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案.doc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034632
  • 上传时间:2022-01-1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627.9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案.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案 201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1第第 1 17 7 课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过程、影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过程、影响2.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重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重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要点要点核核心心素素养养一一、法西斯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源地的形成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运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认识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

    2、不平衡性;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和地图,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史料史证:史料史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分析 1929 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了解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内涵;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过程;绥靖政策的内涵与实质;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与内涵。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树立珍爱

    3、和平、反对战争的和平意识;认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精神。二二、第二次世界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三三、战后国际秩序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的建立【复习】【复习】凡尔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局限性局限性:由于没有公平原则,帝国主义在许多安排上往往出于各自的私利,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凡尔赛体系不仅没有使许多旧有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且还滋生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该体系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宰割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奴役弱小民族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敌视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它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

    4、和平,主要是由于它仅仅暂时地缓和了旧有的各种矛盾,实现了暂时的平衡。而它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开始。随着新的斗争逐渐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渐被打破,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国际秩序将会被颠覆,和平将不复存在。【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法西斯主义【名词解析】“法西斯”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种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古罗马的共和国,不再有王,也不再有独裁,由执政官负责管理国家事务。执政官是全国最高荣誉的官职。执政官履行职责的时候穿着

    5、暗红边的紫袍子,坐在象牙宝座上,由仪仗队护送着。执政官外出的时候,带着 12 名侍卫官。每位侍卫官肩上扛着一束笞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子,象征着国家最高长官的最高权力。这种象征着最高暴力和权力的标志,主要表现为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它是用来处人以死刑的一种刑具。倘若有人犯了严重罪行,执政官便声若洪钟地宣判:用法西斯对他处以死刑。侍卫官立即从肩上解开笞棒束-法西斯,狠狠地抽打罪人,直到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时,再拉他跪在地上,从法西斯中抽出斧头,当场砍下他的头颅。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

    6、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法西斯主义是在帝国主义陷入全面危机期间 (一战和十月革命爆发到 50 年代中期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主要在一些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浓厚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的,以克服危机、对抗革命、2实行扩张为目标的反动社会思潮的政治运动和政权形式。”(朱光庭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它否定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鼓吹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和国家主义,镇压劳动人民和进步势力,实行扩张政策和战争政策,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全面危机的产物;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

    7、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名词】极端民族主义亦称大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排他意识为特征,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实质是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利益之上,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在历史上,希特勒曾利用极端民族主义屠杀犹太人。德国纳粹党的极端民族主义则深深植根于种族主义,宣扬雅利安种族是对人类进步做出显著贡献的唯一民族,理应统治世界,而把犹太人和斯拉夫人都视为劣等民族。1.法西斯主义的形成(1919-1923):在什么时间、哪些国家由谁发动成立了法西

    8、斯组织?A.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产生了 法西斯组织。(1)原因(背景):一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造成的巨大破坏和引发的危机(财政、经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战败国德国;战胜国意大利、日本)在一些国家中出现的激烈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意大利、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国家时间人物标志事件意大利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的 “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 ,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国家法西斯党”(1921 年 11 月 7 日)。19

    9、22 年(10 月 31 日组织内阁),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1920 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党”(纳粹是德文“民族”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缩写的音译),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1921 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巴登巴登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以改变日本军事政治局面,实现军国主义目标),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拓展】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背景:一战后初期,意大利出现严重财政危机,经济衰退;政治混乱,中央政府几乎瘫痪;工人运动高涨;民众对意大利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产生强烈

    10、的民族主义情绪【史料】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意大利文:Partito Nazionale Fascista,简称 PNF)又名棒喝党、黑衫党,是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 年至 1943 年间意大利的执政党,由本尼托墨索里尼创建并控制。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是“属于一个民族的”,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

    11、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抵制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拓展】日本为何没有法西斯政党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立宪制国家,对外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政府及军部一切都服从3于天皇。以天皇为首的国家就是策动战争的有力组织者,无需政党。B.法西斯势力建立政权1.背景: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史料】大危机影响:经济上经济上:1929 年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 各国企业大批破产, 失业人数激增, 失业率高达 30%以上。 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国际关系国际关系:主要资

    12、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展开了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以争夺国争夺国际市场际市场(它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出现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国际货币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际关系日趋恶化。政治政治: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资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这次经济大危机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面对经济大危机,各国应对

