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docx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2168354
  • 上传时间:2022-03-1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桃花源记 课堂实录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一、导入新课师: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有两个标签:【屏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世外桃源师:去年我们已经解读过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今天,我们随他去探访一下桃花源的美丽。去年我们学过记承天寺夜游,记,大概是一种怎样的文体?生:记是指记叙文。生:记可以写山水风光,山水游记。【屏显】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师:记叙文是要讲故事的。同学们已经对照课下注释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先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看要求【屏显】任务一:用三五句话讲清楚故事。任务二: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详细讲述。师:大家先略略思考,看

    2、看你选择哪一个任务。生:我选任务一:晋太元间的一个武陵人,捕鱼时迷路,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中经历了仙境般的生活,流连几日后离开。师:我特别喜欢你用的一个词“误入”,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式的浪漫。不论是“误入”桃花源,还是“误入”藕花深处,都是很美好的经历。谁来挑战任务二?生: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桃花源进入的过程,很奇妙,像神话一样,像小时候读过的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生: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遂迷,不复得路。明明是误入,是处处志之的地方,但是最终就是找不到了。师:你可以把这个当作疑问,看看在文中会不会有更好的解释。生:我喜欢这个地方优美的景色,安适恬淡的生活方式,阡陌交通,鸡

    3、犬相闻,男耕女织,怡然自乐。师:那你想不想去这个地方住一住呢?也许这样的地方现在还有哦。通过自学,同学们基本弄懂了课文大意,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尤其是桃花源记,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距离桃花源真正的美丽,还有很长的距离。二、桃花源桃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渔人的脚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来一次深度的桃源行。跳读课文,找到渔人之眼看见的两个场景,用荧光笔在课本上圈点下来。(学生们思考片刻,相互交流)【屏显】场景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场景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师:请大家用美美

    4、的语调,把这些句子读一读。首先,请女生来读第一个场景。男生读第二个场景,注意读出韵味。(女生读,男生读,点评)师: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两个画面,每个人都要选择一个场景,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给大家一段时间相互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倾听同学们的讲述过程,并在过程中给予适时引导)生:道路两旁蔓延着数百步的开满桃花的树,放眼望去,除了桃树还是桃树,实在找不出一棵其他的树。小草鲜美可爱,桃花瓣随风飘落,纷纷扬扬,连风,都是香甜的。生:土地一望无际,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错落有致,肥沃的土壤,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之类的美好景物映入眼帘,目不暇接。男男女女穿着打扮都像已跳脱出尘世凡俗,老人

    5、颐养天年,孩子活泼可爱,每个人都在桃花源快活的空气中怡然自乐、悠游自在。师:更正一下,女女的打扮,像跳脱出尘世凡俗吗?生:不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师:你觉得哪个画面更美?生:我更喜欢第一个场景。“中无杂树”,这么大片林子,我们先排除人工种植的可能性,全部都是桃花林,带有小说的空想色彩,充满奇特、梦幻的震撼之感。我读着文字,头脑里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画面: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大地是那种草绿色,被飘落的桃花瓣染成粉色。桃红柳绿,超尘脱俗,美得如梦似幻。生:我更喜欢第二个场景:桃花源这个地方安静祥和,和谐大同,虽然与世隔绝,但是怡然自乐。师:那你觉得渔人会觉得哪个画面更美?生:我觉得渔人更喜欢第二个场

    6、景。这个场景虽然是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但恰恰是这种日常能见到的场景,给了迷路的渔人希望和心安。一开始从小口进入,到后来豁然开朗,再到后来见到土地平旷,人们怡然自乐,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小惊喜。师:非常好。看来,你是真的把自己当做渔人。对于一个迷路的人、惶恐的人来说,这样一个家常的场景,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我们作为局外人,尤其是女孩子,可能更喜欢的画面是第一个场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实在是太浪漫了,特别适合谈恋爱,所以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就设置了一个名叫“桃花岛”的场景。或许金庸先生的灵感就来源于这里。我们看看陶渊明笔下的山水田园,设想一下,如果南阳刘子骥和武陵渔人同时进入

