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3).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3).ppt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3 16 中国 赋税 制度 演变 ppt 课件 2019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进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在中国的产生和实度的演进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行。课标解读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情况。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情况。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影响。第十六课第十六课赋役制度:赋役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
2、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人头税,征发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户税: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田赋:田赋: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丁税:丁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杂税:杂税:徭役:徭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
3、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赋赋役役自主探究:自主探究:阅读论教材相关内容,梳理历朝赋役制度,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原因和影响。1.秦 朝田赋:税率极高口赋:征索极重徭役(更卒、正卒、戍卒)2.汉 朝西汉政府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主要是自耕农),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多少承担国家的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特点: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一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 1)田赋)田赋(2 2)人头
4、税)人头税(3 3)徭役)徭役秦:缴纳田产三分之二;秦:缴纳田产三分之二;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秦:口赋;汉:口赋、算赋秦:口赋;汉:口赋、算赋更卒、正卒、戍卒更卒、正卒、戍卒赋税极重赋税极重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秦秦汉汉1.1.秦汉时期秦汉时期(4 4)财产税)财产税汉朝征收汉朝征收汉朝的那些赋役措施体现了汉朝的那些赋役措施体现了“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政策政策?材料: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材料: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
5、满,而府库余货财。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史记史记平准书平准书舍地而税人舍地而税人3.隋 朝:租租 调调 制制 受田农民,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50岁以上的男子,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以代替徭役,以庸代役的办法开始在部分受田农民中推行。4.唐 朝(1)前期: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只针对21-59岁的成年男子征收)在隋朝的基础上,规定所有受田的农民不去服徭役的都可以纳绢或布代替,不再有年龄的限制。(2)后期:两两 税税 法法内容: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影响:这是
6、我国封建税制的重大变化,由人丁税转为财产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一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 1)隋:)隋:2.2.隋唐时期隋唐时期(2 2)唐:)唐:前期:租庸调制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后期:两税法租调役租调役租:田赋,按授田数量向政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租:田赋,按授田数量向政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调:户税,缴纳定量的绢或布;调:户税,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役:徭役;役:徭役;庸:纳绢或布代替服役。庸:纳绢或布代替服役。国家先确定赋税总额,再分解到各地(量入制出);国家先确定赋税总额,再分解到各地(量入制出);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7、户税,按田亩缴纳,按田亩缴纳地税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次纳税。作作用:用: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政府财政收入保障政府财政收入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的的转变转变;材料材料 “ “两税法两税法”颁布以后颁布以后, ,到建中末年,就有了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 ,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
8、方式, ,这种做法在国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 ,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自唐以后自唐以后, ,以土地和财产为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 ,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探究: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作用。(1 1)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 2)适应
9、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4 4)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3 3)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壹积极(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局限性: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两税法的影响公元公元780780年,唐
10、朝推行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
11、赋税变化的主流。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确立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计税原则,其中关于“租庸杂役悉省”的规定,废除了租庸调制度下以丁身计税的政策,改按土地和家庭资产计征赋税。标示着人头税开始被抛弃。“两税法”摒弃了以前农业赋税皆收实物的做法,改按“以货币计算和缴纳税额”,改变了长期以来“税缴实物”的传统观念,标示着实物税开始受冷落。5.宋 朝:方田均税法与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漏税募役法:政府雇人服役,不服役者交免役钱或助役钱 。影响:减轻百姓负担,增加财政收入。6.元 朝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
12、于北方(丁税、地税)与南方(夏税、秋粮),另有科差(代徭税)四、宋朝:四、宋朝: 募役法募役法1 1、原因:、原因:2 2、内容:、内容:3 3、影响:、影响: 减轻百姓负担,增加财政收入。减轻百姓负担,增加财政收入。附加税繁杂多变,徭役扰民严重附加税繁杂多变,徭役扰民严重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募人代役人代役。壹五、元朝:五、元朝: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丁税、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丁税、地税)与南方(夏税、秋粮),另有科差地税)与南方(夏税、秋粮),另有科差( (代徭税代徭税) )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13、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粮”。但是,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承袭唐制,两税法承袭唐制,两税法+ +税重扰民它它的颁布的颁布使得原来必须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使得原来必须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钱雇人充役。解放劳动力,促进农钱雇人充役。解放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3.3.宋:宋: 承袭唐制,两税法承袭唐制,两税法+ +税税重重扰扰民民百姓缴钱免役,官府募人代役百姓缴钱免役,官府募人代役。募役募役法(王安石变法)法(王安石变法)保
