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打包).zip
10、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教学目标1.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川、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2.有创新意识,对创新活动感兴趣。3.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要使学生能够区分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并不容易,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的图片,并调动学生的思推,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为了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学生还需要到现实生活中做调查,调查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哪些事物属于自然世界,哪些事物属于人工世界。为此,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分类,即将周围世界分为自然的和人工的两类。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的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周围世界存在哪些物体和现象?它们有哪些特点?它们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如果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它们有什么作用?第二个环节是观察,即进行实际调查,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例如校园,观察哪些事物属于自然世界,哪些事物属于人工世界,并且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通过实际调查和进一步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辨别、区分中形成科学概念,加深对人工产品的认识。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分析在自然世界中为什么出现人工世界。旨在使学生体会人们为了改善、方便生活,利用自然世界的资源进行发明创造,因此,人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世界,人工产品的创造发明不能破坏大自然,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拓展与应用的调查活动是调查某个物品的制造流程,可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一些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的图片、视频资料。2.一些自然的和人工的物品,如石头、土块、木头、植物,纸张、瓦片、丝绸、塑料制品等。3.一些陶器图片、陶器制作流程视频等。(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彩笔。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单元页和课页图,提出问题;图中的哪些事物是人工的?哪些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让学生用气泡图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然后小组内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二)展开科学实践活动一认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1.分类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的图片、视频资料。提问: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有哪些事物?能将它们分为自然的和人工的两类吗?观察自然世界的特点,自然世界有哪些事物?观察人工世界的特点,人工世界有哪些事物?教师小结:我们周围的世界可以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植物、动物、天空、大地等是自然形成的,它们构成了自然世界;电器、交通工具、文具、房屋等是由人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它们属于人工世界。2.调查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生活动手册,我们将要到校园里进行调查,观察并区分校园里的事物哪些属于自然世界,哪些属于人工世界,然后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0 页的表格中。组织学生拿好学生活动手册和文具袋,在教室门口排好队一起出发,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记录后,带领学生排队回到教室。3.交流并讨论引导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记录,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当进行总结。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自然世界中为什么会出现人工世界?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人们为了生活的需要,利用自然工世界的资源,发明创造人工世界的各种事物,因此,人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世界,人工产品的使用破坏了大自然,人类就不能从大自然中获得足够的资源来建造人工世界。(三)拓展与应用出示各种各样的陶瓷器皿图片,引发学生思考:陶瓷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接着播放视频,介绍陶瓷的制造流程。最后,留课外拓展作业:选择我们周围的一种物品,调查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11、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一、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2.知道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人类不断创造发明人工产品。3.体会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二、教学内容人工产品是不断发展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产品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些人工产品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此,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了如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体验铅笔的发展带来的便利。铅笔是学生最常用的文具,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察几种铅笔,如炭笔、带橡皮的铅笔、自动铅笔等。讨论这些铅笔的优缺点,感受铅笔的发展带给我们书写的便利。第二个环节是体验的铅笔工具的改进带来的便利,学生经常使用的铅笔大部分是由本头包裹铅笔芯的铅笔,学生经常需要削铅笔。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削铅笔的工具有小刀、卷笔刀、手动削笔器、电动削笔器等,课常上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工 4(主要是卷笔刀、手动削笔器)削铅笔,体验随着消铅笔工具的不断发展,削铅笔越来越方便。第三个环节是调查了解生活中其他人工产品的发展带来的便利。近些年来,通信工具的发照非常迅速,手机属于非常普及的通信工具,二年小学生也对此较熟悉,因此课文中以通信方式的发展作为代表呈现,通过调查了解从古至今人类传递信息方式的发展,学生可以较为深刻店感受到发明创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拓展与应用栏目意在将人工产品进一步进行扩展,引导学生调查身边的人工产品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改变,体会一些发明创造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一些能够体现发展过程的人工产品的图片,如蒸汽火车、电动列车、高铁列车,不同时代的电话机等。2.一种学生熟悉的、课堂上能够操作的体现发展过程的人工产品,如小刀、卷笔刀、手动削笔器、电动削笔器。3.搜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二)学生准备各种铅笔、卷笔刀、手动削笔器、学生活动手册。四、安全注意事项1.课堂上如果要用小刀削铅笔,主要由教师演示。2.如果安排学生开展课前或课后的调查,要提醒学生请家长参与,家长的作用主要是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课页图并提出问题:你乘坐过高铁吗?说说乘坐高铁时的感受?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不同时期列车的图片,介绍列车的发展,最后讲述我国高铁的成果,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二)科学实践活动人工产品是怎样发展的1.体验人工产品的发展带来的便利(1)体验感受铅笔的发展谈话:铅笔是我们每天学习都要用到的文具,你们使用过什么样的铅笔?在使用过程中,感觉这些铅笔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学生介绍他们文具袋中的各种铅笔以及曾经使用过的铅笔。根据情况给学生补充介绍不同的铅笔,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并使用不同的铅笔写字或者画画。简单介绍铅笔的发展,提出问题:铅笔的发展给我们的书写带来了哪些方便?重点围绕不弄脏手、使用方便、笔芯不易断、书写流畅等方面品,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2)观察体验削铅笔工具的发展提问:平时,你们都是怎样削铅笔的?你们使用了哪些削铅笔的工具?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几种削铅笔的工具,如小刀、卷笔刀、手动削笔器等,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几种削铅笔的工具,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现在我们观察各种削铅笔的工具,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削铅笔本,体会一下用它们削铅笔的感受,然后一起交流。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重点向省力、安全、使用方便,用时少,铅笔不会断、削的笔尖好用等方面进行。2.调查了解更多人工产品带来的便利(1)了解人们传递信息方式的发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平时使用哪些方法和工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信息?家长和周围的成年人,他们使用过哪些方法和工具与他人交流?从古至今,人们使用了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一起观察课本第 41 页的图片,继续交流和讨论:讲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方式传递信息的故事。模拟在烽火台燃放烟火或发电报的过程。你认为未来人们会怎样传递信息?(2)说一说人工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提问:你们知道的人工产品有哪些?丰富的人工产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改变?(三)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拓展与应用”一页的图片,讨论各种工具的发明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取水工具。使用自来水使人们不用去户外打水了。灶具。使用天然气使人们不用去砍柴、买煤了,做饭更干净、快捷。插秧机。使用插秧机大大提高了插秧的效率,也将人们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照明灯具。使用电灯,使人们不用取火照明,更安全、干净、节省资料。课外拓展:课后调查一类人工产品的发展过程,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12、我们的创意、我们的创意一、教学目标1.有创新意识,能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方法对身边常用的物品进行改进,体会设计要围绕人类的需要进行。2.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和能力。3.在交流、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分享信息的意识。