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2 “双减政策”下看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ppt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2141278
  • 上传时间:2022-03-03
  • 格式:PPT
  • 页数:85
  • 大小:5.0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2 “双减政策”下看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ppt》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2 “双减政策”下看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 2022 年高 历史 时政 热点 课件 02 政策 教育制度 人才 选拔 制度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简单来说,“双减”政策就是做两大减法,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总结历史上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文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成为高考的长效热点是必然的。】【考情概览】重点考查的内容:1、中国儒学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影响2、清末教育的新旧交替3、现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4、世

    2、界教育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变迁及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5、科举制、九品中正制也频繁考查。(重点:教育公平)形式上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一、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教育1发展历程(1)商周时期:统治者已建立了名目众多的学校,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2)中国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3.)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太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最初名为国子学),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漫画解史】太学的影响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开启了儒学教育的官方化,有利于儒家思想

    3、主流思想地位的巩固。公元前124年,汉武帝 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4)唐朝:官学稳定发展,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5)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

    4、、清三朝所长期沿用。(6)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的附庸。清末,中国古代官学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2发展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以儒家思想为教育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教育方向;受国家严格控制,服务于专制体制,政治性强(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二)私学教育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私学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私学产生。2发展(1)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2)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教学内容突破

    5、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3)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4)宋元明清时期: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是私学的重要形式;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等。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 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材料一南宋时期的书院日益发达,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影响较大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宋朝的书院教育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书院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第二

    6、,书院大力提倡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注重性理教育,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第三,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 简明中国古代学校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回答宋代的书院有什么作用?【史料实证】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日益成熟。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和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利于宋明理学地位的巩固。材料二 下图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朱熹曾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钻研理学提倡的义理,修养身心,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 你如何理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价值?(1)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2)有利于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众素质。

    7、(3)阻碍了对各种自然学科和物理、化学等知识的研究和吸收,不利于教育的全面发展。1.(2021.全国.甲卷.27)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现学现做】【解析】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

    8、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答案】D二古代选官制度纵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夏、商、西周的世官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选贤任能。第二阶段,以两汉的察举、征辟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第三阶段,从隋唐直至清末的科举考试制。 - (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世官制朝代制度方式标准特点夏商西周世官制(封诸侯,尊血缘,父有官,子承袭)世袭血缘(宗法关系)与宗法分封制度紧

    9、密结合;贵族世袭官职和贵族身份;(贵族政治)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战国秦朝汉初军功授爵制(励耕战,招贤能,立军功,赏爵禄)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军功凭借军功获得参政机会,体现了争霸战争的时代特点。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血缘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史记商君列传军功朝代制度方式标准特点汉朝察举制(征名士,举孝廉,设太学,兴考选)官员察访举荐道德品行(“孝廉”)自下而上推荐人才;需经中央考试;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渐趋败坏。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

    10、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晋书段灼传评价:积极: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消极:容易任人唯亲;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征辟制);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征:皇帝下诏特举辟: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聘用属官朝代制度方式标准特点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论人才,问中正,重家世,认门第)中正官(品评官)评定授官初期 :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重视家世、门第。由察举制演化而来;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出身低微的人极难出任高官;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

    11、权的工具。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阀阅 , 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杜佑通典评价:积极: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流于形式,只看家世。士朝代制度方式标准特点隋至清科举制(应科举,登龙门,历朝用,影响深)分科考试择优录取考试成绩(知识能力)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

    12、经义为主;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科举制的演变(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4)宋代: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代后期科举不考诗赋,改考策论。(5)明清:八股取士成为科举的主要形式;四书五经、代圣贤立言。(6)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朝代制度方式标准特点科举制的影响社会整合功能(1)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

    13、流动。(2)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大一统需要,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利于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1)唐朝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重才轻品选人方面,过于侧重才学,忽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犹在。禁锢思想(1)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14、。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宋)神童诗材料三: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打破门阀垄断,促进阶层流动。提高官员素质,推动儒学发展。加强集权,巩固统一。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积极局限1、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禁锢思

    15、想)2、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官本位思想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社会转型)知识深化:科举制度的评价【细节关注】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1)淡化门第出身(2)选官凭才任能(3)程序相对公平(4)打击门阀士族(5)加强专制集权(6)稳定统治秩序(7)扩充统治基础(8)促进阶层流动(9)提高官员素质(10)营造重学风气(11)推动文化发展(12)折射人生价值(13)产生国际影响具有弊端局限忽视实用科技官员缺乏实践经验禁锢读书人思想考察方式重才轻品形成官本位社会观九品中正制弊端;士族走向没落,庶族地主兴起(分封制宗法制诸侯争霸百家争鸣)贵族政治走向瓦解,富

    16、国强兵的需要诸侯争霸结束,国家趋于安定,军功爵制无法实施豪强势力兴起干扰人才选拔;汉末战乱失去乡里清议基础选官制度变化原因1、人才选拔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2、选官标准趋向公平化:品行家世学识才能3、选官方式趋向科学化:地方举荐中央考试选拔4、选官范围日益扩大化:由封闭性开放性5、选官原则趋于:公平、公正、公开6、官员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变化趋势1.(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

