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治理 同步练习-(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038643
  • 上传时间:2022-01-1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1.5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治理 同步练习-(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治理 同步练习-【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第 5 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治理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治理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2013 年是国务院颁布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 周年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其雏形是从从 1400 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这里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这里“雏形雏形”主要指(主要指()A以考试为选拔方式以考试为选拔方式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C由地方以品行推荐由地方以品行推荐D注重门第和家世注重门第和家世【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核心词:“雏形

    2、是从 1400 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1400多年前大约在公元 600 年左右,这一期处于隋末唐初,中国开始实行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因此正确选项是选 A。B 项不符合题意,C、D 时间不符合。2 汉官典职仪汉官典职仪记载记载:“刺史班宣刺史班宣,周行郡国周行郡国,省察治状省察治状,黜陟能否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断治冤狱,以六条以六条(监察的六个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郑玄注: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郑玄注:“省,察也省,察也”) 。”这说明汉代刺史这说明汉代刺史A位高权重位高权重B专治冤狱专治冤狱C司法独立司法独立D职权有限职权有限【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3、汉代刺史负责监察,其主要依据是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说明汉代刺史的监察职能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的,即职权有限,D 正确;汉代刺史位卑权重,排除 A;B 是六条问事之一,但不是刺史的所有职能,排除;刺史负责监察不负责司法,排除 C。3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这一政策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这一政策A带有中央集权倾向带有中央集权倾向B阻断世家

    4、子弟进入仕途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打破贵族政治特权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正官是由中央在职官员担任,中正官考评人才,然后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从这个角度看,中央掌握了人才的考评和任用,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A 正确;这一制度有助于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除 B;郡县制的实行就已经打破了贵族政治,排除 C;题干未涉及吏部考核官员的程序,排除 D。4唐代科举以诗入试后,诗歌中经常可见歌颂帝德、盛赞礼乐、称贺祥瑞等内容,也多有士人抒发渴望唐代科举以诗入试后,诗歌中经常可见歌颂帝德、盛赞礼乐、称贺祥瑞等内容,也多有士人

    5、抒发渴望被举荐提拔、盼望及第之情。材料反映试诗制度被举荐提拔、盼望及第之情。材料反映试诗制度A提高了百姓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百姓的文化水平B推动了诗歌创作功利化推动了诗歌创作功利化C成为了入仕的唯一途径成为了入仕的唯一途径D体现了唐诗生活化倾向体现了唐诗生活化倾向【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诗歌中经常可见歌颂帝德、盛赞礼乐、称贺祥瑞等内容,也多有士人抒发渴望被举荐提拔、盼望及第之情,说明试诗制度中的诗歌存在迎合统治者喜好、希望被举荐的功利思想,推动了诗歌创作功利化,故选 B;材料与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无关,排除 A;C 项“唯一”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唐诗的生活化倾向,排除 D。5中

    6、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世袭制-察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的过程。与“科举制科举制”相一致的是相一致的是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龙生龙,凤生凤龙生龙,凤生凤D举孝廉,父别居举孝廉,父别居【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是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故选 A;B 是九品中正制,C 是世袭制,D 是察举制,B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

    7、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材料说明料说明A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B部分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部分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C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D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部分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官制

    8、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模式,说明这些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持肯定立场,B 正确;西方的文官制度不等于科举制,排除 A;题干只能说明部分学者对科举制较为肯定,不能认为整个西方肯定科举制,排除 C;D 脱离材料主旨,过分肯定了科举制,排除。7如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实绩的详细统计(单位:人如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实绩的详细统计(单位:人) 。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唐代A社会阶层的流动日益频繁社会阶层的流动日益频繁B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C门第依然是选官主要标准门第依然是选官主要标准D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

    9、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整个唐代官员中,士族占比远远超过庶族,意味着士族在唐代依然占据较大优势,也说明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B 正确;A 选项中的“流动日益频繁”与柱状图不符,排除;庶族地主占比有上升趋势,说明当时科举制已经实施,而科举制是按照才学选拔官员,排除 C;D 不符合史实,与柱状图不符,排除。8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考选合一”,强,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官吏的选任以

