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共7课)6(2022新版).docx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2074402
  • 上传时间:2022-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1.7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共7课)6(2022新版).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物质的变化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六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物质 物资 变化 教案 新版 下载 _六年级下册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1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1.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的观察、特征的描述、用途及其发生变化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和形态,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 够形成的,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概念, 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吃的各种食物,它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对“物体”一词的概念比较熟悉,但对“物质”一词的概念比较生疏,二者的区别在于 物体是学生可见的、可感受到的具体东西,而物质是客观的实在,不受人的意志的影响。学生能够看到很多物质变化的现象,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

    3、做化学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2.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科学、技术、 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没有产生新 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难点有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化学变化。【教学准备】学生水、玻璃杯、刚切开的苹果、金属勺、记录单、活动手册。教师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

    4、聚焦1.播放一段厨房视频,引出厨房里有很多物质。2.提问:你家厨房里都有哪些物质呢?学生讲讲自己家厨房里有哪些物质。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厨房里的物质。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厨房导入,在视频中学生能快速找到自己平时所熟悉的厨房中的物质,再 来谈谈自己家的厨房,从而引出今天的研究重点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二、探索2活动一:观察、描述厨房中的物质1.过渡: (PPT 出示材料图片)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厨房里常见的一些物质。介绍材料:水、玻璃、金属勺、苹果。2.PPT 出示观察要求:(1)仔细观察,描述这一类物质的特征。(2)思考与讨论这一类物质有哪些用途,并记录下来。(

    5、3)一位同学仔细观察并描述一种物质,再轮流交换补充。注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3.小组内观察、记录。4.汇总:选取班内一个小组的记录,分工汇报,全班补充。5 .小结:原来,生活中很常见的物体有着这么多的特征和用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根据前面科学课的学习,对厨房中常见的水、玻璃、金属勺、苹果等物质从感官上和物质特点上进行观察和描述,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一类物质的特征和用途。活动二:厨房中的变化1.过渡:这些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2.进一步引导:生活中,你们观察过这些物质发生过哪些变化呢?请学生示范说一下。3.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并补充完整。4.汇报:选取一个小组的记录,分工汇报

    6、,全班补充。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学生脑洞大开的环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可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的认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材料、结合生活经验,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学生在大量的实例中对物质变化的不同有所感触,从而发现并提出物质变化有哪些不同。活动三:不同的变化1.过渡:这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提出,教师总结规律:颜色变化、形状变化、大小变化、形态变化2.提问: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吗?水变成水蒸气后,还是同一物质吗?铁刀生锈后,铁锈和铁还是同一种物质吗?苹果切开后变黄了,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玻璃摔碎

    7、后,和摔碎之前是同一种物质吗?边研讨边板书:苹果氧化、铁生锈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水结冰、玻璃摔碎不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3.举例:生活中,你的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分别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验证:播放出示高清慢镜头视频,让学生在高清视频下看清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设计意图本活动要求学生比较归纳两种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通过水的三态变化、苹果氧化、玻璃摔碎、铁生锈这四个典型变化,对有没有产生新物质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考方向更集中。最终,学生认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进而提

    8、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三、集体研讨1.分别出示铜狮、 泡沫灭火器和烟花的图片, 请学生说说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2.出示视频解答。设计意图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后,再 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变化图片,让学生根据生活经3验及本节课所学内容,解释它们分别发生了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再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用视频的方式加以补充和完善,明确这些物质的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即发生了化学变化。【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记录的是厨房里各种各样物质的特征、用途及 其发生的变化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科学知识对厨房中的各种物质进行描述、 记录。1.记录厨房里各种物质的名称,这里要注意提醒学生区别“物体

    9、”和“物质” ,可以在学生记录前给予示范指导。2.通过感官观察描述各种物质的特征,描述趋向于物质的科学性描述,如固体形状、材料特征等。3.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各种物质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答案越多越好。【教学后记】2.2.产生气体的变化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通过第 1 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能对物质的变化做出初步的判断。本课是针对化学变化而设计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厨房中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发生变化的现象很明显。因为反应现象明显,所以有利于学生从变化的现象中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聚

