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ppt课件+精练(全册10份打包).zip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此套题为 WordWord 版,请按住版,请按住 Ctrl,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单元素养评价( (一一) )(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 【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 4 分,非选择题 28 分,共 60 分)1.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从分散隔绝走向整体融合的。以下属于人类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的有()专制集权和平交往暴力冲突民主政治A.B.C.D.【解析】选 B。古代世界的交往方式既有和平交往又有暴力冲突,在碰撞中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正确,故选 B。2.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解析】选 A。根据所学知识,两河流域了解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汉谟拉比石柱是两河流域文明的象征,B、C、D均错误。故选 A。3.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创造世界上古老文字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掌握一定数学知识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A.B.C.D.【解析】选 A。西亚有楔形文字,埃及有象形文字;西亚苏美尔人发明 60 进制,埃及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故表述正确。古埃及没有成文法典,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的是埃及,可排除。4.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所属的等级是()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种姓制度中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故 C 与题意相符。5.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A.强调公民的平等B.保护公民的隐私C.保护公民的财产D.表达生者的敬意【解析】选 A。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刻上所有人的名字但不写家世,体现了平等性,故选 A。6.下列对如图数据的分析,与史实相符的是()A.外邦人同样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B.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C.全体自由民可以参加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D.占据人口半数的奴隶可以担任政府公职【解析】选 B。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但是能够参加公民大会的仅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奴隶、儿童、妇女和外邦人均不能参加公民大会,A、C、D 说法错误;图表中的自由民不到人口的一半,故 B 说法正确。7.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B.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D.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解析】选 D。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另一方面各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存在不同,从而出现文明发展的差异,故正确答案选 D。8.“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它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 ”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C.西罗马帝国D.法兰克王国【解析】选 B。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罗马帝国,故选 B。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指出:“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1)文中所涉及的“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当时在社会成员关系方面各有哪些显著特征?(16 分)(2)针对各自社会,儒佛两家的创始人各自给出了怎样的救世方案?(12 分)【解析】第(1)题要求回答的角度是“社会成员关系”,回答的内容是“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为民主政治、种姓制度、礼崩乐坏。第(2)题,主要回答儒家和佛教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答案:(1)地中海文明:提倡公民内部的民主平等,直接参与政治,但把妇女、外邦人、奴隶等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南亚文明:实行种姓制度,四大种姓贵贱分明、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平等。东亚文明:礼乐制度分崩离析,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2)儒家:孔子提出“仁”和“礼”,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佛教:释迦牟尼倡导宗教领域内众生平等。【等级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 4 分,非选择题 24 分,共 40 分)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须遭到同样损害;但如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一点钱财。这说明该法典具有 ()A.等级性B.公平性C.随意性D.民主性【解析】选 A。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同态复仇法,即材料中“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须遭到同样损害”;对不同等级的人来说,法律维护高等级者的利益,即材料中“如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一点钱财” 。这反映了法典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法典具有等级性。故本题答案为 A。11.有人说:“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厂。 ”这句话揭示了()A.爱琴海区域的航海业发达B.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C.地理环境对爱琴文明的影响D.爱琴文明源于古埃及【解析】选 C。本题依据所学可知,希腊半岛四方分对不同区域文明,从而形成了融合各种文明的特征,也就是材料中“加工厂”的含义, C 符合题意;A、B、D 未涉及希腊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 C。12.“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译为成语“入乡随俗”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了()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B.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C.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D.罗马文化渗入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解析】选 D。根据所学知识,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统治疆域广大,为了加强统治,罗马在其统治地区推行罗马文化,使得被征服地区接受罗马的文化,“像罗马人一样行事” 。因此,上述谚语实际上反映了罗马对其统治地区的文化渗透。故选 D。13.世界文明可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西方文明。以下对这两种文明不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方文明都发源于亚洲,西方文明都发源于欧洲B.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是民主政治C.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发源于沿海或海洋D.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发达【解析】选 A。东方文明的四大文明是古印度、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巴比伦属于亚洲文明,古埃及是发源于北非尼罗河的文明,A 表述明显错误,符合题意。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属员)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 ”英乃止。 资治通鉴第 48 卷 材料二(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 后汉书西域传(1)阅读并分析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8 分)(2)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这种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4 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4 分)(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有哪些?(8 分)【解析】本题考查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往。第(1)题,罗马经济状况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2)题,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由于海洋阻隔和安息的阻挠。第(3)题,双方从间接交往到直接交往和以经济交往为主。第(4)题,从双方的角度进行分析,尤其是汉朝的因素。答案:(1)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银钱十当金钱一”), 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乘驿诣王都”);对外贸易发达(“与安息、天竺交市”)。(2)海洋的限制;被安息人(在大秦和汉朝之间从事转手贸易,获利丰厚)“遮阂”,即阻隔。