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ppt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 人教版 高中化学 选修 第二 三节 课时 卤代烃 结构 性质 下载 _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_人教版_化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2课时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1.了解卤代烃的分类,熟知卤代烃的性质。2.学会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方法。学习目标课时对点练内容索引一、卤代烃的分类与性质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一、卤代烃的分类与性质1.卤代烃是烃分子中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有下列六种卤代烃:CCl4 CH2=CHCl (1)判断上述各卤代烃的类别,将其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CF2=CF2CH3I(2)上述卤代烃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有 。(3)上述卤代烃分子中存在两种官能团的有 。CCl4 CH2=CHCl CF2=CF2CH3I 2.阅读教材,熟悉卤代烃的物理性质有哪些?提示常温下,卤代烃中除少数
2、为气体外,大多为液体或固体;卤代烃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某些卤代烃本身就是很好的有机溶剂。3.卤代烃与溴乙烷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1)写出下列卤代烃水解的化学方程式。2-氯丙烷 ;NaCl1,2-二溴乙烷 。2NaBr(2)写出下列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溴丙烷 ;1,2-二氯乙烷 。1.判断下列卤代烃能否发生消去反应?并总结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规律。提示不能,只有能。消去反应规律:无邻碳不能消去,邻碳无氢不能消去。邻碳有氢能发生消去反应,产物一般为烯烃。深度思考CH3Cl 2.写出 发生消去反应可能产物的结构简式。提示CH2=CHCH2CH3、CH3CH=CHCH31.
3、下列有关氟氯代烷的叙述,错误的是A.氟氯代烷是含有氟和氯的烷烃衍生物B.通常情况下,氟氯烃化学性质稳定,但有剧毒C.氟氯烃的特性是易挥发、易液化、不燃烧D.在紫外线照射下氟氯代烷可分解产生氯原子,从而破坏臭氧层练中感悟2.一氟一氯丙烷是对臭氧层有严重破坏的一类氟氯代烃,其分子式为C3H6FCl,该物质的同分异构体有(不考虑立体异构)A.3种 B.4种 C.5种 D.6种解析丙烷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3,先固定F在CH3上,则Cl的位置有3种:CHClFCH2CH3、CH2FCHClCH3、CH2FCH2CH2Cl;再固定F在CH2上,则Cl的位置有2种:CH2ClCHFCH3、CH3CC
4、lFCH3,共有5种同分异构体,故选C。A.分别加入AgNO3溶液,均有沉淀生成B.均能在一定条件下与NaOH的水溶液反应C.均能在一定条件下与NaOH的醇溶液反应D.乙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两种烯烃3.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种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CH3Cl甲乙丙丁解析四种物质都不能电离出卤素离子,与AgNO3溶液不反应,A错误;此四种物质均为卤代烃,均能与NaOH的水溶液共热发生取代反应,B正确;甲、丙、丁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乙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能发生消去反应,C错误;乙中与溴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只有1种氢原子,消去反应只能生成1种烯烃,D错误。4.下列化合物
5、中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两种烯烃,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A.CH3Cl B.C. D.解析分析题给四种物质:A中只有一个碳原子,C中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所以A、C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B发生消去反应后只生成一种烯烃: ,而D发生消去反应可得两种烯烃返回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1.实验流程2.判断依据: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卤素原子为氯原子;若产生淡黄色沉淀,则卤素原子为溴原子;若产生黄色沉淀,则卤素原子为碘原子。3.反应原理:NaOHHNO3=NaNO3H2ONaXAgNO3=AgXNaNO31.在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离子时,将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直接加入卤代烃中,有无沉淀产生
