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文化交流 传播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内涵 特点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岀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汉朝: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1)表现:汉武帝尊崇儒术,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
2、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4.魏晋至唐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1)原因。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2)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5.宋元时期:高度繁荣。(1)宋代理学。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6.明清时期:受到禁锢。(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3、。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7.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8.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9.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表现影响社会关系上: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春
4、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现。老子提岀“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影响: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
5、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2)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1)表现。崇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治国。尚贤:墨子主张“尚贤”;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2)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
6、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6.主张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
7、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传承至今。2.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
8、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根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此时孟子和韩非子所说的“义”是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则,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故选D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孟子“养浩然正气”强调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与“无礼义,则上下乱”不符,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礼为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与材料所述时间“战国时期”不符,排除C项。【答案】D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9、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解析】“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表明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墨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故选B项;恢复前代礼乐制度主张的是儒家,墨子主要强调的是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排除A项;强调社会等级和谐的是儒家,墨子强调下层民众的利益,排除C项;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墨家强调非攻,排除D项。【答案】B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解析】据材料“君子喻于义”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