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048022
  • 上传时间:2022-01-22
  • 格式:PPT
  • 页数:21
  • 大小:712.2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材料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ppt 课件 2019 统编 高中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第7 7课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要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社会:禅让制-贤与能贤与能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度夏商周:世卿世

    2、禄制度-血缘关系、世袭制血缘关系、世袭制战国时期:军功爵制战国时期:军功爵制西汉:察举制西汉:察举制回顾:魏晋之前的选官制度?回顾:魏晋之前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察举制,以,以贤良、孝廉贤良、孝廉为标准,自下而上向中央进行为标准,自下而上向中央进行推举推举,并经过中央,并经过中央考核考核,最后,最后任以官职任以官职。察举制异化察举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德才兼选拔依据:从德才兼有有到门第门生到门第门生。1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具体做法:由各州郡从本州郡在中央由各州郡从本州郡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

    3、中推选大小中正官任职且德名俱高者中推选大小中正官各一人,将本州郡人才分为九等,按各一人,将本州郡人才分为九等,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品第(乡品)下、下上、下中、下下品第(乡品),并加评语。,并加评语。小中正协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小中正协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将结果作为选官标准,中吏部,吏部将结果作为选官标准,中正评定的品级为乡品,其官品必须与正评定的品级为乡品,其官品必须与之相适应。之相适应。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是对察举制然后授官的制度,是对察举制的发展。的发展。

    4、A.进步性: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晋:西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评价:评价:九品中正制异化九品中正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结果: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在隋朝被废除。B.弊端:标准从初期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主要看重家世,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积极:积极:A.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政权的垄断,

    5、扩大了统治基础;B.以才能作为官吏选拔的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以才能作为官吏选拔的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质;C.中央掌握了官吏的选拔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掌握了官吏的选拔权,加强了中央集权;D.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条件,促进了社会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条件,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各阶层之间的流动;E.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F.促使社会上读书求学风气的形成促使社会上读书求学风气的形成;G.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F.对世界的影响:其他国家的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其他国家的考试选官制度。2. 2. 科举制:科举制:(1)时间

    6、:创立:隋 ;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2)特点:自由报名、分科考试、差额录取(3)影响:消极:A.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B.重伦理、轻技艺,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师门裙带关系导致了官场的腐败。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A A、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B B、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C C、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收到中央,趋向中央集权的加强。、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收到中央,趋向中央集权的加强。1(2020北京昌平北

    7、京昌平)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A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B由中正官评定人才由中正官评定人才C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D更加的公开和公平更加的公开和公平解析解析九品中正制注重依据德才来选取官吏,九品中正制注重依据德才来选取官吏,但是在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科举制度是但是在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科举制度是注重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注重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显示出更加的公开和公平,故答案为显示出更加的公开和公

    8、平,故答案为D项;项;A、B两项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方法,排除;两项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方法,排除;科举制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科举制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项错误。项错误。二、中央官制变化与创新:二、中央官制变化与创新:回顾:隋唐之前的中央官制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2.汉朝:内外朝制度3.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度4.4.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唐朝首都长安城 唐代三省位置图政事堂(中书门下)政事堂(中书门下)皇皇 帝帝 中书省中书省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起草诏令起草诏令负责负责 执行执行封驳审议封驳审议吏吏部部户户部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刑部部工工部部六部六部-吏:主管官吏吏:主管

    9、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礼部:主管礼税等;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兵部:仪、科举等;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狱;工部管刑狱;工部“主管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国家的工程建设等。特点: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相权一分为三一分为三( (决策、审议、执行分解决策、审议、执行分解) );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确,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课外延伸:钱穆课外延伸:钱穆国史新论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

    10、称。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是否反这是否反映了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民主的特点?为什么?映了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民主的特点?为什么?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皇权专制下的民主”

    11、。在一定程度上三省进行集体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三省进行集体决策,相互制约。,相互制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影响:影响: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避免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加强皇权皇权;节制君权节制君权, ,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政治清明,减少腐败;政治清明,减少腐败;使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走向成熟,使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走向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2、新唐书新唐书

    12、百官志记载:百官志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唐朝此制唐朝此制()A民主政治色彩浓厚民主政治色彩浓厚 B保证了皇权独尊保证了皇权独尊C确保中央集权加强确保中央集权加强 D降低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效率解析解析从材料从材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书令共议国政”中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中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故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

    13、,项正确,D项错误;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主义,故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三省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调整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没有体六部制调整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排除。项排除。3、(2020聊城聊城)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18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效。

    14、魏征此举()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解析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据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材料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可以驳回,故对于材料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项正确;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两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误;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率”的问

