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训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158057
  • 上传时间:2022-03-0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7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训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训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课时 训练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 第1课 课时训练1、 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3.西周文、武等先王

    2、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4.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5.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

    3、,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A.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 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 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6.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天人合一思想B.无为而治主张 C.知足常乐观念 D.以德治国理念7.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8.明清时期“文学

    4、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小说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 B.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C.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D.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发展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勤劳勇敢的精神B.耕读情怀 C.艰苦奋斗的精神D.家国情怀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5、,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天人合一与民休息 兼爱尚贤道法自然A.B. C.D.11.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 B.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12.“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

    6、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2、 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

    7、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8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西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

    8、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材料二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

    9、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8分),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6分),并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经

    10、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是惊人的,但它与变革性却并不对立。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历史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它对许多外来文化又有着很强的吸纳和融会贯通性。摘编自张应杭、蔡海榕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答案:B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

    11、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2.答案:B 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思想主张。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3.答案:D材料中“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了西周先王崇尚

    12、德政、慎用刑罚、以民为本的思想,注重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故选D项。儒家伦理道德始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并非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排除B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4.答案:C 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主张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自然,体现在政治上为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结合所学,秦国商鞅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来实现国家大一统,为法家代表,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D

    13、项错误。5.答案:D 根据材料“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可知,公羊学派从春秋中寻找能分析和解释汉武帝政治行为的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6.答案:A材料“自然、清新的特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主张,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知足常乐观念,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以德治国理念,故排除D项。7.答案:B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

    14、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8.答案:D 由材料“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可知明清时期受科举制的影响,读书的目的在于做官,可见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的正常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科举制对文学的影响而非雅俗文学的交融,排除A项;明清时期科举僵化,阻碍经世致用思潮产生,排除B项;明清时期理学居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9.

    15、答案:D 材料“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寸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提倡爱国的家国情怀,故D项正确。10.答案:B 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故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赋薄敛,并且奖励生产,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等,减轻对百姓的压迫,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排除;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和生态文明无关,排除。故答案选B。11.答案:D 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

    16、化的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故D项正确。12.答案:D 材料中的“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说明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于融入世界的重要性,即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故选D项。13.答案:(1)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2)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14.答案:(1)演变:西周时,“国”为诸侯的封地,秦以后为“王朝国家”;西周时,“天下”为周天子统治区域,秦以后为政治辖区及影响力所及的地域,并不断扩展。原因:分封制的瓦解,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17、的形成,疆域的开拓,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内涵:顾炎武思想中的“天下”,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而是包含了民众之天下;严复的“国”,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孙中山推动了民族平等、统一观念发展;章太炎强调了“中华”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君主专制下的国家观念,建立了富有近代色彩的、具有民主、平等理念的国家观念,有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推动近代民主革命与民族复兴。15.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点。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统一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成

    18、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家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

    19、: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新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活跃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训练-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158057.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模块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期末共7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期末共7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