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课件:中国宗教哲学.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课件:中国宗教哲学.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 社会科学 基本知识 课件 中国 宗教 哲学
- 资源描述:
-
1、1中国古代哲学专题2本讲主要内容本讲主要内容一、哲学概说。二、哲学史概说三、中国哲学分期介绍。四、中国哲学史的史料五、哲学小思考与小故事。3一、哲学概说w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胡适)w哲学的门类哲学的门类: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
2、宗教哲学)4二、哲学史概说:哲学史: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法,依着年代 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哲学的种类: 一、通史。例如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之类。 二、专史。(一)专治一个时代的,例如中国宋明理学史、明儒学案。(二)专治一个学派的,例如禅学史、中国伦理学史。(三)专讲一人的学说的,例如王阳明的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四)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例如名学史、教育哲学史。 5哲学史有三个目的:(一)明变哲学史第一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二)求因哲学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还须要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 (三)评判既
3、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做评判。简而言之,就是明变、求因、评判。6中国哲学史的划分中国哲学史的划分 w中国哲学史可分为三个时代:(一)古代哲学自老子至韩非,为古代哲学。这个时代,又名“诸子哲学”。(二)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为中世哲学。这个时代,大略又可分作两个时期:中世第一时期:自汉至晋,为中世第一时期。 中世第二时期: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这几百年中间,是印度哲学在中国最盛的时代。 (三)近世哲学唐以后,印度哲学已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明的一部分,并与中国固有思想结合,所发生的新思想,便是近世哲学 。包括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7
4、二、中国哲学分期介绍二、中国哲学分期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概念 德的范畴:德的范畴: 郭沫若先生说,古代的哲学思想最初有周代的周公说“德”。“德”的意思是好心好意对待别人。 “德”后来发挥成“道德”这个辞。就有了“五德、无伦”之说。 五德、无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道德。道的范畴:道的范畴:“道”:古人所说的“循天地之道”的“道”,是规律的意思。 道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为名,曰大。”老子的“道”,是一、是大,先于天。8先秦先秦老庄哲学:老庄哲学: 老子的思想体现于老子一书中,以民间谚语写成,是韵文诗,共五千
5、字其中有不少哲理,如“反者,道之动。”老子以后,庄子继承了老子,成为“老庄哲学”。老子庄子9 老子的哲学老子的哲学老子主要提出“道”的思想:“道”在政治方面的应用:(1)“小国寡民”(2)“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在生活方面的应用:(1)柔弱胜阳刚(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老子帛书帛书10庄子的哲学观庄子的哲学观1、“道法自然”是老庄的共同点。不同点在于,二人对道物的看法不同。老子是“道生万物”。庄子是“道在物中”。2、庄子比老子更加注重养生问题。3、认为现实环境之险恶,的最大恶国是人心败坏。4、批评“圣知之法”。认为此不足以救世。5、不赞成以德、以法、以礼乐治国。主张“人任自然”。6
6、、在身心方面,提出“逍遥”思想和“道通为一”思想。11周易周易的哲学观(一)的哲学观(一)文本介绍:文本介绍: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周易之“周”,说法不一。一说为“西周”。“易”指变易。易经是作于商末周初,原为占筮之术。 易传作于春秋、战国之间,实属借“经”发挥之哲学著作。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挂形和卦爻辞。易传包括阐释易经的七种专论凡十篇,亦称“十翼”。12周易周易的哲学观(二)的哲学观(二)1、象、数、义、理的学问。2、论天道。(1)一阴一阳谓之道。(2)生生之谓易。3、论人道。(1)惧以终始,其要无咎。(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天尊地卑,乾坤定矣。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
7、周易帛书本,是我们迄今看到的最完整的汉代周易本子。13秦汉 公元前221年,积六世余威的秦国,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终于荡灭诸国,实现了政治上大一统的帝国秦王朝。秦统一中国,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开始创建,尤其是汉民族的正统文化形态得到了基本定型。(一)从(一)从“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到到“独尊儒术独尊儒术” 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为强化自身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书同文,车同轨”、“焚书坑儒”等一系列统一思想的文化政策。 汉朝建元五年(前136年),正式设立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著名的“天人三策”,对“罢黜百家”进行了系统阐述。元朔五年,在丞相公孙弘