(3)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交往;以经济联系为主。(4)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秦汉、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通西域);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关闭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此套题为 WordWord 版,请按住版,请按住 Ctrl,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单元素养评价( (七七) )(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 【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 2 分,非选择题 20 分,共 60 分)1.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德国才有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当它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经被占光了” 。这种现象导致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C.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解析】选 B。题干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老牌帝国主义占有大部分殖民地,而新兴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德国却占有很少殖民地,这种现象必然引起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故 B 与题意相符。【补偿训练】1895 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这番话反映的实质是 ()A.要向全世界扩张势力B.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C.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D.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解析】选 A。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的实力大大增强,超过了英国、法国,开始同英法争夺殖民地,表现出极大的扩张欲望和侵略野心。这番话反映的实质是要向全世界扩张势力,争夺世界殖民地,故选 A。2.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引爆” “火药桶”的“火星”是指()A.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B.法俄军事协定草案的签署C.英俄协约的签订D.萨拉热窝事件【解析】选 D。抓住题干限定词“火药桶”,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故选 D。3.1916 年,被称为“绞肉机” “屠宰场”的典型阵地战发生在法国的凡尔登。作战的双方代表了世界大战中的两大对立阵营,即 ()A.同盟国和协约国B.轴心国和盟国C.北约和华约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解析】选 A。1916 年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交战的双方即同盟国和协约国。故选 A。4.在德国人看来凡尔赛条约是苛刻的勒令。这是因为“条约”要求德国 ()承担战争罪责偿付巨额赔款海外殖民地被瓜分中国收回山东主权A.B.C.D.【解析】选 A。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巴黎和会成为一个分赃的会议,德国需要承担战争的罪责,故正确;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巨额赔款,故正确;德国交出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故正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不属于凡尔赛条约的内容,故错误。故 A 符合题意。5.巴黎和会上,英美主张把原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时又表示支持中国让日本归还山东的要求。英美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英日同盟宣告结束B.中、英、美、日都是国联成员国C.慑于中国五四运动的威力D.日本势力的扩张威胁到美英利益【解析】选 D。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壮大,占领亚太地区,其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到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华盛顿会议召开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故选 D。6.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这条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反对一国独霸中国,列强要共同侵华B.在制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中列强联手C.打着“友邦”的名义侵害中国人民的利益D.形成列强侵华的军事同盟【解析】选 A。 “友邦人民”指的是帝国主义列强,条约要求各国在华权利均等,反对一国独霸中国,实际上是使中国回到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所以这一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7.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最重要的表现是 ()A.推翻了极端专制的政权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无产阶级掌握政府的权力D.工人群众拥有革命武装【解析】选 B。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后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而工兵代表苏维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故选 B。8.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 ”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在俄国开辟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C.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解析】选 C。要想理解“新时代”,必须弄清楚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十月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统治世界,十月革命后,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故选 C。9.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工业化建设时期【解析】选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经济严格管控,取消了商品自由贸易,因此黄金就不能发挥其商品经济中的购买功能,这与材料中的含义相符合。10.“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解析】选 A。由材料“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可知,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 A。11.20 世纪 30 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 1 卢布,在 700 千米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 1 卢布,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 1 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新经济体制【解析】选 C。解题的关键一方面是注意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区纽扣的价格均一致。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物价进行统一管理,故选 C。1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该学者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对苏联工业化的积极作用C.辩证地看待苏联模式的历史影响D.高度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解析】选 C。根据材料,该政策使苏联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可以推断为苏联模式,故 A 错误;材料评价的是苏联模式,而非新经济政策,故 B 错误;该学者既看到了苏联模式不足的地方,又看到了其促使苏联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所以他是在辩证地看待苏联模式的历史影响,故 C 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早已走上工业化道路,故 D 错误。13.20 世纪 20 年代初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被迫停止充分体现了()A.时代的要求B.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D.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解析】选 C。20 世纪 20 年代初,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停止是因为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界限。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害怕或不敢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是其软弱性的表现,故答案为 C。14.1930 年 4 月 6 日,甘地在丹地海边俯身抓起一把食盐(如图),这是他事业中最精彩的一个镜头。下列有关这个精彩镜头的描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B.明确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C.首次提出与英国政府不合作D.此后被国大党授权领导印度完全独立运动【解析】选 A。