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047554
  • 上传时间:2022-01-21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99.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11 中国古代 民族 关系 对外 交往 2019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第 11 课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1.梳理中国古代历朝负责民族问题的中央及地方机构、民族政策,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及借鉴作用。2 整理元、 明、 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与巩固、发展的措施。3整理汉代以来对外交通的发展,认识海陆丝绸之路在对外关系中的基础作用。4比较唐朝与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异同,认识对外政策与国家兴衰的关系。相关知识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3、4、6、8、10、11、13、14 课)

    2、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1)民族情况: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2)管理措施: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汉朝(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地方北面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 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西面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

    3、,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隋唐时期(1)隋朝管理机构:隋唐中央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史实北方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岭南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东南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2)唐朝民族: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关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 1

    4、3 个王中有 10 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管理: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4两宋时期(1)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2)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3)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5元朝(1)特点: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

    5、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2)举措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6明朝(1)机构: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2)举措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明朝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

    6、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7清朝(1)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举措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续表青海、西藏地区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

    7、的交往交流。2汉朝(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 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3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1)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2)海路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 20 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4宋朝海路发达:恢复了唐朝由广州

    8、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5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 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 17 年,后返回欧洲,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6明清: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1)第一个边界条约:康熙时期,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2)闭关锁国政策原因: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史实:18 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名词解释 羁縻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

    9、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知识拓展 唐代府、都督府与都护府的区别“府”是唐王朝的正常行政辖区,军事、民政、人事、税赋都在朝廷的绝对管辖下。“都督府”是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原地方首领改称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但不再有“国王”“单于”等头衔,需向朝廷纳税、上报户口。“都护府”也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

    10、政机构,国家在辖区内驻扎一定的军队, 震慑辖区内的各方势力, 但辖区内的各个势力头领依然使用原来头衔,政府也不能干涉地方事务,也不向朝廷纳税,是一种象征性存在。知识拓展 尼布楚条约1689 年雅克萨之战后, 中俄两国在尼布楚(今俄涅尔琴斯克)签订。 条约规定: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通商贸易。 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思考探究 1 西汉王朝设立“河西四郡”有何目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目的:为了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打击匈奴。历史作用:经营西域的战略枢纽;抵御北方游

    11、牧政权的重要屏障;促进民族交融,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接触交流和文化融合;在张骞出使西域的基础上又使丝绸之路得以开拓,由此揭开了东方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和交流传输的历史新篇章。思考探究 2 明代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明朝修筑长城,并且沿长城布置九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九边”,但同时在相对和平的时候,在“九边”的辽东、宣府、大同等地,也会开放马市。思考探究 3 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有很多种。第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

    12、第二,经济上的往来,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而且受汉族影响,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第三,在历史上,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在军事冲突中,残酷斗争是一方面,但还有民族交融的一面,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进的,斗争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交融完成了。而且,在民族冲突中,不少民族作为雇佣军也会加速民族交融的进程。第四,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思考探究 4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由于吸收其他文明优秀成果,自身也获得了长足进步。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民族,和平友好交

    13、往是中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条件。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主题一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特点及历史意义史料一唐初,突厥遂屡为边患。然突厥势虽张,其内政未臻凝固。贞观元年,铁勒、薛延陀、回纥诸部皆叛。颉利又与突利失和。并逢大雪,羊、马皆死。二年,突利请入朝。三年,(唐太宗)命李靖出讨。四年,进击定襄,颉利被俘。男女来降者十万口。其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而四夷君长,遂诣阙请帝为“天可汗”唐之声威,达于葱岭。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

    14、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1)根据史料一,归纳突厥衰败的因素。概括唐太宗处理突厥问题的策略及成效。因素:内部失和(诸部皆叛,首领失和);自然

    15、灾害;唐军讨伐。策略:镇压与安抚并举(恩威并用)。成效:边患解除(边疆安定);疆域扩大;四方拥戴。(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积极作用。特点:维护领土的完整性;对开疆拓土持谨慎态度;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陆疆与海疆并重;因俗而治,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知识总结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特点及历史意义(1)措施: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

    16、族上层的各项政策。(2)特点: 具有历史继承性, 在继承中创新; 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3)历史意义: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版图;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主题二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演变的线索及古代外交体制的特点史料一尽管甘英一行未能到达罗马,汉朝与罗马两大文明失去了一次直接交往的机会,但甘英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到达波斯湾的人,他的西行加强了中国和中亚、波斯等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写下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白寿彝中国通史史料二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

    17、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 60 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史料三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仅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即可。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英出使的意义。意义:加强

    18、中国对中西亚和欧洲的了解;传播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促进东西文明交流;扩大了中国在西方的影响;延伸了丝绸之路。(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丝绸之路以海路为主的原因。北方战乱,陆上丝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瓷器成为主要的外贸商品,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更大、成本更低;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3)根据史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外交体制的特点。形成朝贡体制,建立藩臣关系(或没有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礼仪);缺乏常设的外交机构。知识总结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演变的线索及古代外交体制的特点(1)线索: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宋朝海路转趋发达;清代坚持闭关政策。(2)特点:没有形成正式的外交理念;恩威并施,厚往薄来;形成朝贡体制,建立藩臣关系(或没有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礼仪);缺乏常设的外交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47554.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