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4).ppt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048211
  • 上传时间:2022-01-22
  • 格式:PPTX
  • 页数:42
  • 大小:8.1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4).ppt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4 中国古代 法治 教化 ppt 课件 2019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法治与礼教概念解析法治与礼教概念解析 法治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法治”是是“君权之上君权之上”、“国权至上国权至上

    2、”的法治。的法治。 礼教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破坏行为称为 僭越僭越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德治德治:法治法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是儒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

    3、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重视对民众的道德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教化,“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德主刑辅”。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法法家的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主张以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强调“依法治依法治国国”“”“依法办事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法律至上至上”“”“制约权制约权力力”“”“保障权利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的价值、原则。壹壹重

    4、要名词敬天保民、铸刑书、九章律、律令儒家化、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大明律、大清律例、律例合编贰贰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本课重点本课时间轴目录CONTENTS 01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02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03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化01先 秦 时 期 的 德 治 与 法 治产生的历史背景德治与法治之争成文法的产生时代需求选择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化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

    5、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 1)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夏商夏商: 统治者统治者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实行实行“人殉人殉”制。制。 德治思想德治思想西周西周: 统治者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的礼制,同时提出 敬天保民敬天保民 的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法法治思想治思想习惯法:习惯法: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九刑,这些都是习惯法周朝九刑,这些都是习惯法。成文法:成文法:。特点: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特点:特点:礼礼用来用来维护贵族维护贵族特

    6、权,规范特权,规范等等级秩序级秩序。同时关注人民群体,有一定。同时关注人民群体,有一定的进步性。的进步性。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化1.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 2)成文法的产生)成文法的产生“铸刑书铸刑书” 郑国子产“铸刑书”背景:中国夏商与西周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关系的变迁,传统的法律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其不合理性。产生: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铸刑书”。影响:刑书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

    7、争。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3 3)德法之争)德法之争德治与法治的两次争论德治与法治的两次争论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泽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左传昭公六年法治子子产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德治叔叔向向A.第一次德法之争:儒家儒家法家法家代表代表孔子和孟子孔子和孟子商鞅与韩非商鞅与韩非主张主张影响影响人性善人性善,主张主张德治德治。孔

    8、子提出。孔子提出“为为政以德政以德”,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人性恶人性恶,主张主张法治法治。商鞅在秦国。商鞅在秦国颁行法令颁行法令;韩非主张韩非主张“以法为以法为教教”“以吏为师以吏为师”儒家主张通过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不适用于兼并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现的现实利益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集权的又满足了各国君主集权的愿望愿望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化1.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3 3)德法

    9、之争)德法之争德治与法治的两次争论德治与法治的两次争论B.第二次德法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化1.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4 4)时代的需求与选择)时代的需求与选择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儒家法家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孟子虽然说“仁者无敌”,实际上却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

    10、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秦王嬴政读过韩非著作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儒家儒家社会引领者社会引领者法家法家社会督促者社会督促者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孟子虽然说“仁者无敌”,实际上却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思考:春秋战国统治者为什么重法轻儒?02律令

    11、的发展过程礼法结合的典范律令的儒家化社会层面教化秦 汉 至 隋 唐 的 法 律 与 教 化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2.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1 1)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礼法分离1 1)秦朝开创)秦朝开创:秦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编纂。商鞅商鞅在在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改法为律”。此后,历朝法典多以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律”命名。命名。2 2)汉承)汉承秦秦律律:汉汉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云梦

    12、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汉朝汉朝律律令后来变得繁乱庞杂,条目字数都很多。令后来变得繁乱庞杂,条目字数都很多。3 3)律令并行)律令并行:秦汉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令”。律律和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云梦睡虎地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简江陵张家山汉简材料一: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眉,论何也?当完城旦。士伍甲斗,拔剑伐,斩人发结,何论?当完为城旦。 云梦睡虎地秦简 材料二:贼杀人、斗而杀人,弃市。其过失及戏而杀人,赎死;伤人,除。谋贼杀、伤人,未杀,黥为城旦舂。贼杀人,及与谋者,皆弃市。

    13、未杀,黥为城旦舂。江陵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汉代 以经注律材料1: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思考:汉代的统治思想有什么特点?有何目的,原因是什么?汉代的统治思想有什么特点?有何目的,原因是什么?特点:特点:外儒内法(礼法结合)外儒内法(礼法结合)原因:原因:汲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汲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汉武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确立了儒家的统治

    14、地位。儒家和法家在强调社会等级差异性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儒家和法家在强调社会等级差异性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目的: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化2.2.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2 2)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2)特点: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