    10、焦” ,指出物质变化时会伴随一些现象,而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部分“探索”有三个活动。活动一,不同物质混合,其现象不同。在六种混合物中,只有一种混合产生了气体,引起学生的注意,顺势导出活动二。活动二,收集这 种气体,观察它的特征。活动三,是生活中类似的变化特征的汇总。第三部分“研讨” ,让学生研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以及气体的特点。【学生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 2 课,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并且能对物质的变化做出初步的判断。 六种混合物中, 学生虽然对小苏打有过接触, 但不是很熟悉, 对于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更是知之甚少

    11、,这 个实验的效果明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兴趣。同时,对于反应产生的气体如何求证,也需要进一步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去区别一 种物质。本课采取提供资料的方式,使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获取这种气体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

    12、。2.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科学 、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4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 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一种新物质。难点对于实验现象及产生气体的合理求证。【教学准备】学生7 个瓶盖、2 个烧杯、1 个自封袋、2 个小勺、白砂糖、食盐、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2 个滴管、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1 个鸡蛋、半杯醋。【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导入,复习回顾。播放两幅图片,一幅图是绚烂的烟花,另一幅图是一个柠檬和切成片的柠檬。2.提问: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设计意图图片中的问题并不难, 但能很好地衔接第一节课的内容, 让学

    13、生 初步建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也能更好地将本课的学习内容同化到化学变化里。二、探索活动一:观察它们的变化1.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展示食盐、白砂糖和小苏打的图片。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厨房里有许多物质是大家常见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部分,分别是食盐、白砂糖和小苏打,还有白醋和水。提问:如果我把它们分别与水、白醋混合起来,你觉得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预测。2. 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取三个瓶盖,分别加入一勺食盐、白砂糖和小苏打;往每个瓶盖里加入 10ml 水;仔细观察、记录现象。(2)取三个瓶盖,分别加入一勺食盐、白砂糖和小 苏打;往每个瓶盖里加入 10ml

    14、 白醋;仔细观察、记录现象。小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在小苏打里滴入白醋时,有大量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追问: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学 生预测并说明自己的 观点。设计意图通过预测的方式,使学生关注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及时记录现 象,引发思考这是不是化学变化?需要什么条件来证实?3.过渡。谈话:产生气体还不足以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在交流中还需要了解这是什么气体,是不是新物质。因此,我们要研究这种气体,首先就要收集这种气体。活动二:收集这种气体1.提问:你有什么方法收集这种气体?(1)取一个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

    15、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注意: 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2)微视频:演示上述实验过程。推测: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3)学生实验。(4)记录现象和其他的特点。2.观察气体的性质。5(1 )用袋子里的气体熄灭蜡烛的火焰。(2)播放视频,将这种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阅读资料。小组记录并思考:你现在觉得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实验的研究,从产生气体到收集气体、观察气体的特点,再到气体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逐步找到这种气体是什么,是不是新物质,一步步完善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把它同化在化学变化的概念里。活动三

    16、:进一步观察提问: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可以和白醋产生气体,你能发现吗?播放一段关于鸡蛋壳、贝壳和白醋的变化的视频,展示实验成果软化的鸡蛋。设计意图这两个实验一方面用来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变化。三、研讨1.现在你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这种气体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3.通过上述实验研究,你能确定该变化是什么变化吗?【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本课记录的是不同物质混合在一起产生的变化,学生要仔细、全面地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可以把下述活动手册的圆圈放大,作为班级记录表使用,也可作为副板书使用。【教学后记】3.3.发现变化中的

    17、新物质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节课观察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之后, 继续观察物 质的变化。 通过观察白砂糖加热后的状态、颜色、气味等,以及借助烧杯和勺子底 部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到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通过资料阅读,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研 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分析】学生在前两节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 中已经关注到物质变化的一些现象, 如颜色改变、 产生气体等,并且已经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但学生对于“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问题