    10、德为先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 秦朝注重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管理, 汉代注重品德的考量,说明秦汉时期都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C 项正确;秦朝时期官吏的选任不是以德为先,A 项错误;秦汉管理官吏的措施并不能说明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B 项错误;外儒内法是汉代的治国方式,不符合秦朝治国的理念,D 项错误。9 新唐书新唐书记载记载:“(卢商卢商)蚤孤蚤孤,家窭困家窭困,能以学自奋能以学自奋。举进士举进士,拔萃拔萃,皆中皆中。”从此记载可看出唐从此记载可看出唐代代A科举制体现了

    11、九品中正制的原则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B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选官偏重人才品行选官偏重人才品行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卢商出身贫寒,通过自学奋进,“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命运,也说明科举制不注重出身,有助于扩大人才选拔范围,B 正确;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科举制并不注重门第,排除 A;C 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排除;科举制只是唐代众多入仕途径的一种,排除 D。10成语是时代的产物。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一品白衫”“”“雁塔题名雁

    12、塔题名”“”“春风得意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军功爵制B察举制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科举制【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公平、公正,因此根据材料“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D 正确;军功爵的标准是战功,A 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B 排除;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族望,C 排除。故选 D。11西汉刺史西汉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据此判断。据此判断“刺史刺史”A是地方的封疆大吏是地方的封疆大吏B是中央朝廷的重臣是中央朝廷的

    13、重臣C是皇帝的内侍人员是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根据材料“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刺史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与史实和题意主旨不符,故均排除。12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说明汉代选官制度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说明汉代选官制度A为隋唐科举制奠定了基础为隋唐科举制奠定了基础B将察举和考试相结合将察

    14、举和考试相结合C适应公正选拔人才的要求适应公正选拔人才的要求D具有完善的考选机制具有完善的考选机制【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荐举之人要经过考试考核才能录用,考试制度不断完善为后来隋唐时期采用考试选拔官吏奠定了基础,A 项正确;汉代察举、荐举之人还要经过考试后录.用再任命官职,体现了汉代选官将荐举和考试相结合的特点,但不是材料的主旨,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汉代选拔官吏考试制度后来发展为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但无法做到真正公平,也不能说机制完善,起码没有考核.制度和监督体制,排除 C、D。13汉代汉代,吏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必须

    15、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官中作为官中“储官储官”,后经后经“三署三署”(五官署(五官署、左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这说明汉代察举制A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B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C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 县令长丞等职并不是中央官员, 故 A 错误; 材料并不能说明汉代察举制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故 B 错误;储官经“三署

    16、”因材施教、甄别考核,说明汉代察举制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故 C 正确;“储官”并不是正式官员,与官员考核体制无关,故 D 错误。故选 C。14下图是有关学者据史传统计的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情况统计表下图是有关学者据史传统计的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情况统计表(除去作为绥抚手段被察举的除去作为绥抚手段被察举的蜀吴人士蜀吴人士) ,据此可知,西晋时期,据此可知,西晋时期A社会阶层的固化性被削弱社会阶层的固化性被削弱B察举制可以有效选拔人才察举制可以有效选拔人才C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D孝廉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孝廉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材料

    17、体现的是西晋时期下层士人被举荐为官的人数比重较大,说明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受到削弱,A 正确;察举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B 排除;从数据来看,当时的选官仍然向上层人士倾斜,C 排除;魏晋时期的主要选官方式是九品中正制,D 排除。故选 A。15明朝宣德明朝宣德、正统年间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科举取录分为南、北北、中三卷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根据如表可知根据如表可知,明朝分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

    18、至北方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卷地区录取率达 55%、北卷 35%、中卷只有 10%,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好,导致文化教育水平高;经济相对落后的北方和更为落后的西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进而导致录取率低,所以题干现象反映了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故选 C;材料并未涉及到八股取士,故排除 A;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在两宋时期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排除 B;元朝以来政治重心就在北方,明朝时不涉及到政治重心北移的问题,故排除 D。16明代近明代近 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 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

