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扩散.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扩散.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材料科学 基础 第七 扩散
- 资源描述:
-
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l概述l扩散定律l影响扩散的因素l扩散机制第七章 扩散 扩散是物质中原子(或分子)的迁移现象,是物质传输的一种形式。扩散是物质中原子(或分子)的迁移现象,是物质传输的一种形式。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内部能量较高的原子可以脱离周围原子的束缚,离开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内部能量较高的原子可以脱离周围原子的束缚,离开其原来的平衡位置跃迁至一个新的位置,从而发生原子的迁移。大量的原子其原来的平衡位置跃迁至一个新的位置,从而发生原子的迁移。大量的原子迁移造成物质的宏观流动,即扩散。迁移造成物质的宏观流动,即扩散。在固体中,原子或分子的迁移只能靠扩散来进行。在固体中,原子或分子的迁移只能靠扩散
2、来进行。 实际生产中与扩散密切相关的过程:实际生产中与扩散密切相关的过程:l金属与合金的熔炼和结晶;金属与合金的熔炼和结晶;l铸件的均匀化退火;铸件的均匀化退火;l合金中的相变;合金中的相变;l钢的化学热处理;钢的化学热处理;l氧化和脱碳;氧化和脱碳;l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第七章 扩散7.1 7.1 概述概述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 一、扩散现象和本质一、扩散现象和本质1.1.扩散现象扩散现象 柯肯达尔效应柯肯达尔效应(Kirkendall Effect):Kirdendall 实验实验丝丝1947年,年,Kirkendall等人发现,在等人发现,在 黄铜铜扩散偶中,用钼丝作为
3、标志,黄铜铜扩散偶中,用钼丝作为标志,785 C下保温下保温56天后,上下两排钼丝天后,上下两排钼丝分别向黄铜内移动了分别向黄铜内移动了0.125mm,并且,并且在黄铜上留有一些小洞。研究认为,在黄铜上留有一些小洞。研究认为,Cu、Zn两种原子的扩散速率不同,导两种原子的扩散速率不同,导致了由黄铜中扩散出的致了由黄铜中扩散出的Zn的通量大于的通量大于铜原子扩散进入的通量。这种铜原子扩散进入的通量。这种不等量扩散导致不等量扩散导致Mo丝移动的现象称为柯肯达尔效应。丝移动的现象称为柯肯达尔效应。第七章 扩散7.1 7.1 概述概述2.2.扩散现象的本质扩散现象的本质固态扩散是大量原子随机跃迁的统计
4、结果。固态扩散是大量原子随机跃迁的统计结果。金属的周期势场金属的周期势场激活原子的跃迁激活原子的跃迁固态金属中的周期势场固态金属中的周期势场依靠能量起伏,部分原子跨越能垒(称为激活能),从原来的平衡位依靠能量起伏,部分原子跨越能垒(称为激活能),从原来的平衡位置跃迁到相邻的平衡位置上去。置跃迁到相邻的平衡位置上去。原子间结合力越大,排列越紧密,激活能越大,原子跃迁越困难。原子间结合力越大,排列越紧密,激活能越大,原子跃迁越困难。第七章 扩散7.1 7.1 概述概述对称的周期势场不会引起物质传输的宏观扩散效果。对称的周期势场不会引起物质传输的宏观扩散效果。倾斜的周期势场使原子自左向右跃迁的几率大
5、于自右向左跃迁的几率。倾斜的周期势场使原子自左向右跃迁的几率大于自右向左跃迁的几率。扩散正是这种原子随机跃迁过程。扩散正是这种原子随机跃迁过程。对称的周期势场对称的周期势场激活原子的跃迁激活原子的跃迁对称和倾斜的势能曲线及激活原子的跃迁对称和倾斜的势能曲线及激活原子的跃迁倾斜的周期势场倾斜的周期势场第七章 扩散7.1 7.1 概述概述 二、固态金属扩散的条件二、固态金属扩散的条件1.1.扩散需要驱动力扩散需要驱动力扩散的驱动力是化学位梯度:扩散的驱动力是化学位梯度:xF等温等压下,组元原子总是从化学位高的地方自发地迁移到化学位低的等温等压下,组元原子总是从化学位高的地方自发地迁移到化学位低的地
6、方,从而降低系统的自由能。地方,从而降低系统的自由能。具体地,扩散可以在浓度梯度、温度梯度、应力梯度、表面自由能差、具体地,扩散可以在浓度梯度、温度梯度、应力梯度、表面自由能差、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下进行。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下进行。2.2.扩散原子要固溶扩散原子要固溶原子在基体金属中必須有一定的固溶度,否则扩散不能进行。原子在基体金属中必須有一定的固溶度,否则扩散不能进行。3.3.温度要足够高温度要足够高原子依靠温度作用获得足够的能量,以达到一定的跃迁几率,扩散才能原子依靠温度作用获得足够的能量,以达到一定的跃迁几率,扩散才能进行。进行。4.4.时间要足够长时间要足够长原子的跃迁只有经过足够长的时间
