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047537
  • 上传时间:2022-01-21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11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 形成 发展 2019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第 1 课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1 了解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制、 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认识中央权力有集中的趋势。2 了解秦至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其意义与局限。相关知识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2、3、4、5、6、7、9、10、13、14 课)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

    2、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的内外服制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3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对象:西周时期,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权利与义务: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

    3、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4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传统(1)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背景(1)宗法分封制瓦解: 春秋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新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3)秦完成国家统一。2.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1)皇帝制: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

    4、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类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 泛称“九卿”。 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 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郡县制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

    5、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3文书制度(1)文书行政: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邮传传送系统: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时间中枢机构的变化具体内容意义西汉汉承秦制;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

    6、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宋朝设中书门下省,设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元朝实行中书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中枢权力再度集中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建立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绵延 1000 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清朝清承明制;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2.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时间地方

    7、行政制度的变化意义西汉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实行郡、县二级制汉初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郡县制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东汉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和节度使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分裂割据局面隋唐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 后增至 15 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

    8、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设行中书省, 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朝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后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明清时期地方分权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巩固国家统一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下设府(

    9、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名词解释 官僚制度是按照专业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它有别于中国古代早期的血缘政治,是历史的进步。思考探究 1 秦汉以后血缘政治彻底结束了吗?否。秦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官僚制度是指在皇帝之下设置的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官员选拔以才能和德行为标准,而非血缘关系,但皇帝是按血缘继承的。思考探究 2 同为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区别?郡县制按地域划分,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分封制下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概不世袭;诸侯拥有封地和爵位,郡县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

    10、地方割据势力,郡县则由中央垂直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思维拓展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隋唐三省六部制是在总结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央机构。三省制使相权分割,并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共同议事制度减少了决策失误;六部分工明确,专业性强,效率更高。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思考探究 3 内阁与军机处的首脑与宰相有何异同?宰相内阁首辅与军机大臣相同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权力来源依据宰相制度选拔皇帝个人信任职权参与决策, 统领官署处理职责内事务侍从皇帝咨询顾问,无决策权,无官署任免经皇帝与大臣商议皇帝

    11、直接任命影响制约皇权基本不能制约皇权结论内阁与军机处设立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主题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史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使)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

    12、历史作用(1)史料一中王夫之对郡县制有什么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看法:王夫之认为从国家(天下)考虑,郡县制优于分封制。作用:郡县制有利于国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及稳定,其制度为后世所沿用。(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及历史意义。创新:实行行省制度;采取中央垂直管理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中央集权。意义:行省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知识总结1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项目内容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有利于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

    13、经济的稳定,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文化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最终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主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史料一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14、汉书刘辅传史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史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会典史料四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15、。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1)史料一体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变化: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2)根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有何特点和作用?名称: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作用: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3)根据史料三,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理由: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含义:皇帝总揽大权。(4)为什么阁臣拟旨“无不惴惴惧者”?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不符帝意会受到责罚。知识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逐步削弱、君权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47537.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