    15、”的制度。“服制”本是中国古代以丧服为标志,规定亲属之间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此时被纳入法典,成为确定亲属相犯时刑罚轻重施川的原则。它规定在刑法适川上,凡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凡服制愈远,以尊犯卑,处罚变重:以卑犯尊,处罚变轻。 编者按 礼法走向结合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化2.2.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3 3)唐朝时期)唐朝时期律令儒家化的完成1 1)确立中华法系确立中华法系:进程:进程: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编撰贞观律。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特

    16、点: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影响: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 唐律疏议律令的儒家化过程开始:汉朝01深化:魏晋02完成:唐朝03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儒家经典解释法律,将儒家礼的精神注入法律之中,开启了法律的儒家化进程

    17、。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的儒家化。令的儒家化。法律的儒家化,至唐律基本完成。法律的儒家化,至唐律基本完成。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原则: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2.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3 3)唐朝时期)唐朝时期律令儒家化的完成1 1)确立中华法系:)确立中华法系:2 2)提倡礼制提倡礼制:标志性法典: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

    18、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材料:材料: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其中吉礼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的内容主要是祭祀,祀,宾礼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中的仪式,嘉礼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凶礼主要内容则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礼法结合的典

    19、范礼法结合的典范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2.2.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3 3)唐朝时期)唐朝时期律令儒家化的完成1 1)确立中华法系:)确立中华法系:2 2)提倡礼制提倡礼制:3 3)强化基层教化:)强化基层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历史纵横唐朝的法律体系 唐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格是相对律令而言的补充意义的法典,式是关于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重视家训:重视家训:作为教化向社会层面的延伸,家族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儒家士大夫的重视。颜之推的颜氏

    20、家训视为最早的“家族教育著作”。基层教化:基层教化:唐朝将这种经验予以推广,强化基层教化。唐朝出现了唐太宗教育太子的帝范、杜正伦百行章、李恕戒子拾遗、柳沘柳氏叙训等。这些家训,无一不是从儒家的伦理出发,教育子孙要谨守儒家的忠孝等伦理,要在行为规范上谨守礼法。延延伸伸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03宋 元 至 明 清 的 法 律 与 教 化法律的发展历程社会教化的发展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3.3.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1 1)法律的沿革)法律的沿革宋朝时期宋朝时期宋朝基本沿用唐朝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

    21、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元朝对唐宋法律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仍广泛援引唐律。元朝时期元朝时期明朝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大明律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视“例例 ,曾数次重修,曾数次重修问刑条问刑条例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法典沿袭清朝法典沿袭大大明律明律,同样非常,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2、大清律例。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3.3.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1 1)法律的沿革)法律的沿革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963年的宋刑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

    23、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 例例 ,曾数次重,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沿袭大明律,同时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沿袭大明律,同时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宋朝以后的法律建设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宋朝以后的法律建设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l由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不可更改,在实行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法律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矫正大明律不可更改的弊端,在明朝中期以后,条例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法律形式。随着问刑条例地位与作用日渐重要,条例的数量也越来

    24、越多,出现了前后混杂矛盾之弊,需要对条例 进 行 整 理 和 修 订 。 于 是 在 弘 治 1 3 年(1500年)整理修订了279条条例,颁行天下,“永为常法”,这就是问刑条例。曾代伟主编中国法制史大明律大清律例是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朝清王朝的国家法典。清朝入关后,即从顺治元年开始,“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着手法典的制定,经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的努力,法典逐渐趋于成熟。乾隆皇帝即位后,继续命臣工对前朝律文及成例进行重新编定,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完成,并定名为钦定大清律例。共47卷,律文436条,附例1049条,依旧沿袭大明律分7篇,30门,惟是书从卷40至卷47为总类。 大

    25、清律例颁布以后,完成了清代最为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成文法典。之后一直到清末法制改革之前,清代律例的律文不再有所变化,而对于清代法律制度的调整则主要通过增改例文的形式来进行。大清律例大清律例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3.3.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2 2)社会的教化)社会的教化1 1)社会层面:)社会层面:通过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理学)2 2)乡里层面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理学形成形成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嘉集大成。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嘉集大成。代表代表程颢、程颐、朱嘉程颢、程颐、朱嘉(程朱理学)

    26、(程朱理学)性质性质理学是由儒学发展而来的新儒学。理学是由儒学发展而来的新儒学。背景背景北宋兴起儒学复兴运动。北宋兴起儒学复兴运动。影响影响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地位(是为(是为“官方官方哲学哲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幼童的行为规范。宋朝:宋朝: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明朝:宣讲明太祖的宣讲明太

