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6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育学》全册配套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罗嗣辉
  • 文档编号:2039492
  • 上传时间:2022-01-19
  • 格式:PPT
  • 页数:360
  • 大小:8.6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学》全册配套课件.ppt》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育学 配套 课件
    资源描述:

    1、教育学全册配套课件教育学全册配套课件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一首诗朱永新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副永恒的笑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智慧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有一双发现的眼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讽里有爱迪生。 -陶行知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因为,如果他的成绩是A,将来他可能是杰出的科学家;如果他的成绩是B,他

    2、可能会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绩是C,也许他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而如果他的成绩是D,你更要对他好,因为他将来很有可能会去竞选州长或总统。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夸美纽斯 (教育手段) 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 卢梭 (教育目的)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 斯宾塞 (教育价值)教育是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展开的活动。 赫尔巴特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杜威 (教育本质)孔子的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的书籍,可惜还没有出现教育这个词。孟子是第一次把“教”“育”二字连在一起使用的人,他说

    3、:“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可见孟子所说的教育就是动词的“教”。礼记.学记写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就更不合适了,仅仅是教育功能的一小部分。成书于汉朝的说文解字这样来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所阐述的仅仅是小部分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目的。我们课本认为唐朝的韩愈在师说里给教育下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这个词一定是从日本舶来的。证据?最早在我国出现的教育学有两条路线,一是从日本间接翻译德国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一是直接翻译德国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如王国维1901年翻译教育学。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

    4、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概念在现代社会的多种定义:“凡是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电视、报纸、网络也有此功能)“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体制的活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电视、报纸、工厂、艺术、运动会都是教育)“教育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教育大辞典.总论(韩信那个恶少教育了他吗?)“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获

    5、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美利坚百科全书(老师给你上课算不算教育呢?)上述定义都把教育看做,却没有将其与其他社会活动明确开来;虽看到了教育为受教育者带来的,却忽略了教育者的。(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参见课本P8】 二、教育学的概念和学科归属二、教育学的概念和学科归属 (一)教育学概念(一)教育学概念 1、我国教育学的双重内涵南 “科学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对象、揭示教育规律。 “规范的教育学”则要把科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转化到实践中,其目的在于指导和规范教育实践。 “科学的教育学”有广义和狭

    6、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学是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而狭义一点就是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教育学。广义的教育学是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而狭义一点就是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教育学。 2、教育学概念的三个层次 【参见课本P15】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实践规范为

    7、主要内容的课程。 (二)教育学的学科归属教育学的学科归属不明。 我国将其归为社会科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美利坚百科全书都没有指明教育学的学科属性。 英国将其归在社会科学之下。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育学的学科特殊性-人文学科特色教育学的人文学科特色表现在哪里呢?即教育的非理性因素。教育的非理性因素是什么?即人的参与,人的情感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参与。以下反映教育的人文特殊(非理性):教育是一种艺术;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相机而教。 教育学的人文学科特色,从而削弱了它的科学特征,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三、教育的产生及近代主要思想流派三、教育的产生及近代主要思想流派 (一

    8、)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产生 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课本支持第三种劳动起源论,见 P16-18。 你支持哪一种观点?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二)学校教育的出现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孟子称“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殷朝的学校有甲骨文可证。周朝时,中国的学校制度日渐完备。 古希腊的各个城邦都有学校,斯巴达的学校是一种国家教育机构;雅典的学校则由私人兴办形式多样,层次丰富。 (三)近现代主要教育思想流派(三)近现代主要教育思想流派1、柏拉图、柏拉图 理想国理想国 强调在一切方面高于个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促进个人的发展,而应该是通过对个人的教育使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其所

    9、创建的国家主义或社会本位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被誉为“教育学之父”。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架构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突出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是 “内发论” “外铄论”的奠基和先导。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成为西方发展自然科学教育的先声;创立班级授课制、学年制,堪称学校管理学的创始人;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他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夸美纽斯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以及教育改革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

    10、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3、卢梭爱弥儿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 一是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 ; 二是儿童中心。 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四,实用主义的观念,反对夸美纽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五,发现的观念。 卢梭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构建了比较严密的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他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方法论,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确立了教育的过程和阶