14、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作用:作用:4.4.元:元:北方:丁税、地税北方:丁税、地税南方:夏税、秋粮南方:夏税、秋粮税粮之外有科差税粮之外有科差科差:按户征收丝和银两科差:按户征收丝和银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7.明 朝初期:夏税、秋粮,江南地区“金花银”;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内容:赋役合并,即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合并征收;将以前按户、丁征收的徭役摊入田亩(各地摊法不一);田赋和徭役都折成银两征收。影响: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僚隐田逃税;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使货币地
15、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一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5.5.明朝明朝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赋税分夏税、秋粮赋税分夏税、秋粮 实物实物-米麦米麦初初期期江南部分税粮折银江南部分税粮折银送北京送北京金花银金花银后期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合并赋役合并赋役,将田赋,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合并一起征收银两征收银两,同时将部分丁役负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担摊入田亩。背景: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加。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材料:一条鞭法材料:一条鞭法” ”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
16、折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解除了无地农民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解除了无地农民劳役负担,提高了有田农民农耕积极性,稳定劳役负担,提高了有田农民农耕积极性,稳定了农业生产。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了农业生产。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给手工业提供了更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给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多的劳动力。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政府财政经济状银,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政府财政经济
17、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况也有不少改善。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材料:一条鞭法材料:一条鞭法但在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民但在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民间极度缺乏白银,流通的是铜钱,而官方两税间极度缺乏白银,流通的是铜钱,而官方两税收的是白银。民间只有在交税的时候才会将铜收的是白银。民间只有在交税的时候才会将铜钱折算成银子,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钱折算成银子,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 中国赋税史中国赋税史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探究: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一条鞭法的积极作用。明一条鞭法的
18、积极作用。(1)(1)简化手续,降低成本;简化手续,降低成本;(2)(2)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发展;(3)(3)政府对人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政府对人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4)(4)体现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体现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 ;(5)(5)促进工商业发展;促进工商业发展;(6)(6)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8.清 朝(1)康熙:盛世滋丁盛世滋丁 永不加赋永不加赋内容: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促进了人口增长; 有利于农业的恢复
19、和发展。(2)雍正:摊丁入亩和地丁银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一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6.6.清朝清朝(1 1)康熙:)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滋生人丁,永不加赋”(2 2)雍正:摊丁入亩)雍正:摊丁入亩-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 (丁税丁税) )的废除的废除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1712)二月二十九日谕:)二月二十九日谕:“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
20、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清册具报。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五十二年(五十二年(17131713)万寿恩诏:)万寿恩诏:“但据五十年(但据五十年(17111711)丁册定为常额,)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续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四年(雍正四年(17261726),奉旨),奉旨“以各色以各色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又匠价向系另征。又匠价向系另征。 清清 吴振棫吴振棫: :养吉斋余录卷养吉斋余录卷
21、1 1材料:所谓材料:所谓“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就是将历代相沿的人头税(丁税),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就是将历代相沿的人头税(丁税),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赋税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人头税”,失地和无地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失地和无地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赋税负担,摊丁入亩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的丁役负担。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赋税负担,摊丁入亩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当时愈发
22、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了当时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被征税”担心的消失,直接担心的消失,直接改变了古人的生育观念,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改变了古人的生育观念,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 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3.6亿,这仅仅花了亿,这仅仅花了127127年时间。年时间。摘编自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
23、的四大改革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探究: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摊丁入亩制度的意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摊丁入亩制度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存在中国历史上存在2000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隐瞒人口现象减少,改变了民众的生育观念,提高了人口出生率。隐瞒人口现象减少,改变了民众的生育
24、观念,提高了人口出生率。时时 期期赋赋 役役秦 朝 汉 朝 隋 朝 唐 朝 宋 朝 元 朝 明 朝 清 朝田赋、口赋、徭役田赋、人头税、徭役、财产税租调制租庸调;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租庸调(北)、两税法(南)一条鞭法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演变特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演变特点知识拓展知识拓展(1 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
25、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2 2)特点:)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唐朝两税法为标志。以唐朝两税法为标志。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成为基本定时,以唐朝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成为基本定时,以唐朝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役,如唐朝的租庸调制如唐朝的租庸调制。税种由繁多到逐渐减少,以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38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