    15、题,只是强调中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项错误。项错误。4、(2020北京昌平北京昌平)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门下两省共同

    16、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B剥夺了宰相权力剥夺了宰相权力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D削弱了君主专制削弱了君主专制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军国大事都由中书省起草,送皇帝画敕后,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军国大事都由中书省起草,送皇帝画敕后,送门下省审核,如不同意,要退回重新起草,最终由中书和门下共同认送门下省审核,如不同意,要退回重新起草,最终由中书和门下共同认可,这道诏书才算合法,两部门的审定是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答案为可,这道诏书才算合法,两部门的审定是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答案为C项;材料只是说明诏书的起草和决策

    17、问题,没有谈到政府执行力度,项;材料只是说明诏书的起草和决策问题,没有谈到政府执行力度,A项错误;材料内容是对相权起到制约作用,不是剥夺宰相权力,项错误;材料内容是对相权起到制约作用,不是剥夺宰相权力,B项项错误;错误;D项明显错误,唐朝的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排除。项明显错误,唐朝的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排除。意义:意义:A.保证农民有充分的农业生产时间;保证农民有充分的农业生产时间;B.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魏晋时期:租调制 / 徭役唐朝:唐朝:1. 1. 唐初:租庸唐初:租庸调调制制内容:内容:阅读课本所给史料,分析问题:阅读课本所给史料,分

    18、析问题: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百无四五。 资治

    19、通鉴资治通鉴卷卷226226A、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中叶两税法实行的背景?(、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中叶两税法实行的背景?(8分)分)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税制混乱税制混乱 ; 阶级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激化;国家财政紧张国家财政紧张,增加税收需要。,增加税收需要。2. 2. 唐中期以后:唐中期以后:杨炎杨炎 两税法两税法B B内容内容(1 1)实行)实行“量出制入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分配到各地征收。(2 2)不分

    20、主户和客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一律就地落籍纳税。(3 3)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杂役。(4 4)户税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地税按亩缴纳谷物。按亩缴纳谷物。(5 5)一年分)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次纳税。C C特征:不再按丁征税,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D D影响:影响:阅读教材P41 问题探究部分材料,认识两税法的利弊。利:(利:(1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减轻人民

    21、的负担,人民的负担,缓和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矛盾。(2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 3)两税法)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4 4)由)由“舍地税人舍地税人”到到“舍人税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控制。(5 5)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2、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弊端:弊端:a.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b.部分税额以钱计算,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部分税额以钱计算,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负担;c. 富人逼迫贫民卖地而不移税,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人逼迫贫民卖地而不移税,土地兼并更加盛行;d.封建官吏为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剧了封建官吏为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租庸调制)以(租庸调制)以“人丁人丁”为本,为本,不论

    23、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两税法)(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不以丁身为本。”(均田制)成年男(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子承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以庸代役”(两税法)取消租(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庸调和一切杂役(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税收种类简化(租庸调制)纳(租庸调制)纳粮粮为租;为租;纳纳布布为调;纳为调;纳布布

    24、代役为庸代役为庸(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地税按亩缴纳谷物。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6(2020泰安泰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这一转变发生在转变发生在()A西周时期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北魏时期C唐朝初期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唐朝中期解析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两

    25、税法的特征,所以这一转变是唐代两税法的特征,所以这一转变应该是发生在唐朝中期,故选应该是发生在唐朝中期,故选D项;项;A、B、C各项各项所指时期两税法尚未实行,与题意不符,排除。所指时期两税法尚未实行,与题意不符,排除。7、(2020天津河北区天津河北区)“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A两税法两税法B租调制租调制C均田制均田制D租庸调制租庸调制 解析解析据材料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唯以资产为宗,不

    26、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地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地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制,A项正确;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项正确;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的徭役,B项不符题意;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项不符题意;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C项项不符题意;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不符题意;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庸”,即应服徭役,即应服徭

    27、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故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故D项不符题意。项不符题意。8、(2020辽宁本溪辽宁本溪)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解析解析据材料据材料“唐朝租庸调

    28、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布代役”可知,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有利于保证可知,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体现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而材料农民生产时间,体现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而材料“两税法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规定进一步放规定进一步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B项正确;材料项正确;材料“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可知,人丁税没有废除,可知,人丁税没有废除,A项说法错项说法错误;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实施,就是因为土地兼并的结果,结合所误;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实施,就是因为土地兼并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没有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学可知,唐朝没有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项说法错误;材料项说法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赋税政策的变化,涉及的是赋税政策的变化,D项与材料无关。项与材料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48022.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