    11、段、手段和方法,依此提出了教学的阶段理论和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对后世影响很大。赫尔巴特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5、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拉伊)将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应用于教育研究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3、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倡导通过科学意义上的观察、实验得出有关教育上的种种认识。该学派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

    12、重要范式 。6、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 是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一个反动。 1899年发表学校与社会 1、“教育即生活”。2、“从做中学”。3、儿童中心。针对赫尔巴特强调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杜威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的思想涵盖逻辑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哲学、美术和宗教。杜威掌握知识点:教育和教育学的概念。近现代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学的学科属性。 第二章 人社会教育暨南大

    13、学历史系 张坤第一节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 这个矛盾性是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具体表现:1、从发展方向上看2、从发展水平上看3、从发展结构上看4、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来看5、从发展的特点看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性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性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 “时势造英雄” 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感悟:人的发展既要适应和立足于现实社会,又应力求超越社会现实和自身现实。放在今天的教育环境里,我们青年学生就要追求“合而不同”

    14、,既适应社会,又追求个性、超越、不随波逐流。第二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指的是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所起的作用。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使之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转化二者之间的矛盾。 教育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讨论)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1、个体的先天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

    15、和影响,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不可孤立、片面来看。 (二)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全面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6、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三)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荀子“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康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

    16、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任何式样的。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

    17、论和思潮三、教育的文化功能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能够传承、改造、创造和更新文化四、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四、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 1、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整体性和矛盾性2、教育诸社会功能的特点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 正确认识教育的社会功能第四节 教育的两个客观依据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客观依据。要办好教育,必须尊重这两个客观依据。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手段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领导权、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目的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

    18、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6、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感悟:教育的人的制约性要求教育要按人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办事,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但教育并不是对这一规律的被动适应,而应力求适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原理(即“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去拉动学生的发展。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相对独立

    19、性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具有继承性。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思考题思考题1、理解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所起的中介转化作用。3、正确理解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拒斥教育万能论。4、联系教育的功能和教育的两个客观依据,体会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思考据此应如何办教育。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暨南大学历史系 张坤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的关系: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 教育原则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 教育艺术是贯彻教育原则的机智和策略。一

    20、、关于教育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不是主观想象的)、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联系。那么,教育规律就是教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一)概念的模糊(一)概念的模糊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的或必然的联系。(二)对教育规律的争论(二)对教育规律的争论1、有没有教育规律?三派观点。 2、我国学术界对教育规律的主要争论: (1)坚信教育规律的存在。(潘懋元内外规律说) (2)承认实际工作中的教育规律,但在本体论上对教育规律的表述心存困惑。 “教育系统就是一个无序中有序,有序中无序的混沌统一

    21、体,因此非线性规律是教育规律的主要表现形式”。“非线性教育规律表现为教育系统和教育活动呈现出必然与偶然、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吴灯教育研究路在何方关于教育规律研究的追问,载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三)教育规律的特殊存在形式(三)教育规律的特殊存在形式 综合上述观点:教育规律是存在的,但它不同于自然规律,它是软性的,是非线性的,不纯然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它具有应然性和合目的性,它呈现出必然与偶然、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不确定性是第一位的,绝对的;确定性是第二位的,有条件的,派生的,相对的。运用时要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育规律的存在状况(四)教育规律的存在状况

    22、1、教育规律存在于教育关系中。首先,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如:如:“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具有社会功能。教育具有社会功能。”“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的制约和人自身发展的制约。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的制约和人自身发展的制约。”“ 在人的发展中,德、智、体三育是相辅相成的。在人的发展中,德、智、体三育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既要适应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教育既要适应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其次,教育活动中的各要素也总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如:如:“优秀的教师往往带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优秀的教师往往带出

    23、更多优秀的学生。”“良好的教育目的配合恰当的教学手段往往收到好良好的教育目的配合恰当的教学手段往往收到好的教育结果。的教育结果。” 2、社会上对教育规律认识的误区 A 把规律直接套用到具体工作中,教条主义 B 将其等同于自然规律,视其为直线性的因果关系,强调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非线性教育规律表现为教育系统和教育活动呈现出必然与偶然、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这种统一表明教育的发展存在多种但数量有限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的集合构成教育发展变化的可能域。(李枭鹰教授) 判断以下表述是否属于教育规律1、心智和身体一样,超过一定的速度就不能吸收。如果你给它的知识过多过快,使它无法吸收,不久它就会丧失

