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课时ppt课件(含教案+练习+视频).rar

收藏

压缩包目录 预览区
  • 全部
    •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课时ppt课件(含教案+练习+视频)
      •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点击预览
      •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点击预览
      •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朗读).wmv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检测(原卷版).doc--点击预览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检测(解析版).doc--点击预览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生版).doc--点击预览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师版).doc--点击预览
跳过导航链接。
展开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课时ppt课件含教案练习视频.rar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课时ppt课件含教案练习视频.rar
请点击导航文件预览
编号:214067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39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2-03-03
2
文币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新课导入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生词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在复习议论文这种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抓住论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精神精神第一课时应有应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籍华)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裔物理学家。1976年因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金。目前,丁肇中教授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任职。 cu丁肇中( ) 不知所( ) 彷徨 ( ) 华裔 ( )论语 ( ) 儒家 ( ) zho措pn1.读一读,写一写y ln r1、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急。 ( )3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4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 )2、我能行 根据解释写出适当的词语。 不知所措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自学目标自学目标 1 1、初读课文,标出小节并划出较生僻的字词,参考文下、初读课文,标出小节并划出较生僻的字词,参考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 2 2、在复习议论文的文体常识的基础上,再次认真朗读课、在复习议论文的文体常识的基础上,再次认真朗读课文并思考:文并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什么?。 3 3、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思路。 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点我朗读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引出2. 2.作者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作者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梳理结构通过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初步阅读本文,整理出文章脉络思考:你知道吗?1、议论文的三要素_、_、_。2、论据可分为_ 、 _。3、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_ 、_、_ 。4、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_ 、_ 、_ 、 _ 。 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一部分(1段)第二部分(2-12段)第三部分(13段)中国学生要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物。阐明道理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提 纲课文梳理(6-10)指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试验而得到。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11-12)以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无法取得学术上的进展的。第一层(2-5段)第二层(6-12段)分析实验精神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要性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请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 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精神精神第二课时应有应有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精读课文1.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朱熹抽取 礼记 中的 大学 中庸 两篇,和 论语 孟子 编在一起,称为 “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 ”出自四书 大学 。原文 “古文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已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丁教授引用 “格物致知 ”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4.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们现在所谓的实验。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6.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7.这个目的和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8.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格竹子 ”的事例证的事例证明。明。因为因为 “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对实验的态度 ”有代表性。有代表性。9.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王阳明的 “ “格物格物 ” ”实际上是实际上是 “ “格己格己 ” ”,证明中国古代,证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 “格格” ” ?(提示: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提示: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作者主张: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讨论10.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实验精神实验精神 ”是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 ”。实验是获得新知。实验是获得新知的惟一途径。的惟一途径。11.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12.第8段举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13.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动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小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4.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1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这个文化背景 ”指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举举“ “我我” ”个人的经验证明光个人的经验证明光“ “用功用功 ” ”埋头读书,对于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1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可少的。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可观的探索。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可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象力、有计划的探索。18.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一部分。作者的 “新的认识和思考 ”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不仅如此,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深入探究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1)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课文第11段中,“一些”、“大都”、“往往”、“常常”这些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道理论证: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如:开篇对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的含义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举例论证所举例子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阐述道理作用作用论述角论述角度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正面反面反面对比论证1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再举,你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2 2、我们有句俗话说、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请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请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拓展延伸3、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4. 4.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示例二: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一锅一锅地冶炼着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墨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伽利略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狄德罗课堂小结课堂小结结合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填空。结合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填空。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_ 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 、勇、勇于于 、大胆、大胆 的合格人才。的合格人才。 实践 格物致知探索创新课后作业 以以怎样才能避免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高分低能”为题,为题,写一篇写一篇500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字左右的读后感。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缅怀、彷徨、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等词语。2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3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文旁批,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践的优秀品质,力争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导法一: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名学生以高分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没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身边的人们大为不解。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导法二: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二、检查预习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丁肇中,1936 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发现“J 粒子”。2字词过关(1)订正字音丁肇中(zho) 儒家(r) 遵照(zn) 缅怀(min) 不知所措(cu) 彷徨(png hung)(2)词语释义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推究。致,求得。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措,安置、处理。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3)词语辨析“袖手旁观”和“冷眼旁观”两个词都有“置身事外”的意思。“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不过问或不帮助,含有该管而不管的意味。“冷眼旁观”指用冷静或冷淡、冷漠的眼光在旁边观看,强调态度冷淡,坐视不管。三、自学目标三、自学目标1.初读课文,标出小节并划出较生僻的字词,参考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2.在复习议论文的文体常识的基础上,再次认真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四、整体感知四、整体感知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答案示例:由“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引出“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2.作者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答案示例:(1)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3)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答案示例: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五、五、划分结构层次划分结构层次1.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_、_、_。(2)论据可分为_ 、 _。(3)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_ 、_、_ 。(4)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_ 、_ 、_ 、 _ 。 2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结构。答案示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根据本文的行文结构,划分层次。