    27、祖的“六谕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 清朝:清朝:原本有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推广而具有约原本有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化3.3.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2 2)社会的教化)社会的教化吕氏乡约吕氏乡约 清朝的乡约仪式清朝的乡约仪式社会教化的发展:乡约乡约是理乡约是理学向基层学向基层渗透的一渗透的一种新形式种新形式原本由儒学士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

    28、具有约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成为律合流,成为统治工具。统治工具。吕氏兄弟最早组织了乡约:吕氏兄弟最早组织了乡约:吕氏乡约吕氏乡约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康熙帝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圣谕广训宋朝明朝清朝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使乡约逐渐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朝的模式圣谕十六条乃摘录自康熙九年(1670)所颁上谕, 每条七字,结构工整,兹列于下: 1、敦孝弟以重人伦2、笃宗族以昭雍睦3、和乡党以息争讼4、重农桑以足衣食5、尚节俭以惜财用6、隆学校以端士习7、黜异端以崇正学8

    29、、讲法律以儆愚顽9、明礼让以厚风俗10、务本业以定民志11、训子弟以禁非为12、息诬告以全善良13、诫匿逃以免株连14、完钱粮以省催科15、联保甲以弭盗贼16、解雠忿以重身命圣谕广训圣谕广训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清时期的国教。训谕世人守法和应有的德行、道理。源于清圣祖仁皇帝的圣谕十六条,世宗宪皇帝继位后加以推衍解释。清政府在各地推行宣讲,并定为考试内容。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化3.3.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2 2)社会的教化)社会的教化1 1)社会层面:)社会层面:2 2)乡里层面乡里层面:3 3)家庭层面:)家庭层面:朱

    30、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朱熹家礼朱熹朱熹小学小学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元璋的“六谕六谕”。六谕。六谕有劝谕,但也有禁约成有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制力。明朝北宋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教化乡里的范本清朝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圣谕十六条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广训,宣讲时

    31、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用大清律例。圣谕广训圣谕广训圣谕十六条圣谕十六条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化3.3.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2 2)社会的教化)社会的教化总结总结时期时期法律法律教化教化先秦先秦秦汉秦汉魏晋魏晋唐唐宋宋元元明明清清法家:法治法家:法治儒家:德治儒家:德治律令并行律令并行礼法开始融合,律令儒家化礼法开始融合,律令儒家化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宋承唐律宋承唐律废唐宋法律,援引唐律废唐宋法律,援引唐律大明律、问刑条例大明律、问刑条例大清律例大清律例汉:以德化民汉:以德化民大唐开元礼,礼仪集大成大唐开元礼,礼仪集

    32、大成理学基层教育、乡约理学基层教育、乡约乡约:六谕乡约:六谕乡约: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乡约: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典范典范乡约乡约法制化法制化律例律例结合结合课堂小结课堂小结(1 1)儒法合流:)儒法合流:在国家治理手段上,汉初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的在国家治理手段上,汉初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德刑关系上,形成了以德政为主,以刑罚为辅的理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德刑关系上,形成了以德政为主,以刑罚为辅的理论。(2 2)以经注律:)以经注律:随着两汉经学的兴盛,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来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随着两汉经学的兴盛,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来解释现行

    33、法律条文,这些注释之盲或经过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或通过改变司法百官的法律意识而在些注释之盲或经过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或通过改变司法百官的法律意识而在司法中发挥作用。司法中发挥作用。1.1.汉代汉代“引礼入法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法律儒家化的发端(1 1)含义:)含义:“纳礼入律纳礼入律”指通过国家立法的渠道,儒家经义直接上升为法律指通过国家立法的渠道,儒家经义直接上升为法律条文或法律制度。条文或法律制度。(2 2)表现:)表现:大规模的引礼入律从就晋时期开始,一些体现儒家伦理纲常精神大规模的引礼入律从就晋时期开始,一些体现儒家伦理纲常精神的礼仪制度纷纷入律。的礼仪制度纷纷入律。

    34、2.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纳礼入律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法律儒家化的完善3.3.唐代唐代 一准一准乎礼乎礼(1 1)含义:)含义:唐初定律,以礼为主。一方面把礼义道德规范直接纳入法律;唐初定律,以礼为主。一方面把礼义道德规范直接纳入法律;另一方面,立法者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立法依据或用儒家学说阐释立法的理由,使另一方面,立法者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立法依据或用儒家学说阐释立法的理由,使礼与法紧密结合。礼与法紧密结合。(2 2)实质:)实质:“法法”为为“礼礼”服务,基本特征是用暴力维护封建伦理关系。服务,基本特征是用暴力维护封建伦理关系。含义:含义:司法官兼顾法理情三者的关系。在判案时,

