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第14讲 地幔外核和内核.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球科学概论 第14讲 地幔外核和内核.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科学概论 第14讲 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球科学 概论 14 地幔 内核
- 资源描述:
-
1、第 1 14 4 讲地幔地幔、外核和内核外核和内核1申文斌申文斌 徐新禹徐新禹 霍学深霍学深 金涛勇金涛勇2012015 5年年4 4月月6-136-13日日提纲l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结构l地球内部主要物理性质地球内部主要物理性质 l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l地球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地球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2(1 1)划分依据)划分依据 A. A. 人类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地下深度十分有限。世界人类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地下深度十分有限。世界上最深的矿井仅上最深的矿井仅45km45km,最深的钻井不过,最深的钻井不过12.5km12.5km。火山。火山喷出
2、来的岩浆,最深也只能带出地下几十到喷出来的岩浆,最深也只能带出地下几十到200km200km左右左右的物质。的物质。 B. B. 天然和人工地震是天然和人工地震是“透视透视”地球内部的主要工具地球内部的主要工具。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8491849年斯托克斯(年斯托克斯(G.G.StokesG.G.Stokes)证实,地)证实,地震过程产生两种弹性波:震过程产生两种弹性波: 一种是质点震动方一种是质点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又称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又称P P波,一波,一种是质点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横种是质点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又称波,
3、又称S S波。波。P P波与波与S S波都是在物体内部传播波都是在物体内部传播的,叫体波。的,叫体波。 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 另一种地震波只在地球表面传播,称为表另一种地震波只在地球表面传播,称为表面波,简称面波,对固体地球表面的破坏作面波,简称面波,对固体地球表面的破坏作用最强。用最强。地震波是照亮地地震波是照亮地球内部的球内部的“明灯明灯”1 1 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结构18001800多年前甘肃西部发生了一次地震,住在当多年前甘肃西部发生了一次地震,住在当时中国首都(京城)洛阳的人没有感觉,但安时中国首都(京城)洛阳的人没有感觉,但安置在此城的一台仪器
4、察觉到了,这就是张衡创置在此城的一台仪器察觉到了,这就是张衡创制的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制的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地动仪。18801880年,英国学者来尔恩(年,英国学者来尔恩(J.Milne,1850-1913J.Milne,1850-1913)等制)等制造了可以记录地震波传播情况的地震仪,地球科学家开造了可以记录地震波传播情况的地震仪,地球科学家开始利用天然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始利用天然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现代地震仪已有很高的灵敏度,地震波记录资料的累现代地震仪已有很高的灵敏度,地震波记录资料的累积越来越丰富。利用天然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就好像积越来越丰富。利用天然地震波探测地球内
5、部,就好像用用X X射线或超声波检查透视人体内部器官一样,并已发展射线或超声波检查透视人体内部器官一样,并已发展了一种地震层折成象技术了一种地震层折成象技术. .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参数有以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参数有以下关系下关系:式中,式中,Vp Vp 和和 Vs Vs 分别为纵波和横波速度;分别为纵波和横波速度; 为介质的密度,为介质的密度,k k为介质的体变模量,即物为介质的体变模量,即物体在压力下能缩小的程度,体在压力下能缩小的程度,k k值愈大,物体愈值愈大,物体愈难被压缩;难被压缩;为切变模量,反映物体在定向力为切变模
6、量,反映物体在定向力作用下形态改变的程度,作用下形态改变的程度,值愈大,物体愈难值愈大,物体愈难变形,变形,k k与与通称为介质的弹性模量。通称为介质的弹性模量。1 1 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结构当当=0,Vs=0=0,Vs=0,即,即S S波不能通过液体。波不能通过液体。地震波在介质突变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这种界地震波在介质突变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这种界面称为面称为波速的不连续面波速的不连续面。地震波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地震波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最短时间原理最短时间原理(最经济原理;费马原理)(最经济原理;费马原理)地震波波速和传播方向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地震波波速和传播方