6、?为什么?提示无。卤代烃是非电解质,不溶于水,不能电离出卤素离子,故无沉淀产生。2.在检验1-氯丙烷中氯原子时,若观察到有黑色沉淀生成。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未加硝酸酸化水解液或硝酸加的不够,导致溶液中的OH和Ag结合成AgOH,AgOH迅速再转化为黑色的Ag2O沉淀,掩盖了生成的AgCl沉淀。深度思考1.为了检验某氯代烃中的氯元素,现进行如下操作。其中合理的是A.取氯代烃少许,加入AgNO3溶液B.取氯代烃少许与NaOH水溶液共热,然后加入AgNO3溶液C.取氯代烃少许与NaOH水溶液共热后,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 溶液D.取氯代烃少许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后,加入稀硝酸酸化,再
7、加入 AgNO3溶液练中感悟解析检验卤代烃中是否含有氯元素时,由于卤代烃中的氯元素并非游离态的Cl,故应加入NaOH的水溶液或NaOH的醇溶液,并加热,先使卤代烃水解或发生消去反应,产生Cl,然后加入稀HNO3酸化,再加AgNO3溶液,根据产生白色沉淀确定卤代烃中含有氯元素。先加HNO3酸化,是为了防止NaOH与AgNO3反应生成AgOH,再转化为Ag2O黑色沉淀干扰检验;D项,有的氯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不选。2.欲证明某一卤代烃为溴代烃,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甲同学:取少量卤代烃,加入NaOH的水溶液,加热,冷却后加入AgNO3溶液,若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为溴代烃。乙同学:取少量卤
8、代烃,加入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冷却后,用硝酸酸化,加入AgNO3溶液,若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为溴代烃。关于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评价正确的是A.甲同学的方案可行B.乙同学的方案可行C.甲、乙两位同学的方案都有局限性D.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所涉及的卤代烃的性质一样解析甲同学取卤代烃在NaOH的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在加热冷却后没有用稀硝酸酸化,由于OH也会与Ag作用生成AgOH,再迅速转化为黑色的Ag2O沉淀,会掩盖AgBr的淡黄色,不利于观察现象,所以甲同学的实验方案有局限性;乙同学是利用消去反应让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变成离子,但是,不是所有的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所以此法也有局限性。3.为鉴
9、定卤代烃中所含卤素原子,现有下列实验操作步骤:加入AgNO3溶液;加入少许卤代烃试样;加热;加入5 mL 4 molL1 NaOH溶液;加入5 mL 4 molL1 HNO3溶液。正确的顺序是A. B.C. D.解析鉴定卤代烃中所含卤素原子时,可先使卤代烃水解生成相应的卤素离子,再加入HNO3溶液中和NaOH,最后加入AgNO3溶液检验卤素离子。 水解反应消去反应卤代烃结构特点一般是1个碳原子上只有1个X与卤素原子所在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反应实质X被羟基取代脱去HX反应条件强碱的水溶液、加热强碱的醇溶液,加热反应特点碳骨架不变,官能团由X变成OH碳骨架不变,官能团由X变成 或CC,生成
10、不饱和键主要产物醇烯烃或炔烃学习小结卤代烃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卤代烃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比较比较 返回课 时 对 点 练题组一卤代烃及其同分异构体题组一卤代烃及其同分异构体1.下列物质不属于卤代烃的是A.CHCl3 B.CCl4C.D.123456789 1011121314基础对点练2.满足分子式为C4H8ClBr的有机物共有A.10种 B.12种 C.11种 D.13种123456789 1011121314解析先分析碳骨架异构,分别为CCCC与 2种情况,然后分别对2种碳骨架采用“定一移一”的方法分析,其中碳骨架CCCC有 共8种,碳骨架有 共4种,故总共有12种,B项正确。123456
11、789 10111213143.分子式为C3H6Cl2的氯代烃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可得到2种同分异构体,则C3H6Cl2的名称是A.1,3-二氯丙烷 B.1,1-二氯丙烷C.1,2-二氯丙烷 D.2,2-二氯丙烷123456789 1011121314解析C3H6Cl2的氯代烃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可得到2种同分异构体,说明C3H6Cl2分子中有2种氢原子。各选项中物质的结构简式分别为123456789 1011121314 由它们的结构简式可以看出,1,3-二氯丙烷分子中有2种氢原子,故其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可得到2种同分异构体,而1,1-二氯丙烷、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