    13、方式?建立法西斯政权,侵略扩张:如 德日改革:如 美国罗斯福新政2.德日法西斯政权 建立德国日本背景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落入低谷(1932 年德国的工业产量比1929 年下降了近 40%,农业产量下降了近30%,失业人数超过 600 万),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纳粹党根据各个阶层民众的不同心理,进行针对性蛊惑宣传;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1932年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工业生产急剧萎缩,数百万人失业或半失业;农产品价格猛跌, 农民负债累累, 国内外矛盾

    14、激化;对阻碍其建立亚太霸权的华盛顿体系严重不满, 认为德国发动一战是正当的, 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德国一样要求打破现状, “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 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他们声称“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1931 年) ,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标志1933 年,希特勒出任总理(标志),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6 年,(受日本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知识对比】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德德国国日

    15、日本本不同点主体力量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的法西斯专政日本是依靠现在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无法西斯政党)建立方式德国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增强势力,在1932年议会选举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对内制造一连串暗杀、 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表现形式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对国家政治体制做了彻底改变,逐步废除了议会民主制,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法西斯党独揽国家权力。日本是军部在天皇的名义下控制政府,实行军事法西斯专政,没有突破近代天皇制的框架范围。相同

    16、点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存在着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的势力:德国受宰割;日本建立亚太霸权的计划遭受重大挫折。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思考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4法西斯主义是 20 世纪上半期特有的现象。在一战前,是不存在的,在一战后几乎同时产生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一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造成的巨大破坏和引发的危机(财政、经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战败国德国;战胜国意大利、日本)在一些国家中出现的激烈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192

    17、91933 年经济大危机影响(政治危机)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重大事件】罗斯福新政是指 1933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目的:为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基本做法:是国家通过(方式)(方式)立法立法的形式,(特点)(特点)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主要内容: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经济在

    18、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发展,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新政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但它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291936)1.背景:面对 1929 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德、意、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满。1929 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德日受

    19、到沉重打击。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转嫁危机。2.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亚洲 战争策源地形成欧洲 战争策源地形成过程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1931 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 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3 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总结】德日成为战争策源地的共同原因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制裁

    20、,日本一战中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华盛顿体系的压制,因此,德、日有不满情绪。历史传统: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经济实力:德、日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面对经济危机,只有更多地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政治危机:由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危机空前严重,同时,德国纳粹党已羽翼丰满,日本军部成5为法西斯势力的大本营,德、日企图通过战争转嫁国内矛盾。【知识拓展】“军部”“军部”一词最初只指独立于政府、拥有军令大权的国家军事机关,后来逐渐成为当时日本庞大军事官僚机构的总称。军部是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军事指挥枢纽,包括政府中的陆军省、海军省以及陆军最高指挥部陆军参谋

    21、本部和海军最高指挥部海军军令部等机构以及关东军和其他军事机关。军部不对议会负责,直属于天皇。在控制了国家政权后,以军部为核心的日本法西斯势力对进步活动实行残酷镇压,并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将全部国家机器纳入战争轨道。【知识拓展】轴心国1936 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获得德国承认。10 月 25 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协定。11 月 1 日,墨索里尼声称:“从柏林到罗马的这一条垂直线不是区分线,而是一个轴心,所有怀着合作与和平愿望的欧洲国家都可以围绕这个轴心运转。”后来常说的“轴心国” 一词,即来源于此。11 月 25 日 ,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 1937 年

    22、11 月 6 日加入,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1940 年 9 月 27 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还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名词解释】战争策源地策:即策划;源:即源头。也就是说战争策划的源头,或战争主谋地。但不一定是战争最先爆发的地方。3.德国的侵略扩张:【结合 102 页 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前在欧洲的扩张示意图,找出重大事件】1936 年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1938 年 10 月德国占领苏台德等

    23、地区1939 年 3 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知识拓展】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实质: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以换取本国和平;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实质就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纵容侵略,维护本国既得利益。影响:最大的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24、,壮大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是他们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加速二战的全面爆发。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结果。原因:一战后英法两国实力日益削弱,经济恢复、发展非常缓慢;受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作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英法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外交政策的坚定性、连续性;(英国对外策略:扶德抑法,保持欧洲均势)当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对立、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及对社会主义的仇

    25、视,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屏障;以德反苏,实现祸水东引。英法无视小国利益,不战而和,维护霸主权益;希特勒的欺骗策略 (法西斯国家竭力造成惟有共产国际, 惟有苏联才是法西斯的敌人的假象。 ) 。英法等国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的影响和制约:一战的残酷性使得英法等国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在法国尤其严重。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特点(认识):6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实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目的是通过部分满足侵略者的贪欲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它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基础上的;具有反苏性质。二、第二次世