    24、掉。这些材料如不能和心智结合在一起,就会在应付完考试后从记忆中溜掉。更糟糕的是,这个办法会使学习变得越来越讨厌。斯宾塞(为了保证长远的学习效果,教师应教给学生适量的知识。)2、教师水平影响着教学质量与受教育者的成长状态。3、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4、严师出高徒。5、学习动机必然影响学习成绩。 3、教育规律是否可被改变和创造? 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具体的教育规律是可以被改变的;新的教育规律也可以被创造出来。如,“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结构规律(二)功能规律(三)发展规律 二、教育规律的分类二、教育规律的分类教育系统1、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

    25、谐如:大学扩招导致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层次性的不协调,造成的社会问题则是就业的结构性过剩。2、教育系统必须保持相对的稳态。如:有些地方的教育改革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改了回去,因为其不适应尚未配套改革的教育体制;大学合校、办大学城等则是一种体制干扰。(一) 关于教育的结构规律3、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如,我校的校际交流:访问学者、姊妹学校、交换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戈尔等回大学教书;省长和总理带研究生等4、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维度。 如,择校原本是表层结构的事,但因所择学校对教育系统的深层结构,如目标、教学、管理等的优化,致使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发

    26、生失调,其结果是造成事实上的教育不平等,影响了社会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二) 关于教育的功能规律如:“教育具有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功能”。“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名师出高徒”。 (三)关于教育的发展规律 如: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教育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教育受政治的制约) 三、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三、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一)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的关系 其一,教育规律可以指导教育活动 其二,教育活动对教育规律发生内容的影响(二)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 1、认识教育规律,揭示其使用的范围。 (1)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2)要向实践学习 (

    27、3)要向同行学习 (4)要向学习对象 2、利用教育规律 (1)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 (2)人们可以是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构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 (3)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 (4)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思考题思考题1、什么是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有什么特点?2、你认为教育规律该如何分类?3、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有何关系?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下)暨南大学历史系 张坤第二节 教育原则一、教育原则的概念 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

    28、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原则。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一)人道性原则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要求。 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道精神。 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二)个性原则(二)个性原则1、端正对个性的认识。 2、培育学生的自主性。 3、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特长。 (三)创造性原则1、呵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2、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重过程而轻结果。 4、鼓励多样性和个性。英国17岁少年刷新单人环球航行最年轻纪录http:/fi

    29、nance.QQ.com 2009年08月31日07:57 新华网(四)活动性原则1、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2、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 3、多让学生自主活动。 4、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 (五)民主性原则(五)民主性原则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双重含义。1、不断增加教育机会。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4、提倡启发式教育。 第三节 教育艺术一、教育艺术概述(一)教育艺术的概念 教育艺术立足教育实践遵循教育规律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 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

    30、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二)教育艺术的特点1、情感性。 2、双边性。 3、创造性。 4、审美性。 (三)教育的艺术性与教育科学性1、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 前者重创新和灵活性,后者重规律性2、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联系。 第一,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第二,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发挥和升华。二、教育的言语艺术(一)口头言语艺术1、说服语 2、激励语 3、表扬语 4、批评语 5、群体教育口语6、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 7、家访谈话技巧(二)体态言语艺术1、面部言语艺术。 2、姿态言语艺术。 3、手势言语艺术。4、外部言语艺术。(三)教育幽默教育幽默要予庄于谐。教育

    31、幽默不是按照一些步骤就可以学来的,需要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磨练。教育幽默虽然不可能自己一下子具备,但可以用一下别人的幽默。 思考题思考题理解现代教育要遵循若干原则。体会教育艺术特点及其各种表现形式(语言、体态等)。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即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它一种观念或思想。 教育目的的复杂性:不仅是官方的、理论的、应然的、统一的,还是民间的、实践的、实然的、多样的。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