此图片反映的是 1930 年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运动,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食盐专营法,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故选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明确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提出印度独立的要求,故排除 B;1919 年阿姆利则惨案后甘地首次提出与英国政府不合作,排除 C;1929 年,国大党授权甘地领导印度完全独立的运动,排除 D。15.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据此关东军的侵略行径是()A.发动九一八事变B.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C.发动七七事变D.订立日本军人密约【解析】选 A。材料涉及“满蒙问题”,而且是关东军的侵略行径,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答案为 A。16.1932 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解析】选 A。注意材料所给时间“1932 年” 。1929-1933 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消除经济危机对本国的破坏,各国加紧在国际上争夺市场,使得国家之间矛盾和摩擦尖锐化。在解决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B 是在 1935 年,C 是在 1933年,D 是在 1936 年。17.读下表,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因素有()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时间1928 年1930 年1932 年纳粹党党员 10.8 万 35 万85 万国会议席12107230国会名次921“大萧条”的出现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德国人的民族情绪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A.B.C.D.【解析】选 D。表格反映了在 1928-1932 年间,德国纳粹党人数激增,在国会中的议席越来越多。1929 年经济大危机便利了纳粹主义的扩张,故正确;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故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重,德国人的民族复仇情绪高涨,故正确;直到 1932 年,纳粹党在国会中的名次才位列第一,并非“长期”,故错误。D 符合题意。18.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B.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建立【解析】选 C。A 开始于 1935 年;B 开始于 1936 年;C 开始于 1931 年;D 本身不属于局部战争,故选 C。19.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甘地一向持强硬的反对态度,但 1942 年 3 月,丘吉尔却派出使者与甘地商谈印度战后自治的问题。丘吉尔转变态度的直接目的是()A.缓解英国单独对抗德国的困难B.抵御日军在东南亚的疯狂扩张C.平息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D.利用教派矛盾对印度分而治之【解析】选 B。1941 年 12 月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美国对日本、德国宣战,所以此时英国并不是单独对抗德军,故 A 错误;日军在东南亚疯狂进攻,盟军节节败退,为了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此时英国对于甘地态度有所变化,故 B 正确;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运动是在 1930 年,与题目 1942 年时间不符,故 C 错误;此时丘吉尔与甘地商谈印度战后自治的问题是为了取得印度的支持,并不是要利用教派矛盾对印度分而治之,故 D 错误。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初具雏形。该体系()基本上按照美苏两国的意志建立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以合作来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打破传统的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A.B.C.D.【解析】选 C。雅尔塔体系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从总体上说,该体系符合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的叙述不正确。故选 C。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 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某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逐,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31 个国家,15 亿人口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双方动员兵力 889 个师共计 7 351 万人。大战死亡人数达到900 万人,受伤 2 000 多万人,另有 350 万人成为终身残疾。所有参战国的战争费用达 3 000 多亿美元。因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耗费了 1 500 亿马克的财富,近 200 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 750 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 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 57%,农业收成减少 50%,经济濒临崩溃。(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4 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影响。(6 分)【解析】第(1)题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答出根本原因。第(2)题从大战对人类社会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世界革命运动的兴起等方面影响回答。答案:(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自己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2)影响:一方面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美国、日本趁机崛起;另一方面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5 年 2 月 4 日的一次会议将决定大部分欧洲和亚洲战场的命运。会议选址在黑海边的雅尔塔,位于苏联的克里米亚地区。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了欧洲的战后格局,比如如何瓜分欧洲大陆,但亚洲战场也是一大主题。同盟国联合参谋都坚信,直到 1947 年中旬胜利才会到来。他们告知罗斯福和丘吉尔,给两者施压以确保斯大林会出兵亚洲。然而,斯大林参与是有条件的,他要求控制千岛群岛,还要求控制苏联海岸边的库页岛南部。另外,苏联希望获得在中国东北的各项军事和交通特许权,以及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权,而当时国民党仍宣称对整个蒙古拥有主权。斯大林希望同盟国其他领导人不要事先同中国有任何磋商,直接同意这一要求, 作为交换,他承诺在欧洲战场结束 90 天内将出兵参与打击日本。英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4 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雅尔塔会议。(6 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主要讨论了欧洲的战后格局但亚洲战场也是一大主题斯大林会出兵亚洲是有条件的”概括出答案。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如何瓜分欧洲大陆” “要求控制千岛群岛,还要求控制苏联海岸边的库页岛南部。另外苏联希望获得在中国东北的各项军事和交通特许权,以及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权” “斯大林希望同盟国其他领导人不要事先同中国有任何磋商,直接同意这一要求,作为交换,他承诺在欧洲战场结束 90 天内将出兵参与打击日本”,再结合雅尔塔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得出答案。答案:(1)内容:战后处置欧洲(德国)问题;亚洲战场;苏联有条件地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2)评价: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利益;会议作出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等级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 3 分,非选择题 25 分,共 40 分)23.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 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解析】选 A。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冲突的加剧,1905 年前后,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逐步形成和发展。这两大军事集团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故选 A。【补偿训练】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 ”这里的“两个大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有可能是指()A.俄国和奥匈帝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俄国D.英国和德国【解析】选 D。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商业收入”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冲突激烈,故选 D。24.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B.国际联盟由英法操纵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巩固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解析】选 A。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所以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缩小,排除 C;海外殖民体系受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排除 D;A 包含 B。故选 A。25.有学者说:“俄国革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它是欧洲国家,然而它又超出欧洲之外,甚至与欧洲对立。 ”下列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十月革命()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C.指导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D.加剧了俄国与交战国的军事对抗【解析】选 C。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A 说法错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B 错误;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C 正确;十月革命之后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 错误。26.“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愿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 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 ”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苏联模式的弊端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解析】选 C。由“集体农庄”可判断属于斯大林时期,故 A 错误;由“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愿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可得出集体农庄已经建立,但保留有私人土地,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故 B 错误;由“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可得出集体农庄体制有弊端,故 C 正确;由“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可知集体农庄是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的,无法体现其自主权,故 D 错误。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苏联90%10%50%50%75%英国10%90%50%50%25%A.英国独占世界霸权的愿望B.东欧成为苏联、英国战后争夺的焦点C.英国欲损其利益讨好美国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解析】选 D。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英苏两国在东欧和南欧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践踏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大国强权色彩,故 D 正确。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 30 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四1985 年 8 月 28 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道:“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6 分)(2)材料二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6 分)(3)材料三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中?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8 分)(4)材料四中“苏联的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5 分)【解析】第(1)题,“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源”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第(2)题,“政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发展经济,进而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第(3)题,根据“30 年代”的时间信息可知“表现”是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影响”要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罗斯福新政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使美国渡过了危机,挽救了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第(4)题,考查的是苏联模式的弊端,从指令性计划经济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总结。答案:(1)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领导人希望借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导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2)政策:新经济政策。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建设社会主义。(3)事件: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破坏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加深了各国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特点:国家干预经济。(4)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阻碍了地方和企业生产积极性;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关闭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此套题为 WordWord 版,请按住版,请按住 Ctrl,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单元素养评价( (三三) )(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 【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 4 分,非选择题 28 分,共 60 分)1.“基督教从一开始就以博爱人类为教旨,并以全人类的宗教自命,因而有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 ”据此推断,基督教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是()A.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B.基督教阻碍了新航路开辟的进程C.基督教与新航路的开辟没有关联D.传播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目的【解析】选 A。依据题干“有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可知,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故 A 符合题意。【补偿训练】到了 15 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伊斯兰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他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 ()A.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B.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C.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D.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解析】选 C。 根据题目中“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伊斯兰世界”,可知并未提到基督教,故 A 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航海技术的应用对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故 B 错误;根据题目中“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他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故 C 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航海家,故 D 错误。2.“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 ”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解析】选 C。迪亚士只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但并未“环绕非洲一圈”,故 A 错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与材料中“他已环绕非洲一圈”不符,故 B错误;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绕过好望角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与材料中“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相符,故 C 正确;麦哲伦死于菲律宾,未到达非洲,与材料中“他已环绕非洲一圈”不符,故 D 错误。3.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打开了新旧大陆不知多少世纪的隔绝状态。 “这”指的是()A.哥伦布发现美洲B.郑和下西洋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D.“三角贸易”【解析】选 A。根据材料“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打开了新旧大陆不知多少世纪的隔绝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所提及的新大陆是美洲,故 A 正确;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发现新大陆,更谈不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故 B 错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也没有涉及对新大陆的发现,故 C 错误;“三角贸易”时新旧大陆之间的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故 D 错误。4.从 1500 年到 1600 年近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了 117%,白银增加了206%。这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欧洲各国的物价飙涨B.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C.有利于原始资本积累D.引发了“价格革命”【解析】选