7、才能造成物质的宏观定向迁移。原子的跃迁只有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才能造成物质的宏观定向迁移。“”表示驱动力与化学位降低方向一表示驱动力与化学位降低方向一致致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第二节扩散定律第二节扩散定律 一、菲克第一定律一、菲克第一定律(Ficks First Law)两根浓度不同的合金棒料焊接在一起,在高温下保温一段时间后,浓度两根浓度不同的合金棒料焊接在一起,在高温下保温一段时间后,浓度分布发生变化。分布发生变化。 浓度浓度C距离距离 xxC = C2C = C1C2 C1C1C2原始状态原始状态最终状态最终状态扩散对溶质原子分布的影响扩散对溶质原子分布的影响第七章 扩
8、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 阿道夫阿道夫菲克(菲克(Adolf Fick)于)于1855年通过实验得出了关于稳定态扩散的年通过实验得出了关于稳定态扩散的第一定律,即在扩散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第一定律,即在扩散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流量(称为扩散通量面积的扩散物质流量(称为扩散通量J)与浓度梯度)与浓度梯度dC/dx成正比:成正比: xCDJdd式中:式中:J扩散通量扩散通量(Diffusion Flux); D扩散系数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 dC/dx体积浓度梯度体积浓度梯度(Concen
9、tration Gradient); “”表示物质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即扩散从浓度高处表示物质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即扩散从浓度高处向向 浓度低处进行。浓度低处进行。 菲克第一定律描述的是浓度仅随距离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的扩散过菲克第一定律描述的是浓度仅随距离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的扩散过程,这种扩散即稳定态扩散。程,这种扩散即稳定态扩散。扩散第一方程扩散第一方程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 扩散第一方程的应用:扩散第一方程的应用:测定碳在测定碳在 -Fe-Fe中的扩散系数。中的扩散系数。空心纯铁圆筒,圆筒内通渗碳气氛,圆空心纯铁圆筒,圆筒内通渗碳气氛,圆筒外通脱碳
10、气氛,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定筒外通脱碳气氛,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碳原子从内壁渗入,从外壁渗出,时间后,碳原子从内壁渗入,从外壁渗出,达到平衡时,则为稳态扩散,有:达到平衡时,则为稳态扩散,有:lr测定扩散系数的示意图测定扩散系数的示意图rltqAtqJ2q通过管壁的碳量通过管壁的碳量根据菲克第一定律:根据菲克第一定律:rltqrCD 2dd1000 C时时lnr与与C的关系的关系rCltDqdlnd)(2解得:解得:通过实验可求得通过实验可求得q和碳含量沿筒壁的径和碳含量沿筒壁的径向分布,作出向分布,作出Clnr曲线,即可求出曲线,即可求出D。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
11、 二、菲克第二定律二、菲克第二定律(Ficks Second Law)扩散过程大多为非稳定态扩散,即各点的浓度不仅随距离变化,而且还扩散过程大多为非稳定态扩散,即各点的浓度不仅随距离变化,而且还随时间变化。随时间变化。在扩散通道中取出在扩散通道中取出Adx的微小体积(的微小体积(A为扩散通道的截面积),某一时间为扩散通道的截面积),某一时间间隔间隔 dt 内流入和流出微小体积的物质扩散流量分别为内流入和流出微小体积的物质扩散流量分别为J1和和J2,根据:,根据:(流入微小体积的物质量)(从微小体积流出的物质量)(流入微小体积的物质量)(从微小体积流出的物质量)(在微小体积中积存的物质量)(在微
12、小体积中积存的物质量)或:(物质流入速率)(物质流出速率)(物质积存速率)或:(物质流入速率)(物质流出速率)(物质积存速率)扩散通过微小体积的情况扩散通过微小体积的情况 dxJ1J2物质流入速率物质流入速率J1A物质流出速率物质流出速率JA J1AxAxJd物质积存速率物质积存速率J1AJAxAxJd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物质在微小体积物质在微小体积Adx内的积存速率还可用体积浓度内的积存速率还可用体积浓度C 随时间随时间的变化率来表的变化率来表示,即:示,即:xAtCtxCAd)d(于是:于是:xAxJxAtCddxJtC或:或:将菲克第一定律(将菲克第一定律()代入