8、等规划下,以博士官培养弟子员为核心,研习儒家经典、培养儒学的太学制度开始形成。从此,儒家学说开始被抬上统治思想的地位。 14(二)经学时代的确立(二)经学时代的确立 经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官方统治学说的正式形成,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也随之展开,并旁及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从思想文化层面,经学的确立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经典的确立。五经十三经。2、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第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经典由西周王官之学。经过个人阐释变成私家之学,到汉武帝时又重新成为官学。3、儒家正统地位的正式确立。15(三)秦汉哲学特点和主要的哲人(三)秦汉哲学特点和主要的哲人 秦汉时期思想和哲学的特征,主要的有
9、两点:(一)兼综各家。 秦汉之际至汉朝初年,以结束先秦“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旨归,不少人开始尝试建立杂通的学说来统一思想。例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杂家的兴起。 (二)儒道斗争互补。 汉代以后,儒道两家的斗争和互补,逐渐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要取向。此时的儒道不同于先秦呈对立状态的儒道。董仲舒、扬雄、王充等都自觉不自觉地把道家思想引进到自己的学说中,如董仲舒的“无为”思想,扬雄太玄的“玄”观念及宇宙图式,王充的天道“自然”观等。扬雄吕不韦16(四)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四)董仲舒的哲学思想:1、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道是永恒的,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永恒的、不能改变,如同天一样。这个说法是错的。2、
10、天人合一。(见下页)3、阴阳五行说。 以天为意志,若是人违背了天意则降灾。如,“汉代发生日蚀,汉成帝赐丞相翟方进死。”古时丞相,如同巫者,有责任燮理好天地阴阳。又如“月令”制度,就是天子命令百姓在每个月所要作的农事。如果发生自然异变,这时群臣要向天子行谏言,天子也要下罪己诏。17关于“天人”之间的关系: 战国阴阳家战国阴阳家邹衍邹衍提出提出“五德终始五德终始”说和说和“天人相与天人相与”说说。 把历史的演变、帝王的更替、朝代的兴衰都看作是天的安排。天有黄、青、白、赤、黑五色。每个朝代受一种“德”的支配,每个德有盛衰。五行有金木水火土。五德就有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各朝就是虞代为土德,色
11、黄。夏代为木德,色青。商代为金德,色白。周代为火德,色赤。汉代,五德轮换,应该为土德,色黄了。 东汉东汉董仲舒董仲舒把邹衍的把邹衍的“天人相与天人相与”和和“五德终始五德终始”上升至上升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他明确地提出,(1)“定名分”。尊尊亲亲、君君臣臣。(2)安命运。(3)守常法。必须完全遵守古法。18 东汉以后,佛教传来。佛教也是要人们受苦,服服帖帖的。儒、佛二教,开始时有冲突。后来,皇帝拼命提倡佛教,举国若狂。 针对这种情况,南朝,范缜写出了神灭论公然提出反对。例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说,在人体之外,并没有另外的精神。范缜后被梁武帝放逐。 魏晋
12、南北朝魏晋南北朝范缜19 儒家、佛家的冲突,到唐朝还存在。一般儒者皆信佛,但韩愈大儒等反对笃信佛教的唐宪宗把佛骨迎接到朝廷里。说“从来没有哪个皇帝,由于信仰佛教而得到长寿。”后被宪宗放逐。韩愈韩愈不懂佛经,他所反对的是浪费大量财力建造寺院。他写了原原道道篇说“道其所道,非五所谓道也。”(佛之道乃是印度的道,不是中国的道。)要“庐其居”(把寺院给百姓住。)、“火其书”。(烧掉佛经) 唐朝唐朝韩愈20隋唐佛教哲学隋唐佛教哲学 按宗派来分,隋唐佛教共有八个主要的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 隋唐佛教各宗的高僧大德将佛学理论发挥至极处,在佛教哲学上所取得巨大成就,构
13、成中国佛学的精华。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是中国传统哲学与印度佛学、佛学内部的教下与宗下等方面相互激荡、不断发展的结果。 同时,隋唐佛教哲学,尤其是禅宗的心性论,反过来又刺激了儒学和道教,对于后来宋明理学、宋元道教金丹派南宗与全真教的产生都有深远影响。 总体而言,若论哲学思维的细密深邃、理论体系的复杂严整、悟道境界的高深玄远以及实践方法的巧妙灵活,佛教哲学都有其独到之处,实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21 五代道教哲学五代道教哲学 唐朝和五代时,佛、道都极盛行,道教的盛期是五代。五代有个叫陈抟陈抟的学问人,创造了“太极图太极图”。 太极图的意思是阴阳相互消长、阳的最盛处即阴之尾部。
14、这个观点与汉代阴阳五行相衔接,还是循环论。如“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女子是阴,应扶男阳”,“君子为阳,小人为阴”,把小人和女人看成一样属于阴。应加以抑制,于是夫权日高。陈抟陈抟22宋朝 到了宋朝,有三个教:佛教、儒教、道教。就是说,宋代的儒家成了宗教儒教。宋王朝尽力提倡:“三教之设,其旨一也。” 宋代的儒家思想,与前代又各不相同。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加深了封建思想。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以后,凡三十岁以下的女人,死了丈夫以后,不得改嫁,给她立贞节牌坊。“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臣不得不亡。”23宋儒的五个代表性人物:宋儒的五个代表性人物:(一)周敦颐,作
