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时训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158071
  • 上传时间:2022-03-0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4.0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时训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时训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中华文化 世界 意义 课时 训练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2课课时训练 1、 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A.东亚文化圈形成 B.造纸术传入中亚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2.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通过托钵化缘来获得的。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拱式。佛教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A.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 B.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C.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 D.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3.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

    2、,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它()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4.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 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5.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A.中外科技融合

    3、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6.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7.某同学以“上海与近代西学东渐”为主题进行课题研究,他选择的最佳研究对象有()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 B.几何原本、黄道婆 C.同文馆、徐光启 D.公共租界、新青年8.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

    4、国民群体。两种主张都()A.强调托古改制 B.宣扬种族革命 C.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 D.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9.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这一演变()A.说明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 B.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宣传C.遵循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方针 D.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10.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

    5、.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11.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一年()A.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12.所谓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以下哪些地区()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吐蕃南诏A. B.C. D.13.2015年1

    6、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由此可以说明()A.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B.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C.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D.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2、 非选择题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

    7、,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8、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摘自李大钊全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8分)(2)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二,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

    9、10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4分)(4)综上,分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4分)15.明末清初与晚清民初,中国先后出现了两次西学东渐的热潮,利玛窦和严复作为代表人物,体现了两次西学东渐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利玛窦简介1583年,进入中国传教。1601年,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1607年,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正式出版。同时他还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在书信、回忆录中记叙了在华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儒服画像材料二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

    10、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材料三严复严复简介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派往英国海军大学留学。1880年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教官。1895年起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学说。1896年捐资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1897年译介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宣传维新变法,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1)材料一、二是否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至少两点依据)(6分)(2)根据

    11、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成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时代背景。(4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概述两次西学东渐的差异。(4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前现代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经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又一次面向东方,谈论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史实,自拟论

    12、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1.答案:C 依据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空白处所对应的时间大致为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故C正确;东亚文化圈形成是在唐代,故A不正确;造纸术传入中亚是在8世纪,故B不正确;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故D不正确。2.答案:B 中国封建农耕经济形态下,拥有土地即可依赖土地获得地租收入,以此维持佛教出家团体的生活,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了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故选B项。3.答案:D 西汉末年,佛教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送子天王

    13、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能作为印证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史料,故A项错误;题中送子天王图只是“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并未反映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绘画包含了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多种形式,并不是仅以宗教题材为主,故C项错误;送子天王图的画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穿着符合中国唐代皇帝及后妃的装束,这体现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D项正确。4.答案:C 根据材料“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等佛经译文的改动可知,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

    14、,故C正确。5.答案:D 明朝时期新航路开辟后,海外技术传入中国,丰富国人的科学认知,因而天工开物中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故选D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依然属于传统科技,非近代科学,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这与明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天工开物中虽然收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但这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与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无关,排除C项。6.答案:A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A正确;B中“融为一体”表述错误,排除;洋务

    15、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C错误;近代以后西方民主思想得到介绍并传播,排除D。7.答案:D 利玛窦属于古代西学东渐的著名传教士,故A项错误;黄道婆、徐光启均属于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故B、C两项也可排除;公共租界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上海建立起来的,新青年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领导创办的,均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故D项正确。8.答案:D 根据材料“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可知维新派和革命派均利用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故选D项。9.答案:“富国强兵”强调器物变革,“兴民权”“开民智”强调制度变革,“改造国

    16、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则要求思想变革,说明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故选A项。10.答案:C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也产生并缓慢发展,表中“应用科学、各种技术”栏目的问题在各类问题中占比将近一半,正是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表明这类“诸国富强之术” 适应了兴办实业的时代需求,故选C;占比42.5% 的“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属于“西学”范畴,排除A;维新思想深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主流思潮”必须要得到官方认可,被大众接受,排除D。11.答案:B根据所学知

    17、识可知“中华民国八年”指的是1919年,根据材料“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故选B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排除A项;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期间,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排除D项。12.答案:C题干所指中华文化圈限定是汉字文化圈,即其文字受到汉字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字曾经传入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东南亚,C正确;吐蕃文字受到梵文影响,与汉字不同,排除A、B;D概括不全,排除。13.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8、,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故A项错误;儒学产生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的主流思想,由于其影响的扩大而传到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材料说明了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印刷术传入韩国的时间,故C项错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是中国,李氏王朝只是受到了中国儒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14.答案:(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对外殖民扩张。应对:明朝的士大夫们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进步思想家倡导与西方进行交流,提倡个性;下层平民和城市市民阶

    19、层对新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3)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提倡东西方文明能够相互融合;对中华文化前途充满信心。(4)特点: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5.答案:(1)观点: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和他的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理由角度1:利玛窦的上疏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好感,对中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角度2:即使利玛窦上疏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还需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证。角度3:利玛窦儒服画像是艺术作品

    20、,其证明力有限。(2)严复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向全球扩张,中国遭受殖民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洋务运动中留学生的选派或新式教育的发展。(3)第一次西学东渐:仅在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主要局限在科技、器物层面;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第二次西学东渐:通过译书、报刊、学校、社团、留学等各种途径传播西学,社会影响大: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转型。16.答案:示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西方近代社会转型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到欧洲,打破了教会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欧洲人接受文化教育,为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和整个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传入欧洲,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重要武器。总之,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他参考论题:战争与中国和谐世界观;儒家思想与启蒙运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时训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158071.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