    26、界大战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二战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二十年间,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街,德国随着其经济政治势力的迅速增长, 强烈要求从英、 法、 美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的本性)。直接原因: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具体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德国一直都想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有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也深怀不满;极端民族主义是内在动力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

    27、立”政策和苏朕的自保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分散性、孤立无援、配合不力使法西斯国家侵略从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历史传统: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文化根源:德意日历史文化的特质(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全球战争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分为五大战场:中国战场、西欧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其中,苏联战场苏联战场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中国战场中国战场为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阶段主要事件局部战争亚洲:(1)1931 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8、的序幕(2)1937 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国战场(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成为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东方主战场全面爆发欧洲(1)1939 年 9 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1941 年 6 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德国的主战场全球阶段(1)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全球阶段(2)1942 年 1 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协同作战协同作战大战结束(1)1945 年 5 月 8

    29、日,德国投降(2)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知识拓展】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正义性是取胜的根本原因战争的性质关系到人心向背,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是重要原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依靠的是反法西斯各国团结协作形成的强大力量。7经济、军事实力经济、军事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时间持久、消耗巨大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战争动员调动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0、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美苏英中大国的积极协调和巨大贡献;法西斯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和内部危机【知识拓展】理解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1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成为东方开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打破其称霸世界的狂妄计划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中国抗战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苏联的图谋,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条件。中国的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本法西斯,迫使其多次放弃“北进”的图谋,使得苏联在对德作战中能将大批远东红军调往苏德战场。3中国抗战迟滞了日本“南

    31、进”的步伐,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迅速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1940 年德军横扫欧洲大陆,日本当局认为是“南进”的绝好时机,但中日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中国抗战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西方盟国加强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4中国抗战为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确保反法西斯战争全胜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果亚洲、太平洋地区战事吃紧,盟国势必将更多地用兵于东方,“先欧后亚”战略方针就难于实施了。可见中国抗战的胜败不但决定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前途和命运。5中国抗战支持了周边国家的抗日斗争,成为亚洲国家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和旗帜。中国不

    32、仅在本土牵制住了日本陆军主力和海空军力,还派遣远征军支援盟军作战。【知识拓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特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特点、影响影响与启示与启示1 1原因原因:联合起来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以及保全各国的人权和正义。(1)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2)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 2特点特点(1)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2)是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3)联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合作始终是主流。3 3影响影响(1)改变了法西斯国家与被侵略国家的力量对比。(2)

    33、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胜利的信心。(3)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4.4.认识认识启示启示(1)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人民,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必须反对军国主义的复活,捍卫世界和平,决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2)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互不侵犯。反对霸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各国共同的任务。【知识拓展】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角度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8不不同同点点具体背景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新社会主义国家。战争目的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

    34、,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使世界人民面临着生存问题。性质从总体上看是重新瓜分世界、 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结果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未改变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相相同同点点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变化。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知识拓

    35、展】一战后初期至二战初期,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有哪些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一战后初期政策:推行大陆均势政策,凡尔赛会议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干涉苏俄;结果:为德国保存了元气,有利于德国的恢复和发展。20 世纪 30 年代政策:政策: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期间政策:政策:放弃绥靖政策,采取对法西斯的强硬政策;结果:不列颠之战中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知识拓展】从一次大战爆发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美国对战争的态度发生的变化1914 年,一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中立;1917 年 4 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宣战;19341937

    36、 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对世界其他地区发生战争实行“中立中立”政策;1939 年 11 月,美国通过新的中立法,为掌握制海权的英国打开方便之门;1941 年 3 月,美国通过租借法,彻底放弃中立政策;1942 年 1 月,美苏英中等 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一)定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英文:Yalta System)。名称背景时间主要内容意义开罗会议(美、 英、 中)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取得了胜

    37、利,为加速战争的进程而召开1943 年11月23日至 26 日签署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 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各国协同对日作战, 加速日本的投降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德黑兰会议(苏、 美、 英)1943 年11月28日至 12 月 1 日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等加速德国法西斯溃灭的进程雅尔塔苏军收复国土,已越出1945 年 2加快战争进程(如苏联出兵初步确立了战后9会议(苏、 美、 英)国境;美英法军已攻入德国境内,德国败局已定;月4日至11日东北)、 战后对德国的处理、确保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世界和平与安全等的世界秩序: 雅尔塔体制;为