    18、存在疑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化学变化产生的 新物质的特征。6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物质变化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9、。难点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教学准备】学生蜡烛、蜡烛台、打火机(火柴) 、钢勺、白砂糖、锡箔纸(包裹钢勺) 、烧杯 2 个、水、钥匙、塑料杯(放白砂糖) 、资料。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在本单元的第 1 课我们讲到厨房里物质的变化。厨房里的物质变化能给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食物,其中我非常喜欢一种甜品,你来看看。 (出示焦糖布丁)2.提问:你知道上面的焦糖是怎么来的吗?白砂糖变成焦糖,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预设:如学生能说出焦糖的制作过程,就顺着学生说说,我们今天用蜡烛进行加热,看能不能制作出焦

    20、糖。设计意图以焦糖布丁为切入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能与第 1 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相呼应。二、探索(一)观察白砂糖加热的变化1.介绍白砂糖加热所需的材料。2.出示观察要点:(1)取一勺白砂糖,放在勺子里。(2)手握勺柄最外端,用蜡烛火焰的外焰加热。(3)仔细观察白砂糖的变化,并及时记录每一种变化现象。(4)观察结束 后,将勺子放在有水的烧杯中。(5)不要离得太近,注意安全,避免烫伤。3.汇报:说说白砂糖加热过程中的现象,不同同学之间进行补充。并说说这些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预设:白砂糖熔化成液体白砂糖属于物理变化;颜色变深、变黑,产生气味属于化学变

    21、化。我们可以发现,放在水里的炭是不溶于水的。 (可以增加一个演示实验)4. 通过一个视频,再来看一下白砂糖加热的整个过程。得出结论:白砂糖加热之后,既有物理变化 ,又有化学变化。过渡:其实,刚才在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蜡烛也在发生变化。设计意图白砂糖加热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提醒学生从状态、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可以使观察更具目的性。如加热后的白砂糖还是不是白砂糖,学生对此有强烈的质疑,可以用溶解实验来证明它已经不是白 砂糖, 寻找更多的证据。 视频的呈现可以加深学生对加热白砂糖的认识。(二)观察蜡烛的变化1.提问: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有哪些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实验。(1)用

    22、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加热 5 秒,然后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用手摸一摸)(2)将勺子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方,加热 5 秒,然后观察勺子底部的变化 。73.研讨:通过实验现象,说说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证据是什么。(尝试让学生使用这样的语言来回答:我发现了现象,它产生等物质,它是一种新物质,所以我判断它属于化学变化。 )预设:蜡烛燃烧产生水分的实验比较抽象,如学生难以解释该 现象,可以增加一个演示的对比实验用白炽灯加热烧杯,烧杯内壁不起雾。4总结:蜡烛燃烧产生了水分、炭黑等新物质,所以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设计意图使用加热过后的勺子底部观察炭黑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避免玻璃加热破裂。用干冷烧杯观察蜡烛燃

    23、烧会产生水分,是为了向学生传达科学的观察有时需要借助一些工具进行辅助。使用白炽灯进行对比实验,更容易促进学生理解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分。(三)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谈话:请大家看图,从资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说说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是什么。请用“这个变化产生等新物质,所以我判断它属于化学变化”来回答。1.钢铁生锈。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反应,会生成氧化铁,这就是铁锈。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它不像铁那么坚硬,很容易脱落。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 大 8 倍。如果不除去铁锈,海绵状的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铁也就腐蚀得更快了。2.用酵母发面。酵母中存在转化酶、麦芽糖酶和酒化酶等多种酶菌。在用面粉烘

    24、制蛋糕的过程中,酵母菌和酶将面团中的淀粉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糖、氨基酸、有机酸和脂类等。脂类使面团具有一定的芬芳气味,二氧化碳使面团变得蓬松、多孔、柔软、有韧性。淀粉在发酵过程中被分解为麦芽糖, 所以面粉在发酵后有糖化或液化的现象。 各种有机酸以乳酸为主,使面团呈现酸性。发酵温度越高,糖分越多,乳酸发酵越快。3.虾煮熟后变红。虾具有的颜色,主要是它们甲壳下面真皮层中的色素细胞在起作用。在高温蒸煮下,原来的色素受到破坏而分解,只有红色素尚存,所以虾煮熟后变成红色。设计意图资料的呈现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让学生了解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25、。本环节也可以将阅读后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三、研讨生活中哪些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对我们是有利的?哪些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对我们是有害的?请举例说明。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使学生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有些变化对我们是有利的,而有些变化对我们是有害的,在 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并记录这些变化。【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对教科书的两个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第一个活动,观察蜡烛燃烧,能看到蜡烛发光, 感受 到蜡烛发热, 烧杯内壁有雾, 勺子底部产生黑色物质。 产生的新物质是水和炭黑等。第二个活动,观察加热白砂糖,能看到白砂糖颜色逐渐加深、变黑;状态由固态变成液态,又变成固态;产生大量气泡;能闻到气味