13、,有:)代入,有:)(xCDttC此即菲克第二定律,又称为扩散第二方程,如果此即菲克第二定律,又称为扩散第二方程,如果D与浓度无关,为常数,与浓度无关,为常数,22xCDtC则:则:xCDJdd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扩散第二方程的解及其应用:扩散第二方程的解及其应用:无限长棒无限长棒两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问题的解两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问题的解两根很长且截面均匀、成分均匀、两根很长且截面均匀、成分均匀、浓度分别为浓度分别为C2和和C1(C2C1)的合金)的合金棒棒A、B,对焊后加热保温使进行扩散,对焊后加热保温使进行扩散过程。过程。扩散偶的成分距离曲线扩散偶的成分距
14、离曲线CC2焊接面焊接面C2AB扩散方向扩散方向 C100C1t1t2x221sCCCt0 xxt0,x0,则,则CC1, x0,则,则CC2。边界条件:边界条件:t0,x,则,则CC1, x,则,则CC2。假定扩散系数假定扩散系数 D为常数,合金棒足为常数,合金棒足够长,两端始终维持原始浓度。够长,两端始终维持原始浓度。初始条件:初始条件: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采用中间变量代换求解偏微分方程扩散第二方程,将问题转化为求解常采用中间变量代换求解偏微分方程扩散第二方程,将问题转化为求解常微分方程。设中间变量微分方程。设中间变量,则有:,则有:将上两式代入扩散第二方程(将上两
15、式代入扩散第二方程(),有常微分方程:),有常微分方程:此方程的通解为:此方程的通解为:txu/tuuCtCdd3/22ddtxuCtuuC2dd而:而:22222xuuCxCtuC 1dd22(分子、分母同乘以分子、分母同乘以 u2 )tuuC2ddtuCD1dd22或:或:22dd2uCDuCudd0uD)uBuAC0/4(de2(A、B为待定常数为待定常数 )令令Du2/则:则:BDAC0de22Dtx0BdeA/22(A 为待定常数为待定常数 )22xCDtCDtx 2/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上式中的积分函数称为误差函数,其定义为:上式中的积分函数称为误差函数,其
16、定义为:从初始条件,有:从初始条件,有:结合边界条件:结合边界条件:可以证明:可以证明:erf ()1,erf ()erf (),不同,不同值所对应的误差函数值所对应的误差函数可以通过查表获得。可以通过查表获得。由由erf ()1,有:,有:即:即:0de2)erf(2t0,x0,则,则CC1, x0,则,则CC2 ,。2de02 BAC21BAC22,221CCB2221CCA,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 与与erf( )的对应值(的对应值( 为为02.7) 01234567890.00.00000.01130.02260.03380.04510.05640.06760.0
17、7890.09010.10130.10.11250.12360.13480.14590.15690.16800.17900.19000.20090.21180.20.22270.23350.24430.25500.26570.27630.28690.29740.30790.31830.30.32860.33890.34910.35930.36940.37940.38930.39920.40900.41870.40.42840.43800.44750.45690.46620.47550.48470.49370.50270.51170.50.52050.52920.53790.54650.5549
18、0.56330.57160.57980.58790.59590.60.60390.61170.61940.62700.63460.64200.64940.65660.66380.67080.70.67780.68470.69140.69810.70470.71120.71750.72380.73000.73610.90.74210.74800.75380.75950.76510.77070.77610.78140.78670.79180.90.79690.80190.80680.81160.81630.82090.82540.82990.83420.83851.00.84270.84680.8
19、5080.85480.85860.86240.86610.86980.87330.87681.10.88020.88350.88680.89000.89310.89610.89910.90200.90480.90761.20.91030.91300.91550.91810.92050.92290.92520.92750.92970.93191.30.93400.93610.93810.94000.94190.94380.94560.94730.94900.95071.40.95230.95390.95540.95690.95830.95970.96110.96240.96370.96491.5