4 在设计过程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二、教学内容本课要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创造发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思考其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然后利用学习的简单创造发明方法,对这些用品进行再设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过期。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提出我们的创意” ,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发明创造方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导学生了解进行发明创造时,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方法。例如,课本中的铅笔加上橡皮面发明的带橡皮的铅笔,就是用了加一加的方法;眼镜去掉眼镜框而发明的隐形眼镜,就是用了减一减的方法;单一功能的螺丝刀组合在一起而发明的多功能螺丝刀,就是用了组一组的方法。第二个环节是寻找创造发明的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一种物品,进行发散思维,列举缺点和希望点,然后针对这些缺点和希望点,思考如何改进可以使它更方便或者具备某些特别的功能。第三个环节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通过第二个环节的思维碰撞,学生有了自己创新的想法后,引导他们将创意画下来。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自己的创意是否可以实现,最后,学生将自己的创意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质疑和改进建议。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科幻绘画描绘未来,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大胆畅想和展望,并且将想法画下来。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学生打着普通雨伞和穿着课页中的用具的图片,笔、眼镜、组合螺丝刀等的图片。2.小学生的优秀创造发明案例,科幻绘画,等等。(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彩笔、绘图纸等。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教师出示普通雨衣和课页中的雨衣,提出问题:这两种雨衣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雨衣?说一说你的理由。第二件雨衣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它的哪些创意?谈话:这节课,我们也来进行创造发明吧。(二)科学实践活动一提出我们的创意1.学习创造发明的方法(1)加一加谈话:铅笔加上橡皮,就发明了带橡皮的铅笔。你还知道哪些物品是在原来物品的基础上增加功能而发明的?在学生交流后,出示一些通过加一加而发明的产品。(2)减一减谈话,观察课文里的图,说一说隐形眼镜是怎样发明的?还有哪些产品是为了减少材料或缩小体积而发明的?(3)组一组谈话,观察课文里的图,从单一的螺丝刀到组合螺丝刀有什么好处?哪些发明是通过工具组合而发明的?2.尝试创造发明想想组一组发明的产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针对一种物品提出创新发明的创意。教师出示一种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黑板擦。谈话:观察黑板擦,说一说它的用途和功能。想一想它有哪些缺点?你希望它还具有哪些功能。用气泡图将学生列举的针对一种物品(如黑板擦)的缺点和优点呈现出来。希望点尽量用面简图的方式表现。(3)学生自己针对一种物品提出创造发明的创意 谈话:我们集中针对黑板擦列举了它的缺点,并提出了改进的希望点,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请你选择一个物品,也尝试列举它的缺点,提出创造发明的创意吧。在想好创造发明的创意之后,给你的发明起一个名字,并把你的想法画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 12 页上。 (3)汇报交流 学生用绘画完成自己的创意后,教师从学生所做的每种物品的创意中挑选一些与全班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进行小结。 (三)拓展与应用 谈话:每位同学都提出了很好的创意,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对于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希望同学们课后大胆地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畅想和展望,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1、各种各样的天气、各种各样的天气一、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包括阴、晴、雨、雪、风等。2.能在好奇心的趋使下,对天气现象感兴趣。3.在教则指导下。从买气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4.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现察天气。5.在我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天气现象。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了解天气)作完的第一课。这节课,让学生从观察当前天气现象开始,激发到现察天气的兴趣。需助学生结各生活经验,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尝试设计记录天气的容,制订观察天气的简单计划、为接下来一周的天气观察做好准备。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怎样描述天气现象” ,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是观察和描述当天的天气。对于天气现象的学习需要从真实的观察开始,因此,带领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是这个环节的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前的天气,通过自己的感受、对天空的观察和对周围事输的观察,思考怎样描述天气,还可以尝试用画一面的方式描述天气。通过观察和描述,使学生发现,可以从多个角度如太阳、云、温度、风、降水等方面描述当天的天气。第二个环节是了解更多的天气。当天的天气并不能涵盖其他更多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特征,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说一说还有哪些天气,教师再出示反映相应的天气图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如太阳、云、温度,风、降水等方面描述其他天气的特征,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第三个环节是设计天气符号。抓住各种天气现象的典型特征设计的代表天气现象的符号,不仅可以方便地记录天气现象,而且也很直观,便于理解和交流。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太阳、云、温度、风、降水等方面考虑,设计能够简单易懂的代表天气现象的符号,在本课结束时,可以告诉学生,要深入学习天气,就需要对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进行长满的观察和记录,并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要像一个小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天气、用天气符号记录天气。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常见天气的图片、短视频。2.事先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当天可能出现的天气,为学生的室外观察做好准备。(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彩笔、铅笔等。四、安全注意事项在室外观察时,注意提醒学生不拥挤、不打闹,用心观察。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关注今天的天气回顾单元页中有关天气的讨论,把话题聚焦到今天的天气。提问:在单元页上我们看到了“雨”这种天气现象。课页图展示的是什么天气?今天的天气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2.观察今天的天气谈话:要了解天气就需要实际观察。在教室里不方便观察今天的天气,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观察一下今天的天气吧。组织学生进行室外观察前,先与学生讲清楚规则和要求:要跟着队伍走;注意观察天空中、树木上、草丛中出现的现象;边走边感受温度、风。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观察到的天气现象。(二)科学实践活动怎样描述天气1.用语言描述今天的天气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之后,全班同学一起尝试用语言描述当前的天气。首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与自身的感受或看到的其他现象结合起来描述。如:今天是晴天,阳光晒在身上很温暖;今天刮风,刚才我们看到大树都在摇晃,树叶哗啦啦地响;今天天上有好多云,把太阳都遮住了,在外面走的时候感觉还有些冷;今天下雨了,雨不大,但我们还是打伞了,地面已经湿了,有些地方还有积水。接着,引导学生只描述天气现象。课本中孩子的对话给了两种示例,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描述天空中是否有太阳、有多少云、气温如何、是否有风等等。2.用语言描述更多的天气现象逐步提出下列的问题和要求,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刚才我们观察了今天的天气,昨天的天气与今天一样吗?前天的天气呢?一年四季中,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区,你们都见过哪些天气?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怎样描述它们的特征?像刚才那样,说一说这些天气是怎样的。接着出示各种各样天气的照片或视频。问学生:这些图片上表现的是什么天气?请描述一下这些天气现象。继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如天空中是否有太阳、有多少云、气温如何、是否有风、是否有降水等来描述天气现象。设计表示不同天气现象的符号提问: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方法表示天气?我们可以用太阳、云、风、雨、雪等描述天气现象,如果能够将这些现象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简单的符号,可否用来表示各种天气现象呢??我们能为今天的天气设计符号吗?其他的天气可以用怎样的符号表示?用什么方法可以表示出某种天气的程度,如小雨和大雨?让学生取出学生活动手册,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将设计的天气符号画下来。(三)拓展与应用常见的天气符号有哪些1.观察常见的天气符号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天气符号,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提问:你能看懂这些天气符号吗?这些符号上面画了哪些信息?你还知道其他的天气符号吗?3.用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鼓励学生观察并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未来一周的天气。提问:我们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吗?我们要观察什么?什么时间记录?2 天气与生活天气与生活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2.在教师指导下,能就天气变化和影响与同学开展论和交流。3.在教师指导下,能观察和记录一周的天气及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4.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二、教学内容本课为了解天气单元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课观察天气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记录了一周的天气现象。这节课,教师将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天气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教学中,可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进行教学。