收藏
- 资源描述:
-
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此套题为 WordWord 版,请按住版,请按住 Ctrl,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单元素养评价( (一一) )(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 【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 4 分,非选择题 28 分,共 60 分)1.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从分散隔绝走向整体融合的。以下属于人类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的有()专制集权和平交往暴力冲突民主政治A.B.C.D.【解析】选 B。古代世界的交往方式既有和平交往又有暴力冲突,在碰撞中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正确,故选 B。2.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解析】选 A。根据所学知识,两河流域了解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汉谟拉比石柱是两河流域文明的象征,B、C、D均错误。故选 A。3.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创造世界上古老文字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掌握一定数学知识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A.B.C.D.【解析】选 A。西亚有楔形文字,埃及有象形文字;西亚苏美尔人发明 60 进制,埃及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故表述正确。古埃及没有成文法典,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的是埃及,可排除。4.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所属的等级是()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种姓制度中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故 C 与题意相符。5.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A.强调公民的平等B.保护公民的隐私C.保护公民的财产D.表达生者的敬意【解析】选 A。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刻上所有人的名字但不写家世,体现了平等性,故选 A。6.下列对如图数据的分析,与史实相符的是()A.外邦人同样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B.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C.全体自由民可以参加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D.占据人口半数的奴隶可以担任政府公职【解析】选 B。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但是能够参加公民大会的仅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奴隶、儿童、妇女和外邦人均不能参加公民大会,A、C、D 说法错误;图表中的自由民不到人口的一半,故 B 说法正确。7.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B.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D.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解析】选 D。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另一方面各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存在不同,从而出现文明发展的差异,故正确答案选 D。8.“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它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 ”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C.西罗马帝国D.法兰克王国【解析】选 B。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罗马帝国,故选 B。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指出:“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1)文中所涉及的“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当时在社会成员关系方面各有哪些显著特征?(16 分)(2)针对各自社会,儒佛两家的创始人各自给出了怎样的救世方案?(12 分)【解析】第(1)题要求回答的角度是“社会成员关系”,回答的内容是“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为民主政治、种姓制度、礼崩乐坏。第(2)题,主要回答儒家和佛教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答案:(1)地中海文明:提倡公民内部的民主平等,直接参与政治,但把妇女、外邦人、奴隶等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南亚文明:实行种姓制度,四大种姓贵贱分明、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平等。东亚文明:礼乐制度分崩离析,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2)儒家:孔子提出“仁”和“礼”,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佛教:释迦牟尼倡导宗教领域内众生平等。【等级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 4 分,非选择题 24 分,共 40 分)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须遭到同样损害;但如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一点钱财。这说明该法典具有 ()A.等级性B.公平性C.随意性D.民主性【解析】选 A。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同态复仇法,即材料中“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须遭到同样损害”;对不同等级的人来说,法律维护高等级者的利益,即材料中“如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一点钱财” 。这反映了法典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法典具有等级性。故本题答案为 A。11.有人说:“爱琴海区域海陆交错,东通阿拉伯半岛,南望埃及,西对亚平宁半岛,北通黑海,因而成为融通亚非欧不同文明的加工厂。 ”这句话揭示了()A.爱琴海区域的航海业发达B.爱琴海地区的地形、地貌C.地理环境对爱琴文明的影响D.爱琴文明源于古埃及【解析】选 C。本题依据所学可知,希腊半岛四方分对不同区域文明,从而形成了融合各种文明的特征,也就是材料中“加工厂”的含义, C 符合题意;A、B、D 未涉及希腊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 C。12.“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译为成语“入乡随俗”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了()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B.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C.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D.罗马文化渗入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解析】选 D。根据所学知识,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统治疆域广大,为了加强统治,罗马在其统治地区推行罗马文化,使得被征服地区接受罗马的文化,“像罗马人一样行事” 。因此,上述谚语实际上反映了罗马对其统治地区的文化渗透。故选 D。13.世界文明可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西方文明。以下对这两种文明不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方文明都发源于亚洲,西方文明都发源于欧洲B.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是民主政治C.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发源于沿海或海洋D.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发达【解析】选 A。东方文明的四大文明是古印度、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巴比伦属于亚洲文明,古埃及是发源于北非尼罗河的文明,A 表述明显错误,符合题意。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属员)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 ”英乃止。 资治通鉴第 48 卷 材料二(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 后汉书西域传(1)阅读并分析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8 分)(2)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这种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4 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4 分)(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有哪些?(8 分)【解析】本题考查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往。第(1)题,罗马经济状况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2)题,从材料可以看出是由于海洋阻隔和安息的阻挠。第(3)题,双方从间接交往到直接交往和以经济交往为主。第(4)题,从双方的角度进行分析,尤其是汉朝的因素。答案:(1)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银钱十当金钱一”), 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乘驿诣王都”);对外贸易发达(“与安息、天竺交市”)。(2)海洋的限制;被安息人(在大秦和汉朝之间从事转手贸易,获利丰厚)“遮阂”,即阻隔。(3)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交往;以经济联系为主。