    7、桃花源,吸引他们目光的风景,有什么不一样?【屏显】刘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生:刘子骥好游山水,眼睛里看到的会是无限秀美的风光,可能更吸引他的会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会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作为一身人间烟火气的渔人,更关注的会是“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师:我们要始终记得,这篇课文的观察视角,是渔人之眼。所以,陶渊明写芳草,用的是芳草鲜美,这个更加朴素的词语,而不是芳草萋萋、芳草离离、芳草葳蕤。【屏显】芳草鲜美芳草萋萋芳草离离芳草葳蕤师:鲜美,新鲜美好,充满生命力,用词优美

    8、而朴素,更符合渔人视角。师:我们再以渔人之眼看桃花源里,想一想,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屏显】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乐土:安乐的地方。仙境:神话中指仙人居住的地方。彼岸:佛教用语,指脱离尘世烦恼、取得正果之处。师:渔人眼中,桃花源是一个安宁和谐的所在,那它到底是乐土、仙境还是彼岸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教师参与、指导)生:我觉得是乐土。人们在桃花源中安居乐业,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的幸福场景。师:是的,陶渊明构筑的桃花源,不是一个九天仙境,也不是一个幸福彼岸,而是一个人

    9、间乐土。请同学们在桃花源记下边批注“人间乐土”四个字。因为是人间乐土,所以,这里的花,陶渊明的设定,就一定是桃花。去年我们学过驿路梨花,知道梨花清香洁白,给人清新脱俗之感,但是桃花,从一开始就带有非常浓厚的人间色彩。如果说梨花是脱俗的,那么桃花就是入俗的、凡俗的。同学们一起读:【屏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桃花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春天、爱情、长寿、美好生活、弟子。师:请同学们笔记记录桃花的象征意义。(学生笔记)师:陶渊明虽然远离官场,但他没有像有的人一样隐居山间或者浪迹海上,他是深深地眷恋人间的,连隐居,都是结庐在人境啊。三、桃

    10、花源逃师:对渔人来说,这美好的人间乐土桃花源,最有吸引力的是什么?跳读课文,细读文本,请用下面的句式说话【屏显】在桃花源里,有一望无际的平坦肥沃的土地;在桃花源里,有;生:在桃花源里,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村民。师:这个句子我们改一下,在桃花源里,有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也就是老人小孩。生:在桃花源里,有错综复杂的阡陌交通。师:我怎么感觉错综复杂像个迷宫啊。我们看书上是怎么解释“交通”的。生:交错相通。师:交错相通和错综复杂是一个意思吗?可以再修改一下,请坐。师:这个问题,看来对同学们有点难。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课文,继续交流。(生齐读课文)生:在桃花源里,有热情好客的村民。生:在桃花源里,有罐罐香

    11、醇的美酒。师:想一想,家家有酒,说明了什么?生:水源充足。师:哈哈,酿酒不仅需要水啊,还需要什么?生:情怀。师:用情怀酿的酒,一定是名酒啊!师:老师补充一个故事。陶渊明当时做彭泽县令的时候,朝廷给了他一百亩公田,这一百亩公田,他都想要用来种酿酒的高粱。最后他妻子求他,才种了五十亩的粮食。我们再想想,五粮液啊,五粮液,酿酒需要什么?生:粮食。师:对,我们想文中多次提到“酒”,家家户户有酒,说明生:说明家家户户有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生活富足。师:文中提到“设酒杀鸡作食”,除了酒,宴席中还有“鸡”,“故人具鸡黍”,即使到现在,在农村,来了客人杀一只土鸡款待,也算是富足体面的生活了。如果真有这样一个地

    12、方,谁都愿意去呀!我们知道,桃花源里人,是为了逃避战乱来到这里的,这里,除了没有战乱,还没有什么?请细读课文,联系桃花源诗,说一说。【屏显】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师: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序言反而比诗有名的文化现象,这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例子。这里所列的桃花源诗的内容,和课文内容差不多。但是有一句,是课文中基本没有体现的,你能找出来吗?生:秋熟靡王税。师:“秋熟靡王税”的意思是,秋天收获了,也不用交朝廷的税收。古代农民种田交税、交沉重的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桃花源中的

    13、人却不用交呢?生:“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里的人,自从进入桃花源就没有出去,朝廷找不到他们,因此就不用交税。师:课文中有没有相关的信息提示?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生:桃花源外面政权的更替、苛捐杂税没有影响到他们,就像那句话,“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外界一切剥削,都与“我们”无关。【屏显】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师:这是一句非常深沉的话。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陶渊明活了63岁,经历了3个朝代,10个皇帝,你品出了什么意味?生:实际上,朝代的更替越频繁,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正如张养浩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因为“乃不知有汉”