课前是指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持续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这个部分由学生利用学习间隙自主完成。课中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为以下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展示和交流课前一周的天气记录,总结这一周的天气现象及变化情况,由此引出在这周里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有怎样影响的话题。第二个环节是结合各种资料和生活经历,交流各种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补充本周设有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各种天气的认识。第三个环节是结合各种资料和生活经历,交流各种天气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题解,天气不仅仅对人类生活,而且对大自然中所有动植物的生存都会产生影响。第四个环节是在课索讨论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调查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讨论接下来一周的观察计划。学生将开效开展持续一周的观察和记录活动。除了对天气现象的记录外,还错了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的观察。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各种天气下人们生活状态、动值物活动状态的照片和视频。(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铝笔、辅助的记录资料等。教学过程(一)回顾上一周观察记录的天气情况1.交流上一周的天气观察记录首先可以开展小组内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观察记录。然后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参与全班交流。交流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质疑。提问:你们小组推荐哪位同学来交流?为什么推荐他?请介绍你的一周观察记录。你有哪些发现?2.汇总、评价全班的观察记录提问:比一比,大家记录的情况是一样的吗?如果有不一样的地方,哪些地方不一样?试着找一找不一样的原因。除了记录的天气现象,你们还观察到了什么?在观察时,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二)科学实践天气对我们有哪些影响1.讨论一周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根据这一周的观察,说一说这一周的天气情况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提问:我们的生活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当天气发生变化时,我们是怎么做的?2.讨论更多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出示天气影响人们生活的典型照片、新闻报道、视频等,引导学生讨论更多的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三)拓展与应用调查天气的影响1.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可以通过课本中的事例进行了解。提问:什么天气下我们在田野里能见到蜜蜂?冬天里,斑马寻找食物容易吗?在干燥高温的天气下,会观察到植物的哪些变化?蒲公英的种子在什么天气下更容易传播?洪水过后,农作物会受到哪里影响?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调查天气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天气不仅对人类的生活有影响,还影响着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鼓励学生继续查找资料,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继续记录一周的天气和人们在不同天气里的活动。4、太阳升起来了、太阳升起来了一、教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比较安全的观测工具,观察并记录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2.基于实际观察,指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从东方升起,逐渐升高,再逐渐向西方落下的位置变化。3.基于实际观察和生活体验,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4.在教师指导下,您尝试从多角度、多方式用语言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实例。5.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设计两个科学实践活动。第一个利学实成活动是“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 。这个活动是在一年级下学期位置与方向单元中,学习了利用太阳东升而落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动的现象,与一年级不同的是,这一课要建立在实际的观察和记录基础上,根据观察记录描述一天中的太阳在填空中的视运动轨迹,因此,这个活动的教学最好在晴天进行。这个活动包括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讨论观察记录的方法。要为学生准备观察太阳的护目工具,要明确面向南方选择一个固定的观察位置;要约定观察的间隔时间,如每次下课的课间或每两节课的课后。第二个环节是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和记录。学生确定好观察位置后,画出位置简图,然后进行第一次观察记录。第三个环节是在记录完成之后,在课上进行交流,通过分折,发现大阳的特点。如由东方升起,然后逐步升高,第二个活动是“太阳的影响” 。在进行这个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准备表现动植物和人在白天和黑夜有所区别的视频或图片,人们生活方面在自天、黑夜的差界,并且结合个人体验,了解无物行为白天、黑夜的征,认识到正是太阳的光和热影响着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学生观察太阳的护目镜或黑色胶片。2.有关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表现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在白天、黑夜有所区别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例如,白天活跃的动物、黄昏活跃的动物、夜晚活跃的动物,白天开花的植物、傍晚开花的植物、夜晚开花的植物,白天活动的人、夜晚睡觉的人等。(二)学生准备1.课前在上午、中午、下午的几个不同时刻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2.观察动植物的行为和人类的生活在白天、黑夜的不同之处。四、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观察太阳时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需戴观察太阳的护目镜。如果有条件,可采用投影观察法。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请学生打开教材的单元页,提问:从单元页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类似的情况?学生描述单元页的内容,并说明是否见过类似的现象后,教师可出示若干“日月同辉”的照片供学生观察,并提问:你对太阳和月亮各有哪些了解?学生可能会说到类似“太阳升起来,白天来临;太阳落下去,黑夜来临” “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等内容。结合学生的汇报,自然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1.明确观察任务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太阳东升西落这一自然现象。你是否注意到从早晨到傍晚,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想法,注意学生之间描述的差异。然后适时提出观察任务:从早晨到傍晚,观察并记录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2.指导观察太阳的基本方法谈话:看一看课本第 14 页的下图,说说应该怎样观察和记录太阳。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太阳,以免被太阴光灼伤。3.指导观察和记录太阳的方法让学生翻开学生活动手册第 4 页,讨论如何观察和记录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观察和记录方法:(1)面向南方进行观察;(2)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进行观察;(3)每隔一段时间(如一节课、两节课、两小时)观察一次;(4)可用红色圆圈代表太阳,将观察到的太阳的位置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5)在记录的太阳图下写上观察时间。4.进行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里比较宽阔的地方进行第一次的观察和记录。在实地观察时,教师需要再次强调注意事项;帮助学生选好观察的参照物,如操场上的旗杆、教学楼、高大的树木等,指导学生将参照物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5.布置课后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现象是受太阳影响的?建议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利用双休日继续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告诉学生在每次观察太阳后,留意观察点附近能看到哪些动植物,自己白天都做了哪些其他活动。还可以查找一些介绍太阳基本情况的资料。第 2 课时教师上课前要注意调查学生课前观察活动的完成情况,教师自己也应完成一次全天的观察活动并作好记录。(一)根据观察记录描述自己的发现谈话:上节课布置了观察太阳位置变化的作业,都有哪些同学完成了?教师简要总结学生的完成情况,布置交流任务。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每组选出一位同学的记录在全班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等方法展示发言学生的记录单,发言学生结合记录单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如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刚刚离开地平线;上午 10 点左右,太阳在东南方向,位置高了一些,在某建筑物或大树的左上方;正午 12 点,太阳在正南方向,位置升到了最高,在某建筑物或大树的上方;下午 4 点,太阳在西南方向,位置降了一些,在某建筑或大树的右上方;下午 6 点左右,太阳从西方落下。(二)了解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描述太阳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能基本正确地描述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后,提问:你们能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对太阳也有过一些了解,谁能说说太阳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观察太阳的体验,说出太阳的基本特征。如: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太阳能发光发热;有太阳的时候就暖和等。小结:太阳是一个能发光发热的大火球。2.了解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谈话:正是因为太阳的光和热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时刻影响着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谁能说说太阳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呈现教材插图,启发学生说出动物的出没、植物的开花与太阳有关。同时启发学生回忆,在观察记录太阳位置的变化时,每个时间点看到的动植物都一样吗?发给学生“太阳的影响记录单” ,并出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包括白天活跃的动物、黄昏活跃的动物、夜晚活跃的动物,白天开花的植物、傍晚开花的植物、夜晚开花的植物等,让学生在记录单中填写动植物的名称,再结合记录单分析太阳对动植物行为等的影响。3.了解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问: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太阳,那么太阳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最容易说出的便是昼夜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谈一些具体的感受。