    17、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现学现做】【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

    18、答案】B2.(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隋唐开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而非具体的内容,

    19、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三、中国近代教育(一)晚清时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萌芽阶段1概况:晚清教育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中经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图说| 从清末到民初,中国教育的大转变(科举变学校)晚晴女子学堂洋务运动之后的晚清留学生,回国后个个都是国家栋梁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时间 事件1898 1901 新政开始后 190419051906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进行

    20、官制改革;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内容:四书五经经时济变形式:科举选官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目的:选拔官吏育人、取才合于一途知识深化: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主要认识:(1)从主要进程来看:晚清时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萌芽阶段,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形成时期。而晚清教育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中经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

    21、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2)从具体内容来看:清末教育改革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强调实用性,即适应近代化的需要;保守性与先进性并存;鼓励民间开设学堂;学制具有多层次性。(3)从留学生问题来看: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新文化运动前后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4)从主要方式来看: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而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5)结论:近代中国的教育及选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一方面又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1.(2021.天津卷.6)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

    22、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现学现做】【解析】【解析】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故选A项;材料强调新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不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是民国初期教育领域的变化,与政体的完善无关,排除C项;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A2.(2021.湖北卷.5)晚清创办的福建船

    23、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解析】【解析】据材料“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注重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学,即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故选B项;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民主共和即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由选举产生政权机关的国家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

    24、C项;实业救国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答案】B3.(2021.全国.乙卷.28)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解析】【解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是因为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有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则是由于很快戊戌变法就失败了,所以该书商的对书籍销量的预判跟当时政

    25、局变化太快有关,故选C项;儒学地位遭到颠覆性打击最早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列强侵略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就不断加剧,据此没法解释该书商所面临的困境,排除B项;西学深入民心无法说明“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排除D项。【答案】C4.(2020山东卷高考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A. 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 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 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 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兄弟这回谈

    26、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详解】【详解】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商业者中宣传“追求知识”,“追求自由平等”的道理,反映出知识界已经初步认识到促进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项正确;徐德珩在谈话中没有明确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A项错误;知识分子到工商业者中学宣传求知和平等,将“新文化传播”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是方法,不是其认识的进步,B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革命”和“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D项错误【答案】C5.(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0)1948

    27、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解析】【解析】由材料“1948年10月底”、“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可知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之际,通过人才培养做好工作重心转移,统治全国的准备,故选B项;土地改革关注的是农民,而材料强调的是干部群体,排除A项;1948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重视科技推动工业化建设是新中国

    28、成立后的举措,排除C项;1948年的国共阶级矛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目的,排除D项。【答案】B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与人才培养1.现代中国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阶段概况具体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教育的奠基)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校;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务于国家建设。影响:培养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1)1949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2)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9、。”(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3)1958年,实行“教育大革命 ”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4)1958年,刘少奇倡导实行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5)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阶段概况具体事件文化大革命时期(遭遇挫折)(了解就行)教育秩序和教育体制遭受严重破坏。影响:教育领域局面混乱,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差距。(1)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2)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

    30、工农兵学员”。阶段概况具体事件改革开放以来(复兴发展)国民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影响: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2)1978年,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3)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4)1986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立法取得进展。(5)1989年,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31、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6)1995年,党中央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决策。(7)1995年,在高等教育领域启动“211工程”。(8)2001年,我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四次转折第一次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第二次转折:改革开放后,实现了教育从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的提升,

    32、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第三次转折:中共十四大后,实现了教育从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第四次转折:中共十六大后,实现了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进行之中。1.(2021北京卷高考10)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

    33、育事业。”该团旨在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解析】题干“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并没有涉及“军事”的相关内容,故错误;在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这与题干之意相符合,故正确;根据题干中“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以及“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可知该代表团努力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

    34、阂,故正确;题干内容述及“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并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C【解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与事实不符,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更新,科学技术

    35、等不断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972001年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的变化,没有体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故B项错误;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恢复高考制度只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谈不上普及,依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故D项错误。3.(2017全国卷,31)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图片体现当时人民

    36、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情景(建国初建立人民教育),属于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多是写意画,并且是“诗、书、画、篆刻”四种艺术融合,故A项错误。二战后西方流行现代主义绘画,B项错误。现实主义绘画注重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主题,而不是夸张和想象,故D项错误。4.(2015全国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奠

    37、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五、西方近代教育 进入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场所。西方大学教育与社会的变动息相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繁荣:工业革命时期,大学适应工业社会需要,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1特点:从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大众教育);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技术;教育面扩大,逐渐普及;政府主导;义务教育;立法强制。2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

    38、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和完善。3影响:思想上,提高民众的素养;有利于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推动工业化发展。政治上,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后来的教育影响深远。 中世纪时英国的教育 深深烙上宗教的印记,天主教会控制着几乎一-切有组织的教育,世俗界包括国王都无权过问。16 世纪人们相信通过教育可以直接阅读圣经从而得救,人文主义者则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成为更完善的人,教育日益走向民众。19 世纪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必要的教育。1833年议会通过教育补助金方案, 1839年国家设“枢