    14、,他们才有这份安宁呀。师:所以,孩子们,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呢?大家一起读:【屏显】安宁,没有战乱;富足,没有饥荒;平等,没有压迫;师:没有等级,就不会有压迫;没有等级,就没有差别。细细读课文,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语言现象把黑色的字体重读,大家一起读。【屏显】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师:这些词语,表明了一个怎样的事实?生: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村民们关系祥和,感情融洽,性情相近。虽然分户而居,但是他们衣着相似,生活相似,而且一家的客就是大家的客,跟社戏中的平桥村很像,关系很和谐。

    15、师:我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句式【屏显】见渔人,乃大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问今是何世皆叹惋师:这几句子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主语,这仅仅是语法上的省略吗?生:不单是语法上的省略,因为太多人说,没办法分别说就省略了主语。生:虚构的理想世界,就没有必要具体到哪个人。师:我们联系前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这里虽然有主语,但是,没有具体到哪一个人,这说明了什么呢?生:大家相似,性情相投,关系和谐。师:省略了主语就意味着一个人代表了全体,一个人问了就代表全体问了,不具体到每个人,其实就把每个人都包含其中。这些细节说明,在桃花源中除了没有战乱,还没有分歧。所以,陶渊明的社会理想,除了上面的几条,我以

    16、为还要加上这样一条【屏显】安宁,没有战乱;富足,没有饥荒;平等,没有压迫;和谐,没有分歧。师:读桃花源记,我总是忍不住想到这样一首据说流行于尧帝时代的民歌【屏显】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师:我相信,一心想做羲皇上人的陶渊明,在创作桃花源记的时候,心里一定回响着这样的旋律。四、桃花源之陶师:正因为桃花源记不仅仅是一首诗的序言,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而且寄托着陶渊明美好的社会理想,所以,陶渊明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桃花源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人共同的理想,中国文化的母题。何谓母题?大家自己读一读,默读也可以。【屏显】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

    17、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并存并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复制。师:以桃花源为主题,创作的诗歌,真是多之又多。【屏显】桃源唐李白桃源行唐王维桃花溪唐张旭桃源行唐刘禹锡桃花源诗宋梅尧臣桃源行宋王安石朝中措桃源图元善住师:你看,王维、刘禹锡、王安石,连题目都不改,都是“桃源行”,好像他们都去过桃花源一样。那么,王维、刘禹锡、王安石能够实现桃源行的愿望吗?生:不能。“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的人不愿意让别人进入,他们是排外的,不愿意安静祥和的生活被外人打搅的。生:“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

    18、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说明陶渊明虚构的桃花源,刻意去寻找是找不到的。师:正像秦观说的那样,月迷津渡,雾失楼台,桃源梦断无寻处。陶渊明给我们构建了一个桃花源,又告诉我们不必去寻找,即使找也找不到。那渔人又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呢?生:误入。师:我们再齐读第一段看看。(生齐读)师:也许,陶渊明不仅仅给我们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境界,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隐喻我们怎样才能进入桃花源,进入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呢?这里,有三个动词有微妙的意味。你发现了吗?【屏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1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生:忘,逢是偶遇,寻是寻找,规是规划,他们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寻和规,带着更深的心机。师:渔人之所以能够忽逢桃花林,关键因素是“忘路之远近”。当他带着明确的目的寻向所志,当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他们就都无缘得见桃花源了。孩子们,有时候,我们需要忘记一些东西,舍弃一些东西,才能进入陶然自乐的美好境界呀!师:陶渊明的隐喻还在继续,你看【屏显】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师:仔细琢磨,如果把桃花源比作你要追寻的理想,你又明白了什么呢?生:一切成功,需要经历挫折,只有在经历了挫折的幽暗之后,才能有所得。生:真正要得到一些东西,就要先舍弃一些手里已经拥有的,还要顺其自然,放下功利心,只有这两个同时做到了,才能“复行数十步”,获得“豁然开朗”的机会。生:“仿佛若有光”,这光就像希望,看到了希望就要无惧所有,向光而行。师:是的,细细品,桃花源记每一句,都有意味。难怪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歌【屏显】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师:关于这篇文章,我就讲这么多。以后,你还会有更多理解。因为,那一株株的桃花,那一行行的文字,是长在我们心里,是会随着我们不断生长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168354.html
    春光无限好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