如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比较温暖,周围的各种景物都清晰可见;傍晚或夜里没有太阳的时候会感觉比较冷,周围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楚。4.推测没有太阳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假如没有太阳,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总结: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5.布置课后观察任务谈话:大家对太阳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不想再去研究月亮?请大家在下次科学课之前,注意观察一下月亮,尽可能把观察到的月亮的样子画下来。6、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一、教学目标1.能识别和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能在好奇心强使下,对有关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3.能如实讲还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条,能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5.意识到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四季变化对于我国多数地区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从懂事起,他们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四季变化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分别描述每个季节的主要变化,举例说出这些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本课科学实践活动是“寻找四季的变化” ,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说出“哪些变化代表春天来了” 。上本课时,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学生都会对冬去春来的各种变化现象有所体验,可作为观察、研讨的重点。结合具体观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气温、动植物、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如天气渐渐变暖,冰雪消融,小草发芽,鲜花盛开,各种小动物开始多起来,人们换上春装,等等。第二个环节要求说出其他季节的名称和主要现象。在学生了解了春天到来的典型现象后,可基于生活经验,回顾其他季节的名称和典型现象,如冬天比较寒冷、水会结冰、天会下雪,有些动物看不到了,人们穿上冬装等。其他季节以此类推。第三个环节是在不同的季节万物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从人们的生产生活、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等不同方面列举在春夏秋冬的变化。第四个环省是引导学生说说对于四季更多的观察与感受,这实际是上一环节的扩展,旨在启发学生的观察范围再广一些。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从上学期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季节变化的内容。2.分门别类地搜集有关季节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处于四季某种植物生存的状态,人们在四季的不同活动、同一人在户外的四季照片。(二)学生准备1.上课前,请家长陪同,到家庭住址附近的公园、田野去找春天。请家长将典型的春天景象拍成照片,选择最典型的现象打印 23 张,由学生带到学校。2.搜集一些自己在不同季节时的户外照片。3.搜集其他能够表现季节变化的图片。四、安全注意事项1.进行野外观察要有家长陪伴。2.到野外观察时,不得攀折花草树木,不可随意伤害小动物。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根据课页,引入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提问:春夏秋冬是什么意思?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样知道的?(二)科学实践活动寻找四季的变化1.观察并描述典型的春天景象(1)学生小组内交流发给每组一些表示季节变化的图片,同时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图片集中在一起。谈话:课前,很多同学都在户外寻找了春天!还带来了一些表示季节变化的图片。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春天最典型现象的图片,准备在全班交流。如果图片较多,建议将这些图片适当归类,再进行交流。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注意巡视,引导学生发现春天的典型现象。(2)全班交流小组活动告一段落后,教师提出小组向全班汇报时的基本规则:每小组每次派出一人介绍一种春天最典型的现象;前面小组已经说到的内容,后面的小组不能重复;各小组成员汇报后,要将图片贴到黑板上;每个小组都发言后,仍有不重复的内容可继续汇报,如果时间紧张,可以直接将图片贴到黑板上。(3)给春天的典型现象分类全班交流结束后,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片,并根据图片的具体内容分类,学生也可以将没有展示的图片同步分类。可引导学生按照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人类生活的变化、其他方面(如天气)的变化等进行分类。伴随着分类活动的进行,教师适时重新摆放黑板上的图片。同类的图片纵向摆放,为其他三个季节典型图片的摆放留出空间。教师小结:春天时气温逐渐变暖,冰雪没有了踪影,人们陆续换上春装,农民也做着春耕的准备厖小动物逐渐多起来了;植物开始发芽、开花。2.描述其他季节的典型现象按照下列顺序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请学生根据上一环节的经验,挑选表现其他季节典型现象的图片。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季节图片的贴放位置,让学生将选出的图片依次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学生集体检查图片贴的位置是否合适,不合适的需调整位置。学生按顺序描述各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可以先请 12 名学生描述,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学生在各小组内描述各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4.观察并描述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列举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生的分组描述活动告一段落后,请学生再次观察黑板上有关人类生活是怎样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图片。由于学生距离生产活动比较远,可先从最简单的穿衣服开始让学生描述,此后,再参照教材内容简单了解生产活动随季节的变化。(2)列举季节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山桃树的图片,描述山桃在四季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3)列举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教材中雷鸟一年四季换羽的例子非常特殊,用此例调动起学生兴趣后,可让学生举出更多例子。如一些小动物的换毛、育雏、迁徙,等等。4.季节变化的其他影响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开思路。如北京的四季特征明显:春季温暖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下课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四季变化的现象。7、蚂蚁、蚂蚁一、教学目标能够简单描述蚂蚁的身体结构。如头部有眼和触角,胸部长有 6 条退,腹部比较大等。2.了解蚂蚁可以通过触角来感知环境。3.能用画图和语言等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4.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5.在活动中愿意倾听他人的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信息。二、教学内容本课是观察小动物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发散思维:想想大自然里有哪些小动物,然后提出他们感兴翻的问题。接下来从户外最常见的小动物蚂蚁人手,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和行为,思考蚂蚁是如何感知环境的,为后面建构课标要求的“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这一概念打下基础。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观察蚂蚁” ,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是观察妈蚁的外形。在一年级上册家养小动物单元,学生已经观察和描述过小动物的形态结构,知道在观察小动物时要有序地观察。蚂蚁身体较小,肉眼不易观察,教师可以提供放大镜或者昆虫盒等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将所观察的蚂蚁的样子画下来。第一个环节是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在蚂蚁周围摆放上不同的食物,观察蚂蚁吃哪些食物,还可以观察蚂蚁是如何搬运食物的。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蚂蚁是通过触角来辨别食物的,从而了解蚂蚁可以通过触角来感知环境。第三个环节是观察妈蚁对待一些物体的反应。在蚂蚁周围放上不同的物体,观察蚁的反应。同样,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也能观察到蚂蚁通过触角来辨别物体,从而选择避开或者接触。第四个环节是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思考并讨论蚂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感知环境的。本课的拓展与应用环节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蚂蚁更多的行为,并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蚂蚁模型。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事先考察校园,找寻蚂蚁出没较多的场地,为学生的户外观察活动做好准备。2.放大镜或昆虫盒,每组 1 份。3.34 种食物,如饼干、糖果、蔬菜、肉类等,每组 1 份。4.34 种物体,如石头、肥皂、樟脑丸、海绵等,每组 1 份。(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四、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户外观察蚂蚁时,要注意安全,不喧哗,不打闹,用心观察。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引出观察蚂蚁的活动根据课页提出问题:看看课页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校园的哪些地方有蚂蚁?关于蚂蚁你们都知道什么?你们想去户外观察蚂蚁吗?2.明确观察记录蚂蚁的方法谈话:我们准备到校园里观察蚂蚁。在到校园里观察之前,需要明确观察蚂蚁的哪些方面,怎样观察,怎样记录。提问:你们想观察蚂蚁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在学生活动手册第 7 页上做哪些记录?如果想看清楚蚂蚁,需要什么工具?如果蚂蚁运动得太快,怎样可以暂时限制它们的运动?小结:我们可以观察蚂蚁的外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一只蚂蚁,我们可以用昆虫盒或放大镜帮助我们看清楚蚂蚁。我们还可以为蚂蚁准备一点食物,看蚂蚁爱吃哪些食物。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蚂蚁怎么观察周围的事物,相互之间怎样交流。(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蚂蚁1.准备到校园里观察蚂蚁发给学生昆虫盒或放大镜,让学生带好学生活动手册和铅笔,排队出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可以观察到妈蚁的地方,适时对学生的观察与记录进行指导
收藏
编号:207845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90.57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2-02-10