    26、。产生的新物质有二氧化碳、焦糖等。多余空格可以根据学生的拓展活动进行观察记录。【教学后记】4.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分析】8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第 4 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 同时也从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 现象的发生,如产生气体、水和其他物质。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观察更多伴随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上初 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 本课的 学习难点在于许多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伴随着一些现

    27、象的产生。那么,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现象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比如,铁钉生锈是 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

    28、所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2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铁钉生锈的实验现象得出铁钉生锈的过程是化学变化。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现象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以此来判别化 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教学准备】学生可乐、牛奶、活动记录表、 “铁钉生锈过程”记录表、铁钉生锈阅读资料。教师教学课件、牛奶、可乐、红墨水、清水、

    29、搅 拌棒、静置的泥水、活动记录表、铁钉生锈阅读资料。【教学过程】一、聚焦1通过 PPT 呈现前面几节课研究过的实验图片,如蜡烛燃烧、塑料袋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后、白砂糖加热实验等。2提问:这些物质变化的实验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些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哪些现象?设计意图回顾前几节课实验发生的现象,聚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3.揭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二、探索活动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1.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 例如刚才所讨论的, 蜡烛燃烧的现象是发光、 发热, 小 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是产生气体,加热白砂糖的主要现象是颜色改变。2.谈话: 今天, 老师还带来了两种常见的饮料, 它们有什么

    30、特点?它们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动手试试吧。3.学生观察完两种饮料的特点后,将牛奶倒入可乐中, 观察发生的现象。描述:产生的物质沉在底部。小结现象:产生沉淀。94 .谈话: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变化填入下面的表格中。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发生这些现象?请补充进来,并在你认为是化学变化的例子后面打勾。自己填写好后,可以和同组同学相互交流。5.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录表,其他学生可补充或提建议(生生交流) 。6.研讨: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我们能根据现象直接判断它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吗?设计意图通过可乐和牛奶的混合引入新的变化现象产生沉淀;再引导学生举例子,初步判断所举例子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31、引发思维冲突;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铁钉生锈的例子,寻找证据。活动二:观察、分析铁钉生锈的过程1.研讨:铁钉生锈会发生颜色改变的现象,它属于化学变化吗?上星期,老师让同学们做了铁钉生锈过程的长期观察实验,你能用什么证据来解释铁钉生锈发生了化学变化?2.出示铁钉生锈连续几天变化的对比图片,请学生分享观察记录,并从记录中寻找证据。3.播放一段铁钉生锈过程的视频,提问:刚才这些证据能说明铁锈和铁不一样吗?4.再播放一段微视频铁和铁锈的比较(颜色、光泽、坚硬度、导电性等) 。提问: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们的观点?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长期观察实验发现,铁钉生锈的过程会发生颜色改变和产生沉淀物,但这些证据还是不能让学

    32、生相信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于是,教师通过两段视频(铁钉生锈过程、铁和铁锈的比较)找到证据,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钉生锈发生了化学变化。5.谈话 : 铁钉生锈产生的铁锈是新物质, 铁钉生锈是化学变化, 而且这个化学变化比较缓慢。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和什么有关?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同样是铁制品,有的很容易生锈,有的却很难生锈。放在潮湿地方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 放在干燥地方的铁制品不容易生锈; 裸露在空气中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涂了油漆的铁制品不太容易生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铁生锈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分和氧气是

    33、铁容易生锈的原因。光有水不会使铁生锈,只有当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里时,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才会生成一种叫氧化铁的东西,这就是铁锈。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它不像铁那么坚硬,很容易 脱落。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 8倍。如果不及时除去,海绵状的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铁也就锈得更快了。6.研讨:在生活中有哪些防止铁生锈的措施?这些措施的依据是什么?三、研讨1.刚才我们通过讨 论、寻找证据,分析了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下面我们根据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来判断哪些例子发生了化学变化,并说出判断的依据。2.学生分享记录表(生生交流) 。3.出示一组图片:电灯发光、墨水滴进水中、静置泥水、水沸腾