7、向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基本依据。的基本依据。1 1 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结构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1 1 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结构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下传播特征的变化情况,结合岩石学实验,发现下传播特征的变化情况,结合岩石学实验,发现了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地了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地球内部的密度等物理参量分布状况。球内部的密度等物理参量分布状况。7070年代后期,国际地球物理联合会提出了一个年代后期,国际地球物理联合会提出了一个初步参考地球模型(初步参考地球模型(PREMPREM
8、),具体划分了地球内),具体划分了地球内部三种级别的圈层。部三种级别的圈层。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一级圈层一级圈层:三个:三个 地壳(地壳(CrustCrust)地幔(地幔(MantleMantle)地核(地核(CoreCore)莫霍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古登堡面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二级圈层:七个二级圈层:七个从地表向地球深部依次为从地表向地球深部依次为 A A(地壳);(地壳);B B,C C,D D(地幔);(地幔);以及以及 E E,F F 和和 G G 层(地核)层(地核)。三级分层:三级分层:1111个个大陆地壳还可再分为大陆地壳还可再分为上、下地壳两
9、层,上、下地壳两层,即即和和;在地幔的在地幔的B B层中则包括三个三级分层:层中则包括三个三级分层:B1B1、B2B2(为地震波(为地震波低速层,推断为熔融状态,故也称软流圈)和低速层,推断为熔融状态,故也称软流圈)和 B3B3;C C层层D D层中包含两个三级分层层中包含两个三级分层,它们依次称作,它们依次称作 DD和和 D D层。层。E,F,GE,F,G层层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初步参考地球模型(PREM)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莫霍(洛维奇)面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简
10、称莫霍面,MohoMohodiscontinuitydiscontinuity),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MohorovicicA.Mohorovicic,1857-19361857-1936)19091909年发现,年发现,莫霍面上下莫霍面上下VpVp从从7.0km/s7.0km/s迅速增加到迅速增加到8.1km/s8.1km/s;VsVs从从4.2km/s4.2km/s增加到增加到4.4km/s4.4km/s左右。莫霍面全球大左右。莫霍面全球大陆下平均深度陆下平均深度33km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在大洋之下平均5km5km。是地是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壳与地
11、幔之间的界面。一级圈层的交界面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古登堡面古登堡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Gutenberg discontinuity),美),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籍德裔学者古登堡(B.GutenbergB.Gutenberg,1889-19601889-1960)19141914年发现。此不连续面上下,年发现。此不连续面上下,V Vp p由由13.64km/s13.64km/s突降至突降至7.98km/s7.98km/s;V Vs s由由7.23km/s7.23km/s向下突然消向下突然消失,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失,并且在该不连续
12、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该面位于地下反射、折射现象。该面位于地下2885km2885km深处,深处,是是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一级圈层的交界面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莱曼莱曼(Lehman 1936Lehman 1936)发现了内外核界面:内核)发现了内外核界面:内核是固态的。是固态的。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二级圈层和三级圈层二级圈层和三级圈层G G(内核)(内核)-软流圈软流圈上地壳(上地壳(A1A1) 下地壳(下地壳(A2A2)B B(上地幔)(上地幔)盖层(盖层(B1B1) 低速层(低速层(B2B2) 均匀层(均匀层(B