6
文币
- 资源描述:
-
10、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教学目标1.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川、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2.有创新意识,对创新活动感兴趣。3.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要使学生能够区分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并不容易,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的图片,并调动学生的思推,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为了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学生还需要到现实生活中做调查,调查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哪些事物属于自然世界,哪些事物属于人工世界。为此,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分类,即将周围世界分为自然的和人工的两类。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的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周围世界存在哪些物体和现象?它们有哪些特点?它们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如果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它们有什么作用?第二个环节是观察,即进行实际调查,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例如校园,观察哪些事物属于自然世界,哪些事物属于人工世界,并且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通过实际调查和进一步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辨别、区分中形成科学概念,加深对人工产品的认识。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分析在自然世界中为什么出现人工世界。旨在使学生体会人们为了改善、方便生活,利用自然世界的资源进行发明创造,因此,人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世界,人工产品的创造发明不能破坏大自然,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拓展与应用的调查活动是调查某个物品的制造流程,可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一些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的图片、视频资料。2.一些自然的和人工的物品,如石头、土块、木头、植物,纸张、瓦片、丝绸、塑料制品等。3.一些陶器图片、陶器制作流程视频等。(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彩笔。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单元页和课页图,提出问题;图中的哪些事物是人工的?哪些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让学生用气泡图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然后小组内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二)展开科学实践活动一认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1.分类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的图片、视频资料。提问: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有哪些事物?能将它们分为自然的和人工的两类吗?观察自然世界的特点,自然世界有哪些事物?观察人工世界的特点,人工世界有哪些事物?教师小结:我们周围的世界可以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植物、动物、天空、大地等是自然形成的,它们构成了自然世界;电器、交通工具、文具、房屋等是由人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它们属于人工世界。2.调查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生活动手册,我们将要到校园里进行调查,观察并区分校园里的事物哪些属于自然世界,哪些属于人工世界,然后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0 页的表格中。组织学生拿好学生活动手册和文具袋,在教室门口排好队一起出发,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记录后,带领学生排队回到教室。3.交流并讨论引导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记录,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当进行总结。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自然世界中为什么会出现人工世界?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人们为了生活的需要,利用自然工世界的资源,发明创造人工世界的各种事物,因此,人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世界,人工产品的使用破坏了大自然,人类就不能从大自然中获得足够的资源来建造人工世界。(三)拓展与应用出示各种各样的陶瓷器皿图片,引发学生思考:陶瓷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接着播放视频,介绍陶瓷的制造流程。最后,留课外拓展作业:选择我们周围的一种物品,调查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11、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一、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2.知道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人类不断创造发明人工产品。3.体会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二、教学内容人工产品是不断发展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产品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些人工产品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此,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了如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体验铅笔的发展带来的便利。铅笔是学生最常用的文具,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察几种铅笔,如炭笔、带橡皮的铅笔、自动铅笔等。讨论这些铅笔的优缺点,感受铅笔的发展带给我们书写的便利。第二个环节是体验的铅笔工具的改进带来的便利,学生经常使用的铅笔大部分是由本头包裹铅笔芯的铅笔,学生经常需要削铅笔。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削铅笔的工具有小刀、卷笔刀、手动削笔器、电动削笔器等,课常上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工 4(主要是卷笔刀、手动削笔器)削铅笔,体验随着消铅笔工具的不断发展,削铅笔越来越方便。第三个环节是调查了解生活中其他人工产品的发展带来的便利。近些年来,通信工具的发照非常迅速,手机属于非常普及的通信工具,二年小学生也对此较熟悉,因此课文中以通信方式的发展作为代表呈现,通过调查了解从古至今人类传递信息方式的发展,学生可以较为深刻店感受到发明创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拓展与应用栏目意在将人工产品进一步进行扩展,引导学生调查身边的人工产品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改变,体会一些发明创造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一些能够体现发展过程的人工产品的图片,如蒸汽火车、电动列车、高铁列车,不同时代的电话机等。2.一种学生熟悉的、课堂上能够操作的体现发展过程的人工产品,如小刀、卷笔刀、手动削笔器、电动削笔器。3.搜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可以是文字、图片或视频等。(二)学生准备各种铅笔、卷笔刀、手动削笔器、学生活动手册。四、安全注意事项1.课堂上如果要用小刀削铅笔,主要由教师演示。2.如果安排学生开展课前或课后的调查,要提醒学生请家长参与,家长的作用主要是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课页图并提出问题:你乘坐过高铁吗?说说乘坐高铁时的感受?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不同时期列车的图片,介绍列车的发展,最后讲述我国高铁的成果,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二)科学实践活动人工产品是怎样发展的1.体验人工产品的发展带来的便利(1)体验感受铅笔的发展谈话:铅笔是我们每天学习都要用到的文具,你们使用过什么样的铅笔?在使用过程中,感觉这些铅笔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学生介绍他们文具袋中的各种铅笔以及曾经使用过的铅笔。根据情况给学生补充介绍不同的铅笔,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并使用不同的铅笔写字或者画画。简单介绍铅笔的发展,提出问题:铅笔的发展给我们的书写带来了哪些方便?重点围绕不弄脏手、使用方便、笔芯不易断、书写流畅等方面品,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2)观察体验削铅笔工具的发展提问:平时,你们都是怎样削铅笔的?你们使用了哪些削铅笔的工具?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几种削铅笔的工具,如小刀、卷笔刀、手动削笔器等,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几种削铅笔的工具,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现在我们观察各种削铅笔的工具,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削铅笔本,体会一下用它们削铅笔的感受,然后一起交流。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重点向省力、安全、使用方便,用时少,铅笔不会断、削的笔尖好用等方面进行。2.调查了解更多人工产品带来的便利(1)了解人们传递信息方式的发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平时使用哪些方法和工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信息?家长和周围的成年人,他们使用过哪些方法和工具与他人交流?从古至今,人们使用了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一起观察课本第 41 页的图片,继续交流和讨论:讲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方式传递信息的故事。模拟在烽火台燃放烟火或发电报的过程。你认为未来人们会怎样传递信息?(2)说一说人工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提问:你们知道的人工产品有哪些?丰富的人工产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改变?(三)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拓展与应用”一页的图片,讨论各种工具的发明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取水工具。使用自来水使人们不用去户外打水了。灶具。使用天然气使人们不用去砍柴、买煤了,做饭更干净、快捷。插秧机。使用插秧机大大提高了插秧的效率,也将人们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照明灯具。使用电灯,使人们不用取火照明,更安全、干净、节省资料。课外拓展:课后调查一类人工产品的发展过程,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12、我们的创意、我们的创意一、教学目标1.有创新意识,能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方法对身边常用的物品进行改进,体会设计要围绕人类的需要进行。2.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和能力。3.在交流、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分享信息的意识。