    32、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比如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艺评论、文学创作、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比如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1、正确评价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2、理解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必将融合的理由。3、认识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33、的历史回顾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塔格拉 (古希腊) 在雅典的教育实际中,已蕴含了后来所谓的“德育、智育、体育” 的内涵。 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的全面发展实践 掷铁饼者掷铁饼者 (米隆(米隆 古希腊)古希腊) 文艺复兴时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人的发展。 卢梭首次提出“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主义的教育观。 “全才”观念的提出。达芬奇的发明图 达芬奇的发明图达芬奇的发明图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呼吁: 要通过美育培养“全面”“自由”“幸福和完美的人”。 席勒美育书简 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夸美纽斯空想社会主义者:全体成员都能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从而“实现

    34、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客观要求和可能;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1、完整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2、和谐发展人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3、多方面发展人基本素质的多样化发展4、自由发展自主的、富有独特性和个性的发展1、智能、体能、智能、体能是生理、心理基础是生理、心理基础2、活动能力、活动能力是核心是核心3、道德品质、道德品质调节个人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调节个人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4、情感、意志、性格、情感、意志、性格是动力

    35、基础是动力基础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简化处理(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历史上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智者派,18-19世纪的卢梭、裴斯泰洛齐 、福禄贝尔 、爱伦.凯等。裴斯泰洛齐: 18-19世纪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深受卢梭自然注意影响,著有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书。福禄贝尔,19世纪德国教育家,裴泰洛齐的学生,著有人性教育等书)。爱伦.凯,瑞士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著有儿童的世纪、妇女运动等著作

    36、。主要观念:反对压抑儿童人格,反对体罚。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应该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因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因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相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却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甚至常常有害 分温和派、激进派(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其后孔德、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等。 凯兴斯泰纳 德国教育家,曾担任慕尼黑市教育局长。著有德意志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学校组织的根本问题、劳作学校要义等。其职业教育思想对各国都有充分借鉴意义。主要观点:将国民教育视为一切教育的核心。将国家

    37、定位为引导人民进入正确的道德生活的人类集团。其教育理想是尽早发现儿童的才能和兴趣倾向,并据此对他的未来职业进行培养。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者主要观点: 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 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社会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不过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 同样有激进派和温和派之分。 我们很难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哪一派观点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就是说这种统一只能是由具体的思想家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价值的选择,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这便形成了教育

    38、价值选择上的所谓“钟摆”现象,即在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之间徘徊。 钟摆现象第三节 20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1、人性不变。 2、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观。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观。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存在主义者严厉批评学校简单化、划一化、工具化非人性

    39、的倾向,认为应当把教育当作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而非谋生的工具。 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反对按教育者的目的塑造被教育者,反对“教育即适应”的口号,主张个人的自我生成论,即人是自己造成的产物,认为教育应帮助学生不屈从于公众压力去自主地过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决定。 所谓所谓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功利性教育目的观。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一)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1、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2、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1、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

    40、应性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3、重视科学教育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一)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1、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2、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所谓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所谓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为了预防功业技术方面不合理的发展引起长期不利的影响,教育应该宣布一个人道主义性质的最终目的,从而采取步骤,防止生存逐渐失去人性的危险”。 联合国报告(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1、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二者的融合2、二者的片面性必将带来融合第四节 我国

    41、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一、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 从1957年至1993年,尽管教育方针多次调整,但一条中线贯穿其中,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目的主要围绕“三好”“四有”“社会主义劳动者”而在表述方式上略有微调。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的筛选功能 教育改革的成效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第三,要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正确导向。第四,要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第五,要合理配置教育

    42、资源,加强中小学中的弱校建设。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如何解决我国目前教育目的实践中片面注重升学率问题?第五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五育五育” 的基本要求的基本要求 一(一)德育(五)劳动技术教育(二)智育(三) 体育(四)美育我国的德育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美育

    43、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五育五育”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 二(一)(一)“五育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二)(二)“五育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三)(三)“五育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思考题1、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回顾中你能体悟到什么?2、你怎么看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3、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各有何缺陷?4、你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有何评价? 第五章