    38、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基础波茨坦会议(苏、 美、 英)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的前夕;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 年 7月7 月 17日到 8 月 2日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名义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加速日本的投降,巩固对德胜利(二)主要内容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欧洲)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亚洲)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 退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审判战犯, 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

    39、主义 (纽伦堡审判、 东京审判)对徳、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等等。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雅尔塔体系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 年的东欧剧变和 1991 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3)美苏作为双方的

    40、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4)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三)联合国1.时间:1945 年 10 月 24 日成立的联合国,2.性质: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3.地位: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4.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全球 经济社会发展。5.原则: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大国一致”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6.意义: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

    41、、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四)雅尔塔体系 评价1.积极: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美苏双方彼此势均力敌(力量相对平衡),用和平方式、协商谈判来解决争端,维持了战后的总体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阵营巩固和扩大。雅尔塔体系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 民主的原则, 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10使之实现非法西斯化和

    42、政治经济民主化。雅尔塔体系提倡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和平、民主、独立原则,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给予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独立以支持,促进了战后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雅尔塔体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经济飞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雅尔塔体系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在世界两极格局下,世界趋向于分裂,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雅尔塔体系是大国(美英和苏联)相互让步、妥协的产物,在涉及本国利益问题上既争夺又合作,既冲突又妥协,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开创了二战后开创强权政治提供了极为恶劣的先河,几个工业大国背着其他国家

    43、随意划分范围,强硬的把自己的国家政策推行给其他国家,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如中国虽然是二战战胜国但是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对待,没有话语权严重侵犯了中国利益。雅尔塔体系并没有全面维持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的和平共处,正是由于雅尔塔体系的某些规定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和欧洲的分裂,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进入“冷战”状态,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局部战争的根源。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雅尔塔体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雅尔塔体系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四、二战

    44、的影响1 .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调整了职能:干预经济:二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方面: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1)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经济逊于美国,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国际格局:确立雅尔塔体系,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

    45、营的对峙,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局面。(3)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4)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和欧洲的分裂,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进入“冷战”状态,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局部战争的根源。(5)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6)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7)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3.科技方面:二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1)战争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二战时,不但坦克被广泛应用,新

    46、式俯冲式战斗机、火箭、潜艇等尖端科技作品广泛的参与了二战,不是战争,不会有这么大的推动作用,而计算机、原子弹等等更是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这些的初衷是为战争而造。原子弹核电站火箭“阿波罗 11 号”登月电子计算机互联网(2)战争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3)一些深刻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模式的科学技术,例如:雷达当时的作用是发现敌机敌舰,为己方提供充足的预警时间,现在则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包括天气预报中的气象雷达,航海中的防碰撞11雷达,汽车上的倒车雷达,甚至其中的一个部件走进了千家万户,那就是微波管。这个部件本来是用在微波雷达上面的,现在成了微波炉的核心部件。4.思想观念:

    47、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和平主义思潮)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知识拓展】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 异同1.相同点都是大规模国际战争的产物(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都以召开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有几个大国操纵,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都在各自体系下成立相应的国际组织(国联、联合国)都有处置战败国的内容都调整了战后国际秩序都

    48、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华盛顿体系存在的矛盾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雅尔塔体系中隐含的矛盾有:美苏之间的争霸、世界其它弱国与美苏两强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矛盾,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和平。存在的时间都较短暂,都在 50 年以内体系的建立和解体都因各国势力消长的变化有关2.不同点:角 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在战争完全结束后两年内召开

    49、会议确定的在战争还未结束, 就召开一系列会议到战争结束后不久确定的国际关系。中心力量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英法起着主宰作用以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对立主体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单个冲突力量抗衡具有集团对峙与冷战特点。建立基础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国家意志体现了英、法、美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调整的关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性质(正义性)是分赃、瓜分殖民地和反苏的国际关系体系,除了暂时缓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外,别无进步性;具有反法西斯主义和建立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所以具有进步性。涉及

    50、国际关系影响的范围涉及欧洲、中东、远东地区和太平洋的关系涉及全球的国际关系, 涉及到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适用于整个世界, 具有更大的影响。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尤其英美、美日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除美苏争霸外, 更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体系解体后对世界格局影响解体是由于德、日两国法西斯对外扩张和英、法、美长期纵容造成的。它的解体就意味着二战正式爆发;解体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世界的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能力提升能力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34632.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必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必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9单元+期末共10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9单元+期末共10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