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2 “双减政策”下看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2 “双减政策”下看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ppt》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考历史时政热点课件02 “双减政策”下看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 2022 年高 历史 时政 热点 课件 02 政策 教育制度 人才 选拔 制度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简单来说,“双减”政策就是做两大减法,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总结历史上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文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成为高考的长效热点是必然的。】【考情概览】重点考查的内容:1、中国儒学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影响2、清末教育的新旧交替3、现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4、世
2、界教育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变迁及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5、科举制、九品中正制也频繁考查。(重点:教育公平)形式上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一、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教育1发展历程(1)商周时期:统治者已建立了名目众多的学校,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2)中国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3.)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太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最初名为国子学),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漫画解史】太学的影响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开启了儒学教育的官方化,有利于儒家思想
3、主流思想地位的巩固。公元前124年,汉武帝 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4)唐朝:官学稳定发展,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5)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
4、、清三朝所长期沿用。(6)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的附庸。清末,中国古代官学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2发展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以儒家思想为教育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教育方向;受国家严格控制,服务于专制体制,政治性强(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二)私学教育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私学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私学产生。2发展(1)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2)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教学内容突破
5、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3)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4)宋元明清时期: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是私学的重要形式;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等。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 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材料一南宋时期的书院日益发达,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影响较大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宋朝的书院教育具有三大特点,第一,书院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第二
6、,书院大力提倡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注重性理教育,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第三,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 简明中国古代学校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回答宋代的书院有什么作用?【史料实证】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日益成熟。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和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利于宋明理学地位的巩固。材料二 下图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朱熹曾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钻研理学提倡的义理,修养身心,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 你如何理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价值?(1)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2)有利于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众素质。
7、(3)阻碍了对各种自然学科和物理、化学等知识的研究和吸收,不利于教育的全面发展。1.(2021.全国.甲卷.27)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现学现做】【解析】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
8、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答案】D二古代选官制度纵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夏、商、西周的世官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选贤任能。第二阶段,以两汉的察举、征辟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第三阶段,从隋唐直至清末的科举考试制。 - (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世官制朝代制度方式标准特点夏商西周世官制(封诸侯,尊血缘,父有官,子承袭)世袭血缘(宗法关系)与宗法分封制度紧
9、密结合;贵族世袭官职和贵族身份;(贵族政治)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战国秦朝汉初军功授爵制(励耕战,招贤能,立军功,赏爵禄)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军功凭借军功获得参政机会,体现了争霸战争的时代特点。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血缘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史记商君列传军功朝代制度方式标准特点汉朝察举制(征名士,举孝廉,设太学,兴考选)官员察访举荐道德品行(“孝廉”)自下而上推荐人才;需经中央考试;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渐趋败坏。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
10、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晋书段灼传评价:积极: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消极:容易任人唯亲;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征辟制);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征:皇帝下诏特举辟: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聘用属官朝代制度方式标准特点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论人才,问中正,重家世,认门第)中正官(品评官)评定授官初期 :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重视家世、门第。由察举制演化而来;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出身低微的人极难出任高官;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
11、权的工具。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阀阅 , 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杜佑通典评价:积极: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流于形式,只看家世。士朝代制度方式标准特点隋至清科举制(应科举,登龙门,历朝用,影响深)分科考试择优录取考试成绩(知识能力)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
12、经义为主;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科举制的演变(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4)宋代: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代后期科举不考诗赋,改考策论。(5)明清:八股取士成为科举的主要形式;四书五经、代圣贤立言。(6)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朝代制度方式标准特点科举制的影响社会整合功能(1)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
13、流动。(2)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大一统需要,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利于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1)唐朝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重才轻品选人方面,过于侧重才学,忽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犹在。禁锢思想(1)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14、。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宋)神童诗材料三: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打破门阀垄断,促进阶层流动。提高官员素质,推动儒学发展。加强集权,巩固统一。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积极局限1、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禁锢思
15、想)2、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官本位思想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社会转型)知识深化:科举制度的评价【细节关注】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1)淡化门第出身(2)选官凭才任能(3)程序相对公平(4)打击门阀士族(5)加强专制集权(6)稳定统治秩序(7)扩充统治基础(8)促进阶层流动(9)提高官员素质(10)营造重学风气(11)推动文化发展(12)折射人生价值(13)产生国际影响具有弊端局限忽视实用科技官员缺乏实践经验禁锢读书人思想考察方式重才轻品形成官本位社会观九品中正制弊端;士族走向没落,庶族地主兴起(分封制宗法制诸侯争霸百家争鸣)贵族政治走向瓦解,富
16、国强兵的需要诸侯争霸结束,国家趋于安定,军功爵制无法实施豪强势力兴起干扰人才选拔;汉末战乱失去乡里清议基础选官制度变化原因1、人才选拔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2、选官标准趋向公平化:品行家世学识才能3、选官方式趋向科学化:地方举荐中央考试选拔4、选官范围日益扩大化:由封闭性开放性5、选官原则趋于:公平、公正、公开6、官员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选官制度变化趋势1.(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
17、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现学现做】【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
18、答案】B2.(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隋唐开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而非具体的内容,
19、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三、中国近代教育(一)晚清时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萌芽阶段1概况:晚清教育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中经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图说| 从清末到民初,中国教育的大转变(科举变学校)晚晴女子学堂洋务运动之后的晚清留学生,回国后个个都是国家栋梁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时间 事件1898 1901 新政开始后 190419051906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进行
20、官制改革;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内容:四书五经经时济变形式:科举选官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目的:选拔官吏育人、取才合于一途知识深化: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主要认识:(1)从主要进程来看:晚清时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萌芽阶段,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形成时期。而晚清教育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中经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
21、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2)从具体内容来看:清末教育改革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强调实用性,即适应近代化的需要;保守性与先进性并存;鼓励民间开设学堂;学制具有多层次性。(3)从留学生问题来看: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新文化运动前后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4)从主要方式来看: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而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5)结论:近代中国的教育及选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一方面又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1.(2021.天津卷.6)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
22、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现学现做】【解析】【解析】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故选A项;材料强调新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不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是民国初期教育领域的变化,与政体的完善无关,排除C项;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A2.(2021.湖北卷.5)晚清创办的福建船
23、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解析】【解析】据材料“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注重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学,即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故选B项;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民主共和即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由选举产生政权机关的国家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
24、C项;实业救国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答案】B3.(2021.全国.乙卷.28)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解析】【解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是因为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有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则是由于很快戊戌变法就失败了,所以该书商的对书籍销量的预判跟当时政
25、局变化太快有关,故选C项;儒学地位遭到颠覆性打击最早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列强侵略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就不断加剧,据此没法解释该书商所面临的困境,排除B项;西学深入民心无法说明“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排除D项。【答案】C4.(2020山东卷高考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A. 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 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 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 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兄弟这回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