四分法: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三分法:第一部分(1 段):中国学生要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物。第二部分(2-12 段):阐明道理。第三部分(13 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 / /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5.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请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示例: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6、小结本课小结本课本文节选自丁肇中 1991 年 10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的阐述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运用了各种论证手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引人深思,给人启发。七、布置作业七、布置作业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答案示例: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答案示例: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答案示例:“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文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已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4.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答案示例: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示例: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示例: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7.这个目的和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答案示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8.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答案示例: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9.第 4 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答案示例: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证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提示: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10.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答案示例:“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是获得新知的惟一途径。11.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答案示例: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12.第 8 段举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答案示例: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13.第 9 段讲的是什么道理?答案示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4.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答案示例:“这个文化背景”指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15.第 12 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答案示例: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答案示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答案示例: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可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18.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答案示例: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二、深入探究二、深入探究1.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示例: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三:(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示例:(1)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3.课文第 11 段中,“一些”、“大都”、“往往”、“常常”这些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4.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示例: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三、聚焦论证方法三、聚焦论证方法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答案示例:第 2 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第 3 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 4 自然段:举例论证。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第 8 自然段:举例论证。列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了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第 11 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从反面论证科学实验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 12 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缺少科学实验精神给学习带来的困难,再次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正反对比论证:第 3、4 自然段(但是);第 7 自然段(只能不是);第 8 自然段(不是而是);第 9 自然段(不是它需要是要有)。一系列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四、拓展延伸四、拓展延伸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或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答案示例: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示例二: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一锅一锅地冶炼着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终于提取出 0.1 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2.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请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3.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格言名句: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 误。 狄德罗五、课堂小结五、课堂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已经懂得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现在,就看我们的行动了。让我们牢记丁肇中先生的教诲,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努力把自己变成知行合一、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吧。六、练习设计六、练习设计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读后感。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Error!Error!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检测(满分:60 分 时间:30 分钟)一、基础积累一、基础积累(15 分)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B.我国儒家的经典“四书”指的是礼记大学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C.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D.本文的题目已体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 分)埋没( ) 彷徨( ) 缅怀( ) 探 ch( ) xun( )告 jin( )讨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4.下列关联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2 分)实验的过程_消极的观察,_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_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_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真理,_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A.不是 而是 不但 而且 也B.不是 而是 不管 还 并且C.不是 就是 不但 而且 也 D.不是 而是 如果 那么 也5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2 分)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A B C D6. 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2 分) A.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7. 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点: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点进行论述的。B.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D.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二、阅读理解(二、阅读理解(3030 分)分)(一)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问题(15 分)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2 分)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3 分)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2 分) 4.关于王阳明的思想对现代的消极影响,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3 分)A.偏重研究理论而轻视实验 B.偏重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C.埋头苦读就能掌握知识 D.探察外界世界就是探讨自己5.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2 分)6.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文中的例子加以说明。(3 分) (二)善 借(15 分)葡萄藤借木竿,盘环而上,繁衍生息;鲲鹏借巨风,以升万里,行至南海;明月借日光,照亮黑夜,皎辉如练。万物因借而生。荀子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借,能让你从平凡走向卓越,从卑微走向伟大。“善借”的人,能够抓住灵感与时机,助自己走上人生巅峰,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在他孤身拼搏到 40 岁的时候,成为一个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黯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条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邮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条货船,将之改成邮轮出租,几年之后,他拥有了自己的船队。靠这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自己没花一分钱,却最终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大帐之内出谋划策,我比不上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打仗攻城,我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的才智,最终取得了天下。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若不借刘邦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怀和高妙的用人智慧,恐怕他们也很难有所成就,在史册上也难以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一个成功的团队必然是“善借”的,他们会互相借力,团结协作,成就彼此。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民族要想强盛并保持不衰的活力必须“善借”。大和民族就是一个“善借”的民族。早在公元 8 世纪,日本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实行“大化改新”,才有了日本文化的灿烂;近代日本在亚洲各国中最先学习西方文明,并积极推行“明治维新”,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二战后,又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再次崛起。可以说,日本是搭别人的“东风”走向辉煌的。然而,与之一海之隔的大清王朝,幅员之辽阔,经济之富庶,文化之繁荣,国力之强盛,放眼世界,无出其右。但正当世界各国革新运动风生水起之际,各种先进技术横空出世之时,清政府却没有借大好之势,取外力之精华,除旧革新,发展自身;反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愚昧保守,不思进取,最终落得“山河破碎”的下场。“善借”才能有进步,故步自封注定失败。我们所说的“借”不是乱借,不是无原则地全盘接收,不分良莠;也不是借他力而己不为,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来力量”之上。外物固然可以凭借,但谁也不知道支撑你的拐杖什么时候会折断,你所站的平台什么时候会倒塌。在此种情况下,还是要凭借自身的努力,才是正道。1.文章开头有何作用?(3 分)2.阅读全文,完成填空。(3 分)论点:_分论点:(1)“善借”助个人走上人生巅峰(2)_(3)_3.选文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 分)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3 分)5.请选出下列不适用于选文的论据( )(3 分)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中,他用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
展开阅读全文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课时ppt课件(含教案+练习+视频).rar》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关 键 词: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部编版八 年级 下册 语文 14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课时 ppt 课件 教案 练习 视频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课时ppt课件(含教案+练习+视频).rar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140678.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