13、3B3)C C(过渡层)(过渡层)D D(下地幔)(下地幔)岩石圈岩石圈构造圈构造圈D D(V(Vp p=11.7km/s =11.7km/s V Vs s=6.5km/s)=6.5km/s)D D(V(Vp p=13.7km/s V=13.7km/s Vs s=7.3km/s)=7.3km/s)E E(外核)(外核)液态液态F F(过渡层)(过渡层)固固-液态液态固态固态中间圈中间圈A A(地壳)(地壳)30-400km400-670kmPREM PREM 模型的构建模型的构建(Diziewonski and Anderson 1981)(属于属于1-D1-D 模型模型) ):数据源:数据源
14、: 1 1 地震波数据地震波数据 【近近200200万个体波万个体波、面波观测数据面波观测数据】2 2 自由震荡数据自由震荡数据【1 1000000多个模态频率,多个模态频率,1 10000多个模态品质因子多个模态品质因子】3 3 天文天文- -大地测量数据约束大地测量数据约束【地球总质量,转动惯量【地球总质量,转动惯量】模型提供的参数:模型提供的参数:见后见后1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2 2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1 1)密度)密度地表岩石密度:地表岩石密度:2.62.62.8g/cm2.8g/cm3 3 ,一般取,一般取2.67g/cm2.67g/cm
15、3 3地球的平均密度地球的平均密度=M=M地球地球/V/V地球地球 =5.973=5.97310102727g/1.083 x 10g/1.083 x 102727cmcm3 3 =5.516g/cm =5.516g/cm3 3地球岩石密度与波速有经验关系:地球岩石密度与波速有经验关系: =0.27V=0.27Vp p+1.07+1.072 2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2 2)压力)压力地球内总压力是指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地球内总压力是指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压力(即压强)压力(即压强)。类似大气压和水压(湖海)。类似大气压和水压(湖海)。地球内部压力基本上保持
16、平衡,数值与该单位面积地球内部压力基本上保持平衡,数值与该单位面积上覆岩石总重量相等,压力,上覆岩石总重量相等,压力,h : h : 深 度深 度 , , : : 平 均 密 度 ; 在 地 壳 内 ,平 均 密 度 ; 在 地 壳 内 , 2.75g/cm2.75g/cm3 3,深度增加深度增加1km1km,压力增加,压力增加2.752.7510106 6PaPa,MohoMoho面附近面附近静岩压力约静岩压力约1200120010106 6PaPa;古登堡面附近;古登堡面附近1352135210108 8PaPa,在地心处可达,在地心处可达3617361710108 8Pa (362GPa
17、)Pa (362GPa)。2 2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3 3)温度)温度在地热一讲讲过,不再重复。在地热一讲讲过,不再重复。2 2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3 3)温度)温度地球深部的温度高于地球表层温度,一般温度随地球深部的温度高于地球表层温度,一般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高。深度增加而增高。外热层:从地表至地下十几米至几十米,受太阳外热层:从地表至地下十几米至几十米,受太阳辐射热影响,有昼夜、季节性和多年周期性变化。辐射热影响,有昼夜、季节性和多年周期性变化。常温层:在外热层下界面附近,深度大约常温层:在外热层下界面附近,深度大约20-40m20-
18、40m,地温常年保持不变,等于或略高于当地年平均气,地温常年保持不变,等于或略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温。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每向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下加深100m100m所升高的温度所升高的温度。由于受地球内部热源的。由于受地球内部热源的影响,地温开始随深度逐渐增高。影响,地温开始随深度逐渐增高。大陆地区常温大陆地区常温层以下至约层以下至约30km30km深处,大致每往下深处,大致每往下30m30m,温度增高,温度增高11;大洋底到;大洋底到15km15km深处,大致每加深深处,大致每加深15m15m,地温增高,地温增高11。地温梯度各地有差异,大陆为
19、。地温梯度各地有差异,大陆为0.90.95/100m5/100m,海底一般为,海底一般为4 48/100m8/100m。地表地温。地表地温梯度不适于推算地球深部温度梯度不适于推算地球深部温度 【如地壳底部将为如地壳底部将为900900;核幔边界将达;核幔边界将达8600086000,地心将高达,地心将高达192100192100,按此推算则地球内部早该溶融化为气体状态,不符,按此推算则地球内部早该溶融化为气体状态,不符合观测数据!】合观测数据!】 根据高温、高压实验成果与地震波传播特点,目根据高温、高压实验成果与地震波传播特点,目前比较公认的推算结果为前比较公认的推算结果为MohoMoho面附
20、近面附近400400900900,岩石圈底面岩石圈底面为为11001100;地幔内的温度大致为;地幔内的温度大致为1000100035003500;地核的温度为;地核的温度为4000400050005000。地热流密度地热流密度(简称热流)(简称热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面积的热量。由于热具有从高温向低温传播的。由于热具有从高温向低温传播的性质,地球内部的高温热能总是以对流、传导和辐性质,地球内部的高温热能总是以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向地表传播并散失到外部空间。目前全球射等方式向地表传播并散失到外部空间。目前全球实测的平均热流值为实测的平均热流值为1.51.