    39、密院教育委员会”,1865年改组为“教育局”。1870年实施初等教育法。19 世纪末英国官办学校达到2500个,基本上实现了小学普及教育和扫除了文盲。- -摘编自谢天冰试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概括英国近代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变化:从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或教育走向民众,国家介入教育);学校数量增加;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技术;受教育面扩大。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近代自然科学的进展;两次工业革命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和完善。【问题探究】1.(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3)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

    40、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现学现做】【答案】A【解析】材料蒙田的教育主张“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体现了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故选A项;蒙田的教育主张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没有体现其政治诉求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蒙田的教育主张体现出对人的价

    41、值和尊严的肯定,没有反映出对宗教观念的否定,排除D项。5.(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3)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C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解析】 【答案】A由材料“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可知15世纪中叶的教育重视个体身体素质和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推动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启蒙运动

    42、兴起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教育培育人才的目的,并不是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排除C项;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神学思想,排除D项。1.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传统官制的弊端: 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提高启蒙思想和教育程度的提高外部因素:中国科举制提供了借鉴催化剂(英国)克里米亚战争恩赐官职制: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奴仆“个人徇私制”和“政党分肥制”:腐败、低效六、西方文官制度2.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建立(1).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2).其他欧美国家以英国文官制度为基

    43、础,结合本国实际,建立文官制度法国、德国和日本-二战后最终建立起来18世纪初19世纪初1870年1855年除大臣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防止官员干预议会活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影响)建立文官委员会(不受党派干涉),对候选人进行考试。美国-1883年,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文官制度。3.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材料:u各种录用考试都要以公告通知公开进行,公告必须写明招考的职务、责任、待遇、资格、 考试科目及时间地点,成绩张榜公布,并通知本人;u所有公民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而受歧视,主要以“品行”和“考试成绩”

    44、作为衡量标准;u文官的录用主要是按考试成绩,并参考个人资历、学历、品德和健康状况来鉴别优劣 , 择优录用。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公开考试和择优录用材料: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材料1:彭德尔顿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联邦政府官员分成两个集团职业文官与政治官员集团划入职业文官行列的行政官员不再是由总统或是部门长官任命,也不再与政治家的选举或任命共进退,而是终身任职

    45、。 Pendleton Act of 1883R.Basic Documents of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1776-1950 M.材料2: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激励机制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2).影响 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 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文

    46、官层次越来越多,工作项目层层报批,推诿扯皮, 出现争权夺利现象,影响工作效率。 积极 弊端西方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对比项目西方文官制度科举制产生时期权力情况思想来源考试内容相同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产生于近代民主社会不受国王、内阁控制受启蒙思想影响考试内容综合多样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物产生于封建专制社会受国家最高统治者直接干预受儒家思想影响考试内容趋于单一(1)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2)国家重视,有严格法律保障;(3)利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1.(2022云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月考27)南宋人王林说:“ 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倡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

    47、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作者认为宋代科举制()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促使社会底层好学上进C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误导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C【解析】据材料“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可知宋代吸收唐末科举的教训,提高了科举制的录取比例,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与思想解放关系不大,排除A项;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是局限于社会底层,排除B项;宋代科举强化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不是误导,排除D项。【考点预测】2.(2021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联考3)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

    48、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起初意在加强集权政治【答案】D【解析】九品中正制使品评传统由“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且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说明该制度的设立意在将官员选拔的权力由地方集中到中央,意在加强集权统治,故选D项;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选拔标准和方式不尽相同,并非一脉相承,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主体,B项强调的是其选拔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该制度把选举中的品评权收归中央,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却打击了

    49、地方士族势力,排除C项。3.(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三模拟28)1866年,清廷发生“同文馆之争”。奕忻奏请在京师同文馆中添设“天文算学馆”,拟在科举制名下的秀才、举人中招生,之后引发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倭仁强调“西学”可以由外省的俗人去讲,京城的士大夫、官宦和皇帝千万不能讲。这场争论()A反映出人们渴望新社会 B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C促使西学深入人心 D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奕忻奏请在京师同文馆中添设天文算学馆,拟在科举制名下的秀才、举人中招生,之后引发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倭仁强调西学可以由外省的俗人去讲,京城的士大夫、官宦和皇帝千万不能讲”,

    50、可知通过外省俗人宣讲,扩大了接触西方思想的群体,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是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与“人们”关系不大,排除A项;“深入人心”一词夸大了这场争论的影响,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4.(2022江苏省新高考高三上期中联考8)1937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战区内学校处理办法,要求战区各学校内迁,并对迁移学校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这一举措()A保存培养了持久抗战的人才 B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C避免了后方遭到战火的摧残 D促使青年学生成为抗战主力【答案】A【解析】1937年8月全面抗战已经爆发,此时将战区各学校内迁,有利于保护这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2 “双减政策”下看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141278.html
    小豆芽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