    19、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有 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很大比例来自于平民家庭,说明科举制使部分平民阶层进入地主阶级统治阶层,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 D 项;进士出身平民并不等同于基层官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 A 项;平民出身的进士并不一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排除 B 项;

    20、进士的出身状况与考试程序无关,排除 C 项。17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程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御史台御史台) )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

    21、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有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知。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有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知。”ABCD【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由材料“(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可知,描述的是元朝的监察体制;由材料“郡守掌尉掌监御史掌郡监”可知,描述的是秦朝的地方行政权力的划分;由材料“刺史班宣,周行郡国”可知,描述的是汉朝的刺史制和郡国并行制;由材料“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知

    22、”可知,描述的是宋朝的监察体制;综上,故选 C;ABD 在排序上均有错误,排除。18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中国历史上考试考试与与选举选举两项制度两项制度, 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在。”以下说法符合题意的有以下说法符合题意的有“考试考试”与与“选举选举”分别为选官和监察分别为选官和监察“打通一条路打通一条路”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

    23、流动“考试考试”制度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制度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两项制度都具封闭性特征,民意无从体现两项制度都具封闭性特征,民意无从体现ABCD【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材料信息“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 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说的是科举制。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打通一条路”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考试”制度有利于重学风气形成,故正确;“考试”与“选举”指的是选官制度,故错误;察举制具有封闭性特征,民意无从体现,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C项,ABD 错误。19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武则天以皇帝的名

    24、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 ,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卑。同时同时,增加增加“殿试殿试”,把初唐每年把初唐每年 4 47 7 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 2020 人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答案】【答案】

    25、A【解析】【解析】根据材料“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把初唐每年 47 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 20 人”来看,武则天提高了下层地主社会地位,而且扩大了下层地主规模。改变王朝的权力构成有利于打击门阀氏族势力,加强皇权。A 正确;武则天培植新兴地主阶级,削弱了所有的门阀世族而不针对具体姓氏,B 错误;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是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的措施,不是目的,C 错误;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的说法不能体现提高新兴地主社会地位,以偏概全,D 错误。故选 A。20两汉时的察举制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

    26、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科研人才大量涌现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 古代选官制度有乡举里选到中央评等,再到中央部门主持科举考试,甚至皇帝直接参与人才选拔,说明中央逐渐掌控了选官权,这反映

    27、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 正确;A 表述绝对,古代入仕途径较广,如察举制看中德行,而九品中正制看中门第,科举制看中才学,因此才学并不是唯一标准,排除;古代中国科研受限,B 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主旨并不是对比不同时期选官标准的差异,排除 C。2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从北宋到南宋的宰相中,祖辈任官数量日渐减少,说明祖辈

    28、对后代入仕影响逐渐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 正确;通过题干可知,世家大族的影响正在减弱,排除 A;题干并未涉及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 C;科举制的功能强化才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 D。22如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如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 (部分(部分) 。它反映了。它反映了A入仕途径日趋单一入仕途径日趋单一B官吏选拔渐趋公平官吏选拔渐趋公平C重武轻文现象明显重武轻文现象明显D士族阶层迅速崛起士族阶层迅速崛起【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详解】唐朝至宋朝,进士出身的比例不断上升,意味着官吏选拔逐渐突破门第限制,渐趋公平,B 正确;

    29、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当时除了进士出身,还有多种入仕途径,排除 A;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政府对文武的立场,排除 C;宰相出身多为进士,意味着寒族实力的壮大,士族的衰落,排除 D。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萌芽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萌芽, 秦汉时期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监察体制,秦汉时期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监察体制,隋唐时期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察网隋唐时期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察网,宋元时期得到强化宋元时期得到强化,出现了独立机构出现了独立机构谏院谏院,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古