4 在设计过程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二、教学内容本课要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创造发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思考其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然后利用学习的简单创造发明方法,对这些用品进行再设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过期。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提出我们的创意” ,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发明创造方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导学生了解进行发明创造时,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方法。例如,课本中的铅笔加上橡皮面发明的带橡皮的铅笔,就是用了加一加的方法;眼镜去掉眼镜框而发明的隐形眼镜,就是用了减一减的方法;单一功能的螺丝刀组合在一起而发明的多功能螺丝刀,就是用了组一组的方法。第二个环节是寻找创造发明的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一种物品,进行发散思维,列举缺点和希望点,然后针对这些缺点和希望点,思考如何改进可以使它更方便或者具备某些特别的功能。第三个环节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通过第二个环节的思维碰撞,学生有了自己创新的想法后,引导他们将创意画下来。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自己的创意是否可以实现,最后,学生将自己的创意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质疑和改进建议。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科幻绘画描绘未来,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大胆畅想和展望,并且将想法画下来。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学生打着普通雨伞和穿着课页中的用具的图片,笔、眼镜、组合螺丝刀等的图片。2.小学生的优秀创造发明案例,科幻绘画,等等。(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彩笔、绘图纸等。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教师出示普通雨衣和课页中的雨衣,提出问题:这两种雨衣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雨衣?说一说你的理由。第二件雨衣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它的哪些创意?谈话:这节课,我们也来进行创造发明吧。(二)科学实践活动一提出我们的创意1.学习创造发明的方法(1)加一加谈话:铅笔加上橡皮,就发明了带橡皮的铅笔。你还知道哪些物品是在原来物品的基础上增加功能而发明的?在学生交流后,出示一些通过加一加而发明的产品。(2)减一减谈话,观察课文里的图,说一说隐形眼镜是怎样发明的?还有哪些产品是为了减少材料或缩小体积而发明的?(3)组一组谈话,观察课文里的图,从单一的螺丝刀到组合螺丝刀有什么好处?哪些发明是通过工具组合而发明的?2.尝试创造发明想想组一组发明的产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针对一种物品提出创新发明的创意。教师出示一种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黑板擦。谈话:观察黑板擦,说一说它的用途和功能。想一想它有哪些缺点?你希望它还具有哪些功能。用气泡图将学生列举的针对一种物品(如黑板擦)的缺点和优点呈现出来。希望点尽量用面简图的方式表现。(3)学生自己针对一种物品提出创造发明的创意 谈话:我们集中针对黑板擦列举了它的缺点,并提出了改进的希望点,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请你选择一个物品,也尝试列举它的缺点,提出创造发明的创意吧。在想好创造发明的创意之后,给你的发明起一个名字,并把你的想法画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 12 页上。 (3)汇报交流 学生用绘画完成自己的创意后,教师从学生所做的每种物品的创意中挑选一些与全班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进行小结。 (三)拓展与应用 谈话:每位同学都提出了很好的创意,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对于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希望同学们课后大胆地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畅想和展望,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1、各种各样的天气、各种各样的天气一、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包括阴、晴、雨、雪、风等。2.能在好奇心的趋使下,对天气现象感兴趣。3.在教则指导下。从买气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4.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现察天气。5.在我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天气现象。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了解天气)作完的第一课。这节课,让学生从观察当前天气现象开始,激发到现察天气的兴趣。需助学生结各生活经验,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尝试设计记录天气的容,制订观察天气的简单计划、为接下来一周的天气观察做好准备。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怎样描述天气现象” ,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是观察和描述当天的天气。对于天气现象的学习需要从真实的观察开始,因此,带领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是这个环节的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前的天气,通过自己的感受、对天空的观察和对周围事输的观察,思考怎样描述天气,还可以尝试用画一面的方式描述天气。通过观察和描述,使学生发现,可以从多个角度如太阳、云、温度、风、降水等方面描述当天的天气。第二个环节是了解更多的天气。当天的天气并不能涵盖其他更多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特征,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说一说还有哪些天气,教师再出示反映相应的天气图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如太阳、云、温度,风、降水等方面描述其他天气的特征,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第三个环节是设计天气符号。抓住各种天气现象的典型特征设计的代表天气现象的符号,不仅可以方便地记录天气现象,而且也很直观,便于理解和交流。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太阳、云、温度、风、降水等方面考虑,设计能够简单易懂的代表天气现象的符号,在本课结束时,可以告诉学生,要深入学习天气,就需要对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进行长满的观察和记录,并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要像一个小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天气、用天气符号记录天气。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常见天气的图片、短视频。2.事先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当天可能出现的天气,为学生的室外观察做好准备。(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彩笔、铅笔等。四、安全注意事项在室外观察时,注意提醒学生不拥挤、不打闹,用心观察。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关注今天的天气回顾单元页中有关天气的讨论,把话题聚焦到今天的天气。提问:在单元页上我们看到了“雨”这种天气现象。课页图展示的是什么天气?今天的天气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2.观察今天的天气谈话:要了解天气就需要实际观察。在教室里不方便观察今天的天气,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观察一下今天的天气吧。组织学生进行室外观察前,先与学生讲清楚规则和要求:要跟着队伍走;注意观察天空中、树木上、草丛中出现的现象;边走边感受温度、风。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观察到的天气现象。(二)科学实践活动怎样描述天气1.用语言描述今天的天气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之后,全班同学一起尝试用语言描述当前的天气。首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与自身的感受或看到的其他现象结合起来描述。如:今天是晴天,阳光晒在身上很温暖;今天刮风,刚才我们看到大树都在摇晃,树叶哗啦啦地响;今天天上有好多云,把太阳都遮住了,在外面走的时候感觉还有些冷;今天下雨了,雨不大,但我们还是打伞了,地面已经湿了,有些地方还有积水。接着,引导学生只描述天气现象。课本中孩子的对话给了两种示例,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描述天空中是否有太阳、有多少云、气温如何、是否有风等等。2.用语言描述更多的天气现象逐步提出下列的问题和要求,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刚才我们观察了今天的天气,昨天的天气与今天一样吗?前天的天气呢?一年四季中,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区,你们都见过哪些天气?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怎样描述它们的特征?像刚才那样,说一说这些天气是怎样的。接着出示各种各样天气的照片或视频。问学生:这些图片上表现的是什么天气?请描述一下这些天气现象。继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如天空中是否有太阳、有多少云、气温如何、是否有风、是否有降水等来描述天气现象。设计表示不同天气现象的符号提问: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方法表示天气?我们可以用太阳、云、风、雨、雪等描述天气现象,如果能够将这些现象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简单的符号,可否用来表示各种天气现象呢??我们能为今天的天气设计符号吗?其他的天气可以用怎样的符号表示?用什么方法可以表示出某种天气的程度,如小雨和大雨?让学生取出学生活动手册,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将设计的天气符号画下来。(三)拓展与应用常见的天气符号有哪些1.观察常见的天气符号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天气符号,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提问:你能看懂这些天气符号吗?这些符号上面画了哪些信息?你还知道其他的天气符号吗?3.用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鼓励学生观察并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未来一周的天气。提问:我们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吗?我们要观察什么?什么时间记录?2 天气与生活天气与生活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2.在教师指导下,能就天气变化和影响与同学开展论和交流。3.在教师指导下,能观察和记录一周的天气及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4.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二、教学内容本课为了解天气单元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课观察天气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记录了一周的天气现象。这节课,教师将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天气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教学中,可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进行教学。