(4)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秦汉、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通西域);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关闭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此套题为 WordWord 版,请按住版,请按住 Ctrl,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单元素养评价( (七七) )(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 【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 2 分,非选择题 20 分,共 60 分)1.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德国才有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当它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经被占光了” 。这种现象导致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C.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解析】选 B。题干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老牌帝国主义占有大部分殖民地,而新兴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德国却占有很少殖民地,这种现象必然引起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故 B 与题意相符。【补偿训练】1895 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这番话反映的实质是 ()A.要向全世界扩张势力B.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C.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D.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解析】选 A。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的实力大大增强,超过了英国、法国,开始同英法争夺殖民地,表现出极大的扩张欲望和侵略野心。这番话反映的实质是要向全世界扩张势力,争夺世界殖民地,故选 A。2.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引爆” “火药桶”的“火星”是指()A.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B.法俄军事协定草案的签署C.英俄协约的签订D.萨拉热窝事件【解析】选 D。抓住题干限定词“火药桶”,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故选 D。3.1916 年,被称为“绞肉机” “屠宰场”的典型阵地战发生在法国的凡尔登。作战的双方代表了世界大战中的两大对立阵营,即 ()A.同盟国和协约国B.轴心国和盟国C.北约和华约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解析】选 A。1916 年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交战的双方即同盟国和协约国。故选 A。4.在德国人看来凡尔赛条约是苛刻的勒令。这是因为“条约”要求德国 ()承担战争罪责偿付巨额赔款海外殖民地被瓜分中国收回山东主权A.B.C.D.【解析】选 A。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巴黎和会成为一个分赃的会议,德国需要承担战争的罪责,故正确;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巨额赔款,故正确;德国交出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故正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不属于凡尔赛条约的内容,故错误。故 A 符合题意。5.巴黎和会上,英美主张把原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时又表示支持中国让日本归还山东的要求。英美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英日同盟宣告结束B.中、英、美、日都是国联成员国C.慑于中国五四运动的威力D.日本势力的扩张威胁到美英利益【解析】选 D。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壮大,占领亚太地区,其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到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华盛顿会议召开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故选 D。6.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这条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反对一国独霸中国,列强要共同侵华B.在制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中列强联手C.打着“友邦”的名义侵害中国人民的利益D.形成列强侵华的军事同盟【解析】选 A。 “友邦人民”指的是帝国主义列强,条约要求各国在华权利均等,反对一国独霸中国,实际上是使中国回到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所以这一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7.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最重要的表现是 ()A.推翻了极端专制的政权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无产阶级掌握政府的权力D.工人群众拥有革命武装【解析】选 B。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后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而工兵代表苏维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故选 B。8.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 ”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在俄国开辟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C.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解析】选 C。要想理解“新时代”,必须弄清楚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十月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统治世界,十月革命后,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故选 C。9.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工业化建设时期【解析】选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经济严格管控,取消了商品自由贸易,因此黄金就不能发挥其商品经济中的购买功能,这与材料中的含义相符合。10.“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解析】选 A。由材料“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可知,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 A。11.20 世纪 30 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 1 卢布,在 700 千米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 1 卢布,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 1 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新经济体制【解析】选 C。解题的关键一方面是注意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区纽扣的价格均一致。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物价进行统一管理,故选 C。1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该学者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对苏联工业化的积极作用C.辩证地看待苏联模式的历史影响D.高度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解析】选 C。根据材料,该政策使苏联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可以推断为苏联模式,故 A 错误;材料评价的是苏联模式,而非新经济政策,故 B 错误;该学者既看到了苏联模式不足的地方,又看到了其促使苏联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所以他是在辩证地看待苏联模式的历史影响,故 C 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早已走上工业化道路,故 D 错误。13.20 世纪 20 年代初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被迫停止充分体现了()A.时代的要求B.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D.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解析】选 C。20 世纪 20 年代初,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停止是因为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界限。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害怕或不敢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是其软弱性的表现,故答案为 C。14.1930 年 4 月 6 日,甘地在丹地海边俯身抓起一把食盐(如图),这是他事业中最精彩的一个镜头。下列有关这个精彩镜头的描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B.明确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C.首次提出与英国政府不合作D.此后被国大党授权领导印度完全独立运动【解析】选 A。此图片反映的是 1930 年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运动,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食盐专营法,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故选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明确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提出印度独立的要求,故排除 B;1919 年阿姆利则惨案后甘地首次提出与英国政府不合作,排除 C;1929 年,国大党授权甘地领导印度完全独立的运动,排除 D。