    30、代中国在古代中国, 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君主要想统治一切, 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 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 制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同时同时,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行协调和制衡。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

    31、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监察官员是监察官员是“秋卑而命之尊秋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官小而权之重重”。整理自蒋云贵、戴正良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整理自蒋云贵、戴正良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材料二材料二根据宪法规定根据宪法规定,国会通过法律国会通过法律,必须得到参必须得到参、众两院的同意众两院的同意。两院通过的法律两院通过的法律,如果总统不如果总统不同意同意,可以行使否决权可以行使否决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还有搁置否决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还有搁置否决权。总统及其政府的活动经费必须由国会通总统及其政府的活动经费必须由国会通过预算法案过预算法案,国会可以国会可以

    32、2/32/3 的多数票推翻总统的否决权的多数票推翻总统的否决权,国会可以弹劾总统国会可以弹劾总统,国会与外国签订条约国会与外国签订条约、任命任命联邦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联邦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取得参议院同意后才能任命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取得参议院同意后才能任命,国会可弹劾法官国会可弹劾法官,可通可通过法律来决定法院的编制过法律来决定法院的编制, 联邦最高法院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和总统发布的命令有权进行司法审查并宣布违联邦最高法院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和总统发布的命令有权进行司法审查并宣布违宪宪 而使之无效。而使之无效。 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再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

    33、力之间的制约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再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之间的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扎、全力配合的缺失。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扎、全力

    34、配合的缺失。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建立监察制度的原因及对该制度的评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建立监察制度的原因及对该制度的评价。(2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权力制衡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权力制衡的作用。(3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监察体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区别。)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监察体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区别。【答案【答案】 (1) 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可有效

    35、规范官僚队伍,防止官吏腐败;避免君主用人失误.评价: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不可能真正阻止贪赃枉法等情形出现。(2)作用:积极: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有利于调节不同利益集团冲突; -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消极: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推诿造成了机构庞大、耗时长及行政效率的低下。(3) 区别:中国的监察体制是皇权专制下的监察,监察机构对皇帝负责;美国三权分立具有分权与制衡性质,相互独立。中国监察官员与其对象属于单向制约;美国

    36、的三权分立具有双向制约性。中国监察体制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的体现;西方的分权是保证民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解析【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在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可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制度可有效规范官僚队伍,防止官吏腐败;根据材料“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可知,避免君主用人失误。评价:根据材料“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可知,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37、防止贪污腐败;根据材料“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可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监察官员为皇权服务,因此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监察制度的性质和政体社会体制决定其不可能真正阻止贪赃枉法等情形出现。(2)作用:积极:从西方代议制发展历程看,美国的权力制衡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根据材料“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38、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有利于调节不同利益集团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消极:根据材料“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扎、全力配合的缺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权制衡体制中,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推诿造成了机构庞大、耗时长及行政效率的低下。(3) 区别:从运行机制来看,中国的监察体制是皇权专制下的监察,监察机构对皇帝负责;美国三权分立具有分权与制衡性质,相互独立。从监察的对象和监察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监察官员与其对象属于单向制约;美国的三权分立具有双向制约性。从监察制度的目的来看,中国监察体制为了保证皇

    39、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的体现;西方的分权是保证民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摘自礼记摘自礼记材料二材料二元光元年元光元年,汉武帝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对策者皆被选,但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

    40、度变迁史稿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摘自通典摘自通典材料四材料四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 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 唐人杨绾云唐人杨绾云: “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投牒自荐,按

    41、科应试按科应试,共同竞争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中试者举用之,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 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2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3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

    42、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答案【答案】 (1)西周,选官制度: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 ;标准:血缘;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德行;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 。(2)原因:门阀士族衰落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趋势:选拔范围渐趋广泛;选拔方式渐趋公开、公平。【解析【解析】 (1)选官制度和标准:根据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可知,西周选官制度是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 ,其标准是血缘;根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

