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文化交流 传播 中华文化 世界 意义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和发展:(1)过程。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
2、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2)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3)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4)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3.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时期表现晚清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3、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民国初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岀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
4、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表现文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社会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
5、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传入欧洲影响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中华
6、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1.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A.儒、佛、道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儒、佛、道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解析】选A。材料中高僧认为佛教
7、与儒学“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著抱朴子的外篇“属儒家”,反映出东晋儒、佛、道出现合流的趋势,故A正确。2.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解析】选C。根据材料“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等佛经译文的改动可知,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故C正确。【深化点拨】理学,以儒学为主导,继承孔孟正宗的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