20、0.96610.96730.96870.96950.97060.97160.97260.97360.97450.9735 1.551.61.651.71.751.81.92.02.22.7erf( )0.97160.97630.98040.98380.98670.98910.99280.99530.99810.999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代入原式:代入原式:此即焊棒上各点在各个时间的浓度计算式。由该式可知,扩散开始后焊接此即焊棒上各点在各个时间的浓度计算式。由该式可知,扩散开始后焊接界面上的浓度界面上的浓度Cs为:为:)2erf(22de222/20212121212Dt
21、xDtxCCCCCCCCCx0, erf (0)0,则:,则:221sCCC说明界面上的浓度说明界面上的浓度Cs一直保持不变。一直保持不变。若右边棒的原始浓度为零,即若右边棒的原始浓度为零,即C10 ,则有:,则有:)(1 22DtxCC2erf而界面上的浓度而界面上的浓度Cs一直保持为一直保持为C2/2。tx ()()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半无限长棒半无限长棒一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问题的解一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问题的解钢的渗碳:钢的渗碳:原始碳浓度为原始碳浓度为C0的渗碳件可视为半无限长的的渗碳件可视为半无限长的扩散体。扩散体。边界条件:边界条件:t0,x0 0
22、,则,则CCs, x,则,则CC0。初始条件:初始条件:t0,x 0,则,则CC0。(假定渗碳一开始,渗碳源一端表面就达到渗碳气氛的碳浓度假定渗碳一开始,渗碳源一端表面就达到渗碳气氛的碳浓度Cs )渗碳件碳浓度距离曲线渗碳件碳浓度距离曲线CCs渗碳源一端渗碳源一端碳原子扩散方向碳原子扩散方向C00t0 xt0C0Cs)2)erf(0ssDtxCCCC若渗碳件为纯铁,则若渗碳件为纯铁,则C00,有:,有:)2erf(sDtxCC1 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例:碳浓度为例:碳浓度为0.1%0.1%的低碳钢,置于碳浓度为的低碳钢,置于碳浓度为1.2%1.2%的渗碳气氛的渗碳气氛中
23、,在中,在920920 C C下进行渗碳,如要求距表面下进行渗碳,如要求距表面2mm2mm处的碳浓度达到处的碳浓度达到0.45%0.45%,问渗碳时间需要多长?已知在,问渗碳时间需要多长?已知在920920 C C下碳在下碳在 -Fe-Fe中的扩中的扩散系数散系数D21011m2/s。解:由解:由)2)erf(0ssDtxCCCC)1022102erf(0.11.20.451.2-11-3t)2erf(0ssDtxCCCC有有代入数值代入数值0.68)224erf(t即即由误差函数表可查得:由误差函数表可查得:0.71224t,t 27.6h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成分偏析
24、的均匀化退火中的扩散问题的解成分偏析的均匀化退火中的扩散问题的解均匀化扩散退火过程中组元浓度的变化可用扩散第二方程描述,其解可用均匀化扩散退火过程中组元浓度的变化可用扩散第二方程描述,其解可用分离变量法求出。分离变量法求出。假定沿某一横越二次晶轴的直线方向上的溶质浓度按正弦波变化,则在假定沿某一横越二次晶轴的直线方向上的溶质浓度按正弦波变化,则在 x 轴上浓度分布为:轴上浓度分布为:二次枝晶(二次枝晶(a)及溶质原子在二次晶轴之间的浓度分布()及溶质原子在二次晶轴之间的浓度分布(b)C Cmax CP Cmin距离距离x第七章 扩散7.2 7.2 扩散定律扩散定律由扩散第二方程:由扩散第二方程
25、:xACxCsin)(0P式中,式中,A0铸态合金中原始成分偏析的振幅,铸态合金中原始成分偏析的振幅,A0 CmaxCP; 溶质原子浓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距离,即二次枝晶轴之间溶质原子浓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距离,即二次枝晶轴之间的的 距离的一半,亦即枝晶间距。距离的一半,亦即枝晶间距。退火时,退火时, A0逐渐减小,逐渐减小, 保持不变,保持不变,有边界条件:有边界条件:C( x0, t )CP0),2(ddtxxC0)(dd222XxX0)(dd2TDtT22xCDtC距离距离x设设C( x, t )X(x)T(t),则可得到两个常微分方程:,则可得到两个常微分方程:第七章 扩散7.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