    43、定制”可知,汉代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其标准是德行;根据材料“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期主要标准是家世(门第) 。(2)原因:根据材料“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可得出门阀士族衰落。影响:根据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材料“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可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将选官用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3)趋势:根据材料重视涉及的选官标准变化来看,从血缘、德行到门第再到才学,可见其选

    44、拔范围渐趋广泛;从选拔官员的程序来看,选拔方式渐趋公开、公平。25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初仿照元代材料一明初仿照元代, ,依旧设立中书省、御史台并列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监察机关。后来由于胡惟庸依旧设立中书省、御史台并列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监察机关。后来由于胡惟庸一案一案, ,明太祖取消中书省明太祖取消中书省, ,废除宰相制度废除宰相制度, ,御史台改为督察院。至此御史台改为督察院。至此, ,督察院直接督察六部督察院直接督察六部, ,督察员内部除左督察员内部除左右都御史外右都御史外, ,还有一百余位督察御史还有一百余位督察御史, ,督察御史不仅可弹劾中央官僚督察御史不

    45、仅可弹劾中央官僚, ,也可监察地方。明朝在行政系统内部也可监察地方。明朝在行政系统内部又设置六科给事中又设置六科给事中, ,分别对应六部,可对六部任何往来文书进行批驳弹劾,六科给事中和督察御史并称为分别对应六部,可对六部任何往来文书进行批驳弹劾,六科给事中和督察御史并称为“言官言官”。另外。另外, ,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 ,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 ,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材料二材料二 19071907

    46、 年光绪皇帝下达圣谕年光绪皇帝下达圣谕: :“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 ,亟宜设立资政院亟宜设立资政院, ,以立议院基础以立议院基础, ”。中央资政院对行政部门具有监察权。资政院可向有关的行政部门提出质疑中央资政院对行政部门具有监察权。资政院可向有关的行政部门提出质疑, ,并且有权得到答复。如果有大并且有权得到答复。如果有大臣侵夺资政院的权限臣侵夺资政院的权限,资政院可以请皇帝来裁夺资政院可以请皇帝来裁夺。各省咨议局为各省议会筹备机构各省咨议局为各省议会筹备机构,对地方上的行政事务对地方上的行政事务有一定的监督权。有一定的监督权。摘编自卞新龙、罗秋试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

    47、的变革及其影响摘编自卞新龙、罗秋试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变革及其影响材料三材料三 20162016 年以来年以来, ,中央积极部署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央积极部署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在北京、山西、浙江三个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在北京、山西、浙江三个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设立国家监察委制改革试点。设立国家监察委, ,将逐步实现从以前行政系统内部监察机构的行政监察到独立的国家监察机将逐步实现从以前行政系统内部监察机构的行政监察到独立的国家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的国家监察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监察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关(国家监察委)的国家监察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监察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摘编自姬亚平、吉亮亮国家

    48、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与运行制度研究摘编自姬亚平、吉亮亮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与运行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概括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并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监察制度变革的背景。简述清末监察制度变革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意义。说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意义。【答案【答案】 (1)特点:监察官员官阶低,但权力大;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监察制度依附于皇权,为皇帝服务;监察制度完备,中央与地方监

    49、察相结合。评价:积极:对于防止官员滥用权力、防治腐败等有一定作用;局限:以皇权为中心,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西学东渐;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推动。(3)意义:是监察制度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社会和谐;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促进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解析【解析】 (1)特点:根据“至此,督察院直接督察六部,督察员内部除左右都御史外,还有一百余位督察御史,督察御史不仅可弹劾中央官僚,也可监察地方”得出监察官员官阶低,但权力大;根据“另外

    50、,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并结合所学可众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监察制度依附于皇权,为皇帝服务、监察制度完备,中央与地方监察相结合等方面概括。评价:积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对于防止官员滥用权力、防治腐败等有一定作用、局限:以皇权为中心,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等方面概括。(2)背景;根据近代所处的背景可从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西学东渐、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推动等方面概括。(3) 意义:根据“设立国家监察委,将逐步实现从以前行政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治理 同步练习-(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3864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