    34、。这些变化都有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4.小结:物质发生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初步作为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但最终还要看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设计意图通过对变化中伴随的现象的研讨,得出变化中的现象是初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本质判断依 据是是否产生新物质。【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第一个表格在活动一中使用。通过调查发现,根据前面学过的内容和生活经验,知道一些变化会伴随“发光发热” “颜色改变” “产生气体” “生成沉淀”等现象,但并不能确定这些 变化就是化学变化。所以需要在此表最后再加一行,备注:在你认为是化学变化的例子后面打“” 。在第二个表格中,学生要观察记录铁钉生锈的过程, 这

    35、需要课内外结合才能完成。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实验并对学生的持续观察记录做出评价。在学生如实观察记录的基础上组织他们10开展研讨分析,判别铁钉生锈产生了颜色改变的现象同时产生了新的物质铁锈,形成“铁生锈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这个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的认识。【教学后记】5.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本课由三大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聚焦” ,教科书从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扩大范围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从而引出“正是这些变化给予人类生存各种各样的物质和条件” ,提出聚焦的问题“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 。第二部分“探

    36、索” ,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 “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 ;活动二是“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活动三是“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 。第三部分“研讨” ,提出三个问题:“我们怎么判断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 旨在引领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引领学生通过研讨进一步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 ”旨在引领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 ,意识到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情分析】通过前四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

    37、伴随的现象。 同时,学生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也得到了发展,逐渐形成从变化的视角来认识周围常见事物的意识。对于“地球家园” ,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地球家园的成员”如动物、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运动的认识,但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扩展关于化学变化的研究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从而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

    38、、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推理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愿意与人交流查阅,收集的资料信息,分享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化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2.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借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收集并分析资料,了解地球家园许多化学变化的产生过程。难点观察煤, 通过寻找证据推理煤是怎样形成的, 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科学结论

    39、作比较。11【教学准备】学生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阅读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师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视频资源、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我们已经连续四节课探究了有关化学变化的内容,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提问: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我们身边有哪些化学变化?学生回答。2.过程:正是这些化学变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提出聚焦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设计意图在抛出问题后,学生会自然联系到前几节课的化学变化,同时还会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化学变化?二、探索引导学生以“信息呈现推理想象阅读资料分析研讨 的流程展开学习。(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1.出示

    40、图片:大地之下的矿物、金属、宝石、煤、石油等“宝藏” 。思考:这些“宝藏”是怎么形成的?聚焦问题:地底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2.出示有关煤形成的资料卡。讨论:通过阅读资料,你认为煤是怎样形成的?3.观察煤和植物。(1)学生完成记录单。(2)展示学生的记录单,学生汇报。(3)研讨:利用这些证据猜测一下煤是怎样形成的。对学生的每一项猜测, 教师都要追问:“证据是什么? ” “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4)播放煤形成过程的视频,说说科学家的推测和我们的推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研讨:你认为煤的形成是否经历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你认为煤和原来的植物还是一样的吗?设计意图本环节启发学生用化学变化

    41、的本质特征即产生新物质来对煤的形成过程做出分析,引领他们通过对煤与植物的特征比较束说明煤是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二)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地底下除了煤之外,还有另一种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常规能源石油。1.播放视颊。2.研讨:石油变成塑料、沥青等过程是化学变化吗?3.小结:煤和石油的使用,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它们是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的不可再生能源。所以我们要节约能源。设计意图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并组织学生阅读、 整理, 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中的许多用品都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的,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三)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现代社会,煤和石油的燃烧会造成温室效应。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

    42、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增加了大气中氧气的含量。1.出示图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2.研讨: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做出推理,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对照、分析。3.小结。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的时间跨度以亿年为单位。虽然整体趋势是上升的,但因为时间跨度很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还是相对稳定的。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 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与植物的光台作用有关。 学生基于12已有的认知经验做出推理,教师再提供相关资料供他们对照、分析。三、研讨1.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2.(出示“宝石的形成”视频)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设计