15、通书,发挥太极图。(二)张载,著有西銘。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主张一切平等,来自佛教、佛经。又讲“无欲”说,能使无欲,则民不为盗”,还提出了“太虚即气。”周敦颐张载24(三)程颐、程颢,又称二程。他们都是周敦颐的学生,著有二程遗书,也是发挥太极图。25(四)朱熹。1、继承集中了上面四人的思想写了一本近思录。2、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提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什么是理?朱熹认为:“理超然于万有之上,广大无边。”是无所不在的。又说:“理是仁义礼智”。认为“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这个意思是说三纲五常之理,在人间有君臣、
16、父子、兄弟夫妇之前,就有了,是先天的。他说:“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是在这里,纲常万年,磨灭不得。”朱熹263、朱熹提出人性中的“天理”和“人欲”的矛盾。“天理”是善的,“人欲”是恶的,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4、关于知与行的问题,朱熹提出知先于行,行重于知,知行为一。5、在文献典籍上的贡献,朱熹写了四书集注。 这是一本儒家经典的解释书。他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到一起叫做“四书”。成为宋明人的教科书。27有关宋儒的性、理思想(上)有关宋儒的性、理思想(上) 性、理性、理宋儒的中心思想。所以,上述周、二程、张、朱叫做理学家。他们认为,人在动时就忘了本性和天理,人在静时,就能恢复本性和
17、知道天理。所以要想办法恢复人心的宁静。如,程门立雪的故事。 前面说了“理”,这里说说“性”。性,即人性。这个问题战国时就讨论过。 孟子,主张“人性善”,人性中有仁义礼智信。人本性是好的,之所以坏,是因为“习”,从后天外面学来的。 荀子主张“性恶论”。要刻苦修善才能去恶从善。 告子主张“无恶无善”。善与恶是人在社会行为当中区分出来的,在这之先,并没有善或恶。西汉时,儒者以为人有的本善,有的本恶。这就是说人的善恶先天就有。唐代哲学思想,无大的变化,是随着佛教的说法。宋代,因袭孟子的学说,主张人性善,由于物的引诱,才堕落为恶。 以上是说宋代的“性”及其演变。28有关宋儒的性、理思想(下)有关宋儒的性
18、、理思想(下) “理”就是“天理”。战国时,就有对“理”的论述。最早见于庄子一书中。汉朝人把“五行”之说注入到“天理”之中。宋朝的“天理人欲”说,认为“人性”应当合乎“天理”。凡“天理”都是好的,是绝对的。凡人欲是极坏的,宋朝理学家不要人们有任何要求。他们要人们去静坐,静坐时要“入定”,入定时就忘我,此时才能“天理弥漫”。宋儒这样讲下去,就形成了人们不能作任何事了。29有关宋儒的有关宋儒的“中中”思想思想 宋儒把中庸里的一些有关思想进行了发挥。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所说的“中节”就是恰到好处。这里所说的“和”诗平和的意思。就是说,人不能过喜,过怒,过哀,过乐
19、,过了头就不对。 中庸里又讲了中庸之道,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庸”为用,中庸为中和。意思是:“从中处用之。”大意是:把两个极端加以折中。“中庸之道”是中庸的主旨,此书前几章讲“中庸”,后几章讲“治国、平天下。”中庸思想史儒家的中心思想。 论语中记叙了孔子,说“威而不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适中。 宋人对中庸中的话有了不当的发挥。说:“喜怒哀乐未发时都善,发出都坏。”成了空谈心性,不做实事。只要一做、一发就是错的。与战国的中庸思想有了不同。 30明 朝 明代学术的主流是理学。明代理学的一个特点是理气论的褪色,心性论成为思想家的学说重心。这是因为,经过宋元诸大儒的推阐,理学发展到烂熟
20、,越来越成为一种价值性学说,探究万物的终极实在已经变成了实证问题而逐渐居于人们视域的次要位置。理气问题已经没有多少继续深入挖掘的空间。而心性问题代表着哲学家对人的本质、对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根本理解。特别是在佛教道教与儒学经过长期的互相吸收、冲突、融合,已经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之后,心性问题更有它独特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另一方面,明代经学极敝,经学与理学分途。经学在新的方法、新的社会需要确立之前,已经很难再有发展。科举的影响使义理之学牢牢占据着思想舞台的中心,而义理之学的创新和发展在于心性体验。心性论最能体现一个思想家的根本识度。从思想方法上说,理气论是把描述对象作为一个在心之外的存在系统,用的是
21、主客二分的方法;客体本身的法则,客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仍是在我之外的。心性论则不然,它指向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客体作为主体境界的投射物已经打上了主体的烙印。31 主要的理学家有王阳明、李贽等。 王阳明,即王守仁。在“阳明洞”读书,人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继承了汉代儒家和理学家的德思想,又有了自己的发展。 如他学过“陆九渊”和“朱熹”的思想,知道朱熹的“格物穷理”。朱熹以为一草一木都包涵至理,必须一个一个地格尽天下之物,才能体会到天理。王阳明在二十多岁时,就认认真真地格竹子,从早到晚对着翠绿的竹子,冥思苦想,一连格了七天。一无所获,反而病倒。此后,他想一竹之理,尚不能格,怎么去格天下之物?于是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