15.20 世纪 20 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据此关东军的侵略行径是()A.发动九一八事变B.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C.发动七七事变D.订立日本军人密约【解析】选 A。材料涉及“满蒙问题”,而且是关东军的侵略行径,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答案为 A。16.1932 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解析】选 A。注意材料所给时间“1932 年” 。1929-1933 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消除经济危机对本国的破坏,各国加紧在国际上争夺市场,使得国家之间矛盾和摩擦尖锐化。在解决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B 是在 1935 年,C 是在 1933年,D 是在 1936 年。17.读下表,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因素有()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时间1928 年1930 年1932 年纳粹党党员 10.8 万 35 万85 万国会议席12107230国会名次921“大萧条”的出现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德国人的民族情绪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A.B.C.D.【解析】选 D。表格反映了在 1928-1932 年间,德国纳粹党人数激增,在国会中的议席越来越多。1929 年经济大危机便利了纳粹主义的扩张,故正确;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故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重,德国人的民族复仇情绪高涨,故正确;直到 1932 年,纳粹党在国会中的名次才位列第一,并非“长期”,故错误。D 符合题意。18.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B.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建立【解析】选 C。A 开始于 1935 年;B 开始于 1936 年;C 开始于 1931 年;D 本身不属于局部战争,故选 C。19.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甘地一向持强硬的反对态度,但 1942 年 3 月,丘吉尔却派出使者与甘地商谈印度战后自治的问题。丘吉尔转变态度的直接目的是()A.缓解英国单独对抗德国的困难B.抵御日军在东南亚的疯狂扩张C.平息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D.利用教派矛盾对印度分而治之【解析】选 B。1941 年 12 月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美国对日本、德国宣战,所以此时英国并不是单独对抗德军,故 A 错误;日军在东南亚疯狂进攻,盟军节节败退,为了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此时英国对于甘地态度有所变化,故 B 正确;甘地领导的“食盐进军”运动是在 1930 年,与题目 1942 年时间不符,故 C 错误;此时丘吉尔与甘地商谈印度战后自治的问题是为了取得印度的支持,并不是要利用教派矛盾对印度分而治之,故 D 错误。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初具雏形。该体系()基本上按照美苏两国的意志建立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以合作来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打破传统的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A.B.C.D.【解析】选 C。雅尔塔体系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从总体上说,该体系符合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的叙述不正确。故选 C。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 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某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逐,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31 个国家,15 亿人口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双方动员兵力 889 个师共计 7 351 万人。大战死亡人数达到900 万人,受伤 2 000 多万人,另有 350 万人成为终身残疾。所有参战国的战争费用达 3 000 多亿美元。因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耗费了 1 500 亿马克的财富,近 200 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 750 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 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 57%,农业收成减少 50%,经济濒临崩溃。(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4 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影响。(6 分)【解析】第(1)题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答出根本原因。第(2)题从大战对人类社会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世界革命运动的兴起等方面影响回答。答案:(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自己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2)影响:一方面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美国、日本趁机崛起;另一方面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5 年 2 月 4 日的一次会议将决定大部分欧洲和亚洲战场的命运。会议选址在黑海边的雅尔塔,位于苏联的克里米亚地区。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了欧洲的战后格局,比如如何瓜分欧洲大陆,但亚洲战场也是一大主题。同盟国联合参谋都坚信,直到 1947 年中旬胜利才会到来。他们告知罗斯福和丘吉尔,给两者施压以确保斯大林会出兵亚洲。然而,斯大林参与是有条件的,他要求控制千岛群岛,还要求控制苏联海岸边的库页岛南部。另外,苏联希望获得在中国东北的各项军事和交通特许权,以及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权,而当时国民党仍宣称对整个蒙古拥有主权。斯大林希望同盟国其他领导人不要事先同中国有任何磋商,直接同意这一要求, 作为交换,他承诺在欧洲战场结束 90 天内将出兵参与打击日本。英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4 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雅尔塔会议。(6 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主要讨论了欧洲的战后格局但亚洲战场也是一大主题斯大林会出兵亚洲是有条件的”概括出答案。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如何瓜分欧洲大陆” “要求控制千岛群岛,还要求控制苏联海岸边的库页岛南部。另外苏联希望获得在中国东北的各项军事和交通特许权,以及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权” “斯大林希望同盟国其他领导人不要事先同中国有任何磋商,直接同意这一要求,作为交换,他承诺在欧洲战场结束 90 天内将出兵参与打击日本”,再结合雅尔塔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得出答案。答案:(1)内容:战后处置欧洲(德国)问题;亚洲战场;苏联有条件地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2)评价: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利益;会议作出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等级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 3 分,非选择题 25 分,共 40 分)23.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 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解析】选 A。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冲突的加剧,1905 年前后,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逐步形成和发展。这两大军事集团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故选 A。【补偿训练】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 ”这里的“两个大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有可能是指()A.俄国和奥匈帝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俄国D.英国和德国【解析】选 D。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商业收入”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冲突激烈,故选 D。24.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B.国际联盟由英法操纵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巩固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解析】选 A。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所以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缩小,排除 C;海外殖民体系受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排除 D;A 包含 B。故选 A。25.有学者说:“俄国革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它是欧洲国家,然而它又超出欧洲之外,甚至与欧洲对立。 ”下列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十月革命()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C.