    43、意图启发学生森林除了是煤等资源的源头之外, 还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即与大气层的氧气含量密切相关。通过举例,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四、拓展以科学小报的形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学后记】6.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六课。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认识到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也发现了生活当中处处充满物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课引领学生探索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进一步使他们感受到化学变化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化学变化的兴趣。本课通过学生回顾从小到大身体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引领学生关注自身。通过判断食物在身

    44、体各个消化器官中的变化,进一步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和营养的来源都与化学变化有关。通过关键问题“我们的身体中除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 。明确呼吸、细胞的产生与死亡,食物中毒、药物治疗、情绪变化等都和化学变化有关。最后,通过思考“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关吗”,进一步明白化学变化不仅发生在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在植物、动物等各个生命体当中。【学情分析】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 1.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有能量的概念。3.知道人体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4.知道检验淀粉可以用滴加碘酒变色的办法。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认识不足:1.学生都吃过米饭,但很少学生有细

    45、细咀嚼并品味米饭在嘴巴中变甜的体验。2.学生对于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中究竟是怎样的,认识是模糊的。3.对于情绪的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关,学生基本没有了解过。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辅助。例如,提前让孩子细细品尝一口米饭,感受米饭的味道的变化;通过回忆呕吐、 拉肚子等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变化,等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2.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

    46、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够综台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化学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13【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难点能基于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测食物在各消化器官中的变化。【教学准备】学生米饭、活动记录单、红色和蓝色记号笔。教师干燥粉条、火柴、淀粉、唾液淀粉酶,温水、碘酒、烧杯、玻璃棒、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吃米饭热身:请每位同学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并做到以下三个要求:(I)咀嚼 1 至 2 秒钟时,在心中记录米

    47、饭的味道。(2)继续咀嚼 1 至 2 分钟后,又是什么感觉?(9)咀嚼后出现某种味道时,咽下米饭。学生按要求品尝米饭,并回答问题。2.揭题: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引导语: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物质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吃米饭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增加体验, 为判断食物在口腔中发生化学变化提供更多的证据。二、探索活动一:食物具有能量。1.学生说说自已从出生到现在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长高了、长胖了、手脚变大了、有力量了等。2.思考: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预设:我们需要吃东西,从食物中获取能量,并转化成自己生长发育的能量。3.教师演示燃

    48、烧干燥粉条的实验,明确食物具有能量。食物具有能量。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食物中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解放出来。设计意图从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出发, 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身体发生变化的原因食物中的能量转换成人体的能量。通过燃烧干燥粉条这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食物中蕴藏的能量,帮助学生理解。活动二:推测刚才吃的米饭在身体里发生了什么变化。1.过渡:食物具有能量,被我们吃进体内后,并不像燃烧那么简单地释放出能量,而是需要经历更复杂、更平稳的变化,才能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2.学生小组合作,判断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都经历了什么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在导学单上记录小组的想法。

    49、3.小组汇报并交流。(1)预设:在口腔中是化学变化,证据是米饭刚开始无味,后来变甜,说明有新物质生成。(2)教师演示:淀粉+碘酒和淀粉+唾液有效成分(唾液淀粉酶)+碘酒的对比实验, 明确米饭真的和碘酒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3)小组继续汇报交流食物在其他消化器官中的变化。4.教师播放食物在体内变化的视频,学生明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换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中到底是物理变化, 还是化学变化, 引领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究竞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生活中有没有哪些例了可以成为自己推测的证据?在逐步分析、比较、推测的

    50、过程中,学生进步认识食物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并进一步产生探究事实真相的欲望。通过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作用的对比实验,用直观的证据证明确实在口腔中发生了化14学变化。通过视频,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活动三,集体研讨。1.集体研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预设:呼吸、细胞产生死亡、食物中毒、药物治疗等。2.教师明确情绪的产生也和化学变化有关。 科学研究发现, 当我们特别积极地做某件事情时,大脑中有一种物质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快, 这种物质是通过化学变化产生的。 (播放相关视频进行讲解)3.学生思考: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关吗?请说明理由。预设:植物吸收二氧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共7课)6(2022新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7440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