1)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各级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特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特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2)中特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2.意义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

    26、中特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五)中特文化1.是什么(1)来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如何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意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六)中特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关系及启示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特伟大实践。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高举中特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15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第二、第三课知识提纲(表格式)-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17180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