指导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D.加剧了俄国与交战国的军事对抗【解析】选 C。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A 说法错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B 错误;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C 正确;十月革命之后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 错误。26.“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愿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 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 ”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苏联模式的弊端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解析】选 C。由“集体农庄”可判断属于斯大林时期,故 A 错误;由“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愿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可得出集体农庄已经建立,但保留有私人土地,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故 B 错误;由“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可得出集体农庄体制有弊端,故 C 正确;由“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可知集体农庄是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的,无法体现其自主权,故 D 错误。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苏联90%10%50%50%75%英国10%90%50%50%25%A.英国独占世界霸权的愿望B.东欧成为苏联、英国战后争夺的焦点C.英国欲损其利益讨好美国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解析】选 D。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英苏两国在东欧和南欧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践踏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大国强权色彩,故 D 正确。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 30 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四1985 年 8 月 28 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道:“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6 分)(2)材料二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6 分)(3)材料三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中?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8 分)(4)材料四中“苏联的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5 分)【解析】第(1)题,“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源”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第(2)题,“政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发展经济,进而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第(3)题,根据“30 年代”的时间信息可知“表现”是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影响”要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罗斯福新政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使美国渡过了危机,挽救了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第(4)题,考查的是苏联模式的弊端,从指令性计划经济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总结。答案:(1)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领导人希望借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导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2)政策:新经济政策。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建设社会主义。(3)事件: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破坏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加深了各国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特点:国家干预经济。(4)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阻碍了地方和企业生产积极性;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关闭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此套题为 WordWord 版,请按住版,请按住 Ctrl,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单元素养评价( (三三) )(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 【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 4 分,非选择题 28 分,共 60 分)1.“基督教从一开始就以博爱人类为教旨,并以全人类的宗教自命,因而有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 ”据此推断,基督教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是()A.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B.基督教阻碍了新航路开辟的进程C.基督教与新航路的开辟没有关联D.传播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目的【解析】选 A。依据题干“有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可知,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故 A 符合题意。【补偿训练】到了 15 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伊斯兰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他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 ()A.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B.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C.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D.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解析】选 C。 根据题目中“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伊斯兰世界”,可知并未提到基督教,故 A 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航海技术的应用对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故 B 错误;根据题目中“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他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故 C 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航海家,故 D 错误。2.“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 ”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解析】选 C。迪亚士只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但并未“环绕非洲一圈”,故 A 错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与材料中“他已环绕非洲一圈”不符,故 B错误;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绕过好望角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与材料中“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相符,故 C 正确;麦哲伦死于菲律宾,未到达非洲,与材料中“他已环绕非洲一圈”不符,故 D 错误。3.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打开了新旧大陆不知多少世纪的隔绝状态。 “这”指的是()A.哥伦布发现美洲B.郑和下西洋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D.“三角贸易”【解析】选 A。根据材料“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打开了新旧大陆不知多少世纪的隔绝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所提及的新大陆是美洲,故 A 正确;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发现新大陆,更谈不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故 B 错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也没有涉及对新大陆的发现,故 C 错误;“三角贸易”时新旧大陆之间的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故 D 错误。4.从 1500 年到 1600 年近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了 117%,白银增加了206%。这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欧洲各国的物价飙涨B.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C.有利于原始资本积累D.引发了“价格革命”【解析】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