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 2019 统编 高中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下第 20 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 变化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第第 2020 课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2.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重难点】社会主义的变化、成就与问题【重难点】社会主义的变化、成就与问题要点要点核核心心素素养养一、一、苏联的发展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改革与解体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地图,通过学习,
2、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史料史证史料史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通过改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
3、越性。二二、东欧的社会主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义建设、 改革改革和剧变和剧变三三、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发展斯大林模式特征:“斯大林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评价:积极: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实现了工业化(到 1937 年主要
4、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国际声誉。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的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留下的不是失败的记录,而是成功的骄傲。尤其是当 1929 年至 1933 年,资本主义面临大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二战后,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社会化大工业的基础,也起到过积极示范作用,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存在问题: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从农
5、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在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缺乏民主的监督机制;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致使苏联政治僵化。在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学术民主的消失。在国际方面,针对帝国主义搞封锁、反对开放、主张封闭,提倡关起门来搞建设。影响了苏联的发展。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危害性还在于,斯大林将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模式绝对化和普遍化。斯大林体制本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但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的大国沙文主义观
6、念,斯大林体制被神圣化为社会主义唯一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不仅在苏联,在东欧、在中国,它的这种地位都被固化下来。苏联甚至将它看作是是否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标志。【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斯大林 时期)二战后,在斯大林模式下,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原子弹、氢弹爆炸;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问题: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阻碍苏联的发展。必须要 改 革(二)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年)1.背景: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
7、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2.措施:贫穷落后矛盾尖锐国门封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美苏重大历史事件美苏重大历史事件农业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农业集体化)加大农业投入、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建立华约建立华约第二次柏林危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危机等事件工业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民生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兴建兴建“极简主义楼房极简主义楼房”思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对
8、斯大林个人崇拜严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严重。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外交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提出提出“三和路线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首次访问美国【史料阅读】赫鲁晓夫首先从农业入手,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用收购制代替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工业方面,赫鲁晓夫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 20 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
9、制。他陆续把 1.5 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1962 年 9 月 9 日,哈尔科夫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他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各种产品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行制定。利别尔曼还主张把赢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利别尔曼的改革方案得到赫鲁晓夫的支持,并开始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是在苏联模式
10、框架下的“小修小补”【知识拓展】苏共“二十大”1956 年 2 月 25 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评价评价: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利于让全党和人民群众认识到斯大林主义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对当时的平反工作和苏联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突然袭击式的批判没有经过充分的思想解放,容易导致思想的混乱;资产阶级乘机对社会主义的反扑、污蔑;也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11、但同时赫鲁晓夫时代,政治气氛空前宽松。【知识拓展】三和路线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是苏联在赫鲁晓夫任内主张的外交政策。其实际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避免战争;而在和平的竞争中超越美国;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取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对亚非拉尚未或未完全实现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则积极渗透共产主义思想,以便使这些国家也和平过渡到自己的战略轨道内,扩大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拓展】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许多措施未能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如玉米种植);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启
12、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束缚3.改革成果与问题:赫氏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 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三)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背景: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
13、日益突出2.主要措施: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后期:改革停滞不前,日趋保守。【史料阅读】第一阶段,自 1964 年到 70 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管理经济由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转向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贯彻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的原则。在农业领域,采取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与美国的差距
14、逐步缩小。60 年代后期和 70 年代初期,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物价长期稳定;人均肉、奶、蛋、鱼、面包、瓜果、蔬菜的消费量增加了第二阶段,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1971 年的苏联共产党二十四大后,就不准用“改革”一词了,改用“完善”一词,认为苏联对原有的体制不需要改革。俄罗斯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改变是苏联向“停滞”过渡的标志。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4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更加畸
15、形发展。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是在苏联模式框架下的“小修小补”3.改革成果与问题: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体制有所改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问题: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加之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思考】军备竞赛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史料】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军事工业上的投入占整个工业生产的 80%。民用工业和
16、农业的生产水平则低到令人发指。到 80 年代中期,苏联的民用工业技术和组织水平还停留在 30 年代,农业则是20 年代水平,结果就造成了生产效率的低下。以农业生产为例,70 年代初,美国单个农民的生产效率是苏联的 10 倍,70 年代,美国农业从业人员占 2.5%3%,而在苏联占 25%。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落后,生产效率的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停滞。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出现经济衰退。【知识拓展】失败的原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缺乏活力;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拓展】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在经济上,由于
17、计划经济体制固化后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政治上,由于领导干部老龄化问题严重,政治体制保守僵化、个人崇拜和官僚特权等不良之风日盛;外交上,凭借其强大军事实力对外扩张,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导致外交环境恶化等等,这都为 90 年代的苏联解体产生了深刻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对苏联解体的所埋下的隐患。(四)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积累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危机四伏。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衰退与恶化;政治生活日益僵化;斯模式的弊端;2.主要措施:经济体制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
18、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行政治“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史料阅读】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推行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认为现在国家集中的资产过多,人民同国有制关系疏远,职工没有主人翁感和积极性,因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所以要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道路。指导思想推行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谓多党
19、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农业上,通过实行土地承包来改革土地制度。苏联政府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企业法,允许私有制存在,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1987 年颁布国有企业法,宣布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它力图消除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控制,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市场机制,又削弱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对苏联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5李世安主编世界当代史1990 年 3 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 6 万
20、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由此可见,此时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质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3.结果:1990 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1991 年 8 月 19 日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经过(1)1990 年 3 月,
21、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之后许多加盟国家也宣布独立;为了遏制独立势头,1991年 3 月,苏联进行全民公决,赞成保留联盟的占 76%,但要削弱中央权力,增强各国独立性,并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1991 年 8 月 14 日,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预定 20日签署。(2)八一九事件:1991 年 8 月 19 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3)1991 年 12 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 11 个国家的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不复存在。苏联解体的原因?历史原因:苏联
2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现实原因: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特权、腐败、脱离群众等)导火线:八一九事件。【名词】和平演变“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
23、。在政治上,美国承认东欧各国政府的法律地位,直接与东欧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同时,美国表明立场,将苏联与东欧区别看待,以此来分化苏联与东欧关系。其次,在经济方面,加强与东欧各国经济贸易与往来,分化瓦解东欧的苏联式的经济模式。再次,在加强政治、经济交往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在批评社会主义文化(以苏联文化模式为主)的同时,加强西方文化的宣传与渗透,达到在文化上同化东欧的目的。在美国新闻署和中央情报局牵头下,美国成立了一些带有半官方色彩的非政府组织及一些中情局的外围组织, 如法菲尔德基金会、 争取自由欧洲委员会、 国际自由记者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时代公司、国际笔会等非政府组织。在西方“和平演
24、变”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 一 1992 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4.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6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5.通过戈尔巴乔夫的反思和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要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改革要符合国情;【史料阅读】苏联“剧变”包括: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苏联解体,原有的 15 个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 独立后的 15 个加
25、盟共和国无一例外地宣布彻底与斯大林时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决裂,朝着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体制转型;独立后的 15 个加盟共和国不再坚持原来的社会主义作为发展方向,而是朝着西方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方向发展。陆南泉关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模式与苏联剧变原因问题的看法【史料阅读】解体与分裂前苏联之所以叫解体,是因为加入苏联的 15 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以外原本就不是一体,而是苏联成立前沙俄通过武力夺取了周边国家的领土,而建立的与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没有多少渊源的联邦主体。这些加盟共和国早就要独立。苏联倒台之后,这些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不可能重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叫解体。分裂不同,历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3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