21、51010-6-6J/cmJ/cm2 2s s。(4 4)地球的电性)地球的电性很早就知道地球带有电性,例如发电厂以大地作为回很早就知道地球带有电性,例如发电厂以大地作为回路;大气高层电离对地面的感生电场,在大雷雨时的放路;大气高层电离对地面的感生电场,在大雷雨时的放电,地内岩体的电,地内岩体的温差电流温差电流、压电效应压电效应;大面积的地磁场;大面积的地磁场感应电流等,可形成大地电流,电流密度平均约为感应电流等,可形成大地电流,电流密度平均约为2A/km2A/km。地球内部的电性和磁性主要视地内物质的电导率和磁。地球内部的电性和磁性主要视地内物质的电导率和磁导率而定。磁导率一般变化不大而电导
22、率变化大。导率而定。磁导率一般变化不大而电导率变化大。2 2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地壳的电导率地壳的电导率与岩石成分、空隙度、空隙水与岩石成分、空隙度、空隙水的矿化度等有关。的矿化度等有关。温度对电导率的变化影响更大温度对电导率的变化影响更大,熔融岩石比,熔融岩石比未熔融的同类岩石的电导率大几百至几千倍。未熔融的同类岩石的电导率大几百至几千倍。电导率还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电导率还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因此大地电流可。因此大地电流可以被用于研究地球内部各种相关物理特征,如以被用于研究地球内部各种相关物理特征,如岩石圈各层的导电率及地内的压力、温度等。岩石圈各层的导电率及地内的压力
23、、温度等。大地电流的强度和方向均有变化,这是因为大地电流的强度和方向均有变化,这是因为大地电流主要是地磁场变化直大地电流主要是地磁场变化直接感生的接感生的。2 2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5 5)磁性,()磁性,(6 6)重力,)重力,(7 7)放射性:)放射性: 【以前讲过,不再重复以前讲过,不再重复】(8 8)地球的弹性和塑性)地球的弹性和塑性地球具有弹性,可传播横波和纵波;还有固体地球具有弹性,可传播横波和纵波;还有固体部分的潮汐形变(部分的潮汐形变(7 715cm15cm)。)。地球有塑性,地球有塑性,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变曲却未破碎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变曲却未破碎或断裂
24、或断裂。地球是黏弹体:地球是黏弹体:地幔是熔融状的,外核是液态地幔是熔融状的,外核是液态的的(1 1)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的依据)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的依据:根据各圈层密度和地震波速度与地表岩石或矿物的有根据各圈层密度和地震波速度与地表岩石或矿物的有关性质对比。关性质对比。根据各圈层的压力、温度,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根据各圈层的压力、温度,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根据来自地下深部的物质。火山喷发和构造运动有时根据来自地下深部的物质。火山喷发和构造运动有时能把地下深部(如上地幔)的物质带到地表,为我们认识能把地下深部(如上地幔)的物质带到地表,为我们认识深部物质提供了依据。深部物质提
25、供了依据。与陨石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与陨石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3 3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2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与状态:)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与状态:地壳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厚度在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厚度在5 570km70km之间。其中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平均约7km7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16km,约占地球半径,约占地球半径的的1/4001/400,占总体积的,占总体积的1.55%1.5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