课前是指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持续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这个部分由学生利用学习间隙自主完成。课中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为以下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展示和交流课前一周的天气记录,总结这一周的天气现象及变化情况,由此引出在这周里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有怎样影响的话题。第二个环节是结合各种资料和生活经历,交流各种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补充本周设有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各种天气的认识。第三个环节是结合各种资料和生活经历,交流各种天气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题解,天气不仅仅对人类生活,而且对大自然中所有动植物的生存都会产生影响。第四个环节是在课索讨论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调查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讨论接下来一周的观察计划。学生将开效开展持续一周的观察和记录活动。除了对天气现象的记录外,还错了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的观察。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各种天气下人们生活状态、动值物活动状态的照片和视频。(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铝笔、辅助的记录资料等。教学过程(一)回顾上一周观察记录的天气情况1.交流上一周的天气观察记录首先可以开展小组内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观察记录。然后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参与全班交流。交流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质疑。提问:你们小组推荐哪位同学来交流?为什么推荐他?请介绍你的一周观察记录。你有哪些发现?2.汇总、评价全班的观察记录提问:比一比,大家记录的情况是一样的吗?如果有不一样的地方,哪些地方不一样?试着找一找不一样的原因。除了记录的天气现象,你们还观察到了什么?在观察时,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二)科学实践天气对我们有哪些影响1.讨论一周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根据这一周的观察,说一说这一周的天气情况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提问:我们的生活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当天气发生变化时,我们是怎么做的?2.讨论更多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出示天气影响人们生活的典型照片、新闻报道、视频等,引导学生讨论更多的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三)拓展与应用调查天气的影响1.了解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可以通过课本中的事例进行了解。提问:什么天气下我们在田野里能见到蜜蜂?冬天里,斑马寻找食物容易吗?在干燥高温的天气下,会观察到植物的哪些变化?蒲公英的种子在什么天气下更容易传播?洪水过后,农作物会受到哪里影响?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调查天气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天气不仅对人类的生活有影响,还影响着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鼓励学生继续查找资料,并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继续记录一周的天气和人们在不同天气里的活动。4、太阳升起来了、太阳升起来了一、教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比较安全的观测工具,观察并记录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2.基于实际观察,指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从东方升起,逐渐升高,再逐渐向西方落下的位置变化。3.基于实际观察和生活体验,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4.在教师指导下,您尝试从多角度、多方式用语言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实例。5.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设计两个科学实践活动。第一个利学实成活动是“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 。这个活动是在一年级下学期位置与方向单元中,学习了利用太阳东升而落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动的现象,与一年级不同的是,这一课要建立在实际的观察和记录基础上,根据观察记录描述一天中的太阳在填空中的视运动轨迹,因此,这个活动的教学最好在晴天进行。这个活动包括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讨论观察记录的方法。要为学生准备观察太阳的护目工具,要明确面向南方选择一个固定的观察位置;要约定观察的间隔时间,如每次下课的课间或每两节课的课后。第二个环节是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和记录。学生确定好观察位置后,画出位置简图,然后进行第一次观察记录。第三个环节是在记录完成之后,在课上进行交流,通过分折,发现大阳的特点。如由东方升起,然后逐步升高,第二个活动是“太阳的影响” 。在进行这个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准备表现动植物和人在白天和黑夜有所区别的视频或图片,人们生活方面在自天、黑夜的差界,并且结合个人体验,了解无物行为白天、黑夜的征,认识到正是太阳的光和热影响着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学生观察太阳的护目镜或黑色胶片。2.有关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表现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在白天、黑夜有所区别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例如,白天活跃的动物、黄昏活跃的动物、夜晚活跃的动物,白天开花的植物、傍晚开花的植物、夜晚开花的植物,白天活动的人、夜晚睡觉的人等。(二)学生准备1.课前在上午、中午、下午的几个不同时刻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2.观察动植物的行为和人类的生活在白天、黑夜的不同之处。四、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观察太阳时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需戴观察太阳的护目镜。如果有条件,可采用投影观察法。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请学生打开教材的单元页,提问:从单元页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类似的情况?学生描述单元页的内容,并说明是否见过类似的现象后,教师可出示若干“日月同辉”的照片供学生观察,并提问:你对太阳和月亮各有哪些了解?学生可能会说到类似“太阳升起来,白天来临;太阳落下去,黑夜来临” “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等内容。结合学生的汇报,自然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1.明确观察任务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太阳东升西落这一自然现象。你是否注意到从早晨到傍晚,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想法,注意学生之间描述的差异。然后适时提出观察任务:从早晨到傍晚,观察并记录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2.指导观察太阳的基本方法谈话:看一看课本第 14 页的下图,说说应该怎样观察和记录太阳。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太阳,以免被太阴光灼伤。3.指导观察和记录太阳的方法让学生翻开学生活动手册第 4 页,讨论如何观察和记录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观察和记录方法:(1)面向南方进行观察;(2)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进行观察;(3)每隔一段时间(如一节课、两节课、两小时)观察一次;(4)可用红色圆圈代表太阳,将观察到的太阳的位置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5)在记录的太阳图下写上观察时间。4.进行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里比较宽阔的地方进行第一次的观察和记录。在实地观察时,教师需要再次强调注意事项;帮助学生选好观察的参照物,如操场上的旗杆、教学楼、高大的树木等,指导学生将参照物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5.布置课后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现象是受太阳影响的?建议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利用双休日继续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告诉学生在每次观察太阳后,留意观察点附近能看到哪些动植物,自己白天都做了哪些其他活动。还可以查找一些介绍太阳基本情况的资料。第 2 课时教师上课前要注意调查学生课前观察活动的完成情况,教师自己也应完成一次全天的观察活动并作好记录。(一)根据观察记录描述自己的发现谈话:上节课布置了观察太阳位置变化的作业,都有哪些同学完成了?教师简要总结学生的完成情况,布置交流任务。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每组选出一位同学的记录在全班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等方法展示发言学生的记录单,发言学生结合记录单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如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刚刚离开地平线;上午 10 点左右,太阳在东南方向,位置高了一些,在某建筑物或大树的左上方;正午 12 点,太阳在正南方向,位置升到了最高,在某建筑物或大树的上方;下午 4 点,太阳在西南方向,位置降了一些,在某建筑或大树的右上方;下午 6 点左右,太阳从西方落下。(二)了解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描述太阳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能基本正确地描述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后,提问:你们能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对太阳也有过一些了解,谁能说说太阳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观察太阳的体验,说出太阳的基本特征。如: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太阳能发光发热;有太阳的时候就暖和等。小结:太阳是一个能发光发热的大火球。2.了解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谈话:正是因为太阳的光和热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时刻影响着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谁能说说太阳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呈现教材插图,启发学生说出动物的出没、植物的开花与太阳有关。同时启发学生回忆,在观察记录太阳位置的变化时,每个时间点看到的动植物都一样吗?发给学生“太阳的影响记录单” ,并出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包括白天活跃的动物、黄昏活跃的动物、夜晚活跃的动物,白天开花的植物、傍晚开花的植物、夜晚开花的植物等,让学生在记录单中填写动植物的名称,再结合记录单分析太阳对动植物行为等的影响。3.了解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问: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太阳,那么太阳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最容易说出的便是昼夜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谈一些具体的感受。