    44、第五章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暨南大学历史系 张坤 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刘海峰一是那些留下的我们至今享受成果的, 有9个: 1984 特殊专业(艺术类等)招生统考+单考;1985 年标准化改革;1994 年1997 年的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1999 年网上录取和扩招;1999 年“ 3 +X”科目改革;1999 年英语加试听力;2001 年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2003 年的高考时间由每年的7 月提前到6 月。二是那些消逝的成为历史的过程的, 有5 个: 1981 年固定下来的文科考6 门、理科考7 门的“六七模式” ;1977 年部分省市高考预

    45、选改革;1991 年的“三南”(湖南、云南和海南)科目改革;1985 年开始实行会考, 目前在多数省份已经名存实亡;从1994 年开始的会考基础上的高考3 +2科目改革。三是那些曲折和反复的、从终点绕回到原点的, 有4 个: 1984 年开始实行保送生制度、1999 年后规定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2000 年开始的春季高考, 目前多数省市已放弃;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标准分记分办法;2002 年广西的本、专科高考分考, 但只实行了一年。四是那些指向未来的、还在尝试中的, 有5个: 2003 年开始实行的自主招生;1985 年始于上海、2004 年推广的分省命题;2005 年上

    46、海开始实行的高职高专单独招考;2006 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实行的面试录取;2007 年四省区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方案。对高考改革的思考当今片面应试的根源, 并不是高考制度太坏, 而是习惯走后门的社会风气太坏;不是高考防止舞弊措施不得力, 而是我们建立的诚信体系还不得力;不是高考制度仍然一成不变, 而是民众的教育价值观几乎一成不变。高考最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奋斗改变生存状态的机会, 可以让人掌握自己的命运。高考改革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两难问题, 而各种“两难”的实质其实只有两个, 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 社会诚信不足, 导致不得不以考试

    47、成绩一决高下,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就没有过度重视高考的情况? 因为不同阶层收入差别不是很大, 只有分工不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育决策要和文化背景相结合, 大学招考改革只有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制约, 才能使改革不致引发更大的社会和教育问题。不全面考虑文化国情而全盘移植外国的大学入学制度, 可能会因“水土不服”而难以为继。理想的招生考试制度, 是使所有的高校挑选最合适的生源, 使所有的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高校,体现双向选择原则的制度。但考虑现实中国的国情, 要建立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为主, 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 政府宏观指导、调控, 高校自主招生、

    48、自我约束, 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还需要认真研究, 稳扎稳打, 逐步推进。 双轨制高考改革的难点思考与展望双轨制高考改革的难点思考与展望 教育发展研究201410 胡纵宇、毛建平 双轨制高考:“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改革,即技能型人才和学术性人才通过两种类型的考试进行选拔。改革要突破几个难点:1、充分认识办学定位的复杂性,不囿于职高与普高、高职与普本的形式分轨;2、畅通人才培养及流动通道,避免分数决定轨道的陈旧模式;3、合理设计改革方案,兼顾公平与效率;转变人才观,建立改革的社会支持系统。 双轨制高考改革意味着重新建轨,需要科学规划轨道,改革过程中应注意双轨的前后联接与互通,对

    49、运行进行监督、反馈,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央视对教育潜规则重磅曝光 一为“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二是择校费“被自愿”;三是奥数改头换面;四是升学率还在争第一;五是“重点班”改名“创新班”;六是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七是“你的学生我来教”;八是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我国当前教育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首先,在教育与人的关系上,教育是否真正符合人的发展要求,是否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特长的培养提供了帮助? 重筛选功能(功利性),轻人的发展需要。这造成了教育公平的缺失、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的缺失以及人才质量的下降。 其次,从教育的中介转化功能来看,教育是否提供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高分低能、人才

    50、的结构性缺乏、高级人才的缺乏 第三,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教育是否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重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轻视文化功能;被动地适应社会,未能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我国教育改革成就回顾 第一节 教育改革和教育改革理论一、教育改革一、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一种人为的对教育除旧布新、使教育向改革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的行动,它可以在任何教育层次和门类中进行,在强度和时间、空间发展上没有严格的限制。 (区别教育革命、教育革新) 教育改革理论是有关各个门类和层次的教育除旧布新、良性发展的知识体系。二、教育改革理论与一般教育理论的区别二、教育改革理论与一般教育理论的区别 第一,一般教育理论赖以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育学》全册配套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3949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