    35、可法官不仅依据法律文本。司法官兼顾法理情三者的关系。在判案时,可法官不仅依据法律文本。还依据经义天理、人情等,更注重社会效果。还依据经义天理、人情等,更注重社会效果。实施:实施:对于不同的刑罚要区别对待,实行对于不同的刑罚要区别对待,实行“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原则的司法原则。4.4.宋代宋代天理天理 人情人情 国法国法5 5. .明清明清明刑弼教明刑弼教含义:含义:将刑罚和教化并列为同等重要的统治手段。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将刑罚和教化并列为同等重要的统治手段。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

    36、收到的效果。发展:发展:明刑弼教开始于宋末定型于明初,为清朝所遵用。明刑弼教开始于宋末定型于明初,为清朝所遵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西周西周汉汉朝朝代代秦秦明明唐唐宋宋清清法法治治礼教礼教儒家德儒家德治治礼礼法法关关系系礼法结礼法结合合礼制礼制九刑九刑铸铸刑刑书书,成,成文法,法文法,法家法治家法治礼法对礼法对立立礼法礼法对立对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秦律秦律严刑峻法严刑峻法礼法并用礼法并用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九章律九章律刑罚为刑罚为用用唐律疏唐律疏议议德礼为本德礼为本大唐开大唐开元礼元礼礼法礼法并并用用约律分约律分野野天圣令天圣令大明律大明律律例结合律例结合约律融约律融合合约为律约为律用用大清律大清律例例

    37、乡约乡约 (1 1)中国古代法律中国古代法律自成体系自成体系,历史悠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远流长 (2 2)法律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以君主意志为转移。君主始终掌握国家最高立法权,皇。君主始终掌握国家最高立法权,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帝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的工具; (3 3)司法从属于行政,司法从属于行政,法治为人治服务法治为人治服务 (4 4)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礼法结合礼法结合 (5 5)诸法合体,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法律法律以刑为主,重刑轻民以刑为主,重刑轻民。中国

    38、古代法律的特点: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创作主体:创作主体: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身份多样。(2)呈现形式:呈现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家书家书”“”“家家训训”“”“家训诗家训诗”等等。(3)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璋圣谕等;中国古代家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

    39、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璋圣谕等;中国古代家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流行商人家训流行。(4)主要功能:主要功能: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5)传承发展: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期人的经验。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课堂检测 1荀子说:德行必须与职位相称,职位必须与俸禄相称,俸禄必须与作用相称。从士以上就必须以礼乐制度去节制他们,对百姓就必须用法度去统制他们。这表明荀子() A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B要求重

    40、构社会秩序 C注重维护伦理纲常 D主张实行礼法并施D 2“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劫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 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B体现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D表现出古代立法的成熟性D 3春秋战国时期有两种趋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者心里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又有一个先验的道德本原,他们寄希望于“教育”、“文化”和“思想”也依然相信仪式与象征可以规范和制约人类。现实主义者围绕着实际杜会的现实问

    41、题展开思索,为了“富裕”、“繁庶”、“安定”。为了消除忧患,那种理想中的形式主义的繁文缚(缛)节可以取消。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礼乐制度”;“无为而治” B“天行有常”;“奖励耕战” C“逍遥自得”;“非乐节用” D“克己复礼”;“兼爱非攻”D 4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的天命观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统治者承受天命,必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标准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一观念旨在() A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 B强调秩序安定取决于天意 C彰显儒家的治国理念 D论证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D 5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

    42、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 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 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A 6北魏法律规定:父祖七十以上的犯人,死罪者允许上请,流罪者免予发遣,待父母死后再施流刑;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 A民主化 B儒家化 C自由化 D法家化B 7西汉晚期的一部小学教科书急救篇中说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 A德治在前,刑治在后 B刑治在前,德治在后 C崇儒抑法,摒弃刑罚 D崇尚儒法,抑制道家A8汉朝的法律体系中,援礼入法是基本原则,“亲亲得相首匿”、“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地位提升 B汉统治者推崇法制C律令条文细密严苛 D时人法律意识淡薄A山 东 省 宁 阳 第 四 中 学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谢谢 谢谢 观观 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4).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48211.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必背知识点提纲(实用!).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必背知识点提纲(实用!).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