如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比较温暖,周围的各种景物都清晰可见;傍晚或夜里没有太阳的时候会感觉比较冷,周围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楚。4.推测没有太阳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假如没有太阳,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总结: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5.布置课后观察任务谈话:大家对太阳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不想再去研究月亮?请大家在下次科学课之前,注意观察一下月亮,尽可能把观察到的月亮的样子画下来。6、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一、教学目标1.能识别和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能在好奇心强使下,对有关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3.能如实讲还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条,能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5.意识到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四季变化对于我国多数地区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从懂事起,他们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四季变化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分别描述每个季节的主要变化,举例说出这些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本课科学实践活动是“寻找四季的变化” ,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说出“哪些变化代表春天来了” 。上本课时,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学生都会对冬去春来的各种变化现象有所体验,可作为观察、研讨的重点。结合具体观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气温、动植物、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如天气渐渐变暖,冰雪消融,小草发芽,鲜花盛开,各种小动物开始多起来,人们换上春装,等等。第二个环节要求说出其他季节的名称和主要现象。在学生了解了春天到来的典型现象后,可基于生活经验,回顾其他季节的名称和典型现象,如冬天比较寒冷、水会结冰、天会下雪,有些动物看不到了,人们穿上冬装等。其他季节以此类推。第三个环节是在不同的季节万物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从人们的生产生活、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等不同方面列举在春夏秋冬的变化。第四个环省是引导学生说说对于四季更多的观察与感受,这实际是上一环节的扩展,旨在启发学生的观察范围再广一些。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从上学期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季节变化的内容。2.分门别类地搜集有关季节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处于四季某种植物生存的状态,人们在四季的不同活动、同一人在户外的四季照片。(二)学生准备1.上课前,请家长陪同,到家庭住址附近的公园、田野去找春天。请家长将典型的春天景象拍成照片,选择最典型的现象打印 23 张,由学生带到学校。2.搜集一些自己在不同季节时的户外照片。3.搜集其他能够表现季节变化的图片。四、安全注意事项1.进行野外观察要有家长陪伴。2.到野外观察时,不得攀折花草树木,不可随意伤害小动物。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根据课页,引入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提问:春夏秋冬是什么意思?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样知道的?(二)科学实践活动寻找四季的变化1.观察并描述典型的春天景象(1)学生小组内交流发给每组一些表示季节变化的图片,同时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图片集中在一起。谈话:课前,很多同学都在户外寻找了春天!还带来了一些表示季节变化的图片。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春天最典型现象的图片,准备在全班交流。如果图片较多,建议将这些图片适当归类,再进行交流。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注意巡视,引导学生发现春天的典型现象。(2)全班交流小组活动告一段落后,教师提出小组向全班汇报时的基本规则:每小组每次派出一人介绍一种春天最典型的现象;前面小组已经说到的内容,后面的小组不能重复;各小组成员汇报后,要将图片贴到黑板上;每个小组都发言后,仍有不重复的内容可继续汇报,如果时间紧张,可以直接将图片贴到黑板上。(3)给春天的典型现象分类全班交流结束后,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片,并根据图片的具体内容分类,学生也可以将没有展示的图片同步分类。可引导学生按照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人类生活的变化、其他方面(如天气)的变化等进行分类。伴随着分类活动的进行,教师适时重新摆放黑板上的图片。同类的图片纵向摆放,为其他三个季节典型图片的摆放留出空间。教师小结:春天时气温逐渐变暖,冰雪没有了踪影,人们陆续换上春装,农民也做着春耕的准备厖小动物逐渐多起来了;植物开始发芽、开花。2.描述其他季节的典型现象按照下列顺序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请学生根据上一环节的经验,挑选表现其他季节典型现象的图片。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季节图片的贴放位置,让学生将选出的图片依次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学生集体检查图片贴的位置是否合适,不合适的需调整位置。学生按顺序描述各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可以先请 12 名学生描述,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学生在各小组内描述各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4.观察并描述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列举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生的分组描述活动告一段落后,请学生再次观察黑板上有关人类生活是怎样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图片。由于学生距离生产活动比较远,可先从最简单的穿衣服开始让学生描述,此后,再参照教材内容简单了解生产活动随季节的变化。(2)列举季节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山桃树的图片,描述山桃在四季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3)列举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教材中雷鸟一年四季换羽的例子非常特殊,用此例调动起学生兴趣后,可让学生举出更多例子。如一些小动物的换毛、育雏、迁徙,等等。4.季节变化的其他影响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开思路。如北京的四季特征明显:春季温暖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下课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四季变化的现象。7、蚂蚁、蚂蚁一、教学目标能够简单描述蚂蚁的身体结构。如头部有眼和触角,胸部长有 6 条退,腹部比较大等。2.了解蚂蚁可以通过触角来感知环境。3.能用画图和语言等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4.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5.在活动中愿意倾听他人的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信息。二、教学内容本课是观察小动物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发散思维:想想大自然里有哪些小动物,然后提出他们感兴翻的问题。接下来从户外最常见的小动物蚂蚁人手,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和行为,思考蚂蚁是如何感知环境的,为后面建构课标要求的“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这一概念打下基础。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观察蚂蚁” ,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是观察妈蚁的外形。在一年级上册家养小动物单元,学生已经观察和描述过小动物的形态结构,知道在观察小动物时要有序地观察。蚂蚁身体较小,肉眼不易观察,教师可以提供放大镜或者昆虫盒等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将所观察的蚂蚁的样子画下来。第一个环节是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在蚂蚁周围摆放上不同的食物,观察蚂蚁吃哪些食物,还可以观察蚂蚁是如何搬运食物的。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蚂蚁是通过触角来辨别食物的,从而了解蚂蚁可以通过触角来感知环境。第三个环节是观察妈蚁对待一些物体的反应。在蚂蚁周围放上不同的物体,观察蚁的反应。同样,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也能观察到蚂蚁通过触角来辨别物体,从而选择避开或者接触。第四个环节是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思考并讨论蚂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感知环境的。本课的拓展与应用环节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蚂蚁更多的行为,并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蚂蚁模型。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事先考察校园,找寻蚂蚁出没较多的场地,为学生的户外观察活动做好准备。2.放大镜或昆虫盒,每组 1 份。3.34 种食物,如饼干、糖果、蔬菜、肉类等,每组 1 份。4.34 种物体,如石头、肥皂、樟脑丸、海绵等,每组 1 份。(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四、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户外观察蚂蚁时,要注意安全,不喧哗,不打闹,用心观察。教学过程(一)提出和聚焦问题1.引出观察蚂蚁的活动根据课页提出问题:看看课页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校园的哪些地方有蚂蚁?关于蚂蚁你们都知道什么?你们想去户外观察蚂蚁吗?2.明确观察记录蚂蚁的方法谈话:我们准备到校园里观察蚂蚁。在到校园里观察之前,需要明确观察蚂蚁的哪些方面,怎样观察,怎样记录。提问:你们想观察蚂蚁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在学生活动手册第 7 页上做哪些记录?如果想看清楚蚂蚁,需要什么工具?如果蚂蚁运动得太快,怎样可以暂时限制它们的运动?小结:我们可以观察蚂蚁的外形,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一只蚂蚁,我们可以用昆虫盒或放大镜帮助我们看清楚蚂蚁。我们还可以为蚂蚁准备一点食物,看蚂蚁爱吃哪些食物。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蚂蚁怎么观察周围的事物,相互之间怎样交流。(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蚂蚁1.准备到校园里观察蚂蚁发给学生昆虫盒或放大镜,让学生带好学生活动手册和铅笔,排队出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可以观察到妈蚁的地方,适时对学生的观察与记录进行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打包).zip》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